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旧友与新朋,围炉话行记。
本期特约专栏作者
高艳芳,河南安阳人,中国民间文学博士,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会理事。主持完成国家级等项目10余项;于《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理论组成员,《安阳民间传说卷》副主编。
无处不在的教育底色
——《离天最近的地方——雪域行记》读后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世间读万卷书者较少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者常难读万卷书,而陈教授则是那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之人。在读书中思考社会人生,满怀悲悯;在行路中感悟记录,勤谨不辍。《离天最近的地方——雪域行记》(后简称《行记》)是陈才生教授对自己雪域之行的载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阅读中,不记得自己泪目几回,思索几多……这些感受是真切的,但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当下笔想就《行记》写下些什么的时候,有个直觉萦绕在了心头,那便是:作者作为教授、学者、作家,始终坚守着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时时处处不忘情感的培植、知识的传授、思想的引导。所以,《行记》是散文游记、科普著作,更是思政教材。作者是在写景记事,但更重要的是在书写景和事背后的那些可爱、可敬的人及不朽精神、文化品格。这正应了作者书中所言:“雪域之行,令人感受最深的地方,不仅在自然,在风物,更在人格上的感悟。它不是虚假,不是伪善,更不是丑恶,而是真的真,真的善,真的美。这种精神上的洗礼,是我在踏上高原之前从未想到的。”
一、思想政治的好教材
陈才生教授与我同属文艺学教研室,同担任《写作》这门课,工作中讨论最多的无疑就是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出点什么,写出点什么。但写的关键是先感悟,感悟的中心又在感悟什么?当然是要感悟那些充满正能量的、打动人心的,那些“真善美”的内容。陈教授就是这样,不光讲授“真善美”的书写,还亲自书写“真善美”的内容。他的《父亲》是我前几年拜读过的,但至今那个“林州壮汉”的形象还镌刻在我脑海,甚至我觉得那才是一个最深沉、最伟岸的父亲形象代表。《行记》更是让我看到了作者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坚守,这里貌似没谈思想、没谈教育,但却处处是在教育引导,激发我们去热爱祖国山川河流,深爱那勤劳善良同胞。
首先,《行记》激发了我们对祖国山河的爱。这种爱不是抽象的、被说教的,而是生动的,发自内心的。书中“之二”关于青海湖的描写,美轮美奂,怎不让人心向往之?“之四”关于无人区可可西里的描写,悠远神秘,怎能不让人心生敬畏?“之五”、“之六”、“之七”关于沱沱河、通天河、唐古拉的描述或美不胜收、或幽静典雅、或神秘莫测……这是我们的大好山河,怎能不爱?作者这里的写景,是在传达对青藏高原的喜爱,更是在引导那万千同胞去热爱、守护我们这大好山河。
复次,《行记》描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画面。关于民族团结的话题,作者并未着意渲染,但在娓娓叙述中却呈现出诸多画面。文中的导游扎西是藏二代,其父是援藏干部,其母是拉萨人,他在文中如同桥梁,是民族交融、民族团结的最好例证。还有依然活跃在民间传说里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他们作为汉族姑娘带着“和亲”的伟大使命,为藏族人民带去了佛教信仰、粮食种子……甚至为那里的山河命名。藏族人民则给予了她们最长情的爱,在传说的讲述中,在代际的传承中,生生不息,世代相承!此外,藏族的女财神——扎基拉姆,传说中的她是被藏族高僧普渡的汉族贵妃,后又随高僧到达西藏,成为那里的女财神,被藏族人民信任、爱戴,这不也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实证吗?
