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发式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从1983年到1997年为止,自由软件基金会开发了很多自由软件,自由软件运动已经取得了一些的成功。那时正值互联网迸发前夜,自由软件的概念也从深入民心发展到了华尔街,面临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此时,以EricRaymond为代表的一部分自由软件支持者发现自由软件是个好的开发模式,能够产生高质量的代码;于是他们提出大教堂与大集市的软件开发模式,提出了开源软件的概念。
开源模式的优势
开源是一种高效,节约的生产模式,开源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通过开源的理念建立商业项目,基于网络进行项目协同开发,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加项目的透明度,降低开发风险。通过开源方式,还可招募义务的开发、测试、本地化的人员,减少公司的人力成本和设备成本;而参与者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开源项目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和经验。参与者在项目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与项目建立起感情,形成社区。参与者们会不遗余力的推广“自己”的产品,成为产品的义务推广员,降低企业市场推广的难度和开支。开源项目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主动让用户参与,一点一滴的改进积累都有来自参与者的贡献,这实际是一种及时和用户互动的过程,是用户参与开发的过程,可以让开发者跟贴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
主要开源模式
OpenSource+Service
在这种模式中,开放源代码软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市场定位,并非面向产品,而是针对技术服务,公司围绕开源软件销售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Compiere(ERP),JBoss(middleware),RedHat(Linux)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JBoss应用服务器完全免费,而通过提供技术文档、书籍、培训、二次开发支持等技术服务而获得收入。
OpenSource+Hardware
随着竞争的普及,市场压力迫使硬件公司开发并维护软件,但是自身开发和维护软件的成本很高,因此他们采用开源软件,使开源软件成为他们硬件产品的基础软件。这种模式为大型公司广泛采纳,比如IBM、HP、Cisco等。另外,嵌入式领域也大量使用开源软件减低开发成本,加快产品上市速度,如Motorola、Samsung使用嵌入式Linux作为其部分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
OpenSource+Aggregation(聚合)
开源软件普遍存在安装困难,文档不全,升级频繁,难以集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企业组装各种开源软件,形成一个集成的功能单元,使客户获得“开箱即用”的能力,以降低企业在应用开源软件方面的门槛。这是开源商业化模式里进入门槛最低的一个。典型代表有Exadel、Navica、SourceLabs和SpikeSource。SpikeSource通过保持与各开源社区的友好关系,及时掌握各种开源软件的补丁和升级信息,处理各种开源软件的耦合问题,提供集成的开源解决方案。
Mixed
在这种模式中,开源软件只实现了一些基础功能,而对于一些额外功能或部件进行收费。利用开源软件为专有部件来创造或维持一种市场地位。借用开源版本带动商业许可版本的产品销售。比较典型的有Sourcefire(安全行业)、SugarCRM。SugarCRM是CRM领域的新星,它使用开放源代码模式使SugarCRM能够定期地获得用户的反馈,使得SugarCRM无需像传统企业软件厂商那样在销售和营销上投入巨额资金,就迅速占领了一席之地。
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商业模式的探讨
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Powell指出商业模式是开办有利可图的业务包括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高闯、关鑫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企业价值活动;张向国、吴应良认为商业模式是通过整合产业链构筑起来的一种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对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上的扩展及新内容的建设,这些建设可以包括举办民族文化产业链、会务展览、生态旅游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民族地方的文化旅游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考虑商业模式的开发。
1.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商业开发模式
这是一种首先以保护为主的一种商业开发模式,要基于保护文化,使文化具有原真性,争取不改变原生态文化基础上而开发的一种商业模式。在民族地方可以以历史文化遗迹、民族工艺品、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等为开发对象,主要的开发类型有各种博物馆,比如生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各种民族文化遗存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这一类型的民族文化开发的商业模式要以保护民族文化为主。旅游对保护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民族文化保护的好,旅游便有了好的资源;旅游发展好了,经济效益好了,可以为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提供更好的资金和物质保障。
2.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内容
民族文化旅游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对产业链的延伸比如可以让游客在晚间还可以看一些演出,一些清吧、酒吧、歌厅等都可以是产业链的一部分。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以产业相互融合为突破点,这样可以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和相互的发展。民族地区本身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供利用,要运用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用一些新的文化创意进行建设,使文化创意贯穿在旅游产业中,做到旅游和文化相结合。对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内容即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吸引顾客的眼球,把民族地区文化景点、文化产品都能做好做强,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深知民族文化,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和满足感。旅游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尽量充分发挥各种行业优势资源,实现高品质化的产业增长。要适时地制定出产业发展战略,并找专业人士进行精心策划,不断地推出文化产产品,从而使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契机。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就需要对文化产业做更好地分析、规划和扩展。通过文化产业规划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扩展,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产生。
3.主题公园与地产结合的形态
