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旅游研究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智慧旅游国外研究综述
(二)智慧旅游国内研究综述
2011年05月黄超,李云鹏在《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中提到“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上网终端,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达到及时、及时了解、安排和调整工作与计划,从而实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利用;2015年11月刘叶飙在《智慧旅游:概念界定与实践发展》中提到“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移动互联网为技术依托,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旅游要素的深度融合,为旅游管理部门、游客、旅游企业及目的地居民提供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智慧旅游管理等内容的一种新理念。
通过国内学者对于“智慧旅游”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是从智慧旅游的概念、系统开发以及服务平台建设进行的,偏理论型的成果较多。
二、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河西走廊旅游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5年甘肃省以及河西部分地级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嘉峪关市四个地级市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了4594.26万人次,占到了全省总人数的29%,全年旅游收入占到了全省总旅游收入的31.2%。显然,近几年河西走廊旅游业的发展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
(二)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1.以敦煌为首,发展智慧旅游。2014年起,甘肃省的智慧旅游建设正式启动,并将敦煌确定为甘肃省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智慧旅游试点景区,敦煌成为甘肃智慧旅游的先驱者。
3.在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敦煌智慧旅游的带领之下,河西走廊的智慧旅游在逐步发展,准确的说现在河西走廊的智慧旅游处于一个起始阶段,因此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大量的企业借助智慧旅游来吸引游客,但部分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技术条件,各地之间的交通条件、各地区的科技技术与旅游的结合并不是很完善,再加上技术人员的缺乏、专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缺乏以及服务质量不高,无法满足部分游客的需求。
(三)河西走廊智慧旅游问题分析
1.智慧旅游发展标准,管理制度不完善。近几年,游客与导游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在进行智慧旅游活动中,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很难约束游客行为,不利于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2.经济基础落后,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不高。智慧旅游的发展是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相比于“镇江”发展的智慧旅游,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在经济、思想、网络技术上还是落后于其他省份的,所以多媒体技术水平的高低影响了河西走廊智慧旅游的发展。
3.智慧旅游发展不均衡。比如,兰新高铁的全线开通带动了张掖、嘉峪关、敦煌(酒泉)的旅游发展,目前张掖、敦煌的旅游业以及智慧旅游发展趋势一片大好,金昌、武威的旅游业也在一步步发展,但是在敦煌、张掖两地旅游业发展之下来看,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处境。这种不均衡的发展不利于河西走廊整体智慧旅游的发展。
4.景区内外智慧化程度不一致,重管理轻服务。也可以说是宣传力度不够,智慧形象不突出。部分景区内部的智能化设施建设全面,但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大,不能做到景区内部设施、管理智能化与外部宣传、服务智能化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智慧化,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还是有距离的,要在细节上服务游客,注重细节的智能化。
5.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随着智慧旅游产品种类的增加以及智慧旅游的普及,旅游产品逐渐出现了同一化、单一化的特点,模仿的产品越来越多,服务方式也趋于一致,随着旅游的发展,如果智慧化程度停滞不前就会导致以前满意的游客带来视觉以及感觉上的疲劳,造成满意度下降,失去部分游客。
三、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智慧景区建设的标准,完善规章制度
(二)夯实智慧旅游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
(三)联动发展智慧旅游,减少不平衡现象的出现
联动发展实现互补互促、合理竞争,减少不平衡发展,张掖、敦煌、嘉峪关的旅游带动金昌、武威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发展。
(四)提升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
注重游客体验是智慧旅游发展以及智慧景区建设的核心,站在游客的角度为游客提供满足其需求个性化服务,做到游客在游前、游中、游后都满意的效果。
(五)创新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
丰富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服务是智慧景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可以提高游客满意度、忠诚度还能发掘、吸引潜在的游客。
四、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如今,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想凭借着工业和农业来发展、崛起已经是无法实现的,智慧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概念,是当下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之一,所以智慧旅游今后在河西走廊上的发展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快速普及而逐步走向发展阶段。要充分了解智慧旅游的发展目标、最终想要得到的结果才能确保智慧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起到积极应引导作用。
五、结论
关键词:大连智慧景区发展现状对策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者也在追求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传统景区所提供的服务与基础设施等已无法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的智慧景区可以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大连市作为我国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智慧景区的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较多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探究智慧景区建设现状,找出解决之道。
一、智慧景区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智慧景区概念
本文认为,智慧景区是指在智慧城市以及智慧旅游的总体目标指引下,以互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等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融合为基础的,以提高旅游者的体验质量为目的,结合创新的服务理念与管理理念,实现景区管理智慧化、景区服务智慧化和景区营销智慧化,最终实现景区环境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2010年,九寨沟提出建设“智慧九寨”的智慧景区目标,标志着中国智慧景区开始走进人们视野。同年九月,“智慧九寨”项目通过审核,九寨沟成为国内第一个智慧景区。为顺应旅游业的发展潮流,国内许多省份和城市开始积极建设智慧景区。2015年9月,大连市旅游局在大连智慧旅游试点景区建设和旅游质量管理系统应用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15年底,将建成6家智慧旅游试点景区,到2016年底,全市A级以上景区,全部实现电子化门票、电子化年票,实现网络化营销。
二、大连市智慧景区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大连市智慧景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大连市自2012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后,全力推进智慧旅游工程建设,建设智慧旅游景区。目前一些重点景区已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相继建设了多个智慧旅游平台,为游客提供了更加智慧化的服务。
1、无线网络全覆盖
目前,全市多个重点景区已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以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目前正在率先打造国内首个免费WiFi上网全覆盖滨海旅游区。为实现金石滩所有公共景区可免费上网,金石滩在全区共设立了200余个AP点位,单点位辐射半径为100到200米。目前,全域无线网覆盖一期和二期工程已相继完工。到金石滩的游客,可通过“CMCC-DLJST”进行网络连接,轻松进行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数码照片传递、观看电影等活动[5]。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实现,更加全面的满足了游客在景区便捷上网的需求,更好的为游客提供了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服务。
2、景区游览自助化
3、建设多个智慧旅游平台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分析,结合国内兄弟城市旅游质量电子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大连在全国率先研发成功全“电子化”基于“行程单”的旅游质量管理系统,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可以实现大连旅游行业监管的全程电子化。作为大连智慧旅游运营支撑机构的大连智慧旅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于2012年12月正式成立并运营。大连市目前已建成游客自助旅游服务平台,游客自助旅游服务平台主要以“i慧游”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手机为载体,此平台基于无线网络WiFi智能定位等技术,给游客提供智能导游、旅游信息查询、旅游景点门票订购、位置定位、地图导航等应用服务。
(二)大连市智慧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连市智慧景区的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果,但目前大连市智慧景区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较多不足之处。笔者于2015年8月先后在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景区和大连圣亚海洋世界景区,做了关于大连市智慧景区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共向游客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达到93.5%。使用Excel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了录入和分析,发现了智慧景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景区管理上缺乏智慧、信息化建设有待完善、营销方式待创新等几个方面。
1、景区管理上缺乏智慧
