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耳熟能详的天路,是专指从西宁到拉萨的青藏铁路。这条铁路行驶在青藏高原上,是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建成的,日日夜夜穿梭在世界屋脊上,就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天路!
两次亲近天路,中间已经相隔了14年,但韩红那首悦耳动听的《天路》,却每每在耳边响起,震撼了我行进在天路上。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我曾经用“不或”之年的眼光去快速欣赏了天路,现在我又在“耳顺”之年,是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状态下,去观赏天路。尽管中间相隔了10多年,但天路背后的“秘密”一直是我想亲近的原委。这次从西藏归来,自己似乎成了最大的“变量”了。
西藏归来,我有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想法:李白在太白山上的“天园地方”处,那里的海拔也只有3771米,就发出了“举手可近月,前行若远山”的感叹。寇准也在海拔也只有2154.9米的华山,仰天高呼“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白居易在《登商山最高顶》中,也描述商山是“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三位古先贤如果能够在天路上行走一次,我敢肯定,他们会共同的惊呼:天路,才是离天最近的路呀!
一
这次我们从西安出发到西宁火车站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不出西宁站又通过安全检查后就进入了去拉萨的候车厅了,整个过程非常的方便,尽管车站内人头攒动,但秩序井然。当我们通过了安检来到二楼候车大厅,正在谈论西宁车站非常好的秩序时,胡老师突然发现自己带的小背包不见了。胡老师退休前一直在教育战线工作。他说这个小背包里装有去西藏的现金(目前老年人出门还有带现金的传统习惯)、银行卡、身份证等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怎么办?胡老师当时已经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没有了这个小背包,怎么能去西藏呢?随后他立即从二楼候车大厅快速来到了一楼的安检地方,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小背包就在安检传送带的旁边,原来是自己在安检行李时,把其它的物品拿走后,就把这个小背包忘拿了。胡老师在“失而复得”的惊喜之余,也深感雪域高原的纯朴与天路的信仰。陏后我们在林芝市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久巴村7号卓玛告诉我们,只有你到了藏区,别人的物品是没有去拿的,他们在山上放的牦牛,也是非常值钱的。但是,没有一家丢失过牦牛,因为,这就是藏区的特性。这样的小插曲,也是诸多西藏之行的朋友想要探究的“秘密”。
我这次选择从青藏线进西藏,也是提前学习了有关建设天路建设的极少部分的知识。只知道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索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而今,坐上火车去拉萨,早已不是像他们说的神话了。天路通车18年的现实,已经告诉全世界:铁路的建设者们已经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并且在世界“第三极”上,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
我坐在火车上,望着天路两边的景象,时不时的在问自己:在建设天路过程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事情,肯定每天都有可能发生。
现在我们安全,舒适地乘坐铁路到拉萨。想一想这条天路已经成为了内地与西藏,人与自然,各民族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坚实纽带,说心潮彭拜,已经不足心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用广大铁路建设者的价值信仰,来诠释他们克服缺氧,战胜寒冷,突破极限,我觉得更确切。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如何去大胆创新,去破解生活工作中的难题,西藏博物馆里建设天路的一段话已经给了我明确的答案:如果我死在了这条路上了,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那里,就把我埋在那里,我的头一定要朝着拉萨的方向。
这就是“行为源于意识,意识源于信仰”的真谛。
二
当我们来到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境内的巴松措时,她被誉为“人间天堂”和“小瑞士”之称的地方迷住了:约27平方公里的湖面面积,约3480米的海拔,让人真正全方位看清了高原明珠的真面目。我们去的那一天,也正好赶上了非常难得的雨后天晴的美好时光,集雪山、湖泊、森林、名胜古刹为一体的特殊景色,确实是“画图难足”。而将玛尼堆,蓝天白云,静静的湖水呈现在一个镜头里,也只能在巴松措里看到。