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作为主题,采用现代科技和多种活动结合的方式,把娱乐、休闲和服务都串联起来融为一体的一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应该是主要发挥的一个项目,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迪斯尼乐园和港中旅集团的温泉及其地产模式,因为包含的是娱乐、酒店及旅行等内容的产业链,这种商业文化模式似乎可以给民族文化旅游一些借鉴。
4.专业化的形态
5.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所述,民族文化旅游的商业模式,最为主要的是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要支持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二是要改变过去的旅游方式,把浏览式旅游改变为体验式旅游,迎合游客的精神需求;三是民族文化产品要符合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
1.良好的生态环境
2.改变传统旅游方式,迎合市场需求
商业模式的成功还需要积极迎合市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要创新,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民族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两者结合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价值。传统的旅游方式就是游览景点,民族文化旅游要突破以往的旅游方式,将游客的体验放置到民族文化旅游中来,让游客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合到旅游的环节里,开发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建设景观等。游客要体验民族文化风情,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游客不再只是观看,而是深深融入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市场是讲究经济效益的,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要突出民族风格,打造不同的民俗文化产品,立足文化创意,策划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吸纳更多的游客,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社会效益。
3.实现产业价值
关键词:轨道交通;商圈建设
发达国家轨道交通发展起步早,呈现多样化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我们应吸收国外轨道交通建设以及沿线商业圈发展的宝贵经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而在我国,上海中山公园商圈的崛起,是上海传统带状商业格局向圈状格局转变的体现。上海传统商业布局主要是带状,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而随着申城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一个个商圈从无到有,并迅速繁荣兴旺。而且整条磁悬浮线路是高架轨道,没有平交路口,不存在交通行车干扰,其乘客的安全性就得到了保障,同时线下区域不受干扰,可以用作民用或商业用地,为房地产开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带动区域商务往来。
而对于重庆来说,重庆本身多山的地形,严重制约了各个区域之间的往来,不利于大型商业圈的兴起。但是轨道交通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得各个区域之间的往来变的快速、方便。这对于轨道交通沿线商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一、重庆轨道交通环线建设规划
目前,重庆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有效缓解了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同时也带动了轨道沿线商业经济的发展。
重庆轨道交通环线起始于重庆西站,顺时针连接凤鸣山、天星桥、沙坪坝、玉带山、南桥寺、新街、二郎等区域,最终回到线路起点重庆西站。线路全长约51公里,采用地铁系统。作为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中最先开工的项目,环线南北段工程均已在2013年10月28日同时开工建设,计划于2017年建成通车。
环线敷设方式:重庆西站起为地下站,地下穿行到沙正街站北侧转为高架,利用高家花园轨道交通专用桥上跨嘉陵江。过江后在江北渝北区域内地下穿行15公里,利用轨道交通专用桥上跨长江,过江后以地下方式向西接入谢家湾站后回到起点重庆西站。
二、重庆轨道交通环线沿线商圈发展规划
重庆轨道交通环线沿线商圈发展规划环线计划穿过原有的沙坪坝商圈、冉家坝商圈、弹子石中心商务商圈,与解放碑商圈和南坪商圈毗邻。环线的建设必将带动这些商圈的发展和全新的开发,根据“长江上游购物之都”的规划目标,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商贸中心和西部消费之都的重要标志以及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商圈规划主要为:提升完善解放碑、江北观音桥、南岸南坪、沙坪坝三峡广场、九龙坡杨家坪等原有5大成熟商圈,调整结构、完善功能、提升档次、优化形态,进一步增强聚集辐射能力,使之成为展示都市商贸繁荣繁华、汇聚传递都市现代时尚的重要窗口。
三、重庆的区位优势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东西结合部,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特别是畅通重庆建设的提出,内陆首个保税港区的建立,重庆的区位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一)体制、政策优势
重庆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07年3月两会期间,总书记提出“314”总体部署,要求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修订后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首次明确了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等五大战略定位。
(二)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富集
重庆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34所高等院校,60多万科技人员。重庆事实上是内陆地区的一个教育高地,“这个地方有白领的供应基础,一年有17万大学生毕业;蓝领有蓝领的供应,每年有20万职业中学的毕业生。”
(三)基础设施功能完备,工业基础雄厚
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线在重庆交汇,3000吨级船队可由长江溯江至重庆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重庆是中国西部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大,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高。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正着力壮大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建筑建材、食品、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四)市场潜力巨大
重庆人口众多,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和城镇工矿搬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都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根据重庆的规划,要达到70%的城市化率,需有8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强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凸显,届时,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消费冲击。
相信重庆在结合外部经验与自身优势的情况下,能找到自己的轨道沿线商圈独特的发展方向,并将成为全国发展的一项标杆。
参考文献:
[1]新闻快讯[DB/OL].重庆轨道交通官方网站,2013-08-11.
