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年,有人预测,若不出意外的话,社会可能迎来“四大转变”购房者城市化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

那么未来可能出现哪些转变呢?根据部分专家和研究者的判断,这些转变的可能性会更高一些。都有哪些转变,我们一起来看看。

买房子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很多人经常在感叹:没能吃到“时代红利”,要面对的变化反而越来越多了。“时代红利”的有无,终究是一代人结束之后才能判断,社会的未来发展会比前几年、前几十年更加变幻莫测,却渐渐成为了一种共识。

实际上,在房地产业刚刚呈现出低迷态势时,国家就及时出台了多种多样的支持政策。随着市场低迷的持续发展,这些政策甚至越来越好,对购房者越来越有利。像是公认处于房价巅峰的北上广深等超一线的大城市,也拿出了几年前购房者想都不要想的利好政策。

放开限购,降低税率,对落户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宽松,对于房地产业来说,政策支持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做得很不错了。

但是事实证明,买房子的人就是越来越少。随着购房群体的年轻化,大家对房产的定位也各有不同。过去传统的“安家立业”理念,在年轻群体中受到了相当的挑战。

大家不再对房产的升值与否做未来数十年的精密计算,反而更倾向于考虑在这座城市未来个人和家庭的职业规划、生活成本。

当房产从每个人一定要有的重要资产,变成了可能会影响未来几十年生活质量的一笔重大投入,购房者们就不再只看优惠条件和地理区位价值买房了。

过去被房产中介们不断催促,表示“再不上车就来不及了”,要和其他购房者抢一套好房子的局面也逐渐消失,购房者的决策变得更加迟缓和从容。

现在大家在谈论“消费降级”和提升个人抗风险能力时,对这种大额超前消费也变得更加谨慎。实际上,很多潜在的和还在观望的购房者并不急于买房,也有个人居住条件已经得到充分改善的原因在。

房地产业的黄金十年中,供需平衡逐渐向供过于求倾斜,如果不考虑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安家落户,许多人其实是不急于购买房产的。

毕竟,真正意义上的刚需购房者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租房和家庭共居就能解决的居住需求。这种“不着急、没必要、再看看”的心态下,急于买房的人已经借政策利好完成购房的全过程,不急于买房或者不考虑买房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逆城市化现象出现

现在看来,我们可能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构成,可能要比发达国家出现的这种现象复杂一些。比如大家经常说,在大城市里卷不动了。很多人表示自己看似拿着高工资,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职业规划也很值得期待,但生活质量其实不如在老家的朋友。

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已经逐渐向着不妙的那一侧倾斜。这时,大家原本坚定要做“某漂”,最终在大城市扎根的心态也会逐渐受到动摇。

不为生活成本发愁,更看重资源分配的人也是有的。许多父母因为不想让孩子在大城市里从幼儿园开始,卷成绩、抢学位、住条件不好的学区房,会选择搬回二三线城市或者老家居住。

教育资源和生活质量有没有大城市好还未可知,但至少在这里,他们可以做鸡头而不是凤尾,为孩子和家庭争取更好的个人待遇。

已经有了好工作,扎根多年的人尚且动了回乡的心,尚未取得工作的毕业生就更难了。城市里的机会多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涌入城市;当岗位变得有限,企业也开始谋求资源更多的地方布局发展时,毕业生们再去争抢那些岗位就变得很艰难,也很不划算。

每年校招季,都不乏清北C9的学生,成绩优秀,履历丰富,但还是挤不进好公司。与之相对的,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期待和扶持日益更新,不少年轻人选择了回乡创业,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当城市机会收缩,而乡村振兴开始拥有更多可能时,大城市不再是香饽饽,乡村也不再是难以施展才华的落后之地。

事实上,回乡创业或者投身乡村建设的成本和风险系数,可能还要比在城市漂泊创业更低一些。不少乡镇、县城的经济发展在近年来也是相当强势,发达的物流也让这些地方的生活娱乐的精彩程度并不亚于都市。

随着年轻人才和中青年群体的回流,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似乎指日可待。

老人越来越多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多方讨论了很久的议题。过去几年,互联网上的一些声音还是在呼吁大家警惕老龄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现在好几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从“将要来到”变成了“正在发生”。

经济发展需要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寿命越来越长,老人越来越多,其实是一个不用质疑的现实发展。

作为一种国民健康水平的旁证和曾经人口红利的遗存,老人越来越多其实是国家发展取得优势的一种证明,并不需要过分担忧。

如何应对新环境中不断产生的养老需求和适老化进程,倒是一份需要慎重考虑作答的考卷。然而,人口老龄化现象中,与老人越来越多相对的,是新生儿越来越少这一值得警惕的趋势。

当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必须拥有后代这一观念的逐渐淡化,不少人开始觉得,自己独自生活会比生儿育女、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成本更低,舒适度更高。

日益发展的社会养老支持体系,在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为年轻群体的未来养老需求解决了后顾之忧。

除了稍微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来改变人口结构,对个人收入、职业发展、家庭生活和儿童成长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减轻年轻人组成家庭、养育后代的压力,也是应有之义。

东西越来越贵

但消费降级现象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未来抵御风险的能力信心不足,追求稳妥,才会尽量想办法留住已有的储蓄准备金。

然而,消费盘的发动机是不能持续遇冷的。刺激内需,带动消费,提升稳固一定市场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这才是一定局面下对经济实力发展积蓄有益的做法。

在稳固消费盘的同时,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变局中顺势而上、从而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个人收入,无疑是更受重视的。

个人收入的增长,也就反向降低了物价。为了达成这样的局面,未来留给人们要做的事还会有不少。

结语

在时代变迁中,稳住自己的基本盘,不气馁,不冒进,多方面提升自身抵御风险和创造机遇的能力,这种做法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气馁,不代表要不经思索随意花钱投资,超前消费;不冒进,也不代表要白白放过机遇,只一味地寻求稳妥和不变。只能说,希望我们都能保持信心,提升自我,在磨砺中寻求更好的结果。

参考资料:

高人预测:今明两年,若不出意外的话,社会可能迎来“四大转变”-老史话说-2024-11-22

THE END
1.十九全球经济政治社会一体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未来人类社会大致顺着以下脉络发展:①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政治、经济、社会一体化;②区域经济联盟→区域政治经济联盟→世界政治经济联盟;③联合国→世界议会→地球邦联→地球联邦。现在及未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是势不可挡的,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交融,互为一体,必将逐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802273/article/details/96229434
2.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形势与政策)(精选6篇)“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的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wcn5tyx.html
3.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形势6篇(全文)摘要:2012年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将承接2011年出现的新态势向前发展。全球经济发展依旧困难重重,美欧等西方家金融经济危机的政治社会效应更趋突出;中东地区动荡呈长期化趋势;美国将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导致亚太地区格局重组加速;国际规制将进一步变革重塑,中国扩大参与规制重建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紧迫性将进一步上升,与外部世界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232f7qs.html
4.赋能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上海市政协十四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上海积极应对超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按照《上海市政协2023年度协商计划》和《上海市政协2023年度议政调研计划》,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围绕“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议题开展专题协商https://www.shszx.gov.cn/shzx/hyjy/content/e71b1abc-a905-4a2d-b043-134e3bf5a3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