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双创;高等;教育;思考

一、实施“双创”战略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扩招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

三、新形势下对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思考

在“双创”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通过教育改革来助推“双创”教育。高等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标应明确。笔者认为,既要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三者缺一不可。品牌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要培养“双创”型的人才。这是国家的需要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有培养“双创”型人才的责任意识,有了这一意识并强化这一意识,“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才会得到重视。这是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怎样实施的问题。

首先,要坚持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引领创业,创新精神很重要,没有创新,社会就会停止不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要维和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就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决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胆对权威进行质疑。把大学课堂变成师生平等的讨论或辩论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还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发言、讨论、辩论的参与是否积极主动,观点是否新颖)。学生的课堂表现应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这才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是每一个授课教师的责任,民主活泼的课堂和公允的评价体系应成为大学教学的追求和常态。

其次,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适宜于创业,创业要有特质,能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百分之七八十的只能当职员。鼓励大学生创业,准确地说是引导那些有特质、有条件、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这是“双创”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必须明确。目前,高校“双创”教育面临的困难是师资匮乏,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教学生创业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以此来解决师资不足,通过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高校讲课、做报道,谈他们的创业经验和体会,让学生知道怎样寻找商机,怎样评估投资和回报,怎样生产和营销,怎样规避风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创业的盲目性,少交一些学费,少走一些弯路。学校还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为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帮助,如融资渠道、创业场地、智力支持。创业的风险极大,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创业的实践机会,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成功了更好,失败了,损失也不至于倾家荡产。但如果毕业之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资本积累,再来创业,失败了,就可能会倾家荡产,甚至永远再难有创业的机会。

最后,谈谈“双创”战略实施中的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涉及的知识很多,与管理、投资、市场营销、经济、政策、法律法规都有关系,很难形成“双创”专业或创业专业。笔者认为,在现有专业和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双创”或创业教育的元素是可行的。比如,信息技术专业,在主要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与创业、网络公司的经营、IP业的现状和前景等内容;法律专业,在原有课程中,融入律师事务所的申办、运作、管理这样的内容。这些“双创”的知识,可以成为原有专业课的章节,亦可单独成为一门新课程。

四、结论

实施“双创”的意义在于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举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现已刻不容缓,让我们跟随着创“双”的脚步,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与高等学校发展规划[J].何洪.理工高教研究.2007(01)

[2]高等学校发展新趋向与高校领导[J].明庆华,程斯辉.教育与现代化.2002(02)

[3]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探析[J].廖慧萍,王艳琼.中国电力教育.2011(01)[4]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钱厚斌.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5]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刘溪.硅谷.2008(23)

[6]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沈良斌,祁嘉义,冒小Z.江苏高教.2006(03)

[7]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刘建国.现代大学教育.2006(02)

[8]“p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谢建平,蒋雍君.教育与职业.2014(02)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面临急剧增长的人才市场,企业在人才选择上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困难是当前高校大学生踏入社会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高校教育革新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实践技术以及道德素养等,我国教育部曾指出“要提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综合而言,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双创”教育逐步发展,大部分高校越来越重视“双创”教育,在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可以明确“双创”教育的教学理念与特色。“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原则,其主张“知行合一”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其主要具备了以下特征:①“双创”教育实`创业教育中,学生角色、身份的转变,与社会、同学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②由于我国大力倡导“双创”教育,各项政策非常宽泛,各行业的开放程度未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实践、积累的机会;③“双创”教育始终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主;④由于国家、社会以及高校的全面支持,“双创”教育的良好发展能够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化,激发市场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

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

“双创”教育专业课程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双创”教育缺乏准确认知,对其定位不明确,多数情况下主要将其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并未设置单独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双创”教育的教学上,课时较少且课程较为分散,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完善,整体教学缺少系统性、专业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较好的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知识,且缺少创业教育实践机会,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师资力量薄弱。我国“双创”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专业的师资团队十分欠缺,许多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师资力量极度欠缺,大部分教师在短期培训后便上岗,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等较弱,甚至存在其他教师代为授课的现象。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导致授课内容缺乏新意,大多偏向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实践创业经验,教学内容匮乏,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升。部分高校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进行授课,但由于创业者缺乏教学经验,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大学公共必修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大学生开展具有引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思想全面健康发展、政治素质和能力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二者之间有着良好的契合点。思政教育作为一门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思想健康、品德优异、具备创新精神和崇高理想的高质量人才。而大学生双创教育主要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思政教育有着一定的共同点。当前,大多高校在协同育人系统中都会促使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合作,结合二者的教育手段与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思想品德。同时,思政教育能够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方法,有利于双创教育中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双创教育;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策略