在游客对景区等公共场所视频监控、景区实时信息播报(如实时客流量等)的体验与满意程度一题中(见图1),有41.1%的游客选择从未体验过,仅有19.3%的游客认为景区在这方面做得让他们满意或很满意,景区在管理上仍缺乏智慧。关于游客安全保障、游客流量控制、旅游品质保障等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大连绝大多数景区仍未设置景区最大接待容量,这直接导致在节假日等高峰时段,景区内人满为患,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同时也给景区的环境和资源带来极大的破坏。旅游安全预警和系统以及游客个人安全保障系统等已经被开发,但并未在大部分景区应用,无法更好的保障游客安全。
2、信息化建设有待完善
3、营销方式待创新
三、大连市智慧景区的发展对策(一)以旅游者为核心,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智慧景区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其建设更加注重科技产物的人文关怀,最终目的是通过智能化的技术系统,实现景区资源保护和游客最佳体验共赢[6]。故大连市智慧景区建设应以旅游者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旅游者日益追求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同时在景区的日常管理、对客服务、营销方式上,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使游客利益和景区发展目标相契合,进而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
(二)结合传统旅游营销,创新营销方法,推动景区营销智慧化
(三)加强景区信息化建设,实现景区管理智慧化
1、加强景区信息化建设,满足游客需求
2、完善智慧旅游系统,提高旅游品质
景区应不断完善智慧旅游系统,尽快开发和应用旅游安全预警和系统、游客个人安全保障系统等。在游客旅游过程中如果发生突发性紧急事件,如某路段泥石流、某景区出现危及安全的拥堵等,系统能够及时向旅客发送预警提醒,确定游客位置,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确保游客生命安全。同时,景区应尽快设置合理的最大接待量,加紧建设电子票务系统,这样建成后便可以实时监控游客数量,一旦客流饱满,便停止售票。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高旅游品质,推动景区管理智慧化。
(四)继续推动景区服务智慧化
随着景区游客量的不断提升,景区导游员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另外,入境游客也越来越多,面对不同语种的导游需求,景区很难配备对应的外语导游员。因此,大连市的智慧景区应及时开发出基于手机应用的景区电子导游。以能够实现精确的定位和导引、获取和操作无障碍、信息实时动态更新的特性来缓解景区导游员不足的压力,使游客可以自主安排游览线路。同时,应加快推进旅游一卡通建设,打造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应用,满足越来越多的自助游客的旅游需求,推动景区服务智慧化。
四、结语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大力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智慧景区的建设。目前,大连的智慧景区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存在景区管理上缺乏智慧、营销方式待创新等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游客为中心,加强景区信息化建设,创新营销方式,不断推动景区管理的智慧化、景区服务的智慧化、景区营销的智慧化。目前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智慧景区建设将逐渐完善,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邓贤峰,李霞.“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2(9)
[3]梁倩,张红梅.智慧景区发展状况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4]姚志国,鹿晓龙.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大趋势[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5]张允峰.金石滩打造智慧旅游新平台[N].新商报,2013
[6]郭伟,贾云龙,邓丽云.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⑤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5年3月进行,搜索词为“元阳梯田”,共有12087项结果。
⑥于2005年3月26日9:15-9:20进行,搜索词“元阳梯田”,共有107项查询结果。
⑧为尊重他人隐私,本文一律隐去受访者的真实姓名。
⑨对应英文是Web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个人“博客”网站就是网民们通过互联网发表各种思想的虚拟场所,它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到访元阳的游客中有不少人经常使用博客。
⑩元阳哈尼族人民的传统住屋主要由泥土、茅草等当地材质搭建而成,因其外形类似于蘑菇而得名“蘑菇屋”。
[11]元阳梯田出产一种红色的稻米,据说是当地的土生品种,一些外来游客喜欢到村寨的农户家里品尝。
1.QuanS&WangN.Towardsastructuralmodelofthetouristexperience:anillustrationfromfoodexperiencesin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04,(25):297-305.
2.UrryJ.TheTouristGaze―LeisureandTravelinContemporarySocieties[M].London:SAGEPublicationsLtd,1990.33-34.
3.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65-210.
4.黄平.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J].江苏社会科学,2003(3):51-56.
5.李春玲.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3(6):62-69
6.李培林,张翼.中国的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A].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著.中国社会分层[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25-242.
7.毛丽芳.“我买什么则我是什么”―略谈符号消费[J].社会,2002(2):20-21.
关键词:智慧旅游电子票务必要性标准化体系
引言
文献理论综述
(一)标准化体系内涵
标准化体系是一定范围内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化体系是一个内在的系统,由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等组成,其构成要素之间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规范相应的产品、过程、服务和管理(L.V.Bertalanffy,1980)。标准是组成标准化体系的基本要素,标准化体系应由多个标准组成,但如果各标准间存在各式各样的重复和冲突,标准化体系内的结构和层次不合理,标准化活动就难以有效进行,必然影响经济和管理工作持续有序进行。从整体上来说,实施标准化战略有利于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开发效率、降低项目成本、保证工作绩效。因此,近年来,标准化体系构建工作受到全球各国政府、行业、企业的重视,在生产、贸易、金融、会计、企业管理等各行各业广泛使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票务标准化的研究还不多见,不过旅游标准化的研究已经展开,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Eduardo(1996)通过对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大众旅游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无论美国还是欧洲品牌效应和标准化的服务在旅游发展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Mihalic.T(2000)在强调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管理对增强旅游竞争力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了应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Font等(2000)系统研究了旅游接待业(酒店)环境标准认证中的问题,指出旅游接待业环境认证需要构建全球标准与国家(或地区)标准两种体系。VinodSasidharana等提出在现在环境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家生态旅游标签、建立标准的评估体系和流程,从而促进旅游业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国内对于旅游标准化的研究相对国外较晚。彭德成(1997)研究了市场经济对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框架思路。王大悟(1997)从构建旅游服务质量体系的原则、结构等角度对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张向荣(2006)、潘勤奋(2007)等通过分析我国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由此可见,目前针对旅游业的标准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方面,而关于其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物联网、云计算背景下的智慧旅游工程建设问题,重点对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进行剖析,以为各级政府、景区推进旅游信息化时提供决策参考。
智慧旅游中电子票务应用存在问题分析
(一)电子票务信息类别不统一,不利于共享
目前智慧旅游工程建设往往以同城建设为主,各个景区以及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电子票务信息类别,这种标准的差异,将成为电子票务日后实现异地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的障碍,不利于政府、景区等单位及时地对旅游状况进行监控和指导。
(二)电子票务凭证类型多样化,不利于兼容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同一化,由于游客的使用习惯、消费偏好等不同,应该充分考虑电子票务凭证的多样性,目前主要有身份证、二维码等电子凭证,这就要求电子票务凭证之间彼此的兼容。
(三)游客隐私信息难保障,不利于普及
由于电子票务的购买及验证,需要获取游客信息,如身份证、手机号码等,而这些都属于隐私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势必会影响到游客对智慧旅游的整体体验。
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必要性分析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智慧旅游中的电子票务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针对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的研究还不多见,但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问题刻不容缓。
(一)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游客的影响
(二)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景区的影响
电子票务标准化对景区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方便游客进入景区。前文在对电子票务标准化对游客的影响分析中指出,电子票务标准化的实施,使得游客可以一站式地完成电子票务购买过程,无需在进入景区时切换电子票务,则从另一个方面缓解了景区人流积压的问题。二是便于景区对游客进行统计。由于目前电子票务上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导致景区在统计游客信息时需要对信息进行有序化处理,而且某些信息将会缺失,不利于景区全方面地掌握游客信息,而一旦构建了标准化体系,那么电子票务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是一样的,景区在应用电子票务信息内容时,无需进行有序化处理,而且包含的信息比较全面,能够全面地了解游客信息,为景区未来的经营和推广提供重要的信息。
(三)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旅游部门的影响
(四)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交通部门的影响
