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修缮后的胜利电影院迎来首场电影放映交流活动。10月21日,讲述三位早期党的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传奇人生的传记电影《觅渡》在胜利电影院一楼影厅放映,影片导演、编剧宁敬武来到现场,在楼顶有着中国古典复兴风格的塔楼里与上海影评学会专家学者交流。
“胜利电影院是鲁迅先生看过电影的地方,上海也是电影中重要的故事发生地,能够回到这里举办观影交流活动有特殊的意义。”宁敬武说。
新主流电影的全新探索
《觅渡》用真实素材来构建三位革命者的世界,片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情节、细节是第一次出现。比如张太雷在广州起义时中弹牺牲的悲壮场景;刘仁静在五四运动时想要自尽以唤起国民觉醒的激进状态;以及瞿秋白、杨之华去鲁迅家避难,几乎同时敲响前、后门的紧张局面等,都来自真实的史料记载,在以往影视作品中鲜有出现。剧本创作中吸收了众多近年来党史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瞿秋白思想的论文中提到,瞿秋白曾受到法国哲学家伯格森的影响,也被化用到了台词对话里。
“以前创作中,很多创作者会选取有戏剧性的史料或侧重于讲情感故事,而避开革命史中的核心逻辑。我们这次知难而上,不仅讲述百年前三位革命者的热血青春和激情,更是讲清楚大的历史的逻辑。”宁敬武认为,不讲清楚这些背景,就无从理解瞿秋白、张太雷人生之路选择的意义和牺牲的伟大,就无从理解恽代英作为青年导师的人生价值。这些内容上的勇敢表达,也让电影有了重要的题材开拓意义。
《觅渡》也在传记片的叙事上进行了创新突破,影片大胆使用碎片化的非线性叙事,以情绪建立叙事逻辑。瞿秋白在囚室中凝望新生雏鸟、慨然在田野间赴死等镜头充满诗性表达。宁敬武坦言,要把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三人合于一部传记片是创作中最大的难点,三人尽管都是常州同乡,但有记载的交集并不多。为此,影片做了大量的艺术想象和合理虚构,让三人一起围桌吃饭,畅谈人生理想。
影片的名字“觅渡”是常州一座桥的名字,当年,瞿秋白和张太雷就曾在这座桥上行走,这里也是三位革命者共同的起点。《觅渡》的创作也受到了散文家梁衡的启发,其《觅渡,觅渡,渡何处》的书名直接成了影片的台词。宁敬武认为,表现共产党创建之初一代知识分子革命者如何完成中国道路的选择,是《觅渡》这部电影的使命,也是片名《觅渡》蕴含的意义。
电影《觅渡》由江苏省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广播电视台、江苏恐龙园赞奇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是国家电影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重点影片。影片已于8月28日在全国院线上映,截至目前票房超过1695万元。
希望影片发挥长尾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改造修缮后的胜利电影院首次举办放映交流活动。一楼50座的影厅放映结束后,主创和影评人们可以在顶楼空间里坐下来畅聊。下午的阳光从复古的窗格子里照下来,空间别致温馨,设备一应俱全。未来,将有更多电影交流活动在这里举办。
在放映活动开始前,宁敬武特意为观众做了十分钟的影片导赏,“他们牺牲太早,很多人对他们的了解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甚至完全陌生。”他记得某所高校曾为张太雷塑雕像,雕塑家听说这是一位“教授”,就想当然地以50多岁的年龄形象来塑造,而实际上,张太雷在牺牲时只有29岁。“通过电影创作,我们希望大家能认识和了解他们,能够解读到当初这些人是怎么走上这条道路的,感知和共情他们的精神世界。”
“从编剧角度,影片的文史采用相当严谨,导演在虚实结合,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上把握好了分寸,是一部相当用心、扎实的作品。”上海市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发展研究会理事兼华语影视中心主任蒋光明认为,电影讲述的早期共产党人的真诚与信仰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应该通过更多方式向下一代传递。“希望影片能发挥长尾效应。”中国微电影研究会副会长童加勃认为,从目前影片票房来看,在人群触及上还有不足。他建议不妨通过小众观众发行渠道和网络放映,让影片有更深、更广的传播,更好发挥其社会效益。
记者发现,影院二楼的展陈空间里正在悄悄布置一个电影海报展。胜利电影院主理人沈斌介绍,影院将于10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欢迎大家有空常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