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和基金会新闻

9:00-9:40纪念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40周年嘉宾致辞

主持人: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龚维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翼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

王延中中国民族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杜鹏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

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9:40-10:20纪念郑杭生先生逝世10周年嘉宾发言

主持人: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建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校友会副会长、社会学院教授

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

麻国庆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

边燕杰西安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谢寿光中国社会学会原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大学特聘教授

王启梁云南民族大学校长、教授

孙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

10:20-10:30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联盟成立仪式

10:30-10:40校领导致辞

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10:40-10:50合影留念、休息

第二单元主旨演讲

主持人:富晓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10:50-11:05

自信·自觉·自主:关乎“中国社会学的前途”

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

11:05-11:20

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时代新要求

李友梅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级岗教授

11:20-11:35

中国社会学的知识锻造——一种知识社会学的本土解读

周晓虹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11:35-11:50

强人、强校、强国的新时代人类学

周大鸣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11:50-12:05

从理论自觉到表象自觉——纪念郑杭生先生逝世十周年

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12:05-13:00

午餐(汇贤府三层大厅)

第三单元主题论坛

论坛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主持人: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

参与人

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翟振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成伯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陈那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陶涛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

李凌静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经济学社会学编辑部主任

论坛二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上半场

主持人:周晓虹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西方社会结构真的是以“团体格局”为主吗?

谢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从“事实”到“规范”:迈向实践本位的社会学知识观

文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不确定性视域下社会的流动性与研究的“流动转向”

林聚任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关于社会学研究的历史转向的若干问题

应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数字技术与当代社会理论的“模拟化”转向

郑莉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15:00-15:15休息

下半场

主持人:张巍卓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漂”的类型学及其理论基础:对“漂”概念的解析

郑中玉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何谓自主性?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社会学如何研究“国家”:历史社会学的实践与可能

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中国式社会融合理论”:对一个标识性概念的十年回顾

宋国恺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集群形态与社会运行的协变机理研究

陈玉生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圆桌讨论

朱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月刊》编辑

赵英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主任

论坛三文化研究与文化转向

主持人:岳永逸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2024年文化创新状况观察

毛丹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问题导向的社会科学概念化——以“家风”概念为例

胡安宁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中美国家认同的反向变动及其理论解释

李骏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伦理转向

陈文江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主持人:郑珊珊《东南学术》副总编辑、编审

祠堂村庙文化空间中华儒家精神传承

甘满堂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城市社区治理的文化实践

纪莺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研究框架:人、情感与叙事

刘亚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找回文化:解释社区治理成效的一个理论框架

魏海涛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论坛四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共同富裕

主持人:边燕杰西安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新结构社会学的核心议题

张文宏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社会结构现代化与中等收入群体成长

李春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中间阶层的画像及其变迁(2003—2018)

吴愈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社会良性运行的公平机制研究

刘精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教育代际流动与收入分配:共同富裕的长期分析视角

张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主持人:谢桂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不平等的交织: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的双螺旋

齐亚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家本位?中国居民阶层认同模式变迁(2011—2021)

洪岩璧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新兴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研究

秦广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谁能接受丁克婚姻:社会经济地位与价值观的影响

李忠路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在校大学生如何选择未来居住地?一项调查实验研究

许琪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论坛五市场与经济

主持人: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县域民营经济及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策略:基于一些案例的思考

王水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家庭金融化、女性工作时长与生育决策

李国武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

从工业劳动到数字劳动:劳动过程变迁及理论探索

王星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工作者尊严研究

郑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

青年主播群体的“劳动异化”机制与治理研究

张军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

主持人:王水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理解集体经济:田野调查中的历史维度与情境

孙秀林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创投行业政府治理的制度逻辑变迁研究

陈宗仕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产权界定的社会逻辑:国企产权变革进程的社会学分析

王庆明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社会基础、意义建构与乡村摄影服务市场的变迁

姚泽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黄永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学海》编辑部主任

顾海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编辑

论坛六政府研究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主持人:陈家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国际发展项目的环境社会风险治理

施国庆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有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唐军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教授

关于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几点理论思考

黄晓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政府创新中的自主性再生产

狄金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从网络结构看城市社区治理:协同与决策

田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主持人:李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社会学政府研究的主题与范式