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框架结构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对于游客、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子票务能否为以上各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主要取决于电子票务在信息载体、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存储三个方面的标准化制定,具体如图2所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剖析关键问题并加以解决,研究主要障碍并加以排除,以推进我国智慧旅游工程建设的发展。
(一)信息载体标准
本文所研究的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结构目标是帮助企业、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更加容易、更加广泛地共享资源。标准化体系将使以上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互操作和共享信息。由于电子票务的信息共享需要借助于互联网实现,可以理解为网络资源共享,针对网络资源共享的标准化制定,国内外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如欧盟的电子文献交换EDIL,国内的上海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标准等,其中涉及共享内容、应用数据库等各类子标准化,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同一化,在制定电子票务信息载体标准化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使用习惯,这样才能设计出比较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标准化体系结构。
(二)信息资源共享标准
本文研究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结构的目标是帮助企业、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更加容易、更加广泛地共享资源。标准化体系将使以上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互操作和共享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子票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也可以理解为网络资源共享标准,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欧洲广泛采用ISOILL协议来开展网络资源共享,如由欧盟资助的互借开放系统网络、电子文献交换EDIL等标准化项目。我国上海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路是通过制定信息共享标准来构建图书馆利用共同体,一方面,将上海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中心打造成上海地区的图书馆共同利用的网络中心;另一方面,以已经开通的上海高校虚拟图书馆系统为基础,进一步强化成为一个全市的跨系统的图书馆利用共同体。国内外已制定的网络资源共享标准能够为本文设计电子票务标准化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具体说来,电子票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设计应包括四个方面,即需要对电子票务所包含的内容、系统所应用的数据库设计、共享过程所要求的软硬件系统、共享资源管理进行规范。
(三)信息资源存储标准
电子票务是加载、呈现、利用信息的载体,同时,它也是海量信息提供源,只有把海量电子票务中的信息聚集起来,才能对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的决策提供辅助参考作用,但是这些信息如果不能很好的存储,便将无法发挥其应用价值。虽然动态更新速度快,但是这一优点对于信息的历史存储而言却是不利的。
为了更好地保证电子票务共享数据的安全和质量,需要对其存储格式、类型、所应用的软硬件系统、存储管理方式等进行标准化制定,如果不对其进行标准化制定,势必会严重影响到电子票务共享数据的稳定性,最终导致共享数据的应用价值无法发挥,而且有可能面临一系列的诸如法律、经济等问题。为此,研究并制定电子票务存储标准是一项重要任务。
结论
本文对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电子票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标准化体系构建对于电子票务能否给景区、旅游以及交通等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载体、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储存三个方面对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涉及载体、内容、格式、数据库、系统软硬件方面的标准化构建,本文只是从宏观上说明了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各方面因素,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从微观上对各个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3.杨清霞.怎样迈向智慧城市[J].决策,2009(12)
4.张凌云,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
5.周晓梅.电子门票在旅游景区的应用与管理[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
6.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2011,13(6)
7.L.V.Bertalanffy.GeneralPrinciplesforthebasis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systemsengineeringtheory,1980
8.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
9.Eduardo,TourismPolicy:AMidsummerNight’sDream?[J].TourismManagement,1996,17(6)
10.Mihalic,T.Environmentalmanagementofatouristdestination:afactoroftourismcompetitiveness[J].TourismManagement,2000(1)
11.Font,Xavier,Environmentalcertificationintourismandhospitality:progress,processandprospects[J].TourismManagement,2000,23(3)
12.彭德成.市场经济与旅游标准化工作[J].旅游学刊,1997(3)
13.王大悟.中国旅游服务标准化研究[J].旅游学刊,1997(2)
关键词:智慧城市生态文明城镇村三元文明
长兴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其经济开发区已连续六年被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十强开发区”、连续两次入围“长三角最具竞争力开发区”。目前长兴县正重点发展十大温馨小镇,努力建成“十大新城”,同时加快诗意农村建设步伐,以全面形成三元文明模式。
所谓的三元文明模式,是指城、镇、村三元载体并存共生、协同发展的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对传统工业文明模式的扬弃和超越,摈弃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物质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使工业化、生态化相互融合,推动城市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努力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方面实现新城市文明形态的超越。因此执著城乡均等化的三元文明发展模式,正是长兴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预计到2020年,长兴将以县城为中心,形成“江南园林风格、浙北水乡特色、帝乡佛国内涵”的特色风貌。
一、长兴三元文明城镇化的理念与目标
(一)长兴的智慧县城模式
1、长兴的智慧县城理念
长兴建设智慧县城的理念,不是简单地将城市变得天蓝地绿、山清水秀,而是要进行一种具有开拓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生存、发展机制的改变和社会变革,是建立在人本化、生态化、低碳化和智能化基础上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方式。
2、长兴的智慧县城目标
长兴建设智慧县城的目标应是全局性的、长远性的。长兴智慧县城的目标就是要以低碳文化为特征,以智慧为资源,以新能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文化创新为核心,建设一个低碳化、集约化、智能化、人本化的生态型智慧县城。实现智慧县城这一目标,除了需要政府行为、政府调控和制定规划外,还需要政策调控和法制约束,强化公民、企业和政府的环保意识。除了国家颁布实施的政策和法制之外,长兴发展智慧县城还依赖于一系列技术与标准体系。
长兴智慧县城的建设,是以高品位的生态型山水园林现代化城市为基础的。因此,必须按照“生态化、园林式”的要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科学定位城市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城市发展框架,形成城市“北移、南拓、西优、东兴”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丰富植物配置、强化绿化管理、美化城市景观,努力营造城在林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山水相融、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宁静祥和优美的智慧城市环境。
(二)长兴的温馨小镇建构
1、长兴的温馨小镇理念
在长兴温馨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当地文脉的延续,注意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乡土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建成有“记忆”而又有时代气息的品味小镇。要将其悠久历史、重要的民族历史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小镇的智能化服务特点结合起来,共同体现出温馨小镇融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和现代公共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小镇特点。发展温馨小镇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消灭城乡对立与差别,实现城乡互相融合,促进其相互发展。长兴大部分小镇地处农村,比城市更有条件接近自然及田园风光。因此,在制定温馨小镇规划时,要立足现有的经济基础及自然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塑造景观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长兴的温馨小镇目标
温馨小镇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发展小镇特色产业,体现自身特色文化特征,实现以人文本和人本关怀的基本功能,为本地居民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也能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温馨小镇的基本定位就是要是体现一镇一特色,实现“一镇一品”,要根据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不同,分类发展不同的特色小镇,例如滨湖小镇、山水小镇、文化小镇等。小镇分类基本要求就是要突出小镇的山水文化旅游特色。首先,温馨小镇的产业定位:就是要使小镇成为乡村产业的关联体,实现产业承上启下的功能,可起到承接县城、连接乡村的作用,使小镇成为乡村就业聚居区和产业生态化的示范区。要按照“一镇一业”的要求,成为重要产业基地。第二,温馨小镇的文化定位:就是要使小镇成为乡村与城市居民的休闲、交流中心,能够实现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第三,温馨小镇的商业定位:就是要成为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和外来旅游者的特色消费的聚集区。
从近期来讲,长兴要高质量地推动生态型温馨小城镇建设,必须不断推进温馨小城镇建设工程,提升小城镇管理水平,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建筑新颖、设施完备、街净路畅、绿树掩映、特色鲜明具有乡土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山水园林城镇。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乡镇工业园区生态化的改造,推动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强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工作,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生态良好的乡镇工业园区。
