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证医学依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2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总结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4.1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4.2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4.3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数据仓库是管理智能循证医学支持系统的基础,搭建数据仓库后,要充分地调取数据仓库的有效资源,必须要有强大的工具对数据仓库的资源进行规划整理。OLAP(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在线分析处理或联机分析处理)是一个应用广泛的数据仓库调用方法。它可以根据应用人员的指令,快速准确地对大量复杂的数据进行搜索查询,并以直观的容易理解的形式将搜索结果展示给医院决策者,使他们能够迅速全面地掌握医院的运营现状。
2采用可视化图形操作分析技术
(1)表定制及报表的整合,在报表灵活性和报表开发易用性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其报表是通过图形界面下的鼠标拖拽操作来直观的完成的,无须编写任何脚本或者代码,即可实现复杂格式的报表。
(2)优秀的BI前端图形展示功能,支持目前流行的几乎所有图形展现方式;而且图形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应用,使支持的图形展现方式以几何级的方式增长。
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儿科门诊50%以上的患儿以咳嗽为主诉就诊,欧美对慢性咳嗽进行了二十余年的研究,2005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学组制定了成人的“咳嗽诊治指南”,根据2006年美国“儿童咳嗽诊治指南”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了我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治指南”试行草案[1],将慢性咳嗽定义为咳嗽症状持续4周以上。由于引起慢性咳嗽病因复杂,误诊率高,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治疗费用高,加重家长经济负担。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如病因不明,可进行经验性对症治疗达到有效控制而不是完全消除咳嗽,因为适当的咳嗽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动作,完全消除咳嗽反射是危险的。
1药物治疗
1.1非处方药(OTC)类
OTC类镇咳药的使用与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取消可待因和右美沙芬治疗各种类型的咳嗽[2],Cochrane关于百日咳咳嗽对症治疗药的评述也发现使用苯海拉明无明显益处[3]。
1.2抗组胺药
H1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过敏性咳嗽(AC)和过敏性鼻炎。但一项最新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显示苯海拉明与安慰剂在减轻夜间咳嗽和睡眠障碍方面没有差异[4]。
1.3抗菌药
细菌感染有关的慢性咳嗽可考虑使用。治疗慢性鼻窦炎时抗生素的使用存在争议,有研究建议连续使用10d[5],但更短疗程(3d)的使用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在减轻症状方面可达到同样的效果[6]。美国家庭医学会建议如果抗生素治疗10d仍无改善就应限制用于鼻窦炎和咳嗽病人[7]。
刘恩梅,教授、主任医师,现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996年获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香港大学医学院哲学博士学位。2005~2006年在美国UniversityofAlabamaatBirmingham儿科系感染专业做博士后。现为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华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等多家儿科核心杂志编委。曾获香港大学医学院WongChingYee奖学金和第九届全国小儿呼吸学术会议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先后获得重庆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重庆市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申请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60余篇。Email:emliu186@hotmail.com。1.4平喘抗炎药
包括β2受体激动剂、M受体阻断剂、糖皮质激素、茶碱类、色酮类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主要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过敏性咳嗽(AC)、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EB)、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激素治疗2~3周后要进行评估,对激素治疗无反应的咳嗽不应再增加剂量,有报道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发生严重不良事件[8,9]。一般感染后咳嗽可自发消失,口服或吸入激素或抗胆碱药有一定的益处[10],但没有证据支持抗胆碱药治疗非特异性咳嗽[11]。一项研究也显示吸入平喘药治疗慢性咳嗽无益处[12]。
1.5消化系统药
2非药物治疗
慢性咳嗽的非药物治疗包括:(1)避免接触变应原及烟雾、受凉;(2)鼻窦炎可进行鼻腔灌洗、选用减充血药;(3)抬高床头、进食粘稠糊状食物、少量多餐及外科手术复位对GERD也有效;(4)异物吸入者取出异物;(5)药物引起的咳嗽最好的方法是停药;(6)心因性咳嗽则可给予心理疗法如放松想象、催眠、心理疏导等。
3儿童咳嗽治疗方法的循证医学证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4107.
