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十而已》《乘风破浪的姐姐》等影视作品热播引热议——
为“她”拍的“她题材”,她们爱看吗
今年夏天,“她题材”火爆荧屏、网络。先有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将一众在人们印象中青春不再、有一定知名度的女明星集结起来,“回炉再造”,选拔女团成员;后有同一家制作公司出品且内容互文的剧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开播,以年龄作为剖面,深度解读当代都市女性生活。
伴随“她经济”崛起,摸准“她”口味的影视作品走俏市场
所谓“她题材”,即为“她”量身定制的影视作品,一般以女性为影视剧主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展现女性的生活、工作、情感,以折射当下社会女性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满足女性群体的观赏诉求。其崛起与“她经济”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越来越多女性参与就业,消费能力随着经济实力水涨船高。根据艾媒咨询数据预测,2020年中国“她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4.8万亿元,女性成为消费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经济趋势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亦对影视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做委曲求全的“小女人”,女性独立成为“她题材”的大主题
其实,女性题材一直是影视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从20世纪的《渴望》《外来妹》《女人不是月亮》《婆婆媳妇小姑》,到21世纪初的《粉红女郎》《一个女人的史诗》《杜拉拉升职记》,再到近十年的《欢乐颂》《芈月传》《我的前半生》《延禧攻略》《如懿传》,这些作品以独有的细腻、敏感气质,成为一道风景线。女性题材创作内容在社会发展进步和思想观念革新的影响下,实现更新迭代,经历了从只知依附于男人、等待被拯救的“小女人”向假励志毒鸡汤的玛丽苏大女主,再向展现自主独立的“都市姐妹花”的嬗变。
在以往创作者的刻板印象中,女性角色就是属于家庭生活的。如果她想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就必须隐藏性别特征。如果她既成功又有女人味,那其背后一定有男性的加持。所以,一些影视作品将女性形象矮化、物化、客体化、标签化。直到2011年《甄嬛传》的出现,将大女主的概念引入观众视野。一批打着“做自己”旗号,在纷繁复杂的职场、宫廷、家族斗争中淡定谋略、倔强生存的女性形象蜂拥而至,让观众眼前一亮。然而,惊喜只是一时,细细咂摸剧情,人们发现,这些女性角色的人生并不励志,更多的只要依靠众多男性爱慕者的帮助,就能在残酷的争权斗争中“躺赢”。
如果说大女主题材是“她题材”的1.0版本,那么一系列打造“都市姐妹花”人物群像的作品则将“她题材”创作带入了2.0阶段。从一个女人的“独角戏”到一群女性的“群生像”,从“正青春”到“中生代”,近期影视创作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展示更加多元,女性角色之间的社会关系、情感关系变得丰富复杂。《三十而已》中的顾佳虽是全职妈妈,却如职场高手般行事果决、世故老成,游刃有余地管理着老公的事业和儿子的学业;王漫妮先后离开了事业有成却不忠诚的恋爱对象和成熟稳重却不适合的相亲对象,自己赚学费出国深造。还有《不完美的她》里的网络安全调查员林绪之,《怪你过分美丽》的经纪人莫向晚,《二十不惑》中不断磨砺自己、积极融入社会生活的女大学生,无论处于什么年龄、何种境遇,她们都不依附于男人,坚守独立人格,自觉充实思想,对生活葆有一种坚韧、洒脱的态度。这样的人物弧线恰好道出了新时代都市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宣言,击中了女性观众观赏诉求的靶心。
制造焦虑和爽感都不应是主流,深入生活、拥抱现实才是正道
不可否认,应“她经济”爆发之势而起的“她题材”自带消费主义的气质。这类作品扎堆涌现,用另辟蹊径的人物塑造和具有话题度、反转力的情节勾起大众的同理心和代入感,制造一个个舆论爆点。口碑却大多高开低走,不但没有像开始宣扬的那样破除社会对性别的偏见、满足女性观众的多元审美诉求,反而暴露了创作者对女性群体了解的匮乏。《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四五十岁的女明星甚至要扎着羊角辫,穿着超短裙,唱二次元神曲,跳性感热舞。做得到你才是“乘风破浪的姐姐”,做不到就是失去性别魅力、在庸常生活里面目模糊的“大妈”。
影视作品对女性的苛责还不止于此——保养得当、气质从容、能力超群都不一定能获得社会认同和幸福生活,还得有好运气。《三十而已》中的顾佳,文能管理烟花公司、开茶厂,武能拳打欺负儿子的家长、掌掴嚣张的小三,也躲不过丈夫婚内出轨、公司破产倒闭。柔弱温吞的钟晓芹却能一离婚就得到小鲜肉的猛烈追求,刺激得前夫马上幡然悔悟,写本书就逆袭当作家,轻松赚取百万稿费。为了提高商业辨识度,创作者用多倍镜放大当下社会上存在的负面情绪。罔顾现实逻辑地制造爽感、挖掘痛点、贩卖焦虑之后,“售后服务”却跟不上,对展现的现实问题要么无法提供解决方案,要么给出的方案根本不现实,不能对观众情绪给予妥善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