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点了份30元的外卖,却搭进去近2000元;商家货没卖成,反而“倒贴”上万元:究竟是怎么回事?近日,浙江公安公布了两起利用外卖信息进行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案例。
据警方介绍,在案件中,诈骗分子利用外卖订单中的客人信息,诱骗套取客人付款码信息,卷走1977元;而在另一起案件中,不法分子则冒充“客服”以检验流水为由,要求外卖平台的店铺商家交付保证金到指定银行账户,结果1万元“保证金”被轻松划走。
近年来,虽然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打击治理电诈违法犯罪的力度,采取多种防范举措,有效遏制了案件快速上升势头,但仍有一些犯罪分子铤而走险,不断翻新诈骗形式与作案手段,让广大群众蒙受财产损失。
电诈境外窝点迅速扩张,诈骗手法不断翻新
目前,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公检法、冒充领导熟人、婚恋交友等10种诈骗类型已经成为最常见的高发案件,占发案的80%左右;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发案率最高,占发案的1/3左右;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造成损失的金额最大,占损失金额的1/3左右。
侦查中发现,诈骗分子大量使用境外通联工具,开发涉诈APP、云语音、虚拟币转账洗钱等新技术手段实施诈骗,逃避中国警方打击。
随着国内打击的力度不断加大,电诈境外窝点迅速扩张,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形成赌诈园区,其中很多被包装成“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然后打着“高薪招聘”的幌子,从事电诈、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一些学生、务工人员等群体被“机票报销”“稳赚不赔”“月入十万”等“优厚条件”诱惑,身陷诈骗窝点。
“在选择出国务工时,一定要慎重选择正规劳务公司,签订规范合同,不要被‘高薪招聘’蒙蔽双眼。”公安部刑侦局打击新型网络犯罪指导处处长张硕提醒。
强化源头管控,斩断违法犯罪资金链,挤压涉诈犯罪生存空间
只需要从不同银行取现,就可以轻轻松松赚取佣金,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吗?
4月4日,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水部派出所接到某银行通报,一名取现人员账户流水异常,可能涉嫌违法犯罪。民警迅速赶往银行,经侦查后发现,犯罪嫌疑人通过老乡介绍到福州,为他人在不同银行间反复取现,以赚取诱人佣金。
近年来,多地公安机关与当地银行建立警银联动机制。银行网点筑牢资金“第一道防线”,加强客户身份识别,对银行账户风险和可疑信息早识别、早发现,积极与警方合作,力争从源头斩断违法犯罪资金链。
公安机关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入推进“断卡”行动,将打击重点瞄准卡贩、卡商,力争打掉源头、切断渠道、铲除土壤。同时,公安部结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联合最高法、最高检进一步完善“两卡”犯罪法律适用标准,用足用好法律武器,全面提升打击质效。
公安机关创新事前预防方式手段,最大限度减少电诈案件发生
电诈是可防性犯罪,事后打击不如事先防范。为了进一步树牢全民反诈意识、防骗自觉,各地公安机关创新电诈事前预防方式手段,提升群众识骗防骗意识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电诈案件发生。
“我们通过搭建预警数据模型等工作措施,分析发现潜在的受害群众,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实现精准预警、有效防范。”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九支队支队长徐瑜介绍。
“上海公安机关各警种密切联动,形成全链条打击犯罪、全覆盖防范宣传、全天候上门劝阻的强有力工作格局,力争做到‘找得到人、破得了案、追得回款’。”徐瑜认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持久较量,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