她不停地说,景色太美了,太诱人了,……。……。……。
我看到她陶醉在水波粼粼的景色中的样子,就对大姐说: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里说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西藏你会深刻理解这句话里老子想表达的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这里的美,是自然的美,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大礼,而我认为,我们乘坐火车从西宁到拉萨,火车上的全体司乘人员,把我们安全送到拉萨后看到了这里美景,如果没有他们的奉献与付出,我们能看到这里的美景吗?从这个角度讲,火车上的司乘团队,才是美的根源。”
随后,大姐就静静地听我说了我在天路上观察到司乘人员的小故事。
对司乘人员的考验,还有更艰险地方。从格尔木到拉萨共有45个车站,其中38个车站都是无人车站。如何保证在无人状态下的安全运行,地上和空中的无线管控,确保了列列火车通过车站的安全,平稳。这对司乘人员的要求,是多么的严格与精确!当火车离开格尔木站后,要在150公里内爬升2000多米,来到海拔4780的风火上区域,这是整条天路对司乘人员最大的考验。因为在天路上的老火车司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上了风火山,到了鬼门关。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以火车的速度在那么近的路程里,火车要爬升高2000多米,这与我们平常乘坐公园里的摩天大楼有区别吗?可每列火车就有15节车厢,800多人乘坐呀?想一想,这条天路每天的安全运行,他们不仅是雪域高原上的绅士,更是保证我们安全到达拉萨的守护者。
更为重要的是,大部分进藏人员,能够安全、顺利地过了5072米的唐古拉山车站,不发生高原反应,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更何况火车大多数都是在晚上通过这个地方的,乘客多数都处于休息状态,但火车上的司乘人员却个个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每一位乘客的身体情况,一旦发现有身体不适或高原反应的症状,他们就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当中,这也成了他们的工作常态。
天路上火车司乘团队对从事工作的一丝不苟,对火车安全的责任意识,就是他们对从事工作的信仰,对乘客安全生命的信仰,对岗位的信仰。他们才真正配得上雪域高原上最美的雪莲花。他们才是仰俯天地之间而无愧的典范。
三
小杨是甘肃兰州人,是位大学老师。他是利用假期来到了拉萨与我在一个旅行团。我们是从拉萨开始结伴欣赏西藏的美丽风光。我们俩在7天的旅行中,坚持没有吸氧。在世界最高的地方旅行,不吸氧气,是不是身体非常好,未必!任何一位从内地到拉萨的人,身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这是正常人身体的生理表现,没有反应才不正常。但每个人对高原反应的轻与重,与吸不吸氧,有时也不是那么的因果分明。那与什么有关系?小杨问我,我说:“这其中的道理,可以用薛定谔的猫原理来解释。”小杨听到我说的建议后,恍然大悟,原来高原反应也是可以用“确定性当中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当中存在确定性”来解释,说句直白的话,那完全就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罢了
“叔叔,你怎么观察的这么细致,想的又那么远?”小杨问我。
“为什么?”
因为“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因此,我这次从格尔木站往沱沱河站行驶的过程中,在天漫漫亮的途中,我拿着照相机,几乎没有眨眼,从安多,那曲一路拍到拉萨。说实话,我拿的是专业照相机,专门学习了照风景的技术。一路上,我把两块电池都拍的差不多没有电了,照了很多天路两旁的照片。
“叔叔在天路上,拍到好照片了吗?”
“有呀!我抓拍到了一望无际的草源上,一个人在岗亭前站得笔直,郑重地朝列车敬礼的照片了。”
为了这条进藏的大动脉的安全,铁路两边“守护点”,就是青藏高原上最美丽的风景。
“守护点”岗亭周边通常是一片荒凉,室内也就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摆放着桌椅、简易床、热水壶、取暖炉等简易物品。但每个“守护点”的岗亭上,都插有一面非常鲜艳的国旗,这面迎风招展的国旗和守护人员在国旗下向每列火车的庄重敬礼,就是非常威武,自信,坚强的标志,也是天路上的另一张永不退色的明片。
他们常年工作在海拔5000左右,空气中氧气稀薄,冬天温度常常降至零下30℃,大风天气几乎四季不间断。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依然感觉寒意刺骨,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坚持“三班倒”。24小时守护在青藏铁路沿线,脸部皮肤干裂,手上生冻疮、关节疼痛……已经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的事了。
“叔叔,你怎么知道这些事的?”