陈家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空间整理与城市治理

黄晓星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

实土与“封疆”:18世纪西宁开府的历史社会学考察

田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

党建引领专业:社会组织党建的机制与效果研究

苗大雷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薛立勇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副编审、编辑部主任

向静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

论坛七乡村振兴

主持人:熊春文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中国社会政策的城乡融合进程和未来取向

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地关系与中国式农村现代化

钟涨宝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

“地域活性化”视域下东亚乡村振兴社会政策的展开

田毅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李黎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分化逻辑

李斌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主持人:陆益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一个社会学的理解

熊春文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农地规模经营中的利益分配秩序研究

赵晓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积极避责型领导风格如何影响帮扶干部工作效能感:基于中西部五省重点帮扶县2903个样本的实证分析

田北海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与活而有序的乡村治理

蒋国河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教授

毕素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海》主编

张斐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习与探索》编辑

论坛八数字转型与社会变迁

主持人:丁惠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海学刊》编辑

数字化与社会学时代之变

邱泽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开放科学:数字时代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赵延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再造:数字包容型老龄社会的概念构建及实现路径

田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赵延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流量的组织基础:直播公会与流量获取

盛智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科学与社会:费孝通社会研究中的张力问题

何健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

新社会实验:数字社会视野下的乡村建设

董运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信息技术接入与城乡居民的社会心态

李升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教授

刘秀秀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新视野》编辑

盛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

论坛九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主持人:房莉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弥散分布”:社会工作组织载体层面的“中国特色”——兼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韩恒郑州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

中国75年来社会建设的成就及思考

王小平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法学学院教授

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效应分析

袁小平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

乡村治理中的“三治融合”如何可能?

陈锋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教授

主持人:卫小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推进社会工作现代化的深圳经验研究

周群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后人类主义视野下的儿童社会工作反思

王文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及实践

刘艳霞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标准化与本土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实践与优化

张瑞凯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李阳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辑刊》主编

何钧力《社会学研究》编辑

论坛十人类学视域中的新青年力量

《再造青年:人类学社会学论集》新书发布仪式

主持人:富晓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致辞: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童根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

仪式:

《再造青年:人类学社会学论集》新书发布

主持人:闻翔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本真青年:中国人类学青年研究的新路径

庄皓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人类学、“做”田野与新精英的诞生——对留学行业的观察

陈疏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

许冠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

嘉宾评议:

刘海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研究》编辑

徐宗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青年研究》副主编

陈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青年研究》编辑

主持人:刘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体制嵌入与扩散约束:对N大学服务学习教学改革的行动民族志研究

朱健刚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彝区中小学教育与仪式节奏的年轻化

杨洪林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民族村寨文化广场上的创业青年:以“村BA”“村超”为例

徐姗姗《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副编审、编辑

寻找浪漫与自由:90后济南韩餐消费的女性化

舒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评议和圆桌讨论

麻国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谢蕊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群学分社社长、副编审

林丹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廖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麻博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纪念郑杭生先生逝世十周年圆桌论坛

《理论自觉的先声——郑杭生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新书发布仪式

主持人:黄家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1.华东理工大学杨发祥教授介绍研究历程

2.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秦静良副教授介绍出版过程

3.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教授致辞

4.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仕政教授致辞

5.新书发布仪式

分论坛A

主持人:奂平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参与人:

董驹翔齐齐哈尔大学教授

于显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杨敏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

江立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陆益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陈劲松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赵文龙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符平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杨发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张兆曙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赵静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闭伟宁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谢建社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卢春天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董翔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分论坛B

主持人:刘仲翔《新华文摘》杂志社总编辑、编审

龚长宇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潘鸿雁上海市委党校社会教研部教授

徐晓军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李战刚加拿大蒙台梭利大学终身教授

张纯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教授

肖锐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副教授

缑文学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杨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任编辑

刘振杰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涛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曲凯音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江华锋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教授

程启军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赵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

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青年学者论坛

开幕式

主持人:章东辉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致辞

张建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马云英中华爱心基金会执行会长、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理事

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社会学院教授

合影

单元一:郑杭生与社会运行学派思想轨迹

主持人:饶旭鹏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现代性的吊诡与跃迁:郑杭生先生个体化理论探微

