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常州把建设长三角生态中轴作为城市“532”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坚持系统思维,综合考虑自然要素有机联系,以“山河重安排”的气魄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保护,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开展、全地域实施、全过程推进,形成互促并进的综合效应。
“常州将持续推进绿色转型,推进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对重点行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培育绿色产业,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抓好长江大保护,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文化涵养,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更大力度建设生态绿城,‘增核、扩绿、联网’,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实施沿江生态复绿等重点工程,有序释放生态效益。”常州市市长盛蕾说。
另一方面,常州坚决破除“生态好是好、就是吃不饱”,力求把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溧阳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打造、现代化宜居农房改造等重点工作高效统筹起来,稳慎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实现路径,加快建成“荷塘”礼诗圩、“悠然”杨家村等18座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溧阳建成的365公里“1号公路”,年均吸引游客超600万人次,带动沿线10万农民增收。金坛区用山水造景,推动农文康体旅深度融合,实现“风景美”向“钱景美”蝶变,2022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8万元。天宁区查家湾村民通过开办民宿餐饮、增加研学体验,人均年收入增长超过10%。
依托人文底蕴,常州还统筹推进老城复兴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大运河文化为题,打造“油罐遗存”“南岸老厂”“盐库船坞”,串联产业园形成“多点一线”的运河创意产业带;“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将常州恒源畅厂、常州梳篦厂等运河沿线的老厂串联,探索兼顾工业遗存与城市发展的“共融”之路。
做好价值转换自选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一定条件下或经过适当渠道路径,可以转化成为经济发展优势。常州“一市五区”“两山三水五分田”,自然禀赋有差异、经济发展有快慢、要素支撑有强弱,生态颜值和价值互融共促路径有所异。常州不为行政区划所限,因地制宜、创新探索,通过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让生态资源成为稀缺资源,进而大力发展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将附着在“绿水青山”上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
“碳汇”修复,废弃矿山变宝山。2018年,天宁区引入“碳汇”修复理念,实施舜过山修复工程,通过锚索格构梁加固、植生袋覆绿、坡脚栽植树木、播撒草种等方式,恢复被损毁山体,增加绿化植被面积,近年山脚下种植的翠冠梨从喝脏水到喝清水、从吹灰尘风到晒阳光浴,一年比一年鲜亮脆甜。如今,查家湾每年出梨200余万斤、产值超过1200万元。
多方式实现生态价值转换。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城市绿肺,常州高新区的万亩新龙生态林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按照“公园绿地+”模式进行运营,通过文商旅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有效转换。在新龙生态林举办的“芒禾森林音乐节”,吸引青年乐迷近5万人次,其中90%为外省、外市游客。
绿色发展成风尚
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要加快转变能源消费结构、重塑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