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卢志强纪学敏郭峰滨州报道
群众有了矛盾,该怎么处理、找谁处理,一直是摆在大家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如今,滨城区“一站式”矛调中心启用后,群众有什么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在这里就能“一站式”“多元化”调处,这里成为群众诉求问题、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推行“12345”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让矛盾处置更科学规范
滨城区综治中心副主任刘丛丛向记者介绍了滨城区“一站式”矛调中心的基本情况。刘丛丛介绍,滨城区“一站式”矛调中心于2021年11月正式启用,集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综治中心、网格中心、法智护航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行政复议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社区矫正中心、信访服务中心于一体,实现“十中心合一,多部门入驻”。中心采取常驻、随驻、轮驻方式集合全区社会治理资源:区司法局、区信访局、区综治中心整建制入驻,法院、检察院、公安、住建、人社常驻,自然资源、医保、妇联、工会等部门根据实际需求随时入驻。同时,中心吸收专业调解队伍、行业调解队伍、心理服务机构、仲裁机构、律师团队、企业家协会等力量进驻,全方位提供专业服务,是集矛盾纠纷调解、网格服务管理、公共法律服务、社会风险研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社会治理综合体。
“滨城区按照省、市政法委安排部署,锚定‘四降两升’工作目标,扎实推行‘12345’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处置在源头,化解在诉前。”刘丛丛说。
“12345”工作机制具体指:
一统,即党组织统领。发挥党委领导的体制机制优势,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是成立最高规格领导小组。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总体谋划、顶格推进。区委常委会定期专题研究全区矛盾纠纷重点工作,把控局势,确定思路。乡镇(街道)党(工)委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针对突出矛盾问题,实施专项调度、会商研判、每月一议、集中攻坚。村(社区)党组织围绕社情民意,实行“民呼我应”、接诉即办。二是党委书记率先垂范。区委书记带头包保重点复杂矛盾纠纷化解,今年,牵头负责中心城区内村菜刘居委会204个院落拆迁,化解群众诉求多达165项,群众满意,大局稳定,社会反响良好解决。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包保重点案办理;村(社区)支部书记主动化解矛盾纠纷,调动社区、业主、物业三方力量,共同推动小区充电桩不足等群众最为关心、最为期盼的现实难题。三是党员微格延伸触角。健全“全科大网格+党员微格”双格联动工作机制,建立楼宇党小组,设立党员中心户,开展以民意提事、议事、协商为主要内容的议事活动,有效调动党员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积极性。
二联,即建立两联机制。建立联动机制。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依托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推动纵向区、乡、村三级之间,横向职能部门之间工作联动,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政复议、司法调解、仲裁、诉讼、信访之间衔接联动、相互配合。建立联办机制。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建立全体会议、工作会议制度,掌握全区矛盾纠纷动态,统筹协调区内各方力量,对跨部门、跨区域的重大矛盾纠纷靠上解决,对疑难复杂问题、重点风险隐患合力解决。
三阵地,即建立三级矛调中心。区、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都实现实体化运营,村(社区)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作为桥头堡,实现小微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乡镇(街道)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作为主阵地,将区域内绝大部分矛盾纠纷吸附化解;区级中心作为终点站,兜底解决乡镇(街道)、职能部门无法独自化解的矛盾纠纷,确保矛盾不再上行。
四体系,即建立四大体系。考核体系: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列为高质量发展考核和平安建设考核重要内容,区级考核部门、乡镇(街道)突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乡镇(街道)考核部门、村社突出群众诉求事件的闭环办结率,村社考核网格突出事件办理数量和群众满意度。真正以考核为导向,推动整个工作重心落在为群众办实事上,进而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督导体系:联席会议办公室坚持对矛调工作进行经常性督导,推动工作落实。保障体系: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经费、司法救助资金、“以案定补”等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保障矛调工作有序开展。预防体系:中心将通过对排查发现、中心受理、上级交办、政务服务热线、公安警综系统、一中心四平台收集的矛盾纠纷汇总分析,提前做好化解方案和预防措施。通过开展“百姓夜话”活动,及时收集化解群众各类诉求。构建企业刑事合规、行政合规、行业合规为一体的企业合规治理体系建设,源头预防矛盾纠纷,助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村居入社区,防范化解风险问题。
五队伍,即建强五支调解队伍。人民调解员队伍。滨城区有175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实现基层专职人民调解员全覆盖。注重选聘律师、医生、退休法官等担任人民调解员,组建了61人的“专家调解库”,提高调解专业化水平。培育孵化“言和驿站”“盟盟调解室”“靳鹏党代表工作室”等品牌调解室,形成群众诉求服务品牌矩阵。行业调解队伍。在交通事故、婚姻家庭、医疗、物业、金融、消费等矛盾纠纷突出领域成立行业调委会,逐步形成“纠纷内部解决,矛盾行业处理”的“自助”化解模式。第三方调解队伍。引进融曜调解、舜滨调解两家民办非企业调解组织,专业调解金融商事纠纷和交通事故纠纷。社会调解队伍。凝聚1259名法律明白人、489名法治带头人、1298名网格员力量,将法律咨询、矛盾调解触角延伸到社会各角落。发动“五老人员”、“乡贤”“黄河大妈”等力量组建志愿调解队伍,提供特色调解服务。司法行政调解队伍。法院、检察院、公安、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工作人员主动调解矛盾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多元参与、多部门联动,让矛盾调解更加高效快捷
在矛盾调解工作中,滨城区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和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途径和方法。