王力平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数字平台扩张的社会成本——基于社会运行理论的探讨

邵占鹏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社会互构论与我的自杀研究——怀念郑杭生先生

刘燕舞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传承与创新:定县(州)社会学调查的发展及其意义

刘凌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评议人:谢宇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教授

15:30-15:45休息

单元二:郑杭生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主持人:童潇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理论自觉与中国特色环境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童志锋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以“社会运行学派”的理论自觉为例

尹雷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知识生产之刃”:郑杭生学术历程的方法理念再现

姜利标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社会互构论的知识传统及其对底层研究的启示

马流辉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郑杭生慈善思想对慈善本土化研究的贡献——基于田野调查的思考

THE END
1.我对婚姻和家庭关系的现实和务实的看法这些话语涵盖了婚姻、家庭责任、居住选择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表达了柳缘安对于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某些观点和建议。 柳缘安对婚姻的看法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经济准备、个人责任、家庭关系和居住选择等。根据他的话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经济独立**:柳缘安认为在结婚前,个人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包括能够应对https://www.bilibili.com/opus/1006027163484291073
2.90后成为离婚主力军?看完分享才知道,原来这么多人已经离婚了咱们得说说90后的婚姻观,相较于前几代人,90后这一代对婚姻的理解显得更加自由和多元,他们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幸福,很多人在结婚前会思考“我想要的伴侣是什么样的?我是否真的准备好进入婚姻?”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父母或社会的安排,这种思考使得他们在选择伴侣时变得更加谨慎,但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发现不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693869059149844&wfr=spider&for=pc
3.90后的婚姻价值观及对新婚姻法修订的看法。历史项目免费模板90后的婚姻价值观及对新婚姻法修订的看法。1.您的性别? 男 女 5.如果父母反对您现在的爱情,你会? 认为这跟他们无关,坚持和对方在一起。 听父母的话,立刻选择分手。 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再做选择。 13.您对夫妻双方婚前财产公证是否认同? 认同,这是避免未来发生财产纠纷的正常行为和合理手段 不https://www.wenjuan.com/m/slp/BnUBfe6/
4.全站日记标签:婚姻价值观我急忙劝她别冲动,毕竟从旁观者看来,靠“租约”是无法维系“婚姻”的,哪怕仅仅是一种“形式婚姻“。 她告诉我:“我对婚姻没有什么憧憬,‘形婚‘不过是找个不那么讨厌的室友搭伙过日子而已”。 她只想有个看上去还凑合的对象,好把家里人搪塞过去。 我说:那你也不能赌上自己以后的生活呀,这样做牺牲太大了https://www.douban.com/note/tags/%E5%A9%9A%E5%A7%BB%E4%BB%B7%E5%80%BC%E8%A7%82?people=143562813&all=1
5.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摘要:目前, 80后大学生逐渐地退出了大学的“舞台”, 90后大学生又纷纷地登上大学“舞台”, 但是80后大学生的影子依然会照射在90后大学生的身上, 一些隐性的差异只有通过对比的方式才能被挖掘出来。鉴于此, 本文分析了80后与90后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择业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希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1r3dpkf.html
6.我是演说家:90后演讲价值观正能量满满,鲁豫被惊艳到,太震撼!张书旂画美国白宫都有收藏,回国展览引起轰动,如此大作价值几何 2018-10-02 细数张雨绮三段感情两次婚姻,一直敢爱敢恨,网友:现实版千颂伊 2018-10-02 我是演说家:90后演讲价值观正能量满满,鲁豫被惊艳到,太震撼! 2018-10-02 四组姐妹来闯关,姐姐秀瑜伽技术,伊一不甘心现场下腰 2018-10-02 延禧攻略https://m.56.com/c/v106746953.shtml
7.是什么使我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多年婚姻,因为一句话,而走到尽头 夫妻之间争吵,我们常常忘了分寸,用最伤人的话语来伤害对方。 殊不知,别人能够对你包容一次两次,是因为爱你,可是每说一次,伤痕就会加深一分,就算时间长了,疼痛忘了,可是那个伤口还在。 2 价值观的不对等 两个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价值观差异,时间久了自然也就会导致两人之间https://www.jianshu.com/p/9dd5759af0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