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好“农业+”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是产业兴旺,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根基。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传统农业模式的变更提出了要求,新时代亟需创新和完善农村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在农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示范典例。鉴于此,本文以福建省建宁县为例,运用质性访谈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地的“农业+”模式展开深入研究。围绕着“如何打造好‘农业+’模式”进行前瞻性的思考,进而从研究对象和问题中分析“农业+”的发展条件和所需改进之处提出政策建议,期待能为其他地区推进新农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样板与经验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新模式依旧强调以农业为基础,但其“新”在跨产业、多功能、多业态的综合运营,通过“加法”的逻辑提升农业价值和改变农村产业形态。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学习到多样的农村产业融合的表述,了解其“加法”的内涵和逻辑,在参照“互联网+”的概念含义之后,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或相互作用概括为“农业+”模式。现将“农业+”的定义整理归纳出较为清晰的描述。即“农业+”代表着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形态,中心词是农业,它指的是依托各类新兴产业技术实现农业与多种产业的联合,通过农业发展业态的优化、更新和模式的重构来完成新型农业的升级转型。“农业+”这一概念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直译的“农业”与符号“+”,代表着农业“添加”其他多种产业,并且形成联合的状态,针对的是不同产业间融合发展的创新性模式;二是将“农业+”作为整体概念的理解,代表着以农业产业多样化的发展完成新农村的产业升级。

“农业+”的表现形式多元且极具地方特色,可与多种产业构筑融合结构,如:农业+电子商务、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康养、农业+服务等,对于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和实现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拥有以上认识的同时,我们需要探索出新时代农村产业融合,即“农业+”的创新模式与实践经验,本文选取福建省的一个典型“农业+”案例进行研究分析。

福建省三明市的建宁县是典型的山区特色农业强县,被评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多业态复合型)”,多年来始终立足实际、努力探索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种子、莲子、果子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积极促进农业增效、提高农民增收和推进农村发展,为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农业+”模式的多元化要求农业与多种产业主体相融合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建宁县的“农业+”模式研究

1、五大模式

1、“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模式

建宁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和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对建宁作出的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作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战略来抓,现已形成莲子、种子、果子、无患子、铙纸“五子登科”的产业发展格局,“一竹(笋竹)、一菌(食用菌)、一叶(烟叶)”传统特色产业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据政府部门的文件数据显示,全县新一轮(2016-2018年度)农业产业化县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已经有51家,其中省级9家、市级29家。龙头企业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带动18000多户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现人均年增收600多元,企业建立产业基地12万多亩。多年来,建宁县围绕政策核心内容,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将“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模式落地落实。

一是建莲种植基地。推进福建莲子产业园建设,稳固建莲种植面积,保护西门莲原种,培育推广新莲种,继续实施“万亩带千亩片百亩点”基地建设,确保全县年种莲面积5万亩以上。

二是水果种植基地。以绿源果业农业科技示范为龙头,加强果园管理改造,推动设施果园和生态果园建设,将水果产业与休闲农业有机结合,提高水果产业的经济效益。构建现代果园产业技术体系,优化生产布局和调整品种结构,做好新品种的引进区试点及后备品种的筛选,建设全省优质特色果业基地。

三是种子生产基地。建宁县自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制种,1986年列为福建省杂交水稻繁育制种基地县,2013年7月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目前,全县制种面积和种子产量约占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的10%,种子销往全国16个省(市、区)水稻产区以及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全国已经形成“北张掖、南建宁”两大主要农作物种子品牌格局。

2、“农业+电子商务”模式

电子时代的到来,为农产品销售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建宁县在“农业+电子商务”模式中,注重农贸市场建设和开展农产品产销相衔接,着力构建多元销售网络,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力助推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健康发展。据《建宁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自查情况的报告》显示,2018年1-8月份,建宁县外贸出口9.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2亿元,同比增长19.1%,;电商交易额15.68亿元,同比增长30.84%,网络零售额10.27亿元,同比增长27.12%,全县电商企业252家,从业人员5992人。由此可见,建宁当地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相结合的成效显著,融合的成绩较优。

服务平台方面,建宁县紧紧围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一个中心、五大体系”建设目标,着力提升闽赣省际电商产业园集聚功能,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多举措推动乡、村两级公共服务站点的建设。

电商销售方面,福建省启动“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试点工作,建宁县的“互联网+建莲产业”就被列入全省9个试点项目之一。建宁先后引进65家电商企业入驻电商产业园,实施“互联网+特色水果”“互联网+建莲产业”等项目,截至2017年底,“农业+电子商务”助力全年电商交易额突破16.01亿元,比增61.04%。

