编者按:系列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今日推出第七篇:《同心协力向未来》。
京、津、石“金三角”一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
悬腕待泼墨,如何落笔?强化前瞻性、突出整体性,顶层设计是破题关键。三年来,由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牵头,紧紧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起点,推动三省市实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布局已搭建起四梁八柱、总体框架。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主任徐绍史:2015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就颁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京津冀规划的要求,我们又编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空间规划;与此同时又编制了一批专业规划,比如说交通、生态等12个规划。有总体规划、有中长期规划、有专业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规划体系。
作为总体设计,《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取得明显进展,交通、生态、产业三领域要率先突破,协同发展要取得显著成效。站在2017年的春天,行走在京津冀大地上,记者看到因循规划指引,这片古老土地已然春意处处,展现勃勃生机——
天津小伙许凯走出火车站大厅
开通不到一年的津保高铁上,天津小伙许凯已经不再困扰于双城生活的不便。
许凯:不到7点从天津上的车,坐高铁过来的,1个半小时,挺快的,9点多能到公司。
空气质量监视屏前,河北省环境应急与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心主任王晓利自豪于三地预警响应取得的效果。
王晓利:启动了预警了对(污染物)峰值消减了23.1%,对(污染物)均值消减了百分之十几。
高碑店新发地巨大的蔬果冷藏区前,河北新发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米亚林为记者描画着未来。
米亚林:北京那边啊2000亩会剩到620亩,我们要承接北京的外地集散功能,避免外地的农产品用大车运到北京市,然后又运回到河北、内蒙、山西……
事实上,三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远不止在如上三个领域的率先发力,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的协同也是紧紧跟上,快步向前……三年里,京津冀协同的建设蓝图上,已经绘就良好开局。接下来,按照规划,未来三地将如何朝着共同目标更进一步,撸起袖子加油干?
北京市长蔡奇在中央媒体“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专题座谈会上发言。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奇的回答,首先是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年底前启动行政副中心搬迁。
恰为呼应,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将着力抓好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建设,着力抓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周边,包括廊坊“北三县”在内区域的建设。
石家庄火车站
赵克志:一是着力做好集中承载地规划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二是着力抓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周边区域发展,在规划上、建设上、包括产业选择上服从统一要求,实现同城化发展。
而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则强调,在处理与北京、河北关系的时候,强调天津要为北京服务,以重构的理念、先行先试的改革来推进工作。
天津港码头
李鸿忠:今后京津冀地区要实现一体化,不可能完全按照现有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模式来运行,必须有取有舍。
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的详细内容,请听稍后播出的《新闻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