[2]GunnVL,TahaSH,LiebeltEL,etal.Toxicityofoverthecountercoughandcoldmedications[J].Pediatrics,2001,108(3):E52.
[3]PillayV,SwinglerG.Symptomatictreatmentofthecoughinwhoopingcough[EB/OL].cochrane.org/reviews/en/ab003257.html,20030827/20031020.
[4]PaulIM,YoderKE,CrowellKR,etal.Effectofdextromethorphandiphenhydramineandplaceboonnocturnalcoughandsleepqualityforcoughingchildrenandtheirparents[J].Pediatrics,2004,114:e85e90.
[5]IrwinRS,BouletLP,CloutierMM,etal.Managingcoughasadefensemechanismandasasymptom[J].Chest,1998,114:S133181.
[6]NgDK,ChowPY,LeungL,etal.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ofazithromycinandamoxycillin/clavulanateinthemanagementofsubacutechildhoodrhinosinusitis[J].JPaediatrChildHealth,2000,36:378381.
[7]DowellSF,SchwartzB,PhillipsWR.AppropriateuseofantibioticsforURIsConsensusTeam[J].AmFamPhysician,1998,58:11131123.
[8]SmucnyJJ,FlynnCA,BeckerLA,etal.Are2agonistseffectivetreatmentforacutebronchitisoracutecoughinpatientswithoutunderlyingpulmonarydiseaseAsystematicreview[J].JFamPract,2001,50:945951.
[9]ChangAB,McKeanM,MorrisP.Inhaledanticholinergicsforprolongednonspecificcoughinchildren[EB/OL].cochrane.org/reviews/en/ab004358.html,20030721/20040126.
[10]ChangAB,PhelanPD,CarlinJ,etal.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ofinhaledsalbutamolandbeclomethasoneforrecurrentcough[J].ArchDisChild,1998,79:611.
[11]AllenDB,BieloryL,DerendorfH,etal.Inhaledcorticosteroids:pastlessonsandfutureissues[J].JAllergyClinImmunol,2003,112:S1S40.
[12]MacdessiJS,RandellTL,DonaghueKC,etal.Adrenalcrisesinchildrentreatedwithhighdoseinhaledcorticosteroidsforasthma[J].MedJAust,2003,178:214216.
[13]IrwinRS,BouletLP,CloutierMM,etal.Managingcoughasadefensemechanismandasasymptom.Aconsensuspanel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J].Chest,1998,114(2supplmanaging):133S181S.
[14]ChangAB,GaffneyJ,ConnorFC,etal.Gastrooesophagealrefluxtreatmentforprolongednonspecificcoughinchildrenandadults[EB/OL].cochrane.org/reviews/en/ab004823.html,20050420/20060906.
[15]CraigWR,HanlonDearmanA,SinclairC,etal.Metoclopramide,thickenedfeedings,andpositioningforgastrooesophagealrefluxinchildrenundertwoyears[J/OL].ncbi.nlm.nih.gov/pubmed/15495056,20040818.
[16]OursTM,RichterJE.Re:Irwineditorial:coughandGERD[J].AmJGastroenterol,2000,95:18331836.