[2]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3号.
[3]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1.1规模以上企业用工基本情况
黄岛办事处规模以上企业42户,共有正式在岗职工3749人,平均每户正式在岗职工89人。其中外资企业29户,共有职工2832人。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户数69%,占职工总人数的76%。
在岗职工100人以上的企业有11户,2314人。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户数26%,占职工总数的69%。
电气电子行业共有职工977人,占职工总数的26%。汽车产业共有职工856人,占职工总数的23%。化工产业共有职工316人,占职工总数的9%。建材加工行业共有职工309人,占职工总数的8%。其他行业有1281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5%。
职工中男职工2211人,占职工总人数59%。职工中女职工1538人,占职工总人数41%。
农民工1947人,占职工总数的52%。城镇职工1802人,占职工总数的48%
年龄在16~30岁职工2426人,占职工总人数65%。年龄在31~40岁职工1067人,占职工总人数28%。年龄在41~50岁职工226人,占职工总人数6%。50岁以上职工30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
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职工有1829人,占职工总数的49%。月均收入在1500~2000元的职工有985人,占职工总数的26%。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职工有935人,占职工总数的25%。
1.2用工情况特点
综合以上数据,黄岛办事处规模以上企业用工情况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用工相对集中。76%的企业职工集中在外资企业,69%的职工集中在11户大企业中,65%的职工集中四个行业中。二是职工年龄结构相对年轻。65%的员工年龄不到30岁。40岁以上职工仅占职工总数的7%。三是低收入职工比例较大。接近一半的职工月均收入不到1500元,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职工仅占25%。四是农民工比例较大,男女职工比例均衡。农民工占到正式职工的52%。
2金融危机前后企业用工增减变化分析
2.1规模以上企业人员减少情况。
2010年9月各企业共减少173人,其中农民工115人,占总数的66%。其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153人占减少总数的88%。减员最大的行业为玩具制造业(大普玩具),减员30人。
2010年10月各企业共减少204人,其中农民工165人,占总数的81%。其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188人占减少总数的92%。减员最大的行业为玩具制造业(大普玩具),外方恶意撤资。
2010年11月各企业共减少85人,其中农民工49人,占总数的58%。其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62人占减少总数的73%。减员最大的行业为电气电子行业,减员19人,各行业均有减员且较为平均。
2010年12月各企业共减少163人,其中农民工107人,占总数的66%。其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150人占减少总数的92%。减员最大的行业为工艺品制造业,减员59人。
2012年1月各企业共减少207人,其中农民工113人,占总数的55%。其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187人占减少总数的90%。减员最大的行业为工艺品制造业,减员53人,各行业均有减员。
2.2规模以上企业人员新增情况
2010年9月共新增员工198人。其中农民工80人,占新增总数的40%。其中月收入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146人占新增总数的74%。新增最多的行业为汽车业新增45人,其次电子行业34人。
2010年10月共新增员工102人。其中农民工43人,占新增总数的42%。其中月收入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59人占新增总数的58%。新增最多的行业为汽车业,新增47人。
2010年11月共新增员工81人。其中农民工42人,占新增总数的52%。其中月收入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72人占新增总数的89%。新增最多的行业为电气电子业,新增49人。
2010年12月共新增员工104人。其中农民工46人,占新增总数的44%。其中月收入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68人占新增总数的65%。新增最多的行业为电气电子业,新增53人。
2011年1月共新增员工125人。其中农民工65人,占新增总数的52%。其中月收入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98人占新增总数的78%。新增最多的行业为电气电子业,新增66人。
2.3人员净增减情况分析
从企业人员新减少数据来看,除去2010年11月份,企业每月新减少的人数都在160人以上,且人员减少规模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从企业人员新增加的数据来看,除去2010年9月粉,企业每月新增的人数都在130人以下,人员增加规模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但幅度较小。从企业人员净增减的数据来看,除去2010年9月份企业总人数出现了25人的净增长,其他月份企业人数均为负增长。且负增长规模有增大的趋势。2012年1月份较2011年9月份人数净减222人,净减人数占人员总数的6%。
从综合数据来看,金融危机以来,黄岛办事处规模以上企业人员增减变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净减少的人员中农民工比例较大。在每月新减少的人员中,农民工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6%、81%、58%、66%、55%,均高于农民工实际占职工总数的比例(52%)。从每月新增人员情况来看,农民工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0%、42%、52%、44%、52%,低于或等于农民工实际占职工总数的比例(52%)。二是净减少人员中低收入员比例较大。在新较少的人员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各月比例都达到了70%以上,均高于低收入员工占职工总数的实际比例49%。同时,低收入员工占新增员工的比例均低于占新减少职工的比例。三是减员集中在玩具制造和工艺制造等行业。2011年9月和2011年10月企业减员最多的行业均为玩具制造业。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减员最多行业为工艺品制造业。四是化工产业及汽车行业人员变化相对平稳。五是企业用工总数有递减的趋势。除去2010年9月份用工人数出现25人净增长外,2010年10月至今四个月的用工人数呈现递减的趋势。
3.1健全企业用工信息预警机制,预防群体性劳资纠纷
与企业共度难关,树立信心。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帮扶企业解困,加强政银、银企对接合作,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贷绿色通道,推动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对促进就业有贡献的行业和企业,考虑进行资金奖励。对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失业压力大的行业和企业,专门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配置活动,协助企业加强转岗培训,帮助员工尽快实现岗位转换。
3.3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搭建平台
