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农的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农的调研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为全面了解我县金融与"三农"资金供需矛盾,剖析当前面临的困难及原因,探索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有效途径,近期,县金融办牵头,组织人民银行、各农业主管部门和县辖涉农金融机构,深入乡镇、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和农户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发现,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潜力巨大,但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金融支持的方式方法、额度力度、效能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一、我县"三农"融资需求分析

我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常年农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30%以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为发展方向,按照"县级抓龙头、乡镇抓专合、村级抓大户"的思路,在稳定传统粮棉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各类农业经济组织异军突起,农产品购销和深加工发展迅速,有效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三农"资金瓶颈也日益突出,据各农业主管部门统计,我县"三农"发展的融资需求量较大,在支农项目上,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科技应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五个方面。在支持主体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类:即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粮棉油购销深加工企业,短期需资较大,按每个龙头企业平均融资500万元左右计算,共需融资近2亿元;二是农村专合组织,目前大批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基础设施、农田改造、设备(农机)购置、流动资金等方面急需投入,按每个合作社每年融资30万元计算,共需资金近2亿元;三是水产养殖业,全县10亩以上水面的养殖户约2800户,按户平最低需资4万元计算,共需资金1.12亿元,另还有近1200户主养黄颡鱼、黄鳝等名特品种的农户需要贷款1.2亿元,两项合计需2.32亿元;四是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土地租赁、改造、农机购置等需资金3.3亿元。以上四项合计就需资金9.62亿元,而实际上,除涉农企业和水产养殖户贷款满足率较高(达70%)外,种养大户满足率仅为30%,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贷款几近空白。

二、金融支持"三农"现状

近年来,我县县辖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机构,如农行、农合行、邮储行、农发行、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都把支持"三农"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和经营重点,积极克服体制机制和客观环境的负面影响,稳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总体呈现五个特点:

(三)涉农贷款逐年递增,但比例失衡。据统计,县辖农行、农合行、邮储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4家机构近3年来涉农贷款呈逐年增长态势(见图一),涉农贷款占比也逐年提高。20xx年涉农贷款余额18.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8.67%;2012年占比为62.15%;20xx年涉农贷款余额上升到28.94亿元,占比达65.09%,全年涉农贷款累放额达到33亿元,占全部累放额的60%。

从贷款投向分布来看,主要侧重于农业企业,传统小额信用农贷份额明显减少。涉农企业的贷款占全部涉农贷款的比例逐年增加,20xx年为73%,2012年为77%,20xx年为80.5%。与此相反,对农业生产主体(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小额农贷)的支持额度及占比则逐年减少,其中,对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贷款占比几近于零,对普通农户的小额贷款由20xx年的22.58%下降到了20xx年的12.3%,两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四)贷款期限日趋灵活,但利率偏高。从贷款期限上看,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均能根据"三农"主体的生产、经营周期,灵活确定贷款期限,主要有三个月、半年、九个月、一年和一年以上,最长期限达十年,一年期贷款居主导地位,占60%左右。近三年来,贷款期限逐步延长,20xx年一年期贷款占比(占涉农贷款总量)为65%,一年以上的占13%,20xx年一年期贷款占比下降到58%,而一年以上的贷款占比则增加到21%,一年以下的贷款基本没有变化。

在贷款利率上,各行均遵循风险定价原则,综合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水平、综合回报率等因素后确定利率的浮动范围,与央行基准利率相比,银行机构最高上浮比例控制在2倍以内,小额贷款公司在4倍以内。目前一年期银行机构涉农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在8%左右,农村种养大户和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在9%-10%之间,实际贷款利率普遍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60%。

三、金融支持"三农"的阻滞因素

面对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现状,从政府、金融机构和"三农"三个层面追根溯源,发现存在"五不五难"现象:

(三)银农沟通不紧密,信贷主体甄别难。从金融机构来看,一方面总是以"支持者"自居,视"三农"为"被支持者",未以支持"三农"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为己任,很少主动了解他们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对金融基础知识和自身信贷产品与服务的宣传普及不够,未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等潜在的信贷主体进行定向指导培植,未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对其经营情况知之甚少,无法对其风险进行审核甄别。从农业主体来看,如果不缺资金,一般很少与银行联系,加之缺少必要的财务收支报表,银行很难象审查企业那样来审查农业主体的资信状况。一个高高在上、不愿俯下身子,一个固步自封、害怕麻烦,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致使银行与农户心存隔阂,缺乏信任,渐行渐远。这些问题直接损害了银农关系,既影响银行的放贷信心,也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信用环境不优越,信贷风险防范难。农业贷款风险来自四个方面,即自然风险--天灾(农产品欠收),农民健康风险--伤病,产品市场风险--价格,农户道德风险--信用。信用风险表现为:一是农村诚信意识不强。现阶段,农村信用观念养成主要靠一个地方的民风自然形成,有的地方民风纯朴,则诚信意识强,有的地方崇尚个人收益,为达眼前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恶意拖欠银行贷款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农村市场缺乏诚信教育制度和信用培养评价机制,农村诚信教育和征信知识宣传仍停留在面上,不深入、不系统,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未开展信用培育,未建立信用评级档案。三是农户对个人信用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部分有借款资格的农户出于人情,隐瞒借款用途为他人用款立据(即冒名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不能归还,一方面使自己留下不良信用记录,被银行列入贷款黑名单,另一方面影响到金融机构支农热情,加剧了"惧贷、惜贷"心理。以县农合行为例,20xx年该行不良贷款为6794万元,其中"三农"不良贷款占到81%,农户贷款成了风险形成的重灾区,某镇营业网点因"三农"不良贷款居高不下,连续换了3任负责人,撤换人员专职负责贷款清收,严重挫伤了信贷人员支农扶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该行的经营战略。

(五)分担机制不健全,信贷资产保全难。农业及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天生具有弱质性,一旦遇到经营风险,银行信贷资产难以保全。一是自有资产少,抵押不足,加之未建立农村抵贷资产流转、交易平台,抵押品变现难度大,银行债权难落实;二是区域担保公司缺乏,银行贷款难以通过担保公司来抵偿;三是农村保险市场缺位,不能分担银行资金风险;四是政府补偿力度不够,正向激励政策落实不够。由于地方财政资金不够宽裕,不能实现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鉴此,金融支持"三农"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代价。

四、金融支持"三农"的对策建议

(一)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资本积累和信息沟通。合作社应严格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加强社务管理的民主决策。建立成员账户制度,明晰成员在合作社中的经济权益。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和会计账簿,确保成员出资、公积金份额、生产资料与产品交易、盈余分配等产权资料记录准确无误。建立资本补充机制,每年从可分配盈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补充资本金。建立良好的内部积累和风险防范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要注重扩大生产规模,广泛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稳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各农业经济主体还应注重提升在银行的信用,尤其是在不缺钱时建立信誉,注重信用记录、积累担保条件,主动和银行建立长期密切业务关系,提早进行融资准备,让银行了解自己。

(二)银行应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主动与"三农"对接。辖内金融机构应针对农业的生产特点,根据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实行不同形式的信用合作,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一是推广土地流转等多种经营权质押信贷产品。二是对龙头企业带动型可推广"公司合作社社员"的信贷模式,提供企业为社员担保、订单质押和仓单质押等组合贷款。三是对专业大户和科技人员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推广以大户和带头人为核心的联保贷款和组合担保贷款。同时根据农时和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每年在"三农"资金需求高峰时,深入涉农企业、基层乡镇、村组、农户了解信贷需求,宣传信贷产品,主动为"三农"发展排忧解难。

(三)政府应主导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保全银行信贷资产。一是发展农村综合保险业务,加大对个体农民和新型农业经济组织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保险机构的营销机制,加强对农村保险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农村保险机构对农业生产的覆盖程度,分散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信贷风险。二是研究建立"三农"担保专项基金或者由地方财政、龙头企业等共同出资建立担保公司,切实解决"三农"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出台对新型农业经济组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政策,在用电、用水、用地、绿色通道、人才支持等方面,尽快落实扶持优惠政策,促进我县农业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基础实力。四是可由政府出面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对因灾造成贷款损失的金融机构给予补偿。