NO.1
NO.2
评价诊疗结果的指标有突破
循证医学对于疾病治疗结果的评价强调的是终点指标,也就是患者治疗疾病的结果、治疗后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工作能力以及最终结局等,更接近患者治疗的需求;而以往医学模式下判断疗效,往往是依据中间指标,比如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所得到的结果,偏重于临床症状的改善,而对患者以后的生存质量考虑较少。
NO.3
临床治疗依据的突破
以往医学模式下,在治疗依据上往往注重基础研究或动物实验的推论,还有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个人临床经验;而循证医学的治疗依据不仅重视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经验,而且更强调寻找、收集并利用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并且讲求专业知识、临床经验、最佳证据和患者意愿相结合,旨在得到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力争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结果。
NO.4
治疗方案侧重点的突破
以往医学模式下,治疗方案的制定往往以疾病和医生为中心,患者不参与治疗方案的选择;而循证医学的治疗方案则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要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患者对疾病的担心程度、对治疗方法的期望程度,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并真诚尊重患者自己的选择。
NO.5
对临床医生要求的突破
以往医学模式下要求临床医生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积累作为临床实践的基础;而循证医学对临床医生的要求,除了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以外,还要求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强调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学习和掌握医学证据,能利用科学方法正确评价和使用医学证据。
NO.6
卫生资源配置利用的突破
术的迅速发展,在国内外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
dicine,EBM)。循证医学是指遵循证据的医学,提倡在个人经验、患者的需求和
已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基础上作出医疗决策,倡导根据个人临床经验和研究依据处
理病人[1]。是负责、明确、明智地利用现有的最好证据来决定不同患者的诊治
措施[2]。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决策的制定
等)应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
。按EBM的定义,临床实践应有科学依据,强调按证据办事。循证医学中的证据主
要指临床人体研究的证据,按质量和可靠程度可分为五级(可靠性依次降低)。一
级: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的系统评价/Meta
分析。二级: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RCT结果。三级: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
组。四级:无对照的病例观察。五级:专家意见。在治疗方面,国际公认大样本R
CT和RCT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SR,或Meta分析)结果是证明某种疗法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可靠的依据(金标准)。但在没有这些金标准的情况下其他非
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及其SR也可作为参考依据但可靠性降低。SR是按照特定的
可靠的结论,即这种疗法究竟有效、无效或还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发达国家已将S
R和RCT作为制订治疗指南的主要依据。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是21世纪临床医
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循证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用于体外循环(CPB)中,能使CP
B的实施更科学、更安全、更客观。
按照循证医学的基本精神,为了保障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性,要求医生将临床
经验和科学依据结合起来,通过以下5个不同的步骤得以实现:⑴针对具体病人提
出临床问题,在CPB中就是CPB实施方案的选择;⑵根据以上的临床问题与专业,
不断学习新知识,然后有效地检索、搜寻回答有关问题和最可靠的证据,如通过C
ochrane国家图书馆(目前全世界共有13个国家15个中心5000多人参加Cochrane协
作网,成立了40多个综述组,开展了200多项系统综述。发表了心血管疾病、肿瘤
等方面的系统综述,指导了临床和预防决策实践。通过电子邮件、光盘、软盘、因
特网发表Cochane系统评价数据库资料—CocheraneLibray[3])、MEDILINE等进
行检索;⑶批判地评估新研究成果,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真实性和临床实用性的
严格评价;⑷将真实可靠的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具体病人的处理;⑸对应用的效果
进行再评价[4]。
今天的CPB,以传统经验为主,高年资传低年资,根据以往的个人经验再加上
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的研究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其结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
方法因不为公众所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如:改良超滤,洗血球机的应用,温
血灌注等。一些实践无效甚至有害的方法因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长期广泛使用,
如CPB中某些常规药物的使用。循证医学实践即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
的最好的临床证据,两者缺一不可。而这种研究的依据主要强调临床研究证据,循
证医学的医学模式对CPB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它可以促进CPB设计
科学化,促进CPB的发展,提高CPB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紧跟科学发展水平,促进
CPB的研究,以解决不断出现的临床难题。我们要积极参与到从经验医学逐渐向循
证医学转变的变革中去。
虽然循证医学的观念和方法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但是医学界却并没有给予应
有的重视,灌注师也很少注意临床证据,在工作中,还很难摆脱那种以经验和推论
为依据的模式。循证医学主张某一行为的正确与否,应该用其结果来衡量,在CPB
中,应注意停机后的效果,病人手术后恢复好,恢复快,CPB对机体的副作用小、
破坏少,才是有效的最佳的CPB方法。
循证医学的实施并不是对以往的经验医学模式的全盘否定,它作为一种新的方
法与标准决不能代替传统的基础训练与学习。如果忽视个人的临床专业技能和经验
,临床实践将有被外在证据左右的危险,因为再好的证据也不一定适合或适用于某
一具体病人,应该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案、研究结果进行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结合具
体病例采用有效合理实用和经济可承受的证据。如果没有适时使用当前最好的研究
证据,临床实践就将有陈旧过时、弊大于利乃至危及病人的风险。循证医学并非要
替代临床医生的技能和经验,而是以此为基础,将医生的临床经验与当前最好的证
据相结合,促进其发展和更加完善。因此,我们应该辨证地对待循证医学[5]。
[1]张美,陈战海,柴铁.循证医学发展概述及如何参与循证医学[J].辽宁中
医学院学报.2000,2(4):241-242.
