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

龙龙的妈妈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性,身着清新淡雅的服饰,佩戴优雅精致的首饰,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知性大度之美。然而谈到自己年仅十岁的儿子时,却忍不住地潸然泪下。

龙龙的妈妈告诉我从今年四月份开始,龙龙的表现有些异常,情绪不稳定,爱乱发脾气,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向妈妈及家人大发雷霆,出口粗话,甚至动手打妈妈。尤其是上网玩游戏在兴头上的时候,只要妈妈打断他,让他去吃饭或做作业就会表现得特别焦躁,扑到妈妈怀里又哭又闹,还不停地说妈妈是坏人。龙龙还有一个妹妹,是在龙龙三岁的时候出生的,龙龙为此很不开心,也不喜欢和妹妹一起玩,还会经常欺负妹妹,生气的时候就会对妈妈说:“妈妈,你对不起我,你做的最大的错事就是生妹妹出来!每当这时,龙龙的妈妈也很伤心,很难过。看到她欲言又止的痛苦,我猜想这个家庭一定经历过一些复杂而不幸的变故,只是第一次咨询没那么容易建立足够的信任使龙龙的母亲能向我和盘托出,于是我建议龙龙的妈妈下次带龙龙一起来咨询。

龙龙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调皮和无理取闹,相反他很配合地坐进了咨询室的沙发上,虽然不主动说话,但是问他问题时还是会应答。当我问到龙龙平时喜欢做什么时,他告诉我他喜欢看武侠片,喜欢打游戏,但是晚上就会经常做噩梦,很可怕的妖魔鬼怪都会出现在梦中,有时候大声惊叫,甚至会被吓醒。

一般来说,儿童做噩梦的次数要比成年人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儿童分不清现实与想象,所以更容易害怕。他会担心真的床底下会有一头怪兽来吃了自己或有一个可怕的妖魔鬼怪加害自己。再有一方面儿童担心的事情比较多,最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怕父母不再爱他们了,这对儿童来说是无比恐惧的。而龙龙的噩梦恰恰反应了龙龙内心中充满了恐惧与担忧,他惧怕与爸爸妈妈分离,惧怕爸爸妈妈不爱他了,惧怕爸爸妈妈要抛弃他了!

当我把龙龙的梦澄清给他和妈妈听时,我注意到龙龙的妈妈眼圈有些红了,沉默片刻后,龙龙反而说话了:你为什么要妹妹不要我?!

外公外婆是隔代教育,总觉得亏欠孩子很多,很宠爱龙龙,他要什么就丝毫不敢怠慢地竭力满足,龙龙发脾气的时候,外公外婆也是又哄又疼。连做作业的铅笔都会帮龙龙削好,书包都要提前帮龙龙整理好。渐渐地,龙龙对父母开始疏远了,不愿意见到继父,不愿意和继父说话。直到今年四月份的一天,龙龙无意间听到了妈妈和外婆在说妹妹该上学了,怎样能说服继父的家人接纳龙龙,也能带龙龙去新加坡学习,如果实在不行的话也只能带妹妹回去了,龙龙这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纵观龙龙的成长经历,这一切又都缘于龙龙被破坏的依恋关系。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分为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阻抗型、焦虑——回避型。其中,安全型的依恋占到65%—70%,这类儿童表现为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有积极地反应;焦虑——阻抗型的依恋占到10%—15%,表现为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这类儿童并未建立起依恋安全感;焦虑——回避型的依恋占到20%,这类儿童表现为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接。对于0-2岁处于婴儿前期的儿童来说,建立母子关系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何产生安全的依恋。因为只有这个阶段儿童顺利地与母亲建立好了依恋关系,才能完成他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培养良好的希望品质的人格特征。一般来说,十二个月龄时的依恋类型到六岁时仍然存在。很显然,在龙龙0-2岁的口欲期时与母亲分离了,这个期间恰是儿童必须学习如何依赖、信任母亲,并与之相处的关键时期。龙龙没有充分完成其发展任务,他的依恋关系的建立也受到了破坏,母亲矛盾地接受他又无奈地暂时抛弃与拒绝他、再次拦他入怀却又无全力保护这一交替变换的母子关系,形成了他“焦虑——阻抗型的依恋类型,其实际行动的表现就是情感孤立而淡漠、情绪暴躁而不稳,反应愤怒而抵抗,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了敌意。