(三)长兴的诗意乡村打造
1、长兴的诗意乡村理念
长兴的诗意乡村建设,既要秉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与方针,在魅力乡村建设基础上提升一个层次,又要充分发挥政策、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体现出诗意乡村特有的人文关怀。要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长兴的山水乡村建设成全国最适宜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颇具诗情画意的栖息地。长兴建设诗意乡村要突出高标准,大力提升农村村庄生态文化内涵,实施村庄园林化改造,积极推广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倡导使用资源节约型产品,加快建设居民居住条件良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市政工程设施配套齐全、村庄环境整洁优美、村庄文化别具特色的生态花园村庄。
2、长兴的诗意乡村目标
长兴诗意乡村建设目标可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2010-2015)县级诗意乡村建设阶段,该阶段的建设重点是: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推广清洁能源和文化建设来改善农村的生产与村庄人居环境;第二阶段(2015-2020)省级诗意乡村建设阶段,该阶段的建设重点是:加快生态产业发展速度,加大村庄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力度,实现农村经济水平、环境质量和文化建设同步提高,实现农村经济省内发达化、环境优美化;第三阶段(2020-2025)国家级诗意乡村建设阶段,该阶段的建设重点是:在巩固与扩大经济、环境建设成果的同时,大力开展文化活动、提高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
诗意乡村建设要紧紧围绕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使用清洁能源,实现清洁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庄环境,完善精神民主生活、丰富文化生活、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展开,最终实现一种诗情画意般的现代田园生活场景。努力实现“村在林中、房在景中”的乡村美景,加快形成一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农村新村庄。
二、长兴推进三元文明城镇化的对策
(一)长兴建设智慧县城的对策措施
1、积极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型产业。长兴的水、交通、医疗、信息与通讯、能源与电力、金融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不仅可以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商务环境和更大的投资吸引力,而且可以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提高城市对紧急事件作出快速响应的速度。智慧县城的产业生态化是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新兴技术产业的人性化、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组织的知识化,促进城市环境改善和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的产业发展和调整过程。
2、大力促进智慧生活消费,积极发展“绿色交通”。智慧生活包括绿色消费、健康与便捷的生活、和谐发展以及良好的人居环境等方面。长兴要提倡绿色消费,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鼓励市民把环保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长兴县城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可以承受的汽车拥有量是有限的,必须限制小汽车的增长,尤其是必须尽快向私家车亮起红灯。开辟自行车专用车道,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在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长兴可以积极发展巴士快速交通系统。
3、大力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智慧县城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参与。长兴成为智慧县城的前提是对其市民进行生态环境和科技文化教育,培养其有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保的责任感、有文明节俭的绿色消费方式,有环保和环卫方面的法律意识,有节约资源、能源以及物资回收利用方面的义务和责任感。同时,长兴县城发展也不能建立在牺牲广域环境发展的基础上,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要使当代人与后代人都能满足要求,使本地区与外地区都能共生发展。
(二)长兴发展温馨小镇的对策
由于长兴各个小镇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温馨小镇的发展必须坚持从当地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又具前瞻性,深刻挖掘特色,准确恰当定位,才能真正走上有品味的小镇的良性发展之路。
1、应加强温馨小镇的功能规划。小镇功能定位是风貌设计与建设的基本依据,风貌设计与建设是体现城镇功能定位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个小镇来讲,其功能定位往往充分考虑和涵盖了它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地域文化、人文历史、经济结构、发展水平、产业模式、发展后劲、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既结合实际,又敢于创新,具有远见卓识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是一个小镇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举例而言,水口镇的定位是旅游小镇,其风貌设计建设就应该突出河流环绕,青山环抱,风景秀丽,地貌奇特等特点;煤山是一个经济小镇,在风貌设计建设中就要尽量体现其加工业多,制造业发达,商贸繁荣,商贾云集等繁华气派的特点;白岘镇是一个文化名镇,风貌设计建设就要努力彰显其闻名的古迹,淳厚的民风,鲜明的古建筑风格等特色;小浦是一个生态小镇,就要体现出花卉飘香、果树满山、田野叠翠的效果。在风貌设计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城镇功能定位的导向作用,不能照抄照搬外地的形象定位和发展模式。既要大胆突破,又要遵循规律,创造各具特色的城镇结构形态,体现、培养并强化现代化小城镇的特色和风格。
2、设计好温馨小镇内部空间结构布局。一是传统空间应体现地方民俗生活气息,容易亲近。二是市民空间要突出休闲性、娱乐性和适应性,富有情调。三是标志性空间建筑应体现小镇特色,彰显小镇特性。四是纪念性空间建筑应庄严肃穆、朴素大方。五是商业空间要展现繁荣繁华,气氛热烈。六是风景空间要体现宁静雅致,建筑与自然相互协调。七是交通空间要纯净,避免安排吸引大量人流的建筑。总之,要因势利导营造格局,构筑层次延续,梯次分明,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小镇空间。例如泗安、煤山、和平、林城等城镇可以在建成区范围内,以就地整治式改造或异地拆迁为主,按城市(城镇)社区标准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公寓式低密度住宅为主,鼓励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特征的小高层建筑群。
3、加强温馨小镇地域文化的定位。一是从小镇历史文化中去挖掘,抓住小镇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厚重的文化积淀,传承和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这笔宝贵遗产,如水口镇的茶文化和东部小镇的太湖文化等。二是从传统风貌中去挖掘。切实保护和恢复代表传统风貌的典型建筑和地段,运用传统风貌设计和建设的技术手段,积极探索现代风貌设计与建设的新技术和新途径。三是从民俗风情中去挖掘。民俗风情是地域文化丰富的宝库,要不断发掘光大。如和平镇的吴越文化等一些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以及市民的生活情趣、行为习惯等,都是风貌设计值得挖掘的素材,诸如“水口茶艺”、“洪桥龙舟”、“槐坎京剧”、“林城狮舞”、“泗安旱船”等“一乡一品”各具特色,要大力发扬。同时,地方的传统工艺、建筑材料与式样,空间的传统组合模式,都是风貌设计建设可供利用的元素,例如可以发扬林城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民间文化风采。
(三)长兴建设诗意乡村的对策
1、要进一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村得以发展,改善居住环境,加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条件。一是加强村庄道路硬化。二是加强村镇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要尽量采用小规模、微动力、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三是加强农居环境建设。长兴在村庄整治中,要引导农房建设逐渐从单纯追求面积向不断完善功能转变,从单纯注重住房建设向注重改善居住环境转变,从简单模仿建筑和装修形式向更加注重安全和乡土特色转变。四是改善人居生态环境。长兴应充分利用村庄原有的设施、原有的条件、原有的基础,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可承受性的原则,改善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2、要建立村庄规划和管理的民主参与机制。一要强调广大农民参与是保证村庄规划顺利实施的前提。要建立和完善村庄规划的农民参与制度,充分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二突出农民参与村庄管理的机制。推进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辛勤劳动建设家园。成立民间村庄建设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公共设施运营维护管理等公共事务。
4、积极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长兴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依托,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手段,建立起“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诗意乡村事业的发展。长兴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在诗意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坚持“科教兴村”战略,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建设、沼气建设与使用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可以利用农业新技术,大力发展葡萄、白茶、毛竹、食用菌、花卉苗木、红梅等生态特色农业。要加强宣传发动力度、全面普及环境知识,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意识,倡导绿色环保生产、生活方式。
长兴县创建优美的生态环境,既可以稳步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又可以明确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诗意乡村建设投入。如依托省、市的大力支持,县里应该建立诗意乡村建设专项基金,积极动员广大农户自己筹集资金,来支持诗意乡村建设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引进企业投资,或接受民间组织的无偿捐赠,获取当地经济能人的资助,以此来推动诗意乡村的建设。制定完善的诗意乡村管理制度,可以为诗意乡村建设保驾护航。总之,诗意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将其建设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1]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3]樊国盛,胥辉.安宁市园林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4]刘中艳,王捷二.旅游规划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2).
