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运河与太湖三水环抱,汇聚起儒风蔚然的“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代有才人”的名人部落,铭刻着3200年文化名城的锦绣底色;崇文重教的“延陵世泽”,涵养出“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城市气质。城以文兴,以文化城。厚重历史文化是源,城市进阶发展为流,源远方能流长。
从季子故里到毗陵我里,从“中小城市学常州”到“新能源之都挑大梁”,常州文脉悠远,与古为新,既有崇文重教的底色,又兼具实业兴邦的气概。穿一巷,游一园,观一城,“名士之邦”与“万亿之城”双向奔赴,常州成为观察人文经济学实践不可或缺的篇章。
中吴雅韵,翰墨流芳
万千花灯点缀巷子里弄,元宵之夜的青果巷再现“花灯如昼人如潮”的上元盛景。这条旧称“千果巷”的巷子长不过几百米,沿古运河呈梳篦状展开,名宅故居、祠庙殿宇、桥坊碑石、林泉轩榭,青砖小瓦,高墙深院,藤蔓缠绕,一色明清风格的建筑尽显江南水乡的风韵。
“文教被于吴,吴尤盛于延陵。”崇文重教是常州的鲜明底色。自隋唐开科以来,常州涌现出19名状元、2960名进士,近现代走出72名两院院士。南宋“儒风蔚然、为东南冠”,清代诗人龚自珍曾赞叹“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要追寻老常州的文脉,绕不开青果巷。千百年来,这里聚集了众多的名门望族,科第不断,名士辈出。簪缨世家比邻而居,书香盈壁翰墨流芳。抗倭英雄唐荆川、“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革命先驱瞿秋白、民族工业开创者刘国钧都从这里出发,怀揣强国富民的崇高理想,走出狭窄逼仄的巷子,走入到百年间政治、经济、文化革新的宏大历史之中。
如今,青果巷成为广大外地游客感受“中吴雅韵”的一扇窗。每个走进巷子里的人,都会惊叹于它的名士辈出,在错落的桥坊碑石、林泉轩榭中窥探历史记忆,在连片的名宅故居、祠庙殿宇中触摸文化脉络,在古井码头、戏楼剧场中感受璀璨繁华。从这里走出的江南名士以独特的人文禀性铸就常州文化的核心特质,彰显的亦是常州文脉的精气神。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志良说,常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发展历史,孕育出了以“博采融通、道德诚信、经世致用、创新求变”为主要特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风骨。源远流长的千年文脉和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交织,让常州成为践行人文经济学的一个生动样本。
历史的缘分妙不可言,这份人文气息还曾跨山越海吸引“客从他乡来”。与青果巷一街之隔的藤花旧馆,宋代大文豪苏轼终老于此,他14次到常州,曾写下“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等千古名句。
时光穿越近千年,国强民富的愿望在城市的编年史上深深浅浅镌刻着发展脉络。青果巷的焕新,是常州书写“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两者兼容的生动实例。船行南市河,碧波荡漾,桨声悠悠,两岸青砖黛瓦、枕水人家、名人故居、非遗项目可观、可感、可体验,文商旅融合的消费新场景正在粉墙黛瓦间不断拓宽和绵延。祠堂戏楼牌坊、钱庄药局桥梁、古井古树名木等星罗棋布,一幅“街贯东西、河襟南北、支巷近景、小弄通幽”的“运河青果图”闪亮登场,处处描摹着常州老城厢的风雅诗意。各种沉浸式、慢节拍的Citywalk,契合了年轻人探索城市人文历史和小众传统文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常州中心城区的承载力、吸引力、辐射力。
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一座从未出土过恐龙化石的城市,打造出以恐龙园为首的主题乐园矩阵,被称为“东方奥兰多”。常州用一个恐龙园,回答了“旅游资源匮乏的城市如何发展旅游产业”这一难题。无中生有的背后,是常州人骨子里“争当一流”的实干精神,破除的是资源瓶颈,奔涌的是创新活力,拼抢的是未来赛道。
从“一馆”起步到“一园”“一城”、再到“多城”,恐龙园一路蓬勃发展,不断丰富“旅”的维度、打破“游”的界限,年接待游客超13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2亿元。搭建“恐龙”宇宙,恐龙园不断进行IP的创新和衍生。为了“不让恐龙的昨天成为人类的明天”,恐龙园打造首个以生命健康和应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馆——恐龙人防灾避险馆,并迅速扩展至龙城安全应急、研学素培等领域,伴随恐龙人安全与应急体验实训基地“两馆一中心”发展格局渐次成型,恐龙园也完成了从“恐龙IP”向“恐龙对人类现实意义”的升级。
“全面启动《恐龙宝典》的编创和百龙计划的数字三维设计,通过构建技术生态链,打造互动丰富、体验感强的沉浸式创意产品,全面激发市场新动能。”恐龙园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沈波说,从长远来看,数字艺术已经成为一股新潮流,越来越多文创产品与数字化表达相结合的新型展陈出现。