双创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称,是我国高校现阶段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以创新创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理工科专业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高等数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等数学教育创新是推动双创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二、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随着双创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双创教育已经突破了其原有的狭隘范畴,并不是以学生成功的建立一家企业或者申请发明专利为标准,双创教育同时还鼓励学生要以岗位为基础,实现岗位双创。同时在企业建立与发明创造中专业技术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现阶段高校的教育体系来看,许多专业的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必须接受高等数学教学,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高等数学学习不扎实必然会导致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幅度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51]。但是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单纯的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繁多、复杂,对于学生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一)实现高等数学教育目标的转变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数学是教育的基础,一直以来其教学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从高等数学的教育内容来看,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许多高等数学教师认为只有具备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满足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但是在实际中不同专业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经济学专业侧重于概率统计的学习,部分理工科专业则侧重于微积分、微分方程的学习。但是由于教育目标的影响,大部分高校都会为所有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所有对数学具有一定要求的专业所学习的高等数学知识完全相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6]。因此,高等数学教育目标转变成为双创教育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双创教育中数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根本目标在于必要知识的获取。因此,高等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转向实用性,即高等数学教育应该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并不在于辅助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将双创教育融合到高等数学教育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双创”;地方应用型高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1.“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因此,高校要特别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教学具有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谋而合,推动了高校的发展壮大。

2.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虽然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也纷纷开展了一些创新教育活动,但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就妨碍了创新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此外,有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将创新教育简单理解为一种比赛,认为只要积极参与就可以了,忽视教育效果,这样做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其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的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且课程设置太随便,课程形式也都局限在“比赛”的形式上,并未与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结合,与实际的教学环节也存在脱轨的现象,导致很多高校的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是不够的,也缺乏积极主动性,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再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创新教育中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也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应用高校缺乏这类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最后,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缺乏整合拓展。虽然高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还是存在资源整合和利用效果不好的情况,所以对资源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在依赖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特色来推动高校的发展。

3.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

第一,建立健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在设置创新教育课程时要结合高校的专业课程,避免脱轨现象的出现,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创业学、职业规划等课程设置为必选课,改变以往懒散的教学方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不能只考虑教师的专业知识,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创新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第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建立考核评奖制度,鼓励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活动。另一方面,W校要为创新教育工作者提供经费支持,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学习进步,从而促进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校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不要只是一味地教授理论知识,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机制要根据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双创”;参与意识;实践能力

一、目前国内“双创”教育模式下,学生反映出的问题

(一)学生的“双创”认识理解片面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具有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高校学生的“双创”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学生对“双创”理解过于浅显的问题。在大多数学生的认识中,创新即代表着发展、钻研各专业的前沿技术,创业即投身大学生创业,并认为“双创”与自己未来规划没有太多联系。导致高校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不高,且即使高校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双创”教育,其成效也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见,目前解决学生对“双创”的认识误区刻不容缓。同时我国大多数高校内存在把“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现象,相比较而言,高校更重视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甚至出现以就业率来衡量“双创”教育的现象。并且“双创”教育往往以第二课堂或是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师资力量也远不如必修课程,给学生造成一种“双创”教育不重要的误区,加深学生对“双创”的片面理解。

(二)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不足

(三)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较低

二、“双创”教育及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一)以兴趣为导向,参与意识培养从大一入学抓起

(二)以需求为导向,落实“双创”教育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以项目为导向,导师引导思考胜过传授知识

三、完善高校“双创”教育,为学生实践保驾护航

(一)加强营造高校“双创”氛围

(二)加快完善高校“双创”实践平台建设

(三)加速建立高校“双创”导师队伍

[1]宋平.“双创”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2016,35(4):146-149.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思考

一、开展“双创”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双创”动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在“双创”教育中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所作的这部分工作还没有形成具体规范的激励机制,如在职称评定、荣誉奖励等方面,使得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双创”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消极性,开展“双创”工作的动力明显不足。

(二)高校辅导员“双创”理念缺失

(三)高校辅导员“双创”知识欠缺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是长期停留在本科及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层面,以及部分工作经验的累积,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的大学生性格跳脱、爱好不同,再加上大学生所学知识专业性较强,辅导员很难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双创”指导。

(四)高校辅导员“双创”经验匮乏

只有亲身实践过的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而目前的高校辅导员由于种种原因而缺少实践,对于“双创”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没有深入进行了解,自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五)高校辅导员“双创”平台缺少

(六)高校辅导员“双创”精力不足

二、“双创”教育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是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者

(二)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者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校辅导员在现代的大学当中充当着亦师亦友的角色,高校辅导员应当明确在大学当中自身的定位。首先可以为新生开办讲座,从意识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再者可以组织创新大赛,并邀请专业人士担任评委,既可以传授经验,又能从中学到更多的创业理念。大学生创业需要最多的其实是周围人的肯定以及创业成功的信心,而辅导员在学生的心中亦师亦友,辅导员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辅导员营造的良好创业环境对于学生的帮助非常大。