宗教人类学导论(2)
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服务社会,利益人群——在无锡灵山“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研讨会上的致词蒋坚永(3)
化导与反思——佛教入世之道(4)
在中日第十次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上的致词学诚(5)
鸠摩罗什和中国佛教——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明生(6)
《阿弥陀经》——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高桥弘次杨笑天(10)
鸠摩罗什的译经与日本佛教杨曾文(40)
关于《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福原隆善杨笑天(44)
鸠摩罗什与《般若经》向学(47)
“三菩萨传”罗什译质疑落合俊典杨曾文(52)
鸠摩罗什译场与“长安文化”王亚荣(56)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及其特点华方田(60)
为协调佛法与王法立论——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析杨曾文(65)
僧肇佛教思想述评潘桂明(75)
汉魏两晋南北朝出经籍表童纬(86)
《厦门碑志汇编》(109)
《庐山远公话》中的医学思想探析郭树芹(110)
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14)
六祖惠能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14)
智yi《摩诃止观》之三十六兽说考论王仲尧(115)
中国佛教与哲学(125)
三阶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董家亮(126)
略论慧能开创的南禅宗与净土教的盛衰因果谭世宝(134)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一书出版(139)
马祖的即心即佛思想邱环(140)
《觉群佛学译丛》出版(145)
从隋唐佛道论争看道教心性思想的形成杨维中(146)
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159)
试论唐五代的密教与社会生活严耀中(160)
弘道与明教——《弘明集》研究(167)
《金光明经》信仰及其忏法之流传林鸣宇(168)
渊源与流变——印度初期佛教研究(174)
记龙门地区近代出土的四件宗教石刻张乃翥(183)
关于善导大师所居住的寺院稻冈誓纯姚长寿(187)
空海的真言与曼荼罗村上保寿刘建英(193)
中国禅学通史(199)
刍居易在杭州的诗佛缘黄公元(200)
中国佛教忏法研究(206)
文殊智慧之光(206)
唐代国家对寺院经济的控制——以寺院人口为例周奇(207)
醴陵五座唐代禅宗佛寺——湖南寺庙史考之三刘国强(214)
超越与顺应——现代宗教社会学观照下的佛教(217)
论儒佛道三教伦理的交涉——以五戒与五常为中心圣凯(218)
了本僧戒觉及其人宋日记——《渡宋记》郭万平(228)
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33)
中国南方造像艺术(233)
永明延寿《四料拣》(四料简)的背景、意义及真伪问题杨笑天(234)
试论净土信仰与大足石刻的关系李小强(244)
大足宝顶山“报德经变”慈觉禅师宗赜溯源陈明光(252)
明本的禅净融合与禅教会通思想纪华传(261)
藏密救“六道”观音像的辨识——兼谈水月观音像的产生李翎(271)
茅蓬考释李蓉(285)
《顺中论》初探慧光(293)
关于《顺正理论》中的“e鲁波”与“阿鲁波”的梵语区别惟善(307)
无明即法性——天台宗止观思想研究(311)
于凌波《杨仁山居士评传》补正武延康(312)
《欧阳竟无》(330)
虚云论看话禅的修行方法伍先林(331)
《巴蜀佛教碑文集成》(336)
云南德宏傣族宗教消费世俗化现象考察——以芒市那木寨、瑞丽喊莎村和大等喊村为例龚锐(337)
弘道与明教——《弘明集》研究(352)
发展广东六祖旅游文化之浅见黄夏年(353)
南普陀寺沧桑张子权(361)
与时俱进慈悲济世——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十周年回顾慧然(366)
王安石诗文佛典注释辨正方笑益(370)
首届无锡灵山“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研讨会报道萧桐(372)
实践人间佛教精神承担社会关怀使命刘元春(375)
中日第十次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西安举行道坚(384)
关键词:旅游新常态;市场非优区;乡村旅游;广德县
1引言
我国旅游逐步摆脱非常规发展模式,出现需求多样化、散客主流化、旅游全域化、产业融合化和服务智慧化等常规现象,开始进入长期稳定的发展状态[1~4]。乡村旅游也呈现出产品需求升级、自驾自由行主导[1]、整合集聚发展、产业形态创新和线上营销加速的常态化特征[5~8]。新常态拉大了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与优区的差距,而普遍存在的市场非优区应是乡村旅游研究重点。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非优区研究集中在2000~2010年,国外的更早,所以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目前市场非优区是作为非优区位或者旅游非优区的部分进行研究,缺乏专题研究,尤其缺乏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研究。本文以广德县为例,揭示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其发展路径,以期为相似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丰富非优区研究的理论。
2案例地分析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主要表现是资源禀赋较好而市场响应较弱。据此,通过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数据对比分析,选择广德县作为案例地。
广德县符合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定义。2015年,广德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52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内4A级及以上景区只有太极洞,且与其交通距离在2h以内的只有2个三线城市。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资源禀赋较好,体现在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影响力等方面。广德县旅游资源涵盖了旅游资源国标中的主类,且数量丰富。县内拥有丰富的蓝色水库资源、溶洞资源和养生资源,也有航天军事研学资源,旅游装备制造资源和佛道文化养心资源等独特人文资源。县内拥有国家重点镇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绿色名镇、中国传统村落和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各1个,乡村旅游资源得到国家认证。
3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分析
3.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一日游走向过夜游,实现真正的乡村旅游。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产品引力不足。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乐接待和景点观光为主,缺乏乡村性和体验性;缺乏营地驿站等新业态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缺乏夜产品。
(2)廊道设施欠缺。广德县交通暂不具备主题体验和串联散点的旅游功能,缺乏慢游道、旅游引导、服务驿站和廊道景观等旅游服务设施。
(3)品牌尚未确立。广德县乡村旅游中有许多国家认证的农家乐或景点品牌,未形成统一鲜明的区域品牌,市场认可度低。
(4)支撑体系较弱。该县乡村旅游的支持政策、人才支撑、智慧化建设以及包括厕所、厨房、环境卫生、道路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都较弱。
3.2市场非优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主要是指乡村本地居民出游能力弱,而周边缺少规模大且出游能力高的客源市场,是与五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优区相对的。旅游新常态使得乡村旅游非优区的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资源小散缺乏整合、品牌市场响应小和支撑体系弱等问题更加突出,提质增效更为迫切(图1)。
