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译文】春未暮,风中的细柳依然摇摆生姿。登临超然台远眺,看见满池春水,满城鲜花,千家万户被蒙蒙烟雨笼罩。寒食已过,想起家乡,酒后心情忧郁。为了摆脱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且生火煮茶。品尝着春天新采的茶叶,作诗自娱,不要辜负了这春天的好时光。【赏析一】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
4、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赏析二】苏轼知密州,适逢施政的困境。密州本是一座穷苦的寂寞山城,火冷灯稀,昏昏雪意地垂野。到任之初,当地蝗旱相仍
6、楼阁,谓之超然台,便于登高望远,饮酒作乐。这首词便作于台上,时熙宁九年春。楼成,作有超然台记。超然者,谓游于物外,无所往而不乐。望江南以登台游春起笔,勾画了一幅细风斜柳、春水鲜花、万千人家的祥和画图。登上超然台四处眺望,护城河里春水漾漾,密州城内满目鲜花,蒙蒙细雨沐浴着万千人家,令人心境平和,空明澄静。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之景唤起思乡之念,寒食节畅饮之后,如今酒醒,故乡何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声嗟叹。然而,面对同游的老朋友,还是不要去怀想故乡吧,来呀,让我们重新生起火来,品尝品尝刚焙制的春茶,吟诗饮酒,可要趁着尚未衰老的大好年华!作者以一种乐观而豁达的人生
8、的檐瓦,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这首词颇能代表苏轼此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在他看来,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如果能摒弃对物欲的孜孜追求,游于物之外,便能超越尘世的扰攘,做到无所往而不乐了【赏析四】首句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便明确地道出了作者作此词的时节。春未老不仅指出了时节应为孟春,也烘托了作者心情的轻快愉悦,春风不语解人意,人心自然也是未老。风细柳斜斜一句,让人仿佛感觉到了和风拂面的温馨,垂柳应还是染柳烟浓的情状,枝叶生长未足,如是碧玉妆成、万条垂下时,很难出现斜斜的妩
10、述得非常形象和地到。因为密州城有护城河,而一般的护城河是人工所凿,不重宽重深。还记得苏州城中的那些河道,都不甚宽,但是乌篷船在其中可以随意游荡。又因为适逢初春,水力还远未丰沛到沟满壕平的程度,当然这种恐怖景象在近代自然环境被破坏严重时发生得更频繁。护城河中的水仅有一半深,又因为风细,或许水平如镜,连微波也不见有,这安静如处子的半壕春水便越发让人喜爱了。一城花的描写更加真实动人。古代的州、郡等应该都不是如现在的城市规划一般,十几层的小高层都成了矮子,动辄几十层、上百层,那时,即使是官衙府邸,名门望族的深宅大院,也便是多几个亭台楼阁,后府花园等,最多比平民
13、来是酒醒后的哀叹,但是在这样的社会、政治形势下,仅哀叹是无益的,所以只有自我安慰、自我疏导、自我排遣。而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两句从楹联对仗的角度看来,也是难得一见的工对。旧情新景,自然洒脱,承启转合,浑然天成,不着痕迹。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一句是心情的超然,也是人生境界的提升。酒喝过了,也醒了,咱们燃起新火,焙制烹煮今年的新茶吧,毕竟人生除了沉醉、清醒,也是需要品味的。趁着我们尚未衰老的大好年华,或者说至少还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心态,吟诗作赋,纵酒高歌吧!这是作者成功的自我调节以一种乐观而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心中的郁闷,以一种高雅而超脱的人生追求平息内心的矛盾,洒脱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现实。读这样的诗词,不仅欣赏寥寥数语所描就的让人神往和想象的丰富景象,更重要地是学习那种高洁超然的人生境界。用菜根谭中的一句作结:心地上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