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在帝国时代的豪情壮志可以从书里节选的吉卜林的诗里看出一点端倪:承担起白人的责任,收获旧时的荣誉:哪怕你为的是他们的利益,却遭到他们的谴责,你保护着他们,却遭受他们的憎恨·····
看起来,大英帝国是很利他的,很正义的。的确,英国为世界带来了很多。它为世界带来了自由贸易,议会民主,劳动力的全球范围流动,缩小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领导废奴运动,努力改变一些地区的残忍习俗······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确实的在用自己的善意,有意或者无意的做一些恶的事情,以至于遭受到了憎恨和仇视:乌姆杜尔曼战役的屠杀,圆明园的掠夺,用鸦片打开贸易之门,打着废奴的旗号袭击他国,军事占领埃及,在印度用一些野蛮的行动来消灭另一些野蛮的习俗。
英国人用300年建立起来的200年的帝国,它的分崩离析仅仅用了30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当人们知道了什么是美善,也就产生了恶。”我们的祖先2000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喜怒同根,是非同门。大英帝国,就好像那山上的树,和所有生物一样为了生存而生长着。他越向光明的高处生长,他的根就越深入土里,深入到黑暗里去。在书里,尼尔弗格森写道:
当年,英国的帝国主义扩张虽然并不完全是在“不经意间”建立起来,但它一开始显然并未打算将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纳入自己的统治。正如我们所见,它的帝国起初不过是沿海基地和一些非正规的势力影响区域所结成的网络····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商业利益免受现实和想象中的威胁,英国被一步步诱惑着从非正式的帝国主义走向了正式的帝国主义。这就是世界地图成片地被大英帝国的色彩染红的原因。
树凭借着本能独自在山上生长,变得粗壮而高大。长这么高究竟是想要做什么呢?他太靠近云端了:他或许在等候着雷火的第一击吧——一个德国人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个德国人进一步的说,要想从这种必然律中解脱,唯有不要放弃心中的爱和希望,不要忘记最初想要长高的理由。在尼尔弗格森的心里,他的祖国显然选择了这种伟大而高贵的方式,极不情愿但十分慨然的自我终结了自己的帝国角色。
最后,为了阻止德国人、日本人和意大利人建立他们的帝国,英国人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帝国。难道这样的牺牲,还不足以洗清大英帝国的其他罪恶吗?
我相信,他在写这段话的时候一定是倾注了自己十二分的深情。
如今,要想看到大英帝国的辉煌过去,只能在威斯敏斯特桥看看曾经作为帝国中枢的维斯特敏斯特议会,看看大英帝国之声的大本钟,看看见证了大英帝国海上霸权的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如今也已是旧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任何力量也挡不住的。正义也罢邪恶也罢,荣耀也罢屈辱也罢,贡献也罢破坏也罢,也终究是属于过去的东西。
斯人已去,唯有南风轻轻吹。
纪晓岚有一本神怪寓言书《阅微草堂笔记》,主要内容是通过自己八卦的或者编造的一些寓言故事来讲述现实社会的人生百态。而这些神怪寓言基本上都以狐狸为假托对象。
《射雕英雄传》的最后,郭靖冒死力劝成吉思汗不要进攻南宋。他们两个策马来到野外,郭靖问大汗你死后所葬之处能有多大,成吉思汗随手朝地上比划了一圈,大概就是那么大而已。郭靖于是说大汗那你杀那么多人流那么多血占那么大地到底为了什么,那样并不是英雄。成吉思汗口吐鲜血,不再挥师向南。当然了,这是金庸的小说。
我想起7月中旬在法国玩的时候,我和带我玩的在法国读书的朋友去了阿基坦南部的一个叫做Bayonne的小城市,是巴斯克民族居住的地方。那个城市本身虽然游人如织却着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我们在那里走进了一家150年历史的巧克力店,这家店的热巧克力很有名,店的前面是卖巧克力的,后面像bar一样摆了些餐桌可以坐下来喝热巧克力。我们的邻桌坐了一对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很热情的主动找我们聊天。我虽然不懂法语但是朋友会翻译。他们很和蔼很健谈很善良,尤其是那个奶奶说的尤其多。说他们今年已经93岁了,60多岁结婚有8个孩子,住在法国北边靠近比利时的地方。他们从十几岁的时候就经常来南部,每次来都要到这里来喝这家店的热巧克力。一直到现在这家店的一切陈设都和他们小时候第一次来的时候一样,一点也没变过。
不论世界如何变化,不论自己要如何适应这个变化,也不要忘记真实的平淡,也不要忘记最初的善意,这才是人生在世,为数不多可以依靠的东西的其中两个。23岁的我,现在是这么认为的。
最近在波尔多附近玩,和朋友到了波尔多附近的小城Arcachon,那里的海边有全欧洲最大的Dunedupilat——大沙丘。蜿蜒于海岸边的这个大沙丘有2.7公里长,500米宽,114米高。那是一个奇妙的世界,镜头一转就是撒哈拉,镜头再一转,就变成了地中海。视野如此广阔,心情也会变得开朗。
