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浙江校友会珈缘单身群主麦姐和你聊聊相亲那些事儿
线上寻觅
在童话故事里,相遇是命运的安排。
而在现实世界,相遇却是爱情的第一障碍。
我的另一半,何时在何地会出现?
于是很多人寄希望于:灵隐寺、法喜寺、普陀山等
他们虔诚地跪拜,购买御守,这是一种非常玄幻的感觉。
“我的对象在哪里?”
“我的对象会不会这辈子不出现了?”
于是,很多人去付高昂的价格给某佳缘,付给了线下的红娘机构,甚至注册了探探、陌陌。
但是却发现,相遇的代价之一就是主人公在寻找王子或者公主的道路上,要亲吻太多的青蛙。
相亲太多次,也许五到十次,你会有深深的绝望:相亲好难啊!
于是开始内省:是我颜值不行?年纪太大?心智不成熟?还是我真的要求太多?
在《冷亲密:情感资本主义的产生》里,作者提出了“情感资本主义“的概念。
互联网约会网站就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包括竞争、效率、理性等都深深渗透到现代人的情感生活中。
在生活中,优秀的对象仿佛是稀缺资源,你举目四周,发现你的周围人要么结婚了,要么太小,要么太老,要么你压根看不上。
但是在婚恋交友平台上,稀缺模式转变为冗余模式。
只要你注册,按照地域收入年龄身高学历等搜索,甚至于系统根据你的自身条件,算法匹配、过滤、货比三家,帮你推送几百个人候选,当然,你如果搜索的要求太高,比如180以上,50万年薪,211、985大学,有房有车这些,大概率搜索结果是null,要么会陷入杀猪盘,他们精通PUA,你感觉相见恨晚,无话不谈,却不知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诈骗。
在交友平台上,你仿佛在指点江山,醉心放进购物车购物,或者every3years,皇帝选秀女的现场。
当你在挑别人的时候,你也转化为一件商品了。
你以公开化的方式展示最私人化的自己,接受他们的评头论足,也对他们进行各种打分评价衡量。
线下相亲角
无论是上海的人民公园,还是杭州的万松书院、黄龙洞,只要你周末去,就会看到很多打印封塑的A4资料悬挂,甚至2000后都来挂资料了。
大部分是父母着急,瞒着孩子的。
这里,男生是吃香的,抢手的,甚至是挑剔的。
如果一个男生是博士学位,硕士学位,高收入,他是吃香的。
如果一个女生是博士学位,高收入,她是减分的,男生会觉得无法把控,会自卑。
如果男生30-35岁还单身,大家觉得他是黄金或者钻石王老五
如果一个女生接近30岁或者30-35,大家就觉得她贬值了。
“在爱情领域中,女性的有限性是以生育年龄为特征的”,这是伊娃﹡易洛斯在《爱,为什么痛》中,写的这句话。
无论线下相亲角,还是线上介绍,女性的年龄增长,让她们在婚恋市场开始”跌价“,被嫌弃。虽然我们知道现代生育技术发达,女生三十四十都可以生育,我们更想说:你家有皇位要继承吗?这么沉迷传宗接代?你的DNA是有多优秀?
年龄,让男方和南方家长有了打击大龄女孩的武器,往往一个90年,今年32岁的男生,直接减去5-10岁,要求找年轻的女生,根本不考虑比他大,甚至同龄的女生。(这是麦姐从事公益交友多年的体会,经常麦姐被气得大骂男生)。
在对配偶年龄的选择上,男性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越来越想找比自己年轻更多的女性,比如25岁的男性通常想找23-27岁的女性,30岁的男性普遍选择23-29岁的女性,而40岁以上的男性给的答案,是希望找到22~30岁的女性作为伴侣;而女性无论怎么样的年龄,在调查中给出的答案始终是:想要找与自己年龄相差三岁以内的男性(大三岁)。
大城市的婚恋市场,男少女多已是共识,它就像一个微缩版的社会,越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婚恋市场越发显得处境艰难。
优秀男士的条件在于物质条件,优秀女孩只有一条硬标准:年龄。无论是工作稳定,肤白貌美还是兴趣爱好,在年龄面前均是0,尤其是女性的学历和职业价值,有时候还可能是被挑剔、被嫌弃的部分。
80后90初的女孩子,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是父母告诉我们:作为女孩你不比男孩差,要独立自强,等我们成年后需要建立亲密关系时,父母又告诉我们,女孩不能太强,要学会示弱。对当代女性而言,你既要强又要弱,所以80后和90初的女性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也是最容易动摇和受影响的一代人。
经常会有男生”窥屏式相亲“,无论自己多大多矮多丑多穷,都会信心满满地私信我说;“我看上了你朋友圈图几的女孩子了。”
你看,明明他们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而很多女孩子,明明那么漂亮优秀,却那么的不自信。
根据近年的数据和麦姐的观察,在中国的城市里,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已经全面超越了男性,在我周边,我们武大毕业的女博士,比比皆是。
而女孩子的家庭,都全力潜心培养她们,琴棋书画,跳舞运动,出国旅游开阔眼界。
但是,相亲者对于学历的看法是非常微妙的。
女生经常认为学历代表见识,趣味、共同话语,男方则把学历对标智商、基因,生育的质量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在婚姻市场中,女方作为弱势已是共识,相亲角中注满的焦虑又将它一再放大。
聊得来的人
很多人,会认为要找一个”聊得来的人“。
聊得来,看似是一个无形的标准,但实际上,他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比如相似的教育背景、不相上下的家庭条件、差距不大的收入水平等等,说白了就是“门当户对”。
美国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罗兹曼让采访者给择偶对象的4种品质打分,分别是相貌收入体系和忠实总分200分分到这4项上,通常女性更注重忠实而非相貌,(responsibility,loyalty)他的学生中男生一般更注重外表,女生更注重品格,男生往往会因为某个单一的原因而全盘否定对方,女性则更重视综合情况,即使长相差点,如果其他方面比较突出也可以。
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人性格好,就会觉得其长相更有吸引力,非要找最漂亮的是不现实的,大部分人最后确定的配偶都是跟自己有同等长相的。
两个人相似度越高越容易在一起,但分歧总会浮现,当情侣时会过滤出价值的相似性,如果继续向婚姻迈进,要靠需求互补。
既然相亲这么难,也许你想就不如快乐单身吧。
如果你决定了一辈子单身,或者只谈恋爱,不结婚,麦姐都支持你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