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缩写为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港台地区也译为证据医学,是一种医学诊疗方法,强调应用完善设计与执行的研究(证据)将决策最佳化。[1]。
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教授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医生开具处方,制定治疗方案或医疗指南,政府机构作出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的、最好的研究结果来进行。
EBM与传统医学有着重要的区别。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的研究报告为依据来处理患者。结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不为公众所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一些实际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长期、广泛使用。循证医学的实践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依据。一位优秀的临床医生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能依据现有的最好科学依据来指导临床实践,两者缺一不可。这种现有的最好科研依据主要是指临床研究依据。基础理论或动物试验等依据,是在没有临床研究依据的情况下作为参考,因为人体较动物复杂得多,影响因素也多。一种治疗方法在动物身上或理论上的效果并不等于在患者身上的实际效果。这种实际效果需要临床试验予以证明。
[2]
中文名
外文名
Evidence-basedmedicine(EBM)
别名
实证医学、证据医学
国内机构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
提出者
戈登·盖亚特(GordonHenryGuyatt)
快速
导航
目的
核心
发展
实施条件
实践类别
质量分级
临床影响
推荐等级
创始人员
简介
1992年,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中心临床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系教授戈登·盖亚特(GordonHenryGuyatt)以第一作者在JAMA杂志上撰文,首次提出“循证医学”一词。[2]
“循证医学”是在针对20世纪末全球疾病谱改变,为科学判断多因性疾病,综合性治疗疗效,提高治疗效果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实用科学。它很好的整合了同期发展并实用化的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信息学、经济学、药学、预防医学等学科的前沿技术与方法,很快从临床医学领域拓展到预防医学、护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诊断学、经济学等领域。在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综合干预的证据生产、转化实践和绩效评估中逐渐发展成一个公认快速处理海量信息的方法学,可为各行业处理类似问题提供方法学依据。
循证医学的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包括发病与危险因素→认识与预防疾病;疾病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疾病的正确合理治疗→应用有疗效的措施;疾病预后的判断→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合理用药和促进卫生管理及决策科学化。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临床证据主要来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和系统性评价(systematicreview)或荟萃分析(meta-analysis)。
最佳的科研证据,高素质的临床医生,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现代的医疗措施。
作为证据提供者,参与收集与评价文献,提供最佳证据。
作为证据应用者,正确、客观、结合实际地应用证据。
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石,遵循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本质所在。临床研究者和应用者应尽可能提供和应用当前最可靠的临床研究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关键。循证医学中的证据:主要指临床人体研究的证据,包括病因、诊断、预防、治疗、康复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
治疗研究依据按质量和可靠程度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级(可靠性依次降低)[8]:
一级: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作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二级: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
三级: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
四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其可靠性较上述两种降低。
五级:专家意见。在没有这些金标准的情况下,可依此使用其他级别的证据作为参考依据但应明确其可靠性依此降低,当以后出现更高级别的证据时就应尽快使用。
促进临床医疗决策科学化与临床医学发展;
促进临床医生业务素质的提高,紧跟科学发展水平;
发展临床难题,促进临床与临床流行病学科学研究;
促进临床教学培训水平的提高,培训素质良好的人才;
提供可靠的科学信息,有利于卫生政策决策科学化;
有利于患者本身的信息检索,监督医疗、保障自身权益。