这一路的旅行,我们遇到了一位70岁的独自旅行的老爷爷Anloc。他看我们不熟悉本地公交车的情况就主动招呼我们上前去买票。后来我的朋友向他询问事情一来二去就聊了起来,并且一路陪伴我们游玩。他说自己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来大沙丘,一生中来了很多次。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了,自己一直对这段经历有阴影,觉得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父亲是医生,在战壕中死于德国人的毒气之下,对于母亲似乎没有什么描述(我不懂法语都是朋友在翻译)。年轻的时候在赌场驻唱,再后来做了一名工程师,参与设计过战斗机驱逐舰。年轻的时候曾经也是风流倜傥,有过很多次婚姻但是现在成了孤身一人。本以为自己身体很健康,自称年轻时候一口气能做400俯卧撑,可一场突发脑溢血以后一切都改变了。有些小钱收藏了些名画真迹,但是住院的时候亲戚似乎是想把那些画偷走所以闹僵了。自己虽然70岁了但是每周末还要去巴黎照顾一个比自己年纪更大的老太太。
他会对我手上的索尼相机感兴趣,兴致勃勃的衍生到美能达和索尼的故事,讲到自己珍藏的旧式徕卡相机。他能绘声绘色的教我们自己家传的做巧克力的配方,介绍自己都有哪些名家的真迹,唱自己以前唱过的歌,讲自己的朋友养乌鸦最后反被其啄瞎双眼的故事。也会悲观的说,自己现在因为生病双眼视野越发狭窄,等到自己哪天看不见了,自己也就不想再活下去了,感觉生活没有了意义。
朋友后来跟我讲,这个老头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但是什么也没说。我说是呀,老人们不会轻易告诉我们的,得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个孤独的老人似乎是在这大沙丘之上感慨曾经沧海难为水。他是友好热情的带着两个年轻人旅行,却也是需要两个年轻人听他讲述自己人生中的喜怒悲欢。物质决定意识,而精神才是一切快乐的根据。在这个时候,有多少珍贵财物,有什么现实利益,对他来说也替代不了有那么一两个人能认真的倾听他那似乎永远也不会停下来的讲述。
2012年7月13日于波尔多
宋人有《石林诗话》,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有一个监督酿酒的地方小芝麻官叫刘季孙。某日,时任高级监察员的王安石巡查调研到了那个小地方,自然也是要看官方监制的酿酒事务。王安石来到正堂,见屏风上题有一首小诗: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房梁上几只燕子在呢喃鸣叫,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事情以至于吵醒了我这个闲适的梦中人?它们说的话你们是听不懂的,我能明白,但我就是不说。我就拄着拐杖,拿着一壶酒看看芝山的风景也就行了。
王安石一看觉得有意思,问身边陪同的人是谁写的,并把刘季孙叫进来攀谈了两句,然后自己就说这里不用自己巡查了,你们好好工作吧,就这么走了。
后来有学生进谏请求为地方委派一个掌管教育方面的官员,王安石想也没想,就说就让那个刘季孙去吧!整个郡因此大惊,因为这连升了好几级。然后刘季孙这个人就出名了。
我自己感觉,刘季孙的这首小诗体现了他的三重心境:一是闲情,一是禅意,一是务实。真实自由,无拘无束,这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一个没有闲情逸致的人不会能够由房梁上燕子的鸣叫而心生一些感想,也不会悠然自适的看风景。这是一种内心的清明。
另一方面,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什么都不说,但是天把什么都做了。这一点和老庄颇有相似。苏轼归纳老子思想就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勇敢的人看起来似乎很怯懦,真正聪明的人看起来很愚笨。刘季孙也正是其实他懂但是他不说,既然他不说就没人知道他懂。实际上时人并不如王安石一般能够发现刘季孙的才能。少说多做,说明他务实的作风。这不完全是“装”,而是“道法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人口中虽有万言,胸中实无一策。而又有些人看起来天真可爱,其实是真的成熟老练。所谓“大方无隅”——最大的方形没有菱角,反过来也是成立的。
所以有好友说我菱角分明,我说如果你觉得我菱角分明那就对了,说明我对你真诚。因为你不是那个对我来说“说与旁人浑不解”的那些人。
当夏日的白昼退尽,繁花似锦的平原向四面八方飘洒着令人陶醉的香气;耳边响起渐近渐远的喧声,闭上双眼,依稀入睡,进入透明见底的梦境里。繁星越发皎洁,一派娇美的夜色,幽幽苍穹披上了朦朦胧胧的色彩;柔和苍白的曙光期待着登台的时刻,仿佛整夜都在遥远的天际里徘徊。
"可见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荡奔腾之日;基愈固,则人生事业愈不敢限其将来。但世俗之见,长江必出三峡,始惊其浩瀚。人必至事已成功,始佩其英雄。长江上源,在崇山峻岭之中与顽岩怪石冲激之时,谁亦不加以重视;人在艰难困苦荆棘榛狉里苦斗之日,何曾有人愿加以援手此种成败论英雄之俗见,最易丧失青年奋斗之勇气。唯自奋斗者本身而言,大可“闭耳不闻俗人话,专心一志奔前程”!"
杜伦游记
趁着北上爱丁堡考试,顺道就去了一好友所在的杜伦看了看。见此地小桥流水,绿树荫荫,有些感想,就整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