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龄化率高达36.8%,其中独居老人超过30万人,还有许多高龄纯老家庭。很多独居老人在生活中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独自在家,遇到突发疾病或不慎跌倒等紧急情况时,能否得到及时救助?
子女理应是独居老人的第一求救对象,但如果子女无法及时赶来,当下,不少社区在为老人应急救助“托底”。“一个居民区一年遇到独居老人应急救助数量虽不多,但责任重大。”不少社区干部表示。
不过,记者日前调查发现,以社区为主来响应独居老人的应急救助模式,遭遇不少难题。
社区给予独居老人许多关爱
炎炎夏日,65岁的江建萍每日都会上门看望88岁的顾秀娣。“我主要来看看,顾阿婆身体怎么样,生活上有没有需要我帮助的。”江建萍说。
五里桥街道有个“老伙伴计划”,组织居民志愿者与社区内孤老、高龄独居老人结对帮扶。顾阿婆的子女住在外区。江建萍是与顾阿婆结对的志愿者,两人住在同一个居民区。
当志愿者发现老人需要救助后,会将情况报告给社区,社区干部赶到现场,对老人开展救助。
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加剧,纯老家庭的数量也在增加。“在纯老家庭中,尽管夫妻两人共同居住,但因两人都上了年纪,很多事情力不从心。社区也要为他们的居家安全‘托底’。”曹家渡街道叶庆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超说。最近,在辖区内的一户纯老家庭,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王老伯在家不慎摔倒,站不起来了。王老伯的老伴扶不起他,赶紧呼叫社区干部来帮忙。
社区家庭医生被称为家庭健康的守护者。记者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全科医生1.1万人,家庭医生7000余人,累计签约居民超过110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老年人。当独居老人突发医疗意外,家庭医生是否可以“托底”?
市卫健委基层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家庭医生针对已签约的患者会做好“健康守门人”,提供疑难杂症转诊的便利渠道。针对其中的家庭病床患者,家庭医生会提供定期上门随访服务,同时观察病情变化。但遇到居民突发医疗意外,主攻慢病的家庭医生也需寻求急救120救助。“中国的家庭医生与国外的私人保健医生有明显不同。前者负责基本医疗保障里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随访,后者则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实现全天候24小时对接。”
基层期盼“是否还有更优解”
记者发现,当独居老人在家遭遇突发疾病、不慎跌倒等紧急情况,由社区来响应,固然能够给予老人一定的支撑,但也遇到一些难题。
一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事情:一位居民志愿者结对一位独居老人。他每天敲开老人家门,探望老人。有一天傍晚,他没有敲开老人的家门。因为当天上午,他见过老人,所以他当时觉得,老人大概出门遛弯了。第二天一早,他又去敲门,还是没人应门。他赶紧通知了社区干部,社区干部到现场查看后,隐约感觉老人在家,于是请人撬开了老人家的大门。门被撬开后,大家发现,老人躺在厨房地面上。原来,老人前一天不慎摔倒,爬不起来,也无力呼救,就在地上躺了一夜。
这位居民志愿者对自己没能及时发现老人出现险情,感到内疚。“我开导他,千万不要这样想。”这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说,志愿者与老人结对,纯属帮忙,他对老人的居家安全不应该承担“超负荷”责任。
“但这一事情中反映出,当独居老人、纯老家庭老人遭遇意外紧急情况时,居民志愿者的发现功能可能会‘失灵’。”
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居民志愿者也是老人。在上海社区中,类似“老伙伴计划”的结对服务还有叫法:“小老人”帮助“老老人”。此外,在大多数社区,由于愿意出来做志愿者的小老人数量有限,一位志愿者往往要结对三到五位老人,照顾力量有限。
而居委会,由于人手与资源等受限,社区干部在救助中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我们很担心,无法及时响应老人的应急求助。”一位社区干部说,居委会不是24小时都有人值守的。