对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发展路径,本文从产品、整合、品牌和支撑四个角度解读。首先,产品是乡村旅游市场的核心卖点。要贯彻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融合理念来提升产品的体验性,开发休闲业态、研学业态、旅居业态和互联网+等新业态产品,补充慢游、体验和文化三个主题的夜休闲产品。其次,整合才能全面提升产品引力。勾勒框架、打通脉络、塑造视点和宣传造势是逐步整合廊道周边小散特乡村旅游点的四个重要步骤。再次,统一明确的品牌是让乡村旅游产品打入市场的关键。品牌建设体现在游前塑造宣传、游中体验服务和游后反馈分析的旅游全过程中。最后需要体制、人才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撑,需要乡村旅游协会来统筹,推进政策畅通、人才培育和旅游环境建设行动。
4广德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4.1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
4.1.1增加产品体验性
提升产品体验性的关键途径是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理念的融合。生产理念指农渔业生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主题产业链,打造生态观光休闲产品。生活理念是指挖掘乡村文化,提供乡村民俗风情体验和田居耕读的生活方式。生态理念是指贯彻低碳理念,重现青山绿水田园炊烟的乡村记忆,于生态环境中养疗。生命理念是指乡村旅游产研结合,通过科普研学提倡回归本真,人与自然、自我的交流和感悟。四生理念深化旅游体验,丰富产品的体验层次和维度。
4.1.2开发新业态产品
开发满足市场升级需求的新业态产品,主要包括面向都市人群的休闲业态,面向学生和亲子市场的研学业态,面向养生养老市场的旅居业态,以及功能性新业态在线旅游产品(表1)。
4.1.3补充夜休闲产品
针对乡村旅游接待的都市游客市场、自驾自由行市场和度假市场的需求,将乡村旅游夜产品分慢游、体验和文化3个主题打造。慢游主题可利用灯光艺术包装村落小镇,提供夜景步道。体验主要依托于乡村夜市和小镇老街的美食体验和购物体验,还有景区开发的夜场体验。旅游演艺和节日是文化主题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实景演出、民俗演艺、体育竞技和杂技等。
4.2加强廊道串联整合
用廊道整合资源串联小散特乡村旅游点,聚小成大,聚弱成强,形成新的廊道型乡村旅游综合体。根据广德县现状,建设水廊桐I画廊,陆廊各乡镇内5条全域环线风景道。廊道通过勾线、通脉、点景和渲染的方式进行建设。
勾线是定位廊道的主干线,实现畅通畅游。建设水上航线或陆上自驾风景道,实现水陆畅通、联通;完善旅游集散接待中心、基营接待村落和服务驿站等旅游集散体系;宏^定位廊道主题和功能,规划设计空间布局。
通脉是打通廊道的脉络,建设廊道支线和漫游体系。要明确可连接的旅游支线,扩大廊道辐射范围;建4.4.1体制机制保障体系
建立由当地龙头企业管理者、政府旅游人才来领导,旅游局与村部管理人员、广德县企业管理者和高校旅游规划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乡村旅游协会。协会组织制定和评审广德乡村旅游标准,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组织竞技比赛发现作品和人才,协助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营销,管理监督并保障协会运行,保障消费者与村民的权利义务。
4.4.2乡村旅游人才培育
通过校村联袂机制,建立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乡村人才培训基地,科学培育三级人才梯队,即面向协会会员的管理型人才,应届毕业生和引进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等专业人才,当地群众和当地专科院校人才组成的文化传承人才。
在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进行订单式培育,制定一套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课程,培育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旅游理论知识、旅游文化素养和自学能力,并进行淡季实地考察和定期考核。同时,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申请广德县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积极融入现代互联网众筹项目,创立广德乡村旅游创业基金,建立广德县乡村旅游创客联盟和交流平台,不定期组织创客大赛。
4.4.3乡村旅游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行动通过乡土保护和旅游导向的山水林田村道的景观整治,以农旅融合为路径,完善道路体系、智慧工程等公共服务体系,为村落物质和文化遗产建档,创意创新传统资源并利用垄上行等新型旅游交通塑造新旅游吸引物,保护和重现乡景、乡味、乡音和乡俗等乡村记忆。这从电商化行动和农家乐改造抓起。
在各村镇全面普及电子商务的意义和技术,保证经营者熟悉网络营销及预订支付。搭建政府乡村旅游官网,提供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选择代表乡镇定点实验示范,实现乡村旅游电商化。农家乐改造行动以乡土化、院落化、特色化、精致化、生态化为提升原则,基础与服务设施完善为基础,对村落景观进行整体乡土化塑造,健全游憩要素与功能,统一民宿建筑风格,挖掘各农家乐特色,围绕“一院一主题”进行风格设计。
[1]徐明正.认识新常态,推动陕西乡村旅游转型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6-7-11(4).
[2]QuanshengGE,JianchaoXI.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7):793~799.
[3]张广瑞.中国旅游发展新常态的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J].旅游学刊,2015,30(4):1~3.
[4]张祖群,林姗.首都城乡建设的文化品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基于北京乡村旅游八种新业态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S2):143~149.
[5]李湘云,杨占东,郭璇.基于体验视角的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118~120.
[6]林涛.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间演进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7]QiyanW,LingXU.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8):102~110.
[8]毛峰.“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6(3):74~77.
[9]要轶丽,郑国.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西运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2,17(5):58~61.
[10]BeteilleR.LaValorizationTouristique1’EspaceRural[J].Inform,geogr,1992,56(5).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城市;资源整合;数据中心;城市架构
Abstract:Thefastprogressofurbanizationinourcountryhasproducedmanysocialproblems,suchasincreasingpopulation,complicatedpublicsecuritymanagement,thelackofresources,trafficcongestion,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have.Seriouslyaffectedtheurbanlife.Wisdomcityprovidesanewtrainofthoughtandsolutionsforthecityproblemsandnewideasandpracticesofurbandevelopmentarealsoputforwardforthenextgeneration.Inconstructionofwisdomcity,cloudcomputingdatacenteristhecore,buildingindependentdesignofwisdomcitydeviatingfromtheapplicationsystemofpubliccloudservices,whichhasbecomeanimportantwayofthinkingincurrentdevelopmentofwisdomcity.Thepaperwillfocusoncloudcomputingintheapplicationofthewisdomcityconstruction.