[2]FugelliP.Clinicalpractice:betweenAristotleandCochrane.Schw
eizWedWochenschr,1998,128:181-188.
[3]田新玉,腾书瑶.CochraneLibrary-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华图书馆杂志2001
,10(6):19-66.
[4]周曾芬,施德明.循证医学-21世纪的临床医学[J].云南医药.2001,22
(3):232-235.
摘要:临床实践中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循证医学教育,需要医生通过最佳的临床证据以明确、负责的态度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建立针对性的临床诊疗计划。循证医学教育模式主要是结合临床实践、医学教学,使学生高效、终身的学习得以实现,是目前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方向。麻醉科教学全面应用循证医学教育可有效避免学生知识层面参差不齐、学生主动性差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育;麻醉临床教学;应用措施
作者:柏平闫东(通讯作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重庆402160)
最近几年,随着现代医学发展脚步逐渐加快,循证医学作为结合临床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新体系,被广泛用于医学的临床教学中[1]。循证医学教学能加快临床医学的发展速度,还可改变传统经验医学模式,建立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育模式[2]。临床医学中麻醉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将循证医学教育引入麻醉临床教学中,可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职业思想,促进教学有效性明显增强,为医学生全面投入临床工作提供良好的依据。
1麻醉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优势与步骤
1.1循证医学的优势
1.2教学步骤
2麻醉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教育的对策
2.1加大临床带教医生的培训力度
2.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麻醉临床带教老师需要避免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不能只依靠自身的临床经验开展教学,需要积极的更新麻醉知识,在临床教学中以“终身教育”的模式取代“终结性教育”模式,确保能够具有不断更新知识以及探索知识的动力以及勇气,改变传统机械教学的模式。另外,临床带教老师在了解麻醉科前沿知识的同时,对于外科发展动态以及基础学科要积极了解,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2.3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3麻醉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教育的不足
4展望与结论
麻醉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实践需要学生对于基本机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给予掌握,且要求高年资医师、带教老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主动了解世界范围内的科学研究成果、信息以及最新资料。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脚步逐渐加快,以往传统的医学教育意识受到各方面先进信息的冲击,在麻醉科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教育模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1]董海龙.模拟教学在麻醉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08):825-826.
1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目前在普通外科的临床实习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仍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主动寻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一知半解,而带教老师因为工作繁忙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有效的临床思维训练。并且目前的医疗环境复杂,医患矛盾比较突出,实习医师参与诊疗活动受到限制,一些诊断性穿刺,如腹穿、胸穿等,学生很难有机会亲自去实践,以上各种因素使实习生不能真正投入到医生的角色中。学生责任感不强,对实习失去兴趣,导致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不高,同时因为患者的病情变化快,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诊治疾病,这就要求每个临床医生必须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用最佳的临床证据指导医疗和教学,所以在临床中引入循证医学是很有必要的。
2循证医学在普通外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理论考试评价
统一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测试,成绩以百分制评分。与传统教学比较,P<0.05
(二)开题报告评价
二、讨论
(一)循证医学指导下CBL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循证医学指导下CBL教学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循证医学指导下CBL教学更易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
1深入理解循证医学证据的含义,将抗生素临床治疗与循证医学证据有机结合
2将循证医学教育贯穿于临床实践中,提高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循证实践能力
3借鉴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1以临床最佳证据为中心,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
3.2加强临床医师循证医学教育,将抗生素临床应用实践与循证医学相结合
在传统的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师往往较多依据个人临床经验和推论,或是权威报告等,并未对临床不断更新的最新及最佳证据给予充分重视,存在较多弊端,远远不能满足知识更新和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师应加强循证医学教育,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诊疗思路,积极学习并实践循证医学,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构建充实的知识储备。当临床医师树立了循证医学的观念后,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会不断了解患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自觉去搜集、获取和使用临床最新、最佳证据,也将有意识地回顾和比较传统用药模式的有效性,积极寻找证据,同时,结合药物经济学评价,减少药用资源的浪费。在循证医学指导的诊疗过程中,医师与患者会有密切的沟通与有效的合作,加深双方的理解和价值观的统一,会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4展望
