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曾因研究一部书——《红楼梦》,而产生了“红学”;曾因研究一个人——钱钟书,而产生了“钱学”。而因一篇散文和一座桥产生了“觅渡精神”,可能前所未有。
先说,面对渡口便不渡。被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是司马迁写进《史记》的一个失败英雄。秦王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数年战争,史称“楚汉相争”,项羽的军队由强变弱,最后一战,是他率领几十人,兵败乌江边,拔剑自刎身亡。关于项羽之死,历史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的英雄气概作出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另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今天,我们可作出两个设想:一是项羽在渡口若听信船夫招呼上了船,到江东后将可能被刘邦所杀;二是项羽过江后打败了汉军,“卷土重来”成现实。但我认为,这两种结局中不论是哪个成真,历史绝不会给后人留下一个“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
再说,没有渡口却寻渡。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实他首先是个政治家。屈原20岁左右就成了楚国的政坛新秀,官居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的很多诗句,是为了表达他忠君忧民的雄心壮志。屈原主张对内改良朝政,对外联齐(国)抗秦(国),并为此做了很多努力。然而,他一心报效国家的前行“渡口”,却屡屡被禁行,使他无渡可渡。原因是他联齐(国)抗秦(国)的主张,侵害了楚国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爱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等的排挤和陷害。屈原见楚国将被秦国战败而亡,他仍不被怀王重用,而被流放他乡。屈原无可奈何,愤笔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许多诗篇后,只得抱着一块石头,投入汨罗江自尽,为后人留下了一首壮丽的爱国诗篇。《离骚》中有七八句有名的诗句,而最让后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上下求索的精神,到今天提倡的觅渡精神,既是一脉相承,更是古为今用。
后说,渡口被封另辟径。今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四大名著,其实早些时候曾有八大名著之说,另四部为《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其中《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和《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都曾一心奔仕途,他们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屡屡名落孙山。也就是说,他们梦想做官的渡口,一直被封得死死的,没给他们留一点缝隙。无奈之下,蒲松龄只好另辟蹊径创作短篇小说,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吴敬梓也另找路创作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深刻批判和嘲讽科举的弊端和吏治的腐败。蒲、吴两名同为清朝的高考落榜生,一不小心,却给后人留下了两部文学名著。蒲松龄被国内外许多学者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父,名列前苏联作家契诃夫之前。所以,当他们想当官的渡口被封死后,蒲、吴二人寻寻觅觅,找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渡口,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为己觅渡、为民觅渡、为国觅渡,不论是为了谁,切实弘扬觅渡精神,登自己能驶会划的船,走自己该走可走的路,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