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平塔到和平广场,从家风广场到爱国馆,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东华禅寺的家国情怀,凝聚着东华禅寺对祖国与人民深切的热爱与祝福。作为中国南方佛教圣地,东华禅寺是中国率先倡导“信教先爱国”理念的寺院,也是第一座倡行升国旗、唱国歌的寺院,更是第一座建立佛教爱国馆的寺院。自2008年10月1日落成之日起,东华禅寺每月都举行升国旗、唱国歌、持诵“护国经”的惯例,此举已成为东华禅寺特有的佛门仪轨。
东华禅寺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以佛法为核心,以慈善和文化为两翼”作为发展模式,赓续精神血脉,传承佛教禅宗文化。
近年来,东华禅寺将佛教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面对严峻的疫情和复杂的国际形式,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捐赠抗疫物质,助力邻国抗击新冠疫情,以佛教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体现大国担当,彰显佛门大爱,赢得了南亚、东南亚、东北亚国家政府高层和佛教界一致赞誉。
抗疫物资雪中送炭助中尼两国民心相通
雪中送炭邻里睦,山水相连民心通。2021年5月26日下午,尼泊尔驻华大使马亨德拉·巴哈杜尔·潘迪(MahendraBahadurPandey)在北京大使馆转交尼泊尔蓝毗尼医院给万行大和尚的感谢函。信中写到:“感谢东华禅寺雪中送炭,以行动践行邻里情义、促进民心相通、佛光普照、大爱无疆。”潘迪大使补充说:“中尼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文缘相近人缘相亲。”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尼泊尔是与我国较早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之一。同时,尼泊尔的蓝毗尼是佛陀诞辰地,有着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文化沉淀,与中华文明在文化沟通中有更直接的碰撞交融。以同宗同源的佛教文化为基础,东华禅寺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流交往,讲好中国故事,与亚洲邻国加强团结,广交和深交海外朋友,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广泛力量支持。
十万只口罩彰显大爱推动中柬友谊迈上新阶
“佛教的责任是呼唤更多的爱心,让所有人都能爱人、爱自然、爱社会。和谐社会,从心开始,这是佛教给社会的积极回应。”万行大和尚说。
佛教信仰维系着不同民族的文化脉络,中柬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正深入发展,东华禅寺为两国的民心相通奉献出力量,促两国传统友谊迈上新台阶。
善行义举无国界中老两国同呼吸共命运
老挝宪法第七条规定佛教为国教,国王是最高的保护者。作为一个内陆穷国,老挝佛教人口达到93%。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老挝与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信仰和文化的共鸣成为“民心相通”的基础。
老挝是湄公河流域的穷困内陆国,在与中国经济合作和交流互鉴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在整个东南亚是令人信服的范本。
疫情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责任共同体。2021年5月,东华禅寺通过当地的佛协和慈善机构,向当地民众分发了几十万只N95防疫口罩,助力老挝抗击疫情,传递来自中国的爱心、力量与温暖。
东华禅寺在民间开展的一系列交流活动引起了老挝官方重视。捐赠物资交接仪式得到了老挝政府外交部办公室主任PhoxayKhaikhamphitkhon,老挝民族阵线教育部副主任BounthavyPhonethasin,老挝国家建设总局副局长SompasongVetsaphong,外交部亚太司司长、外交部参谋长、信息部新闻司参谋长PongdongPrachaphakdee等官员的重视并隆重出席。大家目光笃定,坚信只要众志成城、为爱坚守,疫情一定会早日平息。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中韩友好源远流长
“口罩公共外交”是东华禅寺在的抗疫国际合作中的措施之一的一部分。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韩两国同舟共济,彰显了守望相助的真挚友情。
2020年2月,韩国曹溪宗向东华禅寺提供1万只口罩用于疫情防控。2020年4月,在韩国疫情最危急的阶段,东华禅寺发动信众向曹溪宗下属的寺庙捐赠了十万只KN95医用口罩。当时,国内疫情刚刚得到控制,市场上同等质量的口罩非常紧缺,加上昂贵的空运费,这批援助物资价值达两百余万元。口罩抵达韩国后,曹溪宗将把口罩及时送至韩国各地寺院和医院,让更多韩国人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温暖,谱写了中韩两国佛教界团体在对抗全球性疫情的历史新篇章,也是促使中韩两国关系更和睦的佛门善举,为佛教界其他团体做出了表率。
曹溪宗源自中国禅宗,是韩国最大、最权威的佛教宗团,政商各界均对其“敬而亲之”,是左右历届总统选举的重要力量。韩国曹溪宗总务院长圆行长老在首尔的捐赠物品交接仪式中表示,中韩两国文缘相近、人缘相亲,两国佛教同源,友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相信两国人民携手合作,一定能够尽早战胜疫情,实现中韩关系更好更大发展。