对孩子来说,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遗弃。孩子到了六个月大,就会意识到自己与父母彼此分离,这使他们感觉无助。他们知道,依靠父母提供物质资料,才能获得生存,遭到遗弃就无异于死亡,所以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父母能让孩子始终感到:“我们是爱你的,永远不会丢弃你不管;“爸爸妈妈当然会回来看你,我们会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我们是不会忘记你的。……当父母能以实际行动做到这些时,孩子到了青春期和青年时期,潜在的恐惧就会消失,人格的发展将会更为完善。

对于龙龙的母亲来说,倘若再一次地离开龙龙,则会让龙龙又一次面对分离焦虑,那种痛苦对一个已经懂事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非常受煎熬的。一岁时的分离已经破坏了龙龙自然健康的依恋关系,十岁时的分离将会对龙龙是更大的一个考验,这极有可能会影响到龙龙今后的人际交往及社会功能,使得龙龙会自暴自弃,失去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进而产生各种攻击行为和反社会的行为。

所以,龙龙的母亲应当协调好丈夫和家人的关系,能让龙龙和最亲密的人生活在一起,哪怕有争吵,哪怕有矛盾,也要尝试着去平衡与改变,这对龙龙的母亲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宝宝依恋心理的形成

宝的依恋对象不一定是妈妈,一般来说,他的主要照顾者会成为他最重要的依恋对象。所以,宝宝也可能和照顾他的外婆、奶奶,甚至保姆,建立很好的依恋关系。

依恋是宝宝出生的第一年里,他和这个世界建立的一种重要的关系。

宝宝的依恋对象不一定是妈妈,一般来说,他的主要照顾者会成为他最重要的依恋对象。所以,宝宝也可能和照顾他的外婆、奶奶,甚至保姆,建立很好的依恋关系。

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还是以妈妈为例来说明。

依恋心理的形成

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宝宝已经能识别出妈妈的气味和声音,但是在他的小脑瓜里,妈妈并没有和温暖、安全、舒适建立起牢固的联系,所以谁抱他、照料他,都是可以的。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宝宝开始对妈妈有了特别的反应:他会更多地对妈妈笑,而妈妈的出现、妈妈的拥抱,也更容易使他停止哭泣。对他而言,妈妈已经成为温暖、安全和舒适的信号。

随后,当宝宝长到大概半岁的时候(有些宝宝会早些,有些宝宝则会晚一两个月左右),他开始对妈妈的离去感到焦虑:他会停下玩耍,不安地找寻妈妈的身影,甚至开始哭泣。

这个时候,妈妈成为宝宝的“安全基地:只要在“妈妈的地盘上,宝宝就会感到安全,能够自在、专心地玩耍、探索,甚至忍受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的存在;但是如果妈妈要离开,他就会爬向妈妈、抓住妈妈,试图让她留下来;当妈妈回来,宝宝会立刻高兴起来,跟妈妈亲热,并且重新开始玩耍和探索。

宝宝的依恋和什么有关?

宝宝的依恋,是和获得温暖、安全、舒适紧密联系着的。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小猴子会跑到绑着奶瓶的铁丝做的猴子那里吃奶,但是如果它受到惊吓,却会跑到毛绒做的猴子那里寻求庇护和安慰,而不会跑到铁丝猴子那里去。

在依恋的形成过程中,宝宝自己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婴儿天生就吸引妈妈的目光:他的一颦一笑,无论是面孔还是声音,在妈妈看来,都是如此可爱,让妈妈忍不住对他微笑、温柔地跟他说话。如果妈妈能这样做,反过来也会刺激宝宝继续用声音和微笑去回应。妈妈和宝宝之间这种和谐的“舞步,能促进母子依恋的形成。

如果妈妈对宝宝的需要不敏感、反应慢,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妈妈对宝宝冷漠、拒绝甚至憎恨,宝宝的需要得不到积极的应答,安全依恋的建立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那些敏感、需求高的宝宝,可能难以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宝宝的情绪健康,以及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说,良好的情绪状态,也会有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即便有充足的营养,也容易出现生长不健壮的情况,甚至生长发育的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追求快乐,幸福,同时对婚姻认识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也致使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单亲子女的量增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该学校,家庭,社会多管齐下,综合管理,进而形成有利于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离异子女的一般心理变化与特征

1.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

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那种完整的温馨亲情,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他们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

