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一个晴天的周日,从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9号口出门,左手边就是闻名全国的人民广场相亲角。五六十岁模样的大叔大妈们带着伞和小板凳,在这里为他们的晚辈寻觅一份姻缘。
八百多份的样本量,还不足以证明任何假说。但是,这足够让我们对现在的相亲市场乃至婚恋市场进行一场深入的观察。
一、在相亲市场,男女方是如何看待自己“行情”的?
1、门当户对
2、95后已经出现在相亲角了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男女方期待的对象年龄有什么特点。
3、个人优秀还是家庭优秀?
那么,在人民广场相亲角征婚的人都是什么样的?澎湃新闻发现,这些被贴上“剩男”、“剩女”标签的人,其实各方面条件一点也不差。
*百分比=性别包含关键词人数/该性别填写信息的人数
房产是婚姻中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孙沛东教授在《谁来娶我的女儿》一书中提到,“是否拥有符合期待的婚房,无疑是决定男性在婚姻市场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大概也因为如此,虽然男方并不是人人有房产,但对房产提出要求的却寥寥无几。
但是,除了男性在相亲市场更被期待承担房产条件之外,其他房产及户口的期许关系,可以多少看出资源互换的意味。
1、客观条件:细致入微
2、主观条件:同质化描述
腾讯《2016年中国婚恋调查报告》表明,人们在挑选对象时,第二在意的是“三观相符”,但相亲角却没有给精神条件留下太多交流空间,最能反映内心世界的兴趣其实留下了很多的空值。虽然男方比女方填写了更多的兴趣爱好,但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无不良嗜好”的方面。女方的描述则更多样化一些,且她们最常见的爱好是“运动”。
孙沛东教授曾在《谁来娶我的女儿》一书中提到,“以关爱为情感基础的相亲活动,反而成为一种变相的商品交易活动……真正具有情感内容的过程——谈情说爱的过程——被舍弃了”。大概也是因为浪漫氛围的缺失,相亲角的成功率并不尽如人意。上海政府网曾有报道称,这里的成功配对不足1%。
从澎湃新闻的相亲角数据库来看,相亲角的男女至少有十对是可以互相精确匹配的。TA们,有遇见彼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