从企业减少人员构成情况来看,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政府部门应因势利导,及时为农民工就创业搭建创业指导和市场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就业创业开展经营理念、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并及时提供金融、技术、信息等服务,帮助农民工掌握技术,了解市场,寻求商机。同时,对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及早实现新就业。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RMP分析;商业模式;隆回县
ResearchonIndustrializ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Abstrac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stheculturecardshowingregionalcharacteristics,thecombinedeffectandculturalbranditimplieddeterminethecomprehensivecompetitivenessofaregion,asanimportantindicatorofregionalsoftpower,itcanboostthedevelopmentoflinkagebetweenindustrialclusters.Thepaper,takingLonghuiforexample,analyzescountry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dustryusingRMP,andtheninvestigatesthepathofreconstructingbusinessmodelinordertoprotec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betterandformcountryculturalindustrialeconomiesofscale,whichhasimport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MP,businessmode,Longhui
一、引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然而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它却是脆弱的文化链条,淡出了现代人的记忆,渐行渐远。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5],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当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产品与纯公共产品之间,供给方式是多元的,从产业化角度可以将其分为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6]。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等,不可以进行产业化运作,对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政府注入资金,以文物保存的方式保护,这种施与式保护方式见效快,作用显著。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戏剧等,可以进行产业化运作,对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实行开发式保护,把过去私相授受、零散学习民间技艺的形式,变成一个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以达到规模得当、规格统一、资源整合、利润可观的水平[7]。本文所探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是指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产业化势在必行,因为尽管保护非遗的工作已经全面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被动的保护却难以阻挡强势文化冲击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式微;此外,施与式保护入不敷出,为数众多的非遗保护全靠政府将难以为继。因此,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走自我图强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吉光片羽,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之丰富令世人艳羡。截至目前,中国拥有联合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12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70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92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处,丰富的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运作奠定了基石。此外,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也向着精神层次转变,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需求递增。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比较优势,增强了县域经济竞争优势,文化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成为改善区域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社会整体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二、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RMP分析――以隆回县为例
昂普(RMP)是著名学者吴必虎针对区域旅游产业出现的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开发由“R―P共生型”转向“R―P提升型”等现象提出的,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进行论证的分析模式[8],2001年,吴必虎首次运用于洛阳市旅游开发研究中,此后,有众多学者将昂普分析模式应用于旅游产品的评价、开发研究[9-11],均取得了良好的评价效果。本文运用昂普分析模式对湖南省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该县产业培育实施路径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
(一)资源(R性)分析――资源评价与产品转化
湖南省隆回县地处湘中偏西南、位于梅山文化中心圈,总面积2866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1005个村(居委会)、总人口近130万。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3项国家级、2项省级、11项市级、1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县域之一,占邵阳市的一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高、历史悠久,起源于汉代的花瑶挑花,被誉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花瑶挑花服饰被中国美术馆、民族博物馆列为珍品收藏。滩头年画历经三百多年风采依旧,已经远涉重洋,成为英、美、日等多国大型博物馆的珍藏,在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大展中,获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同时,这些资源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沿袭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花瑶讨僚皈是花瑶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每年此时瑶汉同胞都要进行大型民俗风情表演。节日三天,每天都有四五万人来到这里,除了本地人外,邻县的溆浦、洞口、新化等地的商贩、游客,以及省内外一些游客也慕名而来。2011年6月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宣传评选中,隆回县跻身“湖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