父母离婚前的反目,已经破坏了和谐的家庭气氛,而婚姻解体,则更使家庭分崩离析,这样,孩子必将忍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必将失去已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产生被遗弃感和恐惧感。据河北省的调查,有89.5%的孩子在父母离婚的头6个月都有恐惧感从北京地区的调查结果看,在父母离异的头6个月里,也同样有25.55%的离异家庭子女,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感。他们更怕被唯一的亲人遗弃。而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被遗弃感势必会严重影响他们对待父亲和母亲的态度和感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怨恨感。据北京市的调查,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他们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区别,完整家庭子女90.27%都喜欢(不恨)自己的父母,而离异家庭子女中,喜欢父母的仅占59.84%,有40.16%的孩子都怨恨父母或其中的一方。

2.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3.缺乏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

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与社会和周围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异常现象,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据研究表明,在品德方面,离异家庭子女的问题行为发生率为24.94%,而完整家庭子女仅为6.38%,在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离异家庭子女的平均比例为21.22%,完整家庭子女为5.81%。

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离异家庭子女为19.32%,完整家庭子女为5.58%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父母离异,子女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很难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

上述心理变化与特征说明了,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讲,确是一场灾难。而将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则是我们每一位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师,社会以及家庭要通过种种措施和方法来维护和保持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对离异子女的心理保健及其维护

1.从家庭角度出发,重视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

2.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演。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大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4.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加强亲子沟通,重视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父母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感投入是孩子身心健康、学业进步的必要条件。而离异家庭子女最缺乏的便是父母之爱,他们成为父母感情上的弃儿。离异分居的单亲,由于主客观原因除了尽义务的经济补贴,从不去看望孩子,更别说情感沟通了。即使是抚养孩子的单亲由于怨恨自己的婚姻、怨恨这个家庭,进而会迁怒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出气筒。在这种没有爱、没有温暖的残破家庭,孩子的智力提高、情感发展及人格完善都会出现障碍。因此要保证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必须给他们健康的父母之爱。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5.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此外,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还会有利于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如果因为是单冷冻,不包办代替太多,惟恐苦了孩子,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总之,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祥和、文明的家庭气氛。

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存在哪些问题

2、焦虑感。如果一个人缺少什么,他总是想得到它。如果他得不到那种东西,他的心就会空落。希望得到父母的照顾,但没有,那就自己在那里独自治疗。人们的焦虑不会无缘无故消失,会一直存在于那里,没有得到安慰,会一直停留在那里,也许有一天会爆发。

3、生气。遇到一点挫折或者被别人说了什么,会马上生气,情绪波动很大。我觉得这是针对他的,根本不觉得是别人开玩笑。

4、悲伤。离异儿童内心敏感而脆弱,有时一句话的敏感度会让他们泪流满面。内心的创伤很容易被激发,没有自我保护功能。

5、睡眠障碍。别人的父母和睦相处,自己的父母离婚,想想为什么对自己这样为什么会让自己受这种罪自己做错了什么经常这样想,晚上睡不好,容易失眠。

6、自我概念低。离婚家庭的孩子心里有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容易产生愤怒感,或者对自己的评价低,觉得自己做不了很多事。从而长期培养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7、没有爱好。兴趣爱好是在人们快乐的前提下完成的。离婚家庭的孩子对这些不是很感冒。他们觉得这些和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根本没有激情去实施这些爱好。

8、容易抑郁。离异家庭的孩子内心非常脆弱,很容易想到这一点,在多想的前提下,会形成一种情绪低落,长期情绪低落会使这些孩子产生抑郁。许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抑郁情绪十分严重。

9、内心的不安全感。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和交流,孩子一个人战斗,面对这个世界,自己有时不知道做什么,做什么会随时随地产生内心的不安。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及疏导:

1、多给予关怀,温暖其孤单的心灵。虽说有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所获得的爱也不比双亲家庭的孩子少,但那个位置的空缺,仍然会带来不安全感、孤单感。作为家长,如果是离婚的,不要限制孩子与另一方的联系,反而要多鼓励孩子去接触另一方,自己在孩子面前,也万万不可表现出对对方的怨恨。如果是失去配偶的情况,可以带着孩子与朋友的家庭多接触,不着声色的让他感受他失去的另一方的温暖。

3、接受事实,帮助孩子适应新生活。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和接受事实,清楚知道父母现在婚姻真实情况,并能接受这事实,同时他也知道未来生活可能产生的变化,包括居住方式、关系变化等,并帮助他去面对和调适。