(四)全社会应共同整治金融生态,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一方面加强农村诚信教育和征信知识宣传,将农村诚信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倡导"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户对个人信用认知水平,努力培育农村信用文化。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特别是"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的评定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各类经济主体信用档案,对诚实守信、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农业经济主体,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简化"的信用激励政策,使广大农民切身体验到"诚信"二字所蕴含的价值,让"守信得益、失信受损"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农村信贷环境逐步改善。

(五)建立完善农村各类产权交易平台,提升农村资产价值。比如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三资"交易管理服务平台,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抵押,建立农用土地评估、登记、抵押管理机构和配套措施,指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工作,规范操作行为;建立农村房屋、宅基地、林权、水面滩涂养殖权等登记交易平台,在市场上实现流转,激活农村资产,提高农村资产市场化程度,提升农村资产价值,满足"三农"发展的贷款需求。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现代化松江的大局,在全区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松江浦南地区的"三农"工作情况,基本反映了全区"三农"工作的现状。按照年初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调研小组在20**年第三季度就松江浦南地区的"三农"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情况报告。

一、松江浦南地区的基本情况和"三农"工作的现状

松江浦南地区包含松江区叶榭镇、泖港镇、新浜镇、石湖荡镇,土地面积218.24平方公里,约占全区面积的36.09%;耕地面积15.19万亩,占全区59.2%;户籍人口14.24万,占全区户籍人口的26.25%;农业户籍人口8.44万,占全区农业人口的69.5%;20**年上半年浦南农业总产值4.45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2.5%。

近年来,在区委区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松江浦南地区结合区域特点,做好黄浦江上游水源的保护工作和松江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实支农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把浦南基本建成了松江地区粮食、蔬菜、水产、花卉、瓜果的重要生产基地。五厍农业示范区被认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新浜镇成为上海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九个试点镇之一。

1、加强农业专业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开始起步

松江浦南地区现已建成设施粮田8.45万亩、设施菜田1.05万亩,分别占全区9.68万亩设施粮田和1.56万亩设施菜田的87.3%和67.3%。已流转土地12.3万亩,占农户承包地面积13.14万亩的93.6%。已培育100亩以上粮食家庭农场453户,经营面积6.71万亩,分别占全区家庭农场597户,经营面积9.05万亩的75.9%和74.1%。已有合作社63家(全区111家),经营面积10.61万亩,占浦南地区耕地面积的69.8%。农业15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13.62万亩(全区20.8万亩),占浦南耕地面积89.7%。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建立植保服务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的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浦江农资连锁超市和农邦农机合作社为农服务深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五个农业服务信息平台,浦南地区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53个(全区90个)。大力开展专业农民培训、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和创业农民培训,先后开设了粮食、蔬菜、花卉等29个培训项目。已有89名、294名"专业农民"(全区167名、800名)分别获得国家职业资格高级、中级证书。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培育品牌化农产品

推进绿色家园建设,农田防护林建设7万亩(控制面积)占浦南耕地46.1%,继续实施化肥农药双减行动,鼓励施用有机肥。种植业耕地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松林茹塘、曙光种养结合基地已成功实现种养循环生产。

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监控信息平台,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完善上市前检测检疫、整治监管制度,加强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并做到100%强制免疫,确保了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可靠。强化农业品牌化建设,浦南地区已有近20只农产品分别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形成了"云间大自然"、"家绿"等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绿色、有机品牌。

3、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提高农民保障

大力推进非农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民的社会保障建设。农村8.46万劳动力(全区19.66万人)中非农就业达到7.48万人(全区17.75万人)占88.4%,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到5289人(全区1.25万人)。近年来,农民人均年收入以10%以上的速度持续递增,20**年人均年收入7782元(全区9382元),20**年达到8603元(全区1036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4984元、财产性219元、经营性2330元、转移性1070元。

累计解决农村镇保人口4.05万人,占全区解决农村镇保人口17.23万人的23.5%。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率99.4%,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老年农民最低养老金已提高到200元/月。建立了合作医疗补助、大病统筹和困难群众大病救助三条保障线,大病报销限额提高到6万元。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区财政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增加到5000万元,使浦南各村可支配财力达到80万元以上,对全区农业投入和农村河道、道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每年超过5个多亿,重点推进浦南农村路、桥、河道等设施建设,近三年累计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60座(全区470座),完成村级河道疏浚454.1公里(全区1133公里),完成了浦南地区所有渡口改造任务,农村道路、供水管网等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改观。