创业就业方面,注重开展常态化多形式的电商人才培训孵化,累计培训电商人员3000多人次。通过营造良好的电商发展环境,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电商从业人员从2014年的1000多人增加到2017年底的5000多人。

融合宣传方面,建宁县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打造里心镇、均口镇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为农产品上行打造多渠道、多平台。与此同时,建宁县政府与各地政府、企业合作,积极组织开展展会、展览促销,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当地贸促会组展优势,取得很好的实效。

3、“农业+乡村旅游”模式

利用特色产业资源禀赋,通过“农业+旅游”,充分挖掘农特产品的观赏和文化内涵,精心打造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板。如以托斯卡纳葡萄庄园、花果山、梅花垇等为代表的十大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果蔬休闲采摘特色产业基地;以莲子为主导产业的修竹荷苑被评为三明市首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获评国家“3A”级景区,以“为荷而来”为主题,举办赏花季、采摘季、花海跑、花海骑行、“蟹蟹你来”等系列活动,助力农旅深度融合,擦亮建宁农业旅游品牌,2018年至今,平均年游客接待量达151.28万人次,较2018年前增长了约25.86%,旅游年收入达13.12亿元,较2018年前增长了27.87%。

“农业+乡村旅游”模式是全国各地都在施行且政策规划中较为明显的一种,建宁县的成绩主要在于: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在《建宁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的基础上,启动编制《建宁县全域旅游规划纲要及三年行动计划》和《建宁县闽江源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提升规划》,进一步推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引入新的旅游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让农业围绕旅游来提升,让工业借助旅游来做优,让文化联姻旅游来做大,让体育融入旅游来做旺,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产业融合推进这类加法的效益;着力推动闽江源生态旅游区提升改造PPP项目、完善修竹荷苑景观、完成枫元百花乡村主题公园建设等,打造春季赏花景点、做强夏季赏荷旅游产品、培育秋季赏花亮点和丰富冬季赏花景点;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建设完善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创建乡村旅游星级接待单位,开发一批精品绿野乡居民宿,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档次,推进农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的提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4、“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2018年8月出台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作出在全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决策部署,要求统筹用好农村各类资源,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宁县在农业产业融合逐渐成型之后,注重构建农业发展服务体系。这是因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能够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极大的助推力,也正是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协同的一大要点。建宁县通过政策扶持,支持涉农企业组建专业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经营性服务,先后建成了闽赣农机植保综合服务中心、里心镇精准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33家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面积达18万亩次。同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如信远植保服务合作社拥有植保农机具70台套、从业人员26人、作业面积1.65万亩次、作业收入400万元。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培育了闽赣省际农机植保综合服务中心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综合农机化率达到80.1%,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科技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示范平台基地全程信息化。社会化的服务具有民众基础,容易获得舆论支持,可以用组织化的行动影响社会和政府关于“农业+”问题的政策和决定,发挥作为参与者和监督者的作用。这让建宁县的“农业+”发展得更完善,也为乡村振兴工作添砖加瓦。

5、“农业+双创”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是农业发展中的总舵手,指引着农民在发展农业中的前进方向。农民的发展离不开就业,新时代的农村农业发展也需要创新,通过农业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拉动创业就业。

建宁县近年来开始大力推进农村创业创新,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点(基地)建设,同时利用好当地与各组织、单位形成的技术合作关系推动农村的双创工作。在创业方面,注重开展常态化多形式的电商人才培训孵化,累计培训电商人员3000多人次,通过营造良好的电商发展环境,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在创新方面,建宁县积极与合作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展开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程序创新的合作工作。依托建宁县莲子科学研究所、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站、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等科研平台,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指导帮助农户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建立“五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100余个。

“农业+双创”模式的初步试行效果喜人,也因此,建宁县入选首批全国100个农村创业创新典型范例县,三个园区(基地)被评定为福建省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

建宁县的“农业+”模式除了前文所述的“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乡村旅游”“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双创”五种之外,还着手进行“农业+重点项目”模式的打造,主要是以实施农业农村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为重点,进行重点项目的融合。目前,该模式仍处于理论政策的研究阶段,实际工作中有了初步的探索,但尚不可作为研究的模式样本展开论述。

2、建宁县“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建宁县“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1)三产融合程度不高。总体上仍然存在着一产基础薄弱、二产不强、三产比重偏低的问题,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带动“三农”发展的力度不够强。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于城区、镇区,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和力度还需加大。

(2)农业产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农民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众多,但真正实力强、影响力大的较少,加上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对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的主体作用不够明显。