对临床服务提供建议的指引和其他出版品,在平衡风险与效益,考量信息所依据的证据等级进行分类。美国预防服务工作小组使用[9]:
A级:好的科学证据显示,临床服务的好处大大超过潜在的风险。临床医师应与符合条件的患者讨论服务。
B级:至少一般的科学证据显示,临床服务的好处超过潜在的风险。临床医生应与符合条件的患者讨论服务。
C级:至少一般的科学证据显示,临床服务有好处,但与风险差异太小,而无法提供一般性建议。除非有特别考量,否则临床医师不需要提供。
D级:至少一般的科学证据显示,临床服务的风险大于潜在好处。临床医师不应常规为无症状患者提供服务。
I级:科学证据缺乏、品质不佳或结论相冲突,因此无法评估风险与好处的差异。临床医师应帮助患者了解临床服务的不确定性。
GRADE指引小组成员可根据其它标准提出强烈或薄弱建议。一些重要条件,包括:平衡好处和不良反应(不考虑费用),证据品质,价值、偏好及费用(耗费的资源)[10]。
尽管各评量系统存有差异,但宗旨一致:指导临床研究信息的使用者,哪些研究可能最可信。然而,个别研究仍需经过严格评读。
Cochrane目前在43个国家/地区拥有分支机构,并在中国成立了Cochrane中国协作网。
Cochrane中国协作网由九个成员单位共同组成,包括Cochrane中国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Cochrane香港(排名不分先后)。
科克伦
第一位循证医学的创始人科克伦(ArchiebaldL.Cochrane,1909~1988),是英国的内科医生和流行病学家。
科克伦协作网(TheCochraneCollaboration)于1993年在英国成立。为了纪念循证医学思想的先驱、已故的科克伦,协作网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该团体。
科克伦协作网的实体包括科克伦中心、协作评价组、方法学组、领域和网络组。已在全世界建立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科克伦中心。
费恩斯坦
第二位循证医学的创始人费恩斯坦(AlvanR.Feinstein,1925~),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内科学与流行病学教授,也是现代的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epidemiology)的开山祖之一。
费恩斯坦的主要著作有:1967年出版的《临床评价》(ClinicalJudgement),1985年出版的《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Epidemiology)等,均是在发达国家备受好评的名著。
萨科特
第三位循证医学的创始人萨科特(DavidL.Sackett,1934~),也是美国人,他曾经以肾脏病和高血压为研究课题,先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后来又进行临床研究,最后转向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他任教于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在该大学的医学中心,他组织了一批临床流行病学专家率先对住院医师举办了临床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的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1995年,萨科特转到英国的牛津大学任教授,这让他获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1997年他主编的《循证医学》(SackettDL,etal(eds):Evidence-basedmedicine;howtopracticeandtoteach,ChurchillLivingstone,London,1997.)一书更是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阅读。
第一位循证医学创始人科克伦已经去世。这第三位创始人萨科特与第二位创始人费恩斯坦不同:他性格温和,待人亲切,因此不管到哪里,他都是很得人缘。他还富有组织能力,又颇务实,所以是一位天生的组织者与领导人。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萨科特,才让内容艰深、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临床流行病学,成功地穿上了循证医学这件漂亮的外衣,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广。
《美国内科医师学会杂志俱乐部》创刊后,影响力不断增强,1995年,文献摘录的范围已从原先的内科发展到临床各科。也就是在1995年,杂志最后发展至由美国内科医师学会与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BMJPublishingGroup)共同组织与发行为《循证医学》杂(Evidence-BasedMedicine)。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从《美国内科医师学会杂志俱乐部》到《循证医学》杂志,从1991年至1999年,萨科特一直担任着这两本杂志的主编职务。他的才华、他的学术水平以及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在此得到了充分展示。循证医学也是凭藉《美国内科医师学会杂志俱乐部》与《循证医学》杂志,才得以率先提出,并以此作为学术交流与传播的平台,广为人知,走向世界。
戈登·盖亚特
1992年,戈登·盖亚特以第一作者在JAMA杂志上撰文,首次提出“循证医学”一词。[2]
参考资料
[1]RankingofRisksforExistingandNewBuildingWorks,Sustainability.mdpi[引用日期2021-05-12]
[2]张鸣明,刘鸣.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4}(01):71.
[3]Davino-RamayaC,KrauseLK,RobbinsCW,HarrisJS,KosterM,ChanW,TomGI.Transparencymatters:KaiserPermanente'sNationalGuidelineProgrammethodologicalprocesses..Perm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