组织信众为灾难祈福中斯两国人缘相亲
2019年4月21日,斯里兰卡当天连续发生了8起恐怖袭击爆炸案,导致几百人伤亡。惨烈的现状不但牵动了国家领导人的心,也牵动着每一个善良的中国人的心。
2019年4月26日,东华禅寺在大雄宝殿为斯里兰卡人民举行了专场祈福法会,由方丈万行大和尚主法,全寺常住四众弟子前往参加。祈福法会通过央视英文报道在斯里兰卡佛教界引起很大反响,斯里兰卡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际交流协会主席苏布哈斯·维吉特·达呀斯班达拉奈克日后专程拜访东华禅寺,感谢中国佛教界对斯里兰卡人民的祈福。佛教文化是天然的黄金纽带链,从全球化格局视野来看,也是中国对外发展战略中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软实力。
文明互鉴促世界和平《东华宣言》见证民心相通
古代丝绸之路,佛教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让佛教文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万行大和尚认为正逢其时、正迎其势、正合其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万行大和尚表示,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佛教文化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树立了成功典范。
近年来,东华禅寺组织策划了系列促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国际活动。这包括海峡两岸新媒体与佛教文化论坛、儒释道圣贤国际漫画展、传统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青年国学交流会等活动。其中,《东华宣言》作为一次民间自发的文化交流实践可圈可点。
2019年底,东华禅寺组织了来自欧美亚非等国的中外知名文化学者、外交官拜访爱国馆,一起诵读《东华宣言》,以庄重的仪式感表达了对世界和平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祈愿与承担。在世界多元文化交织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国别热爱和平的人士用英语、法语、阿拉伯语、阿姆哈拉语、僧伽罗语、塞尔维亚语等不同语言共同发出对和平渴望的声音,宣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民心相通的见证,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在各国民众心里落地生根。《东华宣言》以文化先行的意识助力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民意基础,让交流互鉴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三先三诚”创东华家风以爱国为本度化众生
“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对国要忠诚,对佛要虔诚,对人要真诚。”东华禅寺以“三先三诚”的“东华家风”为宗旨、以国泰民安为己任、以普度众生为使命,致力公益,竭力践行东华禅寺以人为本的理念。万行大和尚常说:“今天我能出家学佛、建寺安僧、弘法渡众,首先得益于国家的安定与昌盛;宗教场所能够合法存在,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国佛子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作为中国和尚,享受国家的恩惠和人民的供养,亦常思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与国运民生同律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情怀为国家排忧解难、为众生带来光明与希望。
为发扬佛法大爱精神,在十几年艰辛的建寺期间,东华禅寺每年都从有限的建设资金中拿出20%扶贫助学,支持社会公益。据了解,近年来东华禅寺已向社会各界捐款七千万余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东华禅寺以慈悲为怀,以实际行动践行弘法利生事业,向全世界传播佛教思想中的精深奥义,其大爱与大行,是积极推进国家“一带一路”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榜样。东华禅寺将佛教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践行“一带一路”促民心相通举措。随着民心相通工作多方位铺开,取得一系列可观成果,让越来越多国家的普通民众对“一带一路”合作有了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积极帮助邻国抗击新冠疫情,东华禅寺赢得了海内外和佛教界高度赞赏。东华禅寺将继续秉着佛门的大乘精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佛教将进一步发挥在促进人心和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等方面作出积极作用。
责编:贾亭沂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