推进自然村落改造,20**年完成浦南地区2045户农户、20个自然村落的综合整治,通过"村落绿化、墙壁白化、道路硬化、河道净化、环境洁化、路灯亮化"建设,形成了水清岸绿、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农村新气象,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近三年累计完成了33个中心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区63个)、26个村卫生室改建(全区101个)和14个村级综合文体活动室改造(全区68个),实现有线电视全覆盖,推进村级连锁超市建设、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乡村医生社会保障。购置流动体检服务车,下社区、进农村开展医疗健康检查服务。建成了一批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健身点等文体公共设施,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5、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通过近几年对黄浦江上游水源的保护工作,建成了上海地区独有的沿黄浦江两侧40多公里近2万亩的水源涵养林,森林覆盖率已达13.5%,形成城市的"绿肺",对于改善城市空气和环境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与已建成的番茄农庄、格林葡萄园、云间大自然基地等近20个农业旅游景点,成为浦南田园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接待游客12多万人次,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850个,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当前松江浦南地区在"三农"工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尚有差距,政策聚焦不够

2、镇、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后劲和财力支撑

3、农民生活保障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矛盾仍然突出

4、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设施配套缺位

长期以来,浦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较少,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来,坚持以镇为主,积极推进经济薄弱村道路危桥改造,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逐步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配置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但在污水处理、河道整治和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扎实措施,加以改进。在推广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后,农业配套设施建设还有欠缺,大量稻谷收割后,没有相应的晒场和仓库,遇到连续下雨天气,这将使家庭农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5、现代农业基础不稳定,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目前浦南地区通过土地流转,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生产。但由于土地的流转合同基本是一年一签,致使种植大户在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存在顾虑,随着政府对种粮补贴增加和农业丰收、农民增收,一些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希望自己种粮或增加土地流转费用,在平衡两者利益之间存在较大难度,农业规模经营也缺乏稳定的制度保证。根据座谈反映,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农民,因农业生产周期长、收益低、劳动量大、风险高,年轻农民对农业生产缺乏兴趣和热情,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三、推进松江浦南地区"三农"工作的建议

1、切实提高认识,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

2、整合优势资源,明确长远发展规划目标

3、加强政策聚焦,完善"三农"发展制度性保障

4、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解决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针对浦南地区的特殊现状,市、区在产业安排上要向浦南地区倾斜,将一些符合浦南地区开发的项目首先落户在浦南,通过产业带动浦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在政策上对这些项目、产业和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使浦南地区的一二三产业更加科学合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要充分利用黄浦江水资源、涵养林、农村田园风光等资源,加快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开发。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开发,培育农产品的品牌,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和产品系列,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营造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体系,切实解决家庭农场在粮食收割和销售中遇到的问题。

要建立确保土地承包方和经营方两者利益的机制,使规模农业健康发展有坚实的基础。探索老年农民退休政策,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60岁以上的农民,在每人每月200元基础上提高农保基数,并逐步使农保与镇保相衔接,让农民真正共享改革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尝试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平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承包经营权,使土地相对集中,确保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要在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变和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宅基地的平移置换,对部分已有多处住房的农民,鼓励其将一些破旧的农民住宅和宅基地,通过赎买等方式转让出来,进行土地复垦,盘活存量的土地资源,既有利于土地资源整合,又有利于加强有特色的集镇和自然村落建设,优化农民居住环境。

5、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切实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加强对农村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预算支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序推进村庄治理,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进一步推进创建"绿色家园"行动。

结合浦南地区的实际,当前在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时,尤其要注重不断提高浦南地区的教育卫生文化的质量,方便农民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卫生文化,同时减轻因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给城区公共资源带来的压力。要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待遇,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污水纳管建设,不断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6、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主力军,是"三农"工作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支撑,需要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加强对专业农民的科技普及和技能培训,对非专业农民则在就业观念上加以教育引导,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使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教育、得到全面发展。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在人才培育上,尤其是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才的培养,形成一个人才辈出的氛围,使新农村建设有足够的人才储备。要充分发挥松江大学城的优势,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并给予一定的待遇和保障。