“下一步,滨城区司法局将进一步提高‘一站式’多元解纷能力和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突出问题,研究方法对策,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展现担当作为,提升‘一站式’矛调中心服务质量。”王伟说。
为强化矛盾调解队伍建设,滨城区“一站式”矛调中心还引进了融曜商事调解中心、舜滨民商事调解中心、滨州律正民商事调解中心三家民办非企业调解组织,专业调解金融商事纠纷和交通事故纠纷等。
融曜商事调解中心负责人索琳向记者介绍,融曜商事调解中心下设调解服务、法规研究、宣传培训等6个小组,聘请金融商事领域资深法官作为特聘专家对调解员进行专门培训,对疑难复杂案件出具专家意见。推动以李惠为核心成员的“惠和”调解团队,建设品牌调解室,发挥优秀调解员引领示范作用,打造行业标杆。在工作过程中与法院深入沟通交流,工作环节上不断优化提升,先后被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滨城区人民法院、邹平市人民法院聘为特邀调解组织。“法院在受理金融纠纷案件前,将案件委派调解中心调解。我们按照‘调解优先’、‘应调尽调’的原则,引导当事人以非诉讼解纷方式解决纠纷。调解成功的案件,经当事人申请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调解不成和失联案件由融曜商事调解中心出具立案证明,原告通过法院电子诉讼服务平台上传立案材料在法院立案系统进入立案程序,减少纠纷转入诉讼领域。”索琳介绍。
相比于融曜商事调解中心,舜滨民商事调解中心除民商事调解外,还侧重调解道路交通事故有关的各类纠纷。舜滨民商事调解中心负责人孟祥滨告诉记者,2023年3月,舜滨民商事调解中心入驻滨城区“一站式”矛调中心,同时入驻的还有滨城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今年9月份,舜滨民商事调解中心成功调解14起业主诉置业公司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件,前期整理核对与每一户业主的证据材料,核实违约天数和违约金约定,与代理人律师进行充分沟通,同时征询法院审理意见,参照以往判例,就被告置业公司和业主之间有关违约金比例的分歧达成初步共识,最终一次性调解成功,为业主争取到逾期交房违约金共计20万余元,随后调解中心对接法院申请对14份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使得经确认的调解协议获得强制执行力。
“舜滨民商事调解中心和道交调解委员会入驻以来,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降低信访投诉率,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的诉讼负担,积极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法院、检察院、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加强协调配合,有力促进了社会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快速化解,对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参与化解矛盾纠纷,起到了新时代法律服务桥梁纽带的积极作用。”孟祥滨说。
作为全市首家以律师为主体的专业社会化调解组织,滨州律正民商事调解中心于今年8月份入驻滨城区“一站式”矛调中心。“中心统筹、指导全市100余名律师调解员,受理各类民商事纠纷、法律咨询等,根据不同案件类型,将案件精准分配至专业对口、经验丰富、调解效率高的律师调解员手中,真正实现律师调解高效、便利、专业、保密等优势。”负责人刘建雷介绍。
发挥基层力量、创新基层举措,让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滨城区民政局党组成员、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李鸿雁向记者介绍,“五级双向工作法”中的五级涉及居民、居民小组、社区、街道、区五个层面,通过实施“五级双向工作法”,推动了全区社区治理水平的普遍提升。
“从当前情况看,我区社区治理仍存在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社区基层力量薄弱、居民议事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下一步,滨城区将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深化完善‘五级双向工作法’,强化实验成果应用,推动刚性政府管理与柔性居民自治的再融合。”李鸿雁说。
为推动纠纷高效化解,区仲裁院积极探索建立了“仲裁”多元调解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仲裁+监察、仲裁+基层调解组织、仲裁+工会的联合调解机制。
滨城区人社局党组成员、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李斌介绍,今年以来,“仲裁+”联合调解模式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80余起,其中调解成功并出具法律文书180余起,涉案金额约230余万元,安善处置多起群体性劳动争议。例如2023年2月,某健身训练公司因经营不善导致员工工资欠发,区仲裁院陆续收到多起员工投诉单位欠薪问题的仲裁立案材料,因该公司注册地属市西街道办事处,区仲裁院联合市西街道权益保障中心协同处置,成功为10余名员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资;2023年8月5日,区仲裁院联合区劳动监察部门协同处置滨州市滨城区长青树幼儿园群体性欠薪案件,成功出具仲裁案外调解书26份,妥善化解群体性纠纷。
“下一步,区仲裁院将进一步完善‘仲裁+’联合调解工作模式,构建起多元纠纷调解机制,近期在市中成立正青春新业态调解中心、在大连万达成立商圈调解中心等基层调解组织,持续开展基层调解活动,坚持悉心调解温暖民心、公正仲裁定纷止争,助力维护劳企关系和谐稳定,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线。”李斌说。
在基层矛盾处置中,网格员和物业人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张磊是北镇街道顺河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已经干了6年,主要负责六街蔬菜批发市场大网格,而这个网格内固定的商户就有800多户。“刚开始干的时候还想着能走路减减肥,但走了三天脚上就磨起了泡,后来算了算步行一圈得有5万步。”张磊开玩笑地说。
“‘红色物业’党群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受理和解决群众‘烦心事’、‘糟心事’6000余件,为民服务热线及信访投诉物业管理总量占比由2019年31.3%,下降到2023年的12.8%。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街道。”马晓志说。
“矛盾调解工作是涉及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不仅要干好更要干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机制,进一步增强功能,让流转进一步通畅,创新工作举措,提高整体队伍素质,大力普及调解工作,真正让群众认可调解、参与调解、支持调解,最终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滨城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杨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