还有社区干部反映:社区对独居老人的应急救助,没有统一的操作手势,处置全凭到场社区干部的个人经验与工作能力。很多情况下,社区干部到达现场后,第一反应是将老人送医。如果老人有子女,同时通知老人的子女到医院。但有些情况就比较复杂。当社区干部打给子女后,有的子女会说“不送医,等我赶到了再说”。此时,社区干部就比较为难了:如果强行送医,老人子女会有意见,但如果不送医,又担心老人有闪失。“应急救助是有很强专业性的服务,应由专业的人对老人的救助做出判断。”
还有一些老人对社区的应急救助不理解,也给社区干部的救助造成困扰。
“独居老人愿意向居委会求助,是对我们的信任,更是我们的责任。但要做到更及时、更专业地帮助他们,是否还有更优解?”不少社区干部这样说。
上海探索“一键通”“应急中心”服务方式
近年,上海民政部门与一些街道通过引入第三方力量,作为社区干部的帮手,探索了居家老人应急救助响应新服务方式。
覆盖最广的是由上海民政部门牵头的“一键通”为老服务项目。据了解,早在十几年前,上海便在全国率先探索了“安康通”服务,即设有“一键呼叫”功能。该呼叫功能中有急救按键,可链接公安110、叫车等多项服务。这也是“一键通”为老服务项目的雏形。
三年前,上海开展调研发现,“一键通”服务在有的区开展顺利,在有的区仍有盲点。为普及这项为老服务项目,民政部门在当年牵头启动了“一键通”服务覆盖,将这项服务延伸至每个区和街道。
“一键通”涉及的为老服务内容很多,应急救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当老人感到身体不适,需要医疗紧急救援时,拨通“一键通”,后台工作人员会“兵分几路”:一路始终保持与老人联系,一路通知急救120前往现场,还有一路同步告知家属,如联系不上家属则通过公安110来实现对接联系。
除了覆盖全市的“一键通”服务,上海一些街镇探索了由专业人员上门响应的救助服务。
2012年,静安寺街道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了可以接到社区“乐龄生活馆”的“一键呼叫”设备。有老人发出紧急求助,“乐龄生活馆”作为后台中枢,可就近派单给分布在街道的7个站点,在站点24小时值守的工作人员,会赶到老人家中进行救助。
应急中心还通过智能化设备,部分解决了老人独自在家发生意外时的及时发现问题。提供这一服务的上海莳花斋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水说,企业为签约老人在床单下设置一条睡眠监测带,应急中心可远程监测到老人的睡眠、血压心率等情况,如果老人在家发生意外,部分情况可以远程反馈回来。不久前,一位没有白天睡觉习惯的阿婆,后台值班人员从其监测带传回的信息中了解到:老人上午一直在睡觉。值班人员告知老人联系人,请他上门查看。后来发现是虚惊一场,阿婆只是前晚没休息好,第二天睡了一个懒觉。
专家建议:培育更多市场化力量
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独居老人、纯老家庭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多,应急救助服务将越来越成为刚需,但目前此类专业化的服务还太少。
不少社区干部认为,上海通过整个各方力量,推出了不少覆盖居家老人生活日常的为老服务,如为老送餐服务、家门口的社区食堂、长护险服务、适老化改造等等,但对于老人居家应急救助资源的整合、对于市场化力量的培育远远不够。
如,对居家老人的应急救助可与家庭医生服务有所衔接。有专家建议:街道摸底独居老人数据后,应同时与家庭医生联动。一旦发生意外通过“一键通”呼叫,可同步到家庭医生端,以此做好急救后的康复和随访。
目前,市场上的居家老人应急救助第三方服务也需进一步完善。
如,“一键通”服务开展十几年且很普及,但很多老人却没有感受度,甚至还不知道有这项服务;老西门街道“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在2023年处置了8起紧急求助,因处置及时,老人都化险为夷了。该应急服务中心已覆盖了5个街道,可除了街道购买服务,目前自行出资购买服务的老人还不到百位。
业内人士分析,这固然与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养老观念有关。有的老人在没有具体呼叫需求时,往往宁可选择不装这个系统,认为自己身体不错,“装了有些忌讳”;有的老人没有碰到过紧急情况,觉得这些应急服务没有必要。
但应急服务的使用便利度与价格,也是老年人与其家属考虑是否使用的主要因素。
朗读
阅读次数:
返回顶部
您的浏览器不在兼容范围内,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可用建议使用以下浏览器:
您的浏览器在兼容范围内:
GoogleChrome浏览器63版本及以上;360浏览器非兼容模式9.1版本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