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近期有不少媒体曝光一些直播间打着养生旗号骗取老年人的钱财,上演压片糖果价格翻倍变“神药”的戏码。直播间养生局何以“套路”老年人?
每天晚上七点半,某养生直播间就会准时开课,拥有“抗癌防癌专项基金会秘书长”“国家一级保健医师”“国家一级营养师”等多个头衔的讲师开始讲解养生知识。直播间里,普通保健品被宣传成“养生神品”,其价格成倍上涨。有的老年人甚至为了购买保健品花费十几万元。
可经过警方调查,直播间推销的小分子肽、雪莲、红景天、磷虾油等保健品,并没有直播间所提到的治疗疾病的作用。
心理被“拿捏”:利用老年群体的健康焦虑
这类养生直播间产品包括实体药品与课程等虚拟产品。央视“315”晚会曾曝光有店家将压片糖果做成药品,导致高血糖患者病情加重。一些直播间要求消费者按照“养生食谱”每日打卡饮食,造成部分人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
为何“一眼假”的直播套路,年轻人嗤之以鼻,老年人深信不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大华分析,由于部分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难以根治的慢性疾病,他们或许更愿意去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万一他们就成了那个被治愈的少数幸运儿呢”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面临较大变化,当追求健康消费心理迅速滋长,理性消费就很可能被抛诸脑后。一些店家正是利用老年群体的“健康焦虑”通过夸大效果、虚假宣传、销售误导等手段销售各种保健品,使得一些“乱投医”的老年人“掉坑”。
“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背后,主要蕴含着两类需求,即健康需求与情感需求。”吉林省长春市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杨楠指出,“除了健康焦虑以外,也与老年群体大多处在‘空巢期’有关。子女忙碌、社交圈子缩小以及各种躯体不适等因素会让老人感到孤独,在心理上有更强的社会归属需要。店家正是利用老年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在直播间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虚拟空间,亲切热情的称呼、同龄的相同爱好者聚集形成的氛围,让老年人有了情感寄托,并在这种情感慰藉的驱使下放松警惕,轻信商家的宣传和承诺。”
虚假宣传已违法:填补老年人“数字鸿沟”需各方努力
今年5月23日,安徽省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一起诈骗案,程某山、迟某军、王某红等10名涉案人员,均被法院认定犯诈骗罪,被判处三年到十三年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据悉,这起特大诈骗案涉案人员迟某军是一家文化公司的讲师。只有高中文化的他,却被包装成了养生栏目“首席严选官”。在直播中,他看似讲授养生知识,实则在兜售保健品。
填补老年人的“数字鸿沟”,解决老年人“触网”安全问题仍需各方努力。
“如果观看养生直播视频后购买了假冒伪劣保健品,一方面,可以向主播所在的网络直播平台投诉;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当地的消费者协会举报。”朱巍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