(3)资源要素存在瓶颈制约。建宁县是原中央苏区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本财力保障县,对农业农村的有效投入相对偏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涉农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短板,乡村旅游道路卡脖子等现象依然存在;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用地报批难,供需矛盾凸显;欠缺针对性强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较为成熟的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渗入的速度慢。

(4)试点示范缺乏专项政策资金扶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涉及的点多面广,投资需求大,在国家未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未出台具体可操作的政策的情况下,要协调整合各部门既有扶持政策和资金难度极大,特别是农民与合作社、企业要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没有专项政策资金的支持引导难以推进。

(5)种植理念更新和技术服务还存在差距。发展理念方面有待提升,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往高端方向发展欠缺较为有力有效的措施,大多农户仍按照80、90年代掌握的技术进行操作。另一方面,农户普遍存在“惜本”心态,投入不足、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少,对农户培训、田间管理指导服务不够到位,标准化、产业化管理技术推广脱节。

(6)龙头企业及合作社作用发挥还不够到位。当地龙头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较低,也未能高效地按照“全民参与,村企共建,共创共享”理念组织进行生产、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联结莲农与龙头企业的桥梁作用完全没有发挥,三者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无法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只停留在面上,并没有实际运行。

2、建宁县“农业+”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政策规划的落地程度不足当地虽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国家政策的方向,及时出台地方性的政策文件,但对于政策规划中的地区、方面、产业的实际调研环节深入性不足,因此影响了政策规划的落实程度。在建宁县新探索的“农业+”模式中能够看到,多种产业的政策规划较为一致,忽略了实际产业的特征作用,挖掘出该农业产业融合的作用受阻碍,因此“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乡村旅游”和“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较为顺畅,但社会化服务与创新创业的落实程度则较为落后,这就导致三产融合程度不高。同时,不同村镇、不同园区的政策扩散深入性和资源要素的分配模式也仍然亟需调整。

(2)基地园区建设示范性不强建设示范园区的目标在于发挥其示范作用,拉动不同融合方式的产业发展,拓展示范园区的作用,但当下所建设的基地园区示范性尚未得到最大的发挥。基地园区的建设欠缺相互联系,建设投入实际后的宣传还不到位,不同产业园区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导致个别示范园区“形单影只”,未能形成良性互动的示范园区循环圈。这也意味着,基地园区的建设尚未形成理想的规模,对“农业+”模式的推广不能提供有“合力”的保障,导致农业产业化的水平仍有待提高,同时影响对示范园区的评估和资源要素的分配。

THE END
1.“双创”活动暨结对帮扶调研报告3篇经管文库(原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914926-1-1.html
2.双创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存在的问题 1、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县一级大多没有专门的、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统一进行协调和管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相关的联络、会议、督查等工作机制也未完全建立,未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2、“双创”氛围不够浓厚。普通民众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自主创业意识不强,观念不新、精神不足,与国家肯定、关注、https://fgw.sxxz.gov.cn/bmdt/201801/t20180111_216424.html
3.我国大学生“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其主要问题包括理念滞后、专业性不强以及保障体系不完备等。根据高等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理念、教师队伍、课程体系以及保障体系方面进行改进和发展,最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发展。[主 题词]:创新创业; 问题; 发展方向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49a43ede4fe1a83783ea7.html?q=C/N&uorg=999999
4.双创工作总结(精选5篇)(一)个别目标职责科室工作有所懈怠。检查中发现个别职责科室未按照医院统一部署,及时制定本科室年度双创工作计划,对院双创办布置的工作任务完成状况无回复,每月双创工作进度报表不及时。 (二)存在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是门前四包职责未能有效落实,各商户虽与医院签订了门前四包职责书,但是未按照要求积极主动履行职责;https://www.ruiwen.com/word/shuangchuanggzzj.html
5.关于开展“双创双建”工作的意见二、存在的问题 自开展“双创双建”工作以来,我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市、县、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 (一)基础设施较弱。辖区内街道排水设施不完善,各村道路需进一步加大改造力度。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k7reccz.html
6.吴澎:中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在2023年8月3-4日山东烟台举办的“首届食品行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研讨会”上,食品伙伴网特别邀请了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中英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任吴澎现场与大家分享《中外高校双创协同育人机制对比分析与思考》,报告从我国双创发展背景及现状、国外高校的双创教育情况、我国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和启示与建议等四个http://www.foodostc.com/workdynamics/article/id/171
7.xx市创新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docxxx市创新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docx,xx市创新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根据xx市政协工作按排,xx市政协高度重视,由政协经济委组织部分委员和相关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走访调研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731/711415502400204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