Keywords:Cloudcomputing;Wisdomcity;Resourcesintegration;Thedatacenter;Thecityarchitecture
1概述
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智慧城市将涵盖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场景,如教育、医疗、社保、娱乐等城市基础服务,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社会治安管理、水电管网等城市基础管理,金融、传媒、物流等各种行业服务。智慧城市将全面提高城市各项职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为城市插上智慧的翅膀,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2云计算应用于智慧城市的优势
2.1平台层的统一和高效能
2.2业务/资源调度管理
2.3安全控制管理
云计算,将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分离,并实现了多个用户对同一公共资源池的共享使用。但在多用户对同一资源进行共享使用时,就涉及到了用户的个人信息管理、用户存储数据管理等各种安全问题;同时,众多用户共享同一公共资源池,对资源池中的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云计算环境下,基础资源的集中化规模化管理,使得原本存在于客户端的安全问题更多的转移到数据中心。从专业化角度,用户可以借助云数据中心的专业人员和安全机制来保障业务的安全性,而不用为此耗费自己过多的资源和精力,全面降低了安全风险。
3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城市架构
3.1基于云计算的政务管理平台――智慧政府
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政府信息资源可通过政务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而其功能的实现也依赖于云计算的支撑。传统的基于设备的资源共享系统具有很多局限性,如文件传送、公共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等无法实现高效率的使用与共享。
基于云计算的政务管理平台不仅向公众提供了可参与的网络平台,还可保证公众的诉求有良好的回应。通过政务管理平台,公民可以自助满足对政府服务的各种需要,这些服务以开放公用的方式集中在云端,公众可通过网站、APP等各种手段享受智慧政府的各种服务。因此,智慧政府可通过云计算这个大平台来改善自身运作能力和运作效率,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核心动力。
3.2基于云计算的交通应用支撑平台――智慧交通
交通堵塞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和谐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传统的交通管理手段面临大量的信息孤岛问题,已经不适合如今的城市,结合目前城市交通现状和需求,打造一套基于云计算的城市交通支撑平台将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智慧交通的必经之路。
智慧交通指的是交通信息系统、通讯网络、定位系统和智能化分析与选线的交通系统的总称。智慧交通依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中的传感器,可以将整个城市的车流量、道路状况、天气、温度、交通事故等大数据量的信息实时收集起来储存在“云”端,通过云计算中心动态的分析并计算出最优的交通指挥方案和车行路线,并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屏、互联网、车载器等方式向出行者、驾驶员,从而保障人与车、路、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进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
3.3基于云计算的医疗服务支撑平台――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通过打造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智慧医疗将打破传统的医学思维方式,改变医疗服务繁杂的现状,确立以患者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方式,规范、简化医疗环节。
3.4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支撑平台――智慧教育
智慧是教育永恒不变的追求,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启迪人们的智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有了新特征,教育本身被赋予了智慧的内涵,以智慧的教育启迪智慧,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之路,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智慧教育并不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简单累加,它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方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仍然不能实现智慧教育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手段,改善教育方法;教学环境孤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困难;学生学习仅仅局限于教师教授,不能很好的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云计算的出现为智慧教育带来了希望与可能,是智慧教育实现智慧的所在。云计算的核心在于计算与存储功能的虚拟化、集中化,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快速统整与共享,改善教育现状。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支撑平台将全面整合教育系统中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应用等,构建一个统一的智能开放架构的云计算平台,为用户提供租用或免费服务,满足用户通过各种终端应用完成教学、学习、管理、科研、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教育信息、获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互动、统计教育信息与数据、形成科学决策、实施教育评价、开展协同科研等系列教育活动。
3.5基于云计算的居民生活应用平台――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可实现社区内的充分联通,达到人与物、人与人的全方位交流,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以及日渐复杂的城市管理问题。
云计算技术将全面整合社区内的物业、家居、监控、医疗、教育等各种资源,集成物业服务、家居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安保服务等业务,集中智能化处理社区中的各种资源信息,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信息和应用服务,实现社区服务的高效运行,为住户提供一种安全、舒适、方便、快捷和开放的信息化生活空间。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打造最优秀的城市单元,解决城市管理难题。
4云计算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4.1云计算让城市更加智能化
云计算平台以其空前强大的数据分析计算能力,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全面协调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对城市中海量数据的计算以及存储,并可提高城市中各种资源利用率,节约智慧城市建造成本。智慧城市包含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多应用、多行业、多系统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累积了大量数据信息,并且在城市的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存在资源共享与信息交互的需求。智慧城市的各个应用系统均需要存储在“云”中的各种数据,用于实现各自功能。如此众多而繁复的系统需要多个强大的信息处理中心来进行各种信息、各种数据的处理,所以说,云计算的特点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
4.2云计算有利于整合城市的信息资源,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城市各个领域之间是“相互依赖”的,是一种网状关系。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充分了解城市中的信息,分析城市各个领域之中改的网状关系。智慧城市将城市中的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资源流、资金流等信息储存在云端,全面整合城市的信息资源。
融合是智慧城市的本质所在,它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将产生一系列的新型行业,如快递、网络运维管理、高端网站建设等,这些行业将间接推动城市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在构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先一步建立智慧政府,再以智慧政府为核心,解决交通、医疗、教育、居民生活等一系列社会管理服务问题。云计算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3降低信息共享的总体成本
云计算的突出特点,在于实现资源共享。采用云计算方案构建的智慧城市将提高城市基础资源的利用率,有效的降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此外,云计算还可以有效的节能能源,设备资源在夜间负载低时,可以将业务转移到部分物理资源上,而将其他空闲的物理资源关机或转入节能模式。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集中的资源管理,降低了日常维护工作量,大量的工作都转移到后台由专业人员完成,从而降低管理维护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信息资源共享的成本,降低了信息化的门槛,使更多的单位和企业走进信息化时代,提高工作效率。
4.4智慧云将以多种形态支撑城市发展
信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人们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对于各行行业混杂的公众云,行业云能够提供更丰富、更有层次、更专业的信息服务,能够深度挖掘行业数据信息,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如针对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患者信息、电子病例等的医疗云,针对道路信息、车流量、天气、温度等的交通云,针对商业组织的市场情报与服务的商业云等。多个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行业云形成一套有机的城市生态系统,支撑起智慧城市的建设,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4.5节约能源,让城市绿色化
庞大的基础软、硬件资源将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绿色而节能的使用这些资源是每个行业的必然追求,也是云计算发展的初衷之一。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模式是将公共资源池租给多个用户使用,将多个硬件资源集中起来,使用专业合理的方式维护设备,降低能耗。同时,按需分配资源可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夜间,数据中心整体负载降低的情况下,可将空闲资源转入休眠模式或直接关闭机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数据中心绿色、低碳的节能运行。
5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实现对城市生活环境的透彻感知、城市资源的全面调控、城市中各个部分协调配合、城市方方面面便捷运作、人和城市之间和谐共赢等。而云计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点,更是智慧城市的“智慧”所在。大力发展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选。
[1]吴吉朋.浅谈云计算与智慧城市建设[J].电子政务E-Government,2011(5):23-27.
[2]房秉毅,张云勇,李素粉.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城市平台设计[J].信息通信技术,2013(6):6-11.
[3]张永民.解析智慧技术与智慧城市[J].中国信息界,2010(4):38-41.
[4]方媛,林德南.智慧医疗研究综述[J].新经济,2014(3):70-72.
关键词:期刊栏目名称语言学设计原则
期刊栏目是指在期刊内容或表现形式上体现一定特色,并有一个揭示性、概括性名称的板块。[1]一个好的栏目名称既能让读者看后眼前一亮,难以忘记,又能让作者一看就能理解该栏目包括哪些方面的作品,在写作中不会产生误解。栏目名称设计得好,往往既是刊物的亮点之一,同时又是争取读者眼球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栏目名称对刊物的重要意义。
如何设计好期刊的栏目名称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见解,因为给期刊设计一个好的栏目名称需要从出版学、传播学、语言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笔者仅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索期刊栏目名称的设计原则。
一、简明
所谓“简明”,就是用最简短的字或词语明确表明栏目的内容和特色,既“简”又“明”。这里的“简”,是指栏目名称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少到不能再少的词语;所谓“明”,是指明确表明栏目的内容和特色,不含糊,使人一看便知。如《读者》杂志的“文苑”、“人物”、“人生”等栏目,这些栏目名称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简明原则,名称简洁明了,一看便知。
“简明”不等于宁可繁琐,亦要“明”。期刊栏目名称追求“明”本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揭示性、概括性较强的栏目名称来说,若过于繁琐,会给人以缺乏智慧、缺乏概括的感觉。期刊栏目名称设计中的“简”不仅考验着编辑们的智慧,而且考验着编辑们的语言概括能力、敬业精神。如我国出版行业有一本核心期刊,它的栏目名称有“中国出版论坛”、“特别策划:图书编校质量专栏”、“业界动态”、“书业连锁经营”、“‘扫黄’‘打非’在中国”等,栏目名称的确达到“明”了,但是太繁琐了。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期刊栏目名称的音节数在2―5个比较合适,6个以上就太繁琐了;另外,栏目名称中尽量不要使用标点符号。
二、均衡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培根说:“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海森堡说:“美是各种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固有的和谐。”[2]
均衡美不仅是语言艺术、建筑艺术、美术、舞蹈、音乐、绘画、摄影艺术等追求的目标,而且是期刊的栏目名称追求的目标。
在设计期刊栏目名称时,如何使栏目名称达到均衡呢?