“我是在格尔站停留时,与列车上的乘务员同志交流时,他们告诉我的。”
列车上的乘务人员对我说,他们辛苦是工作在车上,在室内,“守护点”上同志,是在室外,每天都要在经受高原不同的恶劣天气下工作。
随后小杨告诉我说,“卡定沟”景区是典型的峡谷地貌,奇峰异石古树参天,落差近200米的瀑布飞流直下雄伟壮观,山崖天然形成的大佛、女神、观音、护法、如来佛祖、护灯喇嘛、神龟叫天、神鹰献宝、酥油灯,以及“佛”字等形状各具特色,如诗如画,神秘而令人向往。我说:“这些天然的景色,要去看到这些奇特的风景和真实的面貌,必须要有超强的想象力,才能观察到你想得到的感受。而天路上公安干警一言一行,才是不需要去思考的美景呀。”
“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这是守护天路公安干警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为了保护好这条国防线、经济线、团结线、民族线的畅通无阻,他们经常工作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生活。高血压,心脏病,风湿病等疾病,一直是伴随他们的疾病。他们在与高原环境的抗争中,形成的“海拔高,我们的斗志更高,冻土硬,我们的骨头更硬”的工作精神,实在是让我们既尊重又敬佩。
小杨在明白了我本次来西藏的目的之后,他对天路从设计到建设,从攻破难题到安全运行,非常感动,也说了句让我至今不能忘记的话:这条天路,是“让世界对中国的嘲笑,变成了中国在全世界的骄傲。”。就是这句话,才是我这位后生走过天路后想表达的心愿。
四
我这次去西藏,是与我老家的朋友一起去的,他们多数都长我几岁,个别朋友小我几岁。我老家在陕西省商洛市的商南县,这个县与河南省的西峡县,湖北省的陨西县相邻,是非常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农业县。我没有在这个县工作过,但我对老家的朋友是非常的敬仰。他们约我一起去西藏领略高原风光,我非常愿意地接受了,加之我还在10年前去过一次西藏,也略有小自豪的感觉。
与我一起去西藏的商南县的朋友,应该说我是不熟悉的,因为我没有在商南县工作的经历,但商南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环境我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在通报了要去西藏的相互信息后,才知道我们都有从南南的大山里走向商洛市,走向西安的经历。我们有不同的工作经历与岗位,确有相同的出生地,特别是具有对家乡的情怀与眷恋,在很多方面我们是能共振的。一起在来去西藏的日子里,不仅没有任何的生疏感,反而是无话不说、相见恨晚。
但西藏是什么样?天路又是什么样的一条路?格桑花长的什么样子?还有布达拉宫,八廓街,西藏的圣湖等地方,现在的交通条件好了,这些地方都想去看看。
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这次去西藏的初衷。
到了西藏后,我们发现高原地带,是很少长树,种花的地方也很少。极少有树木花卉,既是能看到一点,也是品种非常单一。导游告诉我们,西藏的格桑花是八瓣形,且耐寒,花瓣美丽,颜色各异,清香似葵花,果实呈小葵花籽状。“格桑”在藏语中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是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从罗布林卡带到拉萨的,青藏高原的民众就将青藏高原上的花统称为“格桑花”。包括高原上的杜鹃、雪莲、翠菊、金露梅、狼毒花……。
为了去大部分位于山南市浪卡子县境内的羊卓雍错,必须要走国道G349察雅-萨嘎线。也就是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至日喀则地区萨嘎县。凡是去过西藏的人,都能看到很多地方都标注有最美进藏公路318、317两条国道,是“一生必去之路”。我们的车行驶在海拔4900多米N个S弯曲上,我几乎就不敢朝车外看:山路陡峭,坡夌弯急,一山未了一山又迎。连绵起伏。这幅美丽的画卷,已经颠覆了生活在“八山一水一分田”里人的认知与观感了。尽管羊卓雍错的有高洁的白云,湛蓝的湖水,诱人的蓝天,所有这些美景,都让美丽,惊险的公路消解了。
去了布达拉宫,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古建筑的精华。欣赏布达拉宫,导游本来给我们约定的是从一号线路观赏,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实际是从二号线路走了一遍。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了二号线路比一号线路要少看到很多地方。随后,我才知道,这也并非是人为安排,因为布达拉宫有2800多个房间,不可能所有去布达拉宫的人把所有地方都能看完,这是不是提示我们学会取舍,或者是提醒去布达拉宫的人都要明白“行有所至,欲有所制”的道理。
我这次来西藏,是沿着古圣先贤的路往前走。西藏的每一寸土地的厚重,每一个玛尼堆的寓意,每一个转经筒的昭示,每一面风马旗的虔诚等等,都是西藏具有这样的力量挺起了离天最近的神圣。
当我们来到318国道边上的鲁朗(神仙住的地方的意思)小镇时,眼前的风景,把我们惊呆了:在这个平均海拔3700米,全长10公里,平均宽度1公里的小镇上,由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两侧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阔叶林、云杉林、松林等组成。景区林下资源相当丰富,盛产虫草、松茸、猴头菇、青冈菌、天麻、红景天、手掌参等名贵藏药材。这在西藏海拔这么高的地方,是非常少见的别样风景。
……。……。……。
我与老家的朋友们看到西藏的所有自然风景,确实让人震憾,惊叹,但我认为,最美的风景,还是守护在雪域天路两旁沿线的那些无声无息,任劳任怨,默默奋献的“格桑花”。
这次去西藏之前,“我笑青山颜不变,青山笑我已暮年”的念头,一直萦绕着。第二次来到了西藏,我发现一切都变了,我也对西藏有了重新的审视与解读,从透过电视或其它媒体的报道中,看到了天路非常真实的“面目”。特别对西藏这个“缺氧不缺信仰的地方”令人肃然起敬,真的是一个“没有亲自抵达,永远都是梦里的地方”。只有你走过并且去深切地感受了天路,你就不会随便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了,因为天路背后的每一项伟大,艰巨工程,不是车能到就有路的。西藏之行,也让我彻底明白了“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的真正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