关键词阻碍;循证护理;推广;因素
近10年,国内外护理实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①实行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②采用了临床路径这一新的工作方式;③实施了以实证为主的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EBM)思想而产生的护理理念,它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研理论与临床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获取最佳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过程,是伴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新兴护理学科,它近年在北美、欧洲、澳洲及东南亚地区兴起,旨在提高护理实践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法,其核心是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的现代护理发展。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在我国临床开展循证护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临床护理科研发展和护理学科成熟,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就我国临床护理专业发展现状及我们的外部条件,循证护理在临床的扩大是有很大困难的。
在临床护理中阻碍循证护理推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认识不足
现在我们许多临床护理手段仍停留在约定俗成的习惯于经验阶段,传统的医护关系(命令与服从),使得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没有充足的认识其真实性、可靠性,理解其必要性。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研究的对象已从单纯的生物人转向生物的、心理的和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或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护理、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护理学中约定俗成的旧框框受到了循证护理新理念的巨大冲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循证护理是科学指导护理实践的方法,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即有据可循的现代护理发展,循证护理打破了基于习惯轻视研究的传统。循证护理遵循和应用最新、最可靠的科学依据为病人提供最佳、最有效的护理方法。这是对传统护理理论的新挑战。
现在我们许多临床护理手段仍停留在约定俗成的习惯于经验阶段,传统的医护关系(命令与服从),使得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没有充足的认识其真实性、可靠性,理解其必要性。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研究的对象已从单纯的生物人转向生物的、心理的和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或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护理、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护理学中约定俗成的旧框框受到了循证护理新理念的巨大冲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循证护理是科学指导护理实践的方法,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即有据可循的现代护理发展,循证护理打破了基于习惯轻视研究的传统。循证护理遵循和应用最新、最可靠的科学依据为病人提供最佳、最有效的护理方法。这是对传统护理理论的新挑战。
2条件限制
3护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
学院护理研究者与临床护士对护理研究的重点不同,从事护理研究的需要也不同,使得护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
大量的护理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原因:①缺乏系统的、集中的、精简的获取科研成果的途径,护士常常难以获知新的科研成果。②缺乏权威评价和认证,医院常常为确保安全而限制了某些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及应用。
护理研究应和护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护理真正成为一门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才能证明护理为健康保健作出的独特贡献。支持和鼓励护理人员掌握可行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4推动循证护理的发展
循证护理注重搜索、整理证据和应用证据,但是很多文献结果显示,证据及其被应用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循证护理的框架已形成,但可靠的临床证据有待于广大医护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循证护理的核心是遵循证据,要求在严格的科学证明的基础上开展临床护理工作,以科学的方式促使经验向理论升华,从而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1]王立英、吴秀云、王爱华等.我国循证护理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3,18(6):516~517.
[2]郭俊、何娟、杨昌菊等,当前循证护理在我国推行面临的障碍及对策,护理杂志,2004,21(1):70~71.
[3]叶朝.循证护理的实施现状,南方护理学报,2003,10(1);24~26.
[4]张立颖.影响循证护理发展的因素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7~58.
[5]张宏、朱光君.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2~43.
[6]杨秀、卢锡芝.循证护理:护理学科面临的新挑战,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3):108~109.
[7]洪军、郝艳会、盖学良.循证医学与循证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1):43~46.
[8]王艳、成翼娟.循证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