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发布的《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继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规范性成为重要议题。互联网心理咨询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逐渐走入大众视线。然而互联网心理咨询仿佛“黑箱”,一头牵着急等帮助的患者,一头牵着良莠不齐的咨询师。我们到底需要何种咨询服务?
“速成”的心理咨询师,“变低”的行业门槛
确实如顾问所说,在一些小众平台想要入驻成为咨询师门槛并不高,记者随机下载多款App梳理发现,甚至有平台将证书资质和“行业成熟机构或平台的长程制培系统培养学员”等条件并列,至少满足其中一项资格即可成功入驻。
线上咨询,让担心隐私的人更放心
“许多来访者出于隐私方面的考量,倾向于选择线上咨询。”南京脑科医院非药物治疗中心心理治疗师范丹慧说,但事实上,如果是正规的线上咨询,也需要来访者实名,以防当出现危机状况时可以找到该患者及时救助。受线上环境限制,互联网心理咨询对咨询师的要求更高,面对的挑战更大。不同于线下心理咨询,咨询师或机构会准备好适合的、安全的空间,互联网心理咨询则需要来访者自己准备合适的空间,同时还需要咨询师需要具备很高的敏感性和评估能力,“最重要的是咨询师要能判断出患者是否适合进行线上咨询,如果不适合,咨询师要能提供一些专业的建议和转接服务,帮助患者到线下或者是精神科就诊。如果患者的情况很严重,线上该如何及时干预也对咨询师和平台提出更高要求。”
在社交媒体上,也不乏有人打着“XX心理工作室”的名义接单心理咨询,点开其主页,除了“低价咨询”和一些“用户反馈”的帖子外,看不到该“咨询师”的任何从业执照、资质证明。
范丹慧提醒,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的权利,线上所有不管什么样的量表,都只是一个评估的参考,诊断是要靠精神科医生进行问诊、观察等等一系列专业检查。
“线上”还是“线下”?何种咨询更靠谱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的通知》《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和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一键的通知》……近年来,政策端频频发文,覆盖了心理卫生服务的意见指导、具体落地和后期的持续推广,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
不可否认,互联网平台类企业让心理服务更便捷、可及性更高。数字化心理线上诊疗模式除了可以带来以上互联网属性赋予的便捷外,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患者问诊、医生接诊和开具处方、患者药物购买等环节也提供了诸多数字化服务以提升线上就诊效率和准确性。互联网就诊让用药患者的长期复诊变得容易,免去患者来回医院和提前预约、请假的奔波。但针对互联网心理咨询的监管,还相对空白,咨询师和来访者都难得到充分的保障。
“就医院而言,精神科医生数量少之又少,满足日常的心理诊疗需求都分身乏术,更难满足广大来访者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范丹慧说。
随着互联网医院的逐步成熟,范丹慧也对未来互联网心理诊疗有着美好的期许,“现在大家都在去探索这个模式,怎样在更专业、更有伦理地监管下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行业更健康地发展,是一个值得去探索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