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倍感迷茫,他们迫切地希望教育好子女,但却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呢?让我们反思下自己,你能准确回答下面这些问题吗?
这些答案都在这里!这份《报告》可以让家长们更加了解孩子,为家长提供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1
尊重孩子是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前提
尊重孩子是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指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孩子、认真倾听孩子的话、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家长充分尊重孩子,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家长的教导、理解家长,也更愿意向家长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研究发现,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和幸福感;家长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还有助于促进孩子情感、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本次调查发现:
2
亲子沟通状况
亲子沟通是建立和维系亲子关系、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父母与子女通过沟通交换信息、观点和情感来促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亲子沟通状况是反映家庭功能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亲子沟通对孩子的学业表现、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等均有较大的作用。本次调查发现:
3
孩子感受到的家长成绩期望
孩子感受到的家长成绩期望是指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成绩设立的目标或预期,会影响孩子在学习上的投入和表现。当孩子感受到的家长成绩期望与自身表现和自己设定目标相对一致时,更能充分发挥期望效应,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业表现;反之,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过大或者学习动力不足。本次调查发现:
4
家庭藏书量和亲子阅读状况
5
家长学业卷入情况
家长学业卷入是教育卷入的一种,主要是指家长在孩子学习生活中的投入情况,在家庭或学校中做出促进孩子取得更好学业成就的多种行为。研究显示,家长适度的学业卷入不仅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还对孩子的情绪适应、行为适应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本次调查对四、八年级学生家长的学业卷入情况进行考察,也探究其和学学业成绩、学习观等方面的关系,结果发现:
6
孩子对家庭重要性的看法
事物在个体心目中的主次、轻重排列反映了个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价值取向是个体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和重要与否的评价标准,不但决定着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奋斗的目标,还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和行为。本次调查发现:
7
孩子将父母作为榜样的情况
榜样是看得见的正能量,是具象化的价值观。孩子选择的榜样反映了其向往的状态、欣赏的品质和学习的目标。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助推器,能激励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点燃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观察榜样的言行并模仿是人们间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众多研究表明,榜样对孩子的行为有重要影响。本次调查发现:
“父母”居四、八年级学生最崇敬榜样的第一位。四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老师”和“科学家”,人数比例依次为25.8%、22.5%和14.2%;八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和“历史名人或文化名人”,人数比例依次为29.1%、14.6%和12.1%。
8
9
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不良行为表现
家长是孩子的重要他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不可忽视的作用。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不良行为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得孩子慢慢习得不良的行为。有研究发现,攻击行为频繁的父母,其孩子的攻击性更强;有儿时被父母体罚经历的孩子,长大后更可能体罚自己的孩子。本次调查发现:
四年级学生报告家长曾经在孩子面前出现不良行为表现的情况
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曾经在孩子面前出现不良行为表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