二、学者散文的好阐释
地理方面,作者将抽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征等转变为日常的生活化表达,使之变得有人性,有趣味。书中对沱沱河、通天河、可可西里的介绍,无不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以青海湖为例,书中是这样写的:“在我们平原,鄱阳湖拔山撼岳,算是'五湖’中的老大了吧,青海湖是它的一倍半;洞庭湖和太湖都号称八百里烟波,也够牛气了吧,青海湖相当于它们哥俩的总和。如此大的一方水域,悬于我们头顶3000米之上的高地,怎不令人惊叹,怎不令人震撼!飞驰的列车沿着北岸的湖滨足足行驶了一个钟点,方才离开湖区。难怪古人要称之为'西海’了。”“老大”、“牛气”、“哥俩”、“悬于头顶”……多么生动形象,仿佛青海湖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某一分子,亲切感油然而生。
历史方面,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记述历史,真正做到了让历史活起来。如关于文成公主进藏和亲那段历史的讲述:“想当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为国舅,专程护送文成公主进藏,马队从长安出发,浩浩荡荡,沿唐蕃古道而行,用了两年三个月才抵达拉萨。”关于青藏铁路修建历史的讲述:“数十年来,在青藏线上,因为筑路,每公里至少有一个血肉之躯为之倒下,先后有3000多名工程兵战士在这里安息。”还有关于青藏公路修建的历史:“青藏公路动工4年后,青藏铁路应运而生,一期工程上马,东起西宁,西至格尔木;又47年后,二期工程开工,东起格尔木,西至拉萨。在中国西部这条交通大动脉上,格尔木就像风雪中的驿站,既是终点,又是起点,迎来送往,承上启下。”这些叙述活泼生动,拉近了历史与人的距离,仿佛这一切就发生于眼前,发生在身边。
三、通达透彻的好说明
什么是通达透彻,大概就是能够发展辩证地、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去诠释,不唯我独尊,不以他者为浅薄。陈才生教授的《行记》无疑展现了其通达透彻的一面。
在谈到文化时,作者不以作家自居,更不将作家文学置于民间文学之上,而是客观地、辩证地审视。对于两者的关系,作者是这样说的:“冰川文化若代表庙堂意志,草泽文化就相当于民间智慧。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蜕变更新,不正是中华文明滥觞、发展、走向繁荣的本相吗?”作者充分肯定了庙堂和民间文化的价值,并强调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两者的交融促进。或许正是因此,作者在本书的书写中才运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谚语、俗语及其民间歌谣等,这是作者对民间文学认可和喜爱的表现,也是作者通达透彻的好说明。
在谈到宗教信仰时,作者秉持仁爱包容之心,不讨论唯物或唯心,不讨论虚妄和现实,而是从其精神功能去分析,指出宗教信仰在寻找生活意义和支撑、追求美好生活方面的价值,肯定了其在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方面的功能,肯定了信仰的心灵慰藉作用。关于宗教作者如是说“或为求财,或为祈福,或为祛病安康,其实多是对命运难以把握的一种无奈。尘途漫漫,世道无常,修行之余,祈愿于冥冥,结果或未可知,但心中已得安慰。似乎看到了长夜的灯火,增强了跋涉的勇气,人生因此而有了意义,世界也因此而变得美好。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作者肯定了宗教信仰给予信徒对生命、对爱、抑或对和平、和谐、以及真、善、美的希望。同时这也是作者通达透彻思想的又一说明。
在谈到习俗时,作者不拘泥于传统现在、地区差异,而是站在生民的角度,秉持“为民众”“为生活”的立场,包容的、发展的去看待、去分析。认为心灵的纯净远比形式的固守更为重要,认为凡事需从生活的现实出发,辩证发展地审视习俗及其演变。如在分析羊卓雍措盛产鱼而很少选择鱼类作为食物及其藏传佛教的食肉习俗时,作者不苛求、不对比教条教规,而是站在当地民众的角度去思考,书中那句“只要坚守信念,习俗可以变通。不拘于形,不役于心,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吧。”正是作者通达透彻认知的概括和总结。
此外,书中还有不少关于生命、母爱、师生情义等的描写,貌似漫不经心,却最能触动人心,发人深思,如关于临产母藏羚羊的描写,它们大腹便便,“步履维艰,为预防其它动物干扰,尤其是肉食动物的侵袭,忍着阵痛,走走停停,边跑边生。”还有那脱离母胎的小羚羊:“在草丛中颤抖着,倒下去,又站起来,摇摇摆摆,跌跌撞撞,十分钟后,在母亲的舔舐下,亲吻下,终于撑着身体,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边跑边生”,“倒下去,又站起来”……眼前不由呈现出一幅画面,让人不能不为生命之坚韧、母爱之伟大动容。
还有一位驴友讲述的那位地理老师,对教育充满热忱、勤谨负责,不求回报,看似默默无闻,却已成为引导无数学生活出自我的灯塔。他那句悠悠的“别看我教地理,好多地方烂熟于心,但我哪都没有去过。工资低,工作累,假期旅游,不敢想。你要是长大了,有机会一定去沱沱河看看,别辜负我打你三教鞭的缘分。”朴素的语言,美好的愿望、殷殷的情怀,让人不由泪目。
概括地说,《离天最近的地方——雪域行记》广博而深厚,朴实而厚重,有美景的呈现,有故事的讲述,有对人性美的讴歌,也有对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的思考……蕴含丰富,可谓常读常新,值得反复品读,正如编辑江月所言:“这不仅是一场与雪域高原绝美风景的邂逅,也不仅是一次与绮丽梦想交织的漫游。它是文化的盛筵,它是理性的哲思,它是鲜活的生命与有趣的灵魂的碰撞,它是作者与天与地与自然与宗教的对话乃至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