均衡是形式美的表现,内容的均衡同形式的均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当词语不并列或者结构不同时,可以增加“之”等词达到均衡的效果。如《读者》杂志的“社会之窗”、“两代之间”、“人生之旅”、“经营之道”、“生活之友”栏目,就是通过“之”字来增强栏目名称的均衡美的。又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杂志的“办刊之道”也是通过加“之”字体现栏目名称的均衡。如果不加“之”字,那么,不仅栏目名字会没有均衡美,而且有些甚至读不通。
如果内容虽简明,但完全不适合形式美的需要,那么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放弃,而不是舍弃简明,故作形式上的均衡。如“卷首语”、“人世间”等栏目名称,就不能为了形式上的均衡,将栏目改为“卷首之语”、“人世之间”。又如我国国内某著名摄影杂志有“技术与技巧”、“人物与作品”、“纵横与信息”、“器材与应用”、“市场与经营”栏目,笔者认为,这几个栏目名称根本没有必要故作形式上的均衡,应首先考虑简明原则,修改为“摄影技巧”、“作品人物”、“信息纵横”、“器材应用”较好。
三、变化
变化,是语言美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期刊栏目名称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
康德说:“单调(诸感觉完全一模一样)最终使感觉松弛(对周围环境注意力的疲惫),而感官则被削弱。变化使感官更新。”语言艺术中,均衡和变化是对立统一的。过分均衡,将导致单调、枯燥。[3]期刊栏目名称的设计也是如此。
过分强调期刊栏目名称的均衡,就会导致单调、乏味,缺乏变化之美。如我国国内某著名摄影杂志,它的栏目名称包括“技术与技巧”、“人物与作品”、“纵横与信息”、“器材与应用”、“市场与经营”、“读者服务窗”等,从栏目名称上看结构基本一样,给人感觉非常单调,缺乏变化。
1.变化规律在期刊栏目名称上的表现首先体现在期刊栏目名称的多样性上。如《读者》杂志的栏目名称有“卷首语”、“文苑”、“原创精品”、“人物”、“社会之窗”、“今日话题”、“人世间”、“婚姻家庭”、“两代之间”、“青年一代”、“人生之旅”、“生活之友”、“在国外”、“漫画与幽默”、“译林”、“言论”、“编读往来”等十几类三四十个栏目,栏目名称、种类不同,尽显变化之美。
2.变化规律在期刊栏目名称上的表现还体现在期刊栏目名称的音节韵律变化上。如我国国内著名的《时尚旅游》杂志(以2005年第10期总第125期为例),它的栏目名称有“卷首”、“信箱”、“采访笔记”、“精明旅游者”、“现场”、“真旅行”、“道听途说”、“必游之地”、“人物”、“汽车旅游”、“酒店”、“户外”、“完美假期”、“美食”、“新旅程”、“精彩回眸”等共16个,其中,两音节栏目名称有7个,占总数的43.75%;三音节栏目名称有2个,占总数的12.5%;四音节栏目名称有6个,占总数的37.5%,五音节栏目名称有1个,占总数的6.25%。从音节数目上看,栏目名称的音节数在2―5个之间,其中2―4个音节的栏目名称数量占总数的90%以上,这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学的特色,即四音节的成语和两音节的词组在汉语中较多,拥有韵律美。音节过多或过少都不受期刊栏目名称设计者的青睐(单音节的名称没有,6音节以上的名称很少),两音节、四音节名称最多。各种音节栏目名称的存在,不但不会给人以呆板、平淡的感觉,而且会增加期刊栏目名称的韵律。两音节、四音节名称居多也与人们的记忆与接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具有韵律美。
总之,在设计期刊栏目名称时,我们在追求均衡美的同时,不要忘记简明;在追求均衡美的同时,更不能缺少变化。简明、均衡和变化原则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在积极探索栏目名称时,要三者兼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以《森林公安》杂志的栏目名称为例,“警政特稿”、“本刊专稿”、“队伍建设”、“森警业务”、“法律应用”、“绿色文苑”、“为你说法”等栏目名称就体现了均衡美,从汉语音节上来看,这些栏目名称都是4个音节的,形式上较为统一,匀称均衡。“卷首语”、“纪实与小说”、“漫画与幽默”、“银盾之星”和“局长论坛”、“法律论坛”、“民警论坛”等栏目则体现了栏目名称命名时的变化原则,既有三音节的名称,又有四音节、五音节的栏目名称,均衡中存在变化,同时,所有这些栏目的名称均体现了简明的原则,栏目名称简洁明了,一看便知。
[1]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出版专业实务中级(2007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5.
2017年1月22日,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2.99亿,较2015年底增长3967万人,增长率为15.3%。可见,在线旅游发展迅速,但这对于旅游者并不一定是好的现象。因旅游者常被困在大量的信息和产品当中,无法做出选择。而旅游推荐系统则是解决信息过载现象的有效方法。它为用户推荐符合其需求和偏好的旅游产品,以帮助用户快速做出旅游决策。
二、旅游推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三、旅游推荐系统的方法与技术
1.基于内容的推荐
2.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
3.基于知识的推荐
4.基于社会媒体的推荐
四、旅游推荐项目的研究
推荐系统应用到旅游领域中,包括对旅游景点、酒店、餐馆等单个旅游产品的推荐,也包括对旅游活动、旅游包、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和旅游信息服务等涵盖多产品、多项目的推荐。
1.单个旅游推荐项目
从搜集到的文献中的内容来看,单个旅游项目的推荐主要是对旅游景点、酒店的推荐,文献并不多。胡乔楠、麻风梅等、侯新华等、史一帆等、刘艳等、于蓓佳这些学者利用不同的技术和算法,为用户推荐符合其要求和兴趣的旅游景点。它考虑了用户兴趣偏好和景点流行度的CIAP通过设置相似用户的景点推荐权值和景点流行度权值,得到最优推荐结果。
2.组合旅游推荐项目
胡纳纳等根据用户的兴趣推荐用户喜欢的旅游活动包括运动、景区、交通工具等。胥皇等通过交互地获取用户旅游意向,实时生成多个旅游包供用户选择。杨晓飞根据旅游者不同阶段的兴趣特征,向旅游者推荐目的地。方潇依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其推荐旅游行程,并能将推荐后的行程进行地图可视化表达。
五、旅游推荐系统研究的展望
1.旅游推荐系统的实时性
2.旅游推荐系统的针对性
大部分的推荐方法是基于一些对用户和项目的描述文件的理解来生成评价,而没有充分地利用用户的交互历史和其他可获取的信息。而且现在推荐技术因为缺乏基本的见解而没有能力模仿人的意见与用户进行交互。因此充分利用用户的历史信息和增强与用户交互的能力进而提高旅游推荐服务的的针对性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