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Mentalhealth)也被国内称为“精神卫生”,不仅是指个体或群体不具有任何一类心理或精神疾患,还包括人的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性、内在与外在和谐的一种完善的状态。与身体健康一样,人的一生中会或多或少经历心理困扰甚至心理疾患,也会因为人生遇到的各种经历与磨难带来幸福感下降、社会适应能力减低,造成个体与环境的某种不和谐状态。
据柳叶刀的文献报道,我国各类心理疾患患者患病人数占总人群的16.5%-17.5%,即2.31-2.45亿国人患有某一种确诊的心理疾患(此数据不包括人格障碍的患病率)。这些患者大多数无法自愈,需要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工作者的帮助、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一些未经专业帮助的患者甚至出现危害社会的行为,其心理疾患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包括:精神科医师主要负责对各类精神疾患进行药物治疗、心理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负责对中轻度心理疾患者和心理困扰者进行心理帮助(非药物治疗)、社工师负责对所有心理疾患患者及其家庭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社区关怀。
相对患者数量而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严重短缺。我国有效从事精神科工作的执业医师只有约4万人;医疗系统通过卫健委心理治疗师职称考试者约1万人(有效从业者不详);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含注册督导师、心理师和助理心理师)不足5000人(有效从业者不详)。2002年我国劳动部(现为人社部)开始实施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制度。截止到2017年该资格考试终止时,获得心理咨询师(三级和二级)的人数约有140万人,但这些获证心理咨询师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比例不足3%。其他在学校、企业、社区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因无规范管理,人员数量、资质情况和服务质量至今尚无从了解。以上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满足民众极速增长的对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理师数量严重短缺。发达国家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与居民人口比例约为1:1500(以奥地利为例),同比换算,我国需约93万心理师。相对人才数量,我国专业人员的质量也堪忧,急需提升。发达国家许多由立法确认专业人员准入、职业培训、执业资质、从业伦理规范,并对专业服务机构管理、行业管理有具体的规定或标准,而我国在这几个方面均无统一标准。
此外,高校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医学院校的精神卫生和临床心理学专业建设滞后,导致目前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数量大大超过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人员。由于民众对心理健康服务尤其是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服务急剧的需求急剧增长,各类心理服务机构也应运而生,其提供的专业服务因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管,造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机构及不合格从业人员不仅无法有效帮助求助者,甚至给他们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
那么,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包括:各类国家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行业规范化管理(国家行政管理与行会管理机制)、保险(职业保险及社会保险支付)体系,以及一个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法律和宣教体系。
第一,国家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的核心是建立国家执业心理师职业体系,并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对执业人员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教“、“考”、“训“、“监”)。一个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必须包括上述各类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须有严格的准入标准、系统的培养流程、科学的考核体系、成熟的从业伦理监管和继续教育要求。
第四,国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包括了一个成熟配套的保险系统。我国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设立国人心理健康保险、心理师执业保险。建议逐步将社会保险支付体系与心理师执业体系相衔接。
新冠疫情以来,民众对心理健康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尤其是心理师)的短缺、现有心理援助机构及心理干预人员的质量问题均成为抗疫过程中的一个凸显问题。因此,加强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的管理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