一面是新时代恐龙养成记蓝图,一面是最新的数字图景。当数字技术与恐龙宇宙相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迈入数字经济时代,常州作为产业高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人工智能、VR等数字技术推动了产业创新、跨界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常州活化利用“江南文化”基因,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百年老图书馆惊艳变身“红盒子”,塔寺园、篦箕巷、西瀛里,勾勒出一城风雅、老城复兴的古意。粗砺的码头,化身游客服务中心;铁锈斑斑的旧厂房,蝶变为灵动的艺术空间;运河边的废弃油罐,跃升为炙手可热的“打卡地”……
破解千城一面,常州走笔更为精细,统筹“绘与创”,展现独特文化记忆和江南水乡风貌。遵循古法、修旧如旧,近园、未园、意园串珠成链,萃园“五园汇秀、八景重现”,“中国园林蓝本”止园、“三吴第一楼”大观楼等经典建筑加快复建,写意山水与庭院深深映照,山林野趣与田园闲情比邻,“百园之城”盛景正在归来。
精品迭出,实力“出圈”
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源于其文化血脉的传承;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则在其红色基因的赓续。翻开党的历史开篇,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常州三杰”赫然在列,常州三杰纪念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超百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了一半左右;以瞿秋白名字命名的“秋白书苑”遍布常州街巷,成为城市红色地标;电影《秋之白华》《觅渡》、舞剧《永远的青年》、获得第十七届全国“文华大奖”的《烛光在前》等一批反映“常州三杰”精神的文艺精品竞相涌现。
文艺创作“叫好又叫座”的背后,正是波澜壮阔的时代故事、热气腾腾的民生百态、意蕴深远的历史文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卷和山河之间,常州找到了新的交汇点。作为搅动国风江湖的超级IP,国风大典连续四年落地茅山东方盐湖城,传统文化创新“出圈”与景区度假产品无缝对接。拓展全链条、全场景、全要素消费体验,“骑着恐龙游常州”等IP在网上曝光量突破2亿次,“新能源之都”“乐园之都”成为耳熟能详的金字招牌,“太湖湾音乐节”“青年潮流文化艺术周”等1.6万场次各类演出引客超百万人次,唱响“青春乐都”城市IP,常州正以文旅融合为载体,“贩售另一种生活方式”,让旅游“想看、好看、耐看、回头看”。
让经济融入人文,让人文浸润经济。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志良表示,被视作城市“软实力”的文化产业,正成为常州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前三的背后,是常州市委、市政府多年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培育并举、规模集聚与特色发展并重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常州路径”。
一批特色鲜明、业态集聚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相继建成,“532”文旅项目预计全年完成投资超130亿元,季子文化展示中心、天目湖动物王国等文旅新地标启动建设,文旅项目招引数量创历史新高。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中吴文化艺术节、“赵元任”音乐等一批品牌活动影响力日益彰显。文化和资本、供给和需求全面对接,一批行业内单打冠军乘势涌现。从“文化制造”到“文化创造”,常州文化产业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常州先后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文化产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成为常州乃至全省文化金融的重要品牌。《常青行动——2024-2028常州市数字文创产业促进计划》为打造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吹响集结号。“以数之名”,常州创意产业园集聚数百家数字文化企业,为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超60万用户提供线上内容及技术服务,园区企业赞奇科技全面参与电影《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知名影视项目制作。
一座令人向往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定在细微处特别见精神,在人文美中蕴涵发展力。
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角观察常州,万亿之上,常州把更好展现文脉赓续的历史担当、文化普惠的民生担当、文旅融合的主业担当作为新征程上的崭新起点。人文葳蕤,向新而行。让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合,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共生长,人文经济在这里从“开门红”走向“满堂彩”。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该数字报电子版半年内的所有报纸版面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