产品与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资源终究只是制造产品的生产要素[9]。将资源转化为产品需要高额投入,对于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将资源转化产品的任务更为艰巨,虽然在产品开发方面有一些积极的尝试,例如对滩头年画和花瑶民俗的开发,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隆回县财政收入有限,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足东部沿海一个镇或村,政府无力投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隆回处大湘西、环洞庭-长株潭、湘南-桂林旅游圈的包围之中,与张家界、凤凰、德夯、湄江、山、云山相比,优势不明显,而且没有将县域内的优势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移植与整合[12]。也就是说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固然丰富,却“养在深闺人未知”,旅游产品无法给游客带来非凡的体验价值。此外,长期以来,隆回县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通过师徒间口传相授方式来传承的,束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发展。花瑶挑花的技艺大多藏于民间,而一批有着深厚造诣的艺人先后辞世,健在的大多也是耋耄老人,年轻人不愿学习,丰富的艺术精华濒临失传。
(二)市场(M性)分析――产品弹性与消费者偏好
当前,个性化旅游趋势越来越明显,消费者注重参与和体验,不断求新、求奇、求特。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消费者不仅希望得到身心的享受,还期望在体验异域风情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宽视野。隆回县花瑶民俗探险区注重展示整个湘西南花瑶民族的风情特色与探险休闲,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民俗风情表演,游客可以参与其中,学习花瑶挑花,体验价值较高。
(三)产品(P性)分析――产品创新与空间布局
旅游产品是一种组合,必须遵循组合的规律才能有效整合各种要素。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大多采用的是地域组合方式布局,将分布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景点相结合。例如,把花瑶民俗移植到魏源文化生态区,让游客在这里领略到花瑶的民族风情;在魏源故居一带建土特产品一条街,消费者在这里品尝和购买具有隆回地方特色的食品、隆回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提高了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三、产业培育实施路径――商业模式创新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刻不容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在创新点上寻求新突破的客观要求,也是隆回县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努力的方向。商业模式是决定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它以客户为导向,在充分把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工具和手段,对产业内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体[13]。结合隆回县非遗产业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商业模式应当包括五个模块――价值主张模式、价值创造模式、价值传递模式、价值网络模式、价值实现模式。致力于商业模式五个模块的变革和创新是培育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有效路径。
(一)价值主张模式创新
(二)价值创造模式创新
价值创造是在投入产出过程中,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而实现的增值活动,其本质是对资源的占有、使用和获取回报,这是产业存在的基础。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价值创造模式创新包括业务活动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个因素。在业务活动创新方面,隆回县非遗产业应当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经营模式,做到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政府拥有所有权,对产业进行管理,为非遗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企业拥有经营权,负责对产业进行投资建设及宣传运作;当地居民与组织享有参与权,对非遗产业进行开发[14]。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骨干型角色,发现汇总顾客需求,聚焦于更具报酬递增的价值模块,为自身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整个系统创造价值。而政府与社会是缝隙型供应者,占据系统的大部分空间,并且构成了主体。
(三)价值传递模式创新
(四)价值网络模式创新
(五)价值实现模式创新
四、结束语
[1]马莹.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以衡水冀派内画产业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杨洪,袁开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J].管理观察,2009(6):226-228.
[3]梁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析[J].江苏商论,2009(6):129-131.
[5]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160.
[6]杨洪,袁开国,黄静.湖南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3):50-59.
[7]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1):107-112.
[8]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1):103-110.
[9]张亚芳.工业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嘉峪关为例[D].兰州大学,2007.
[10]陈金华,庄智斌.基于RMP分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泉州南音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5):42~44.
[11]张艳.基于RMP分析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67-70.
[12]远景咨询机构.隆回旅游产业品牌经营整体策划[Z].长沙,2003.
[13]郭毅夫.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内在机理及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09.
[14]王兆峰.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