(三)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传播者

学生想要减少创新创业的风险,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就需要辅导员的悉心教导与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学校和当地政府虽然会帮助很多,但更多的困难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面对,不管是创业专业知识,或者是工商申请、国家政策支持、企业管理等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和了解。这对高校辅导员应该结合身边成功案例与基础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创业热情加以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增加自身知识、经验积累,为今后创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启发者

(五)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实践的引导者

高校辅导员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创新创业,但是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以及耳濡目染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在辅导员的帮助和引导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可以更加平坦,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创业团体、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比赛以及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帮助学生分析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中的不足之处,做好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期准备,使得学生的创业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的放矢。

(六)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服务者

高校辅导员既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施教的主体,又是实际创新创业活动的服务者,为广大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保驾护航[4]。创新创业不是靠意识和想法就可以完成的,在创业活动中学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服务者,应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提供建议和意见,必要时还需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以帮助学生减轻创业压力,认清创业形势。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在“双创”教育方面的提升途径

(一)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双创”激励体制

(二)高校辅导员应该转变自身的“双创”

观念“双创”观念是随着社会时展提出的新型创业理念,这需要高校辅导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学校的代表,而辅导员更是与学生朝夕相处,辅导员更应该承担起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确形象的重任,切实为学生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双创”能力方面,辅导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专业教师携手,承担起学校、任课教师与学生沟通桥梁的重任。在督促学生做好本职工作,在增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各专业知识能力的渗透,助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使理论付诸实践。

(三)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强“双创”教育能力建设

(四)高校辅导员应该注重“双创”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郑国环.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

[2]张波涛.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定位[J].求知导刊,2014(1):12.

[3]陈锋.实施双创教育改革实践的四个需要[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

[4]谭燕,夏晓天.“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1):235—236.

[5]赵璐,王皓.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提高工作能力的途径[J].管理观察,2018(36):122—123+127.

一、“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与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除了需求大量的英语语言文科的教学人员与研究人员外,还需要大量的外语应用型人才,可见当前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新课改要求高校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英语人才,因此“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从而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双创型”的英语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求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我们培养英语人才的观念与模式,尤其是高校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模式。大学生是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担,由此看来在高校中培养“双创型”人才已势在必行。

2.“双创型”英语人才体现了外语的工具性

英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它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特殊性体现在它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人文性,另一面是工具性。也正是因为它的两面性,使得英语既可看作人文性的学科,也可看作应用性的学科。当前,一部分高校对英语专业这一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在具体施教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倾向,一部分高校倾向于就业,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导,而另外一部分高校注重外语人文教学,在突出语言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运用的能力。当然,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任何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以上所指的不同倾向,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泾渭分明,而是专业上的有所侧重。无论倾向于哪一方,“双创型”的英语人才都是社会所需求的。

3.“双创型”英语人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二、培养“双创型”英语人才的措施

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掌握社会需求,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教育要面向社会,因此高校应以社会第一线的职业岗位需求来设置英语课程,制定英语教学目标,安排英语内容,这无疑意味着英语老师在培养人才时应侧重培养学生运用职业英语的能力,包括熟练地应用英语来获取日常生活信息以及熟练应用英语表达自身内心的感受。第二,需要广大英语老师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双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积极性。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技能驾驭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自身的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无形中也会提升。

2.构建“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对于广大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要想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以及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学好英语基本功,英语老师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应多为学生安排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功的能力。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本功后,英语老师应为学生安排一些体现英语专业内涵的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文学、历史以及一些跨文化交流的课程。

THE END
1.十九全球经济政治社会一体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未来人类社会大致顺着以下脉络发展:①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政治、经济、社会一体化;②区域经济联盟→区域政治经济联盟→世界政治经济联盟;③联合国→世界议会→地球邦联→地球联邦。现在及未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是势不可挡的,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交融,互为一体,必将逐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802273/article/details/96229434
2.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形势与政策)(精选6篇)“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的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wcn5tyx.html
3.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形势6篇(全文)摘要:2012年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将承接2011年出现的新态势向前发展。全球经济发展依旧困难重重,美欧等西方家金融经济危机的政治社会效应更趋突出;中东地区动荡呈长期化趋势;美国将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导致亚太地区格局重组加速;国际规制将进一步变革重塑,中国扩大参与规制重建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紧迫性将进一步上升,与外部世界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232f7qs.html
4.赋能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上海市政协十四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上海积极应对超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按照《上海市政协2023年度协商计划》和《上海市政协2023年度议政调研计划》,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围绕“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议题开展专题协商https://www.shszx.gov.cn/shzx/hyjy/content/e71b1abc-a905-4a2d-b043-134e3bf5a3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