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建议,集中民智,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村级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使广大农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群众基础。

THE END
1.谈执行工作中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执行工作中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对农村政策的倾斜,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法院执行案件涉及到“三农”的案件大幅增加,因此“三农”案件执行的好与坏,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民生,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农村经济能不能登上新台阶,农民收入能不能增长,农民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9/08/id/371501.shtml
2.当前增值税优惠“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当前增值税优惠“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当前涉及“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很多很多,如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农产品、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符合条件的粮食和食用植物油、农民专业合作社、流通环节的蔬菜及鲜活肉蛋产品增值税的免征,适作低税率农产品、购进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13%抵扣、植物油等三类https://zzny.zhengzhou.gov.cn/xxlb/3011900.jhtml
3.“三农”问题在你的家乡中存在那些短板*7. 您认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怎么样 很重视 一般 不够重视 *8. 您认为国家出台的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有关部门有落实到每家每户吗 有 只是一部分 没有 完全不知情 *9. 您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是? 提高农民知识素养文化素养水平 增加财政对“三农”问题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政府的宏观https://www.wjx.cn/jq/102461338.aspx
4.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ppt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ppt,农村卫生事业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2006年提高西部财政补助标准,2008年在全国普及 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 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 增加农村医疗人才培养,城镇医疗支援农村 预防为主 F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314/7016116145002013.shtm
5.“三农”问题将长期存在北海市图书馆是广西现代化的综合性市级公共图书馆,坐落于北海市北海大道,秉承“开放、平等、免费”的服务宗旨,集书刊借阅、参考咨询、信息服务、继续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实行免费开放和全面开架借阅,为读者提供公益性的文化信息服务,在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https://www.bhlib.cn/column/snztzlk/5259.html
6.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支持“三农” 农村信用社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问题和建议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LJR201002019.htm
7.三农问题之浅见现实是,绝大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得到解决;且每年新增城市化人口1400多万人中,主要是来自农村的新增劳动力,农村的新增劳动力也得到转移,因此农村也不存在大量可转移的剩余劳动力。 由此可见: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农村的问题,其中关键的农民问题需要城镇化来解决。加快放开农民工在城镇的落户,完善农民工的社保、医疗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41376
8.贯彻落实“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内容提示: 贯彻落实“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2019 年 2 月 19 日,改革开放以来第 21 个、新世纪以来第 16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个一号文件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进一步推动“三农”https://www.doc88.com/p-1485066260803.html
9.专家谈:“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及其解决措施在国家主义的庞大中央集权体系中,如果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和特权阶层经济贪欲的省-市-县-乡官僚体制,是世纪末严重的三农问题的直接制造者;那么,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思路与财政汲取―分配政策,则是催生三农问题的深层动因。 后极权时代的国家用“发展优先”的残酷资本主义,代替极权主义时代的“重工业优先”的残酷的高https://www.51test.net/show/247843.html
10.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大关县农村信用社为例)人行大关县支行近几年,中央都以“1号”文件明确了加强“三农”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是农村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而农村生产力的社会化必须要求高度的市场化,需要通过市场化经济把农业、农村、农民联系在一起https://www.wm114.cn/wen/119/237650.html
11.绿色金融:16大问题待解!绿色金融概念提出已经很多年了,特别是2020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绿色金融再度成为国家发展,大众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作为重要手段和政策被寄予较大希望。但是实际实践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将为大家一一罗列问题,解析问题,并为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97997308690815
12.当前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摘要:“三农”问题是近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不断被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其中农民收入问题是三者中的根本性问题,但“三农问题”的产生与存在的原因不仅仅在“三农”本身,而是宏观经济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z097vvv.html
13.浅析广西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提高对农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由于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户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2)放宽农村信用社进入中小城市市场的政策。广西银监会要适当放开农村信用社在城市开设网点的许可政策,支持农村合作制建设新城市网点,补充现有城市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310/48602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