4、要维护孩子的自尊,让孩子知道离婚或单亲并不是件羞耻的事,也不需要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更不必因为这样的改变而觉得羞愧,特别不要因此刻意疏离同学朋友。

5、永远不要和孩子说离异另一半的负面的事情,说攻击对方的语言和行为,这样这会更加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更加恐惧走进以后婚姻生活。

6、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家人给予的爱要适当,不能因为单亲有所亏欠就过度补偿,形成溺爱。

7、父母双方不能将不良情绪发泄给孩子。不可向孩子灌输不当的观念,例如,倾诉父亲或母亲一方的各种不好,断绝联系,而应当引导孩子与缺失的父亲或母亲保持正常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觉着并没有缺失父爱或母爱,只是没有在一起生活。

THE END
1.离婚,究竟给心理降带来何种影响?婚姻分居再婚不管是好是坏:离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尽管有传统的婚礼誓言格言,但许多婚姻并非一直持续到“死亡将我们分开”。那种声称一半婚姻都以离婚告终的著名统计数据有些夸张,但 研究表明 ,在美国,至少 41%的初婚以离婚收场——这意味着你很可能认识某个(也许就是你自己)离过婚的人。由于现在离婚很常见,了解其心理影响变得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MI727J05568E2X.html
2.离婚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要怎么才能减少伤害心理探秘离婚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要怎么才能减少伤害 父母的离婚对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如何将离婚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是至关重要的,这里小编给婚姻破裂的父母提供的一些实用建议。 父母对于离婚如何通过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1提醒你的孩子你永远爱他。最好和配偶一起向孩子宣布离婚的https://m.fh21.com.cn/psy/view/6831393_3.html
3.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父母离婚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父母因感情破裂而选择离婚,但是,孩子是无辜的。那么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影响有哪些呢,家长要如何减少对孩子的危害,下面就一起来和小编了解一下吧。 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1、他们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 https://www.ruiwen.com/w/137643.html
4.爸妈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随着中国离婚率的高涨,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常常劝一对夫妻不要分开说的最多的就是:为孩子考虑一下吧。 实际上,即便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最终夫妻还是走上离婚的道路。我们一直说离婚对孩子的心理有不好的影响。可是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影响呢?是父母离婚才会有这些影响吗?不离,孩子的心理就不会被其他因素影https://www.jianshu.com/p/db2be8de7e7e
5.离婚对孩子心理有影响吗?离婚对孩子心理有影响 https://wenwen.soso.com/z/q228791618.htm
6.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重组家庭孩子如何教育→MAIGOO知识摘要:孩子在经历父母离异的变化后,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往往非常重要,无论孩子年龄在哪一阶段。对孩子来说,这个阴影将伴随他终身,更多的孩子在自身的未来家庭,如同遗传一样重蹈覆辙。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性格有哪些影响?如何与离异家庭的孩子相处?如何教育重组家庭的孩子? https://www.maigoo.com/goomai/216860.html
7.心理学家解读离婚冷静期:这段时间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超职对于离婚,孩子的情绪比你想得还要丰富,他们会感到难过、愤怒、惊恐、厌恶、轻松、迷茫、忧虑,也可能仇视父母一方,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孩子是无法消化这些负面情绪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孩子在父母离婚后会突然性格大变。 -04-爸爸妈妈是因为我才离婚的吗? http://m.jpm.cn/article-108750-1.html
8.离异家庭对孩子造成的影响父母离异的孩子在少年时期和成人早期的幸福水平普遍较低,总体上来说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是负面的,消极的。所以离异家庭的父母在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避免对孩子造成多次影响。 离异家庭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1、自卑。其实父母离婚的孩子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出现自卑的情况,他们会觉得身边的http://www.zgkyw.com/zt/itwwfndd/
9.离异父母不该对孩子做的三件事独自一人养育孩子甚至还要照顾老人,小丽妈妈的辛苦与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每个人在工作中、生活中都会有各自的烦恼,但切忌在孩子面前发泄情绪。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总是比较敏感的,离异家庭的孩子更甚,如果此时父亲或母亲还因为离异而产生的压力、影响等对孩子发泄情绪,那可能直接导致孩子进行错误归因:爸爸妈妈离婚都是因为我https://www.shclgc.net/jtjywz/2018/1120/c343a10076/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