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标准目标:

1.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能力提升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2、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3、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仅供有能力学生理解):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和整体思路:

本课是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朦胧诗。属于略读课文,朦胧诗是诗歌中比较难懂的一种,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锻炼学生自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能力,教学安排上准备采用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为辅助的原则进行教学,基本采用。学生准备预习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走知道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告诉我们,星星点点的希望,可以染成一片光辉灿烂。是的,漆黑的夜里,众星拱月的美景曾给过我们许多的梦想和希望。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对着浩瀚的星海发出各种感叹。你知道哪些?(李白的《夜宿山寺》、杜牧的《秋夕》、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首读:单人读。

试着读读诗歌,看你能读懂吗?

三、再读:讨论读。把你们集合的信息总结起来,看看能不能碰出一点思想的火花。

提示:结构、句式、分节、修辞、词语、给你的'感觉等目标:初步读懂。教师之后范读。

总结:结构上的,句式上的,感觉上的。总结板书。

1、给你什么感觉?

2、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3、这些词语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展示句式叠合的句子。第一节:感觉好,美(读),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

第二节:感觉不好,丑恶的(读),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喜欢谁喜欢”。

作者通过这样的表达,想表达什么?(不明白?太模糊?作者的意思不明了?那老师昨天晚上冥思苦想,耗费了无数的脑细胞,把它改写了一下:

四、再读:讨论读。

目标:找出诗歌的内涵,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提示:参考自己的生活经历。读完后,教师总结:

第一小节:肯定句式,肯定梦想中的美好

第二小节:否定句式,否定现实中的丑恶(也同样表达美好的追求)总结内涵: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

好了,明白了诗歌的内涵,让我们带着对作者的理解欣赏一下名家朗诵。

五、重点问题:

揭示变奏曲的含义。

六、揭示朦胧诗和江河以及题目“变奏曲”的含义。(课件展示)

同学们,是的,这首诗没有出现任何关于理想和现实的字眼,但是,这样在我们看来很模糊的写法却在我们读懂之后,作者对梦想的无限渴望,对现实的无奈痛苦却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作者用文学技巧、象征手法完美诠释了自己的追求。是的,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如此模糊的写法,正是这种诗歌的魅力所在。他让我们在自我解读的过程之中,了解作者的思想,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七、结课。

回顾本诗,作者的追求仍然深深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是的,他用一个简单的句式,完成了梦想的企盼。让我们再次带着理解的眼光,却感受江河的内心吧!配乐朗诵(集体)那么,我们也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希望的星星永远闪烁在心头,并为了实现而努力只求,梦想就一定就实现。八:作业:

一、背诵全诗,仿写句式:“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

二、仿写一首诗歌。(提示:可以用美丑相对的两个概念)

三、课后题。

(第一个作业给实现基本目标的同学,第二个作业给完成能力目标的同学,第三个作业全做)

附:板书:

第一节:美(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肯进句式。表达梦想的美好。直接企盼

第二节:丑(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喜欢谁喜欢”。否定句式。表达现实的丑恶。间接表达

总体:向往光明、自由、温暖!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板书设计:

理想

光明星星美好

星星变奏曲

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诗句,领悟比喻句的寓意,把握诗歌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

2、理解本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奏曲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星星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把握意境。

难点:比喻句的含义,变奏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天上的街市》,引入教学。

二、知识介绍: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自学指导1:(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四、合作展示1:

1、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五、自学指导2: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六、合作展示2:

1、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七、当堂训练:

1、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2、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八、提升小结:

这首朦胧诗,运用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向往光明未来(正面)

否定黑暗现实(反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题】: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二、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五、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THE END
1.生日快乐变奏曲教学设计 《生日快乐变奏曲》 【授课教师】黄楚钰【学校】中山市大涌镇安堂小学【授课年级】四年级【课型】欣赏课【教学内容】人音版第七册第七单元《祝你快乐》 【教材分析】德国作曲家彼特亨得里克所作的《生日快乐变奏曲》,是以《生日快乐歌》为主题的弦乐四重奏。此曲由生日快乐歌为主题,加上11个变奏组成。https://m.zsjsjy.com/zone/HCY611/article/view.do?id=8ad4c665e79745a9a8b3bec03b27844c
2.《生日快乐变奏曲》教案精选文档生日快乐变奏曲教学内容聆听生日快乐变奏曲。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生日快乐变奏曲,深入了解“变奏曲”这一音乐体裁。 2、学生能够哼唱音乐主题旋律,感受过生日时的快乐心情,从而深刻体会到了音乐旋律的节奏变化。教学重点了解变奏曲的体裁以及音乐变化的特点。教学难点让学生尝试变奏,创作变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https://m.66law.cn/contractmodel/6066562.aspx
3.《乒乓变奏曲》教学反思.docx《乒乓变奏曲》教学反思《乒乓变奏曲》教学反思1 本课是人音版第七册第四课《欢乐的课间》第一课时,共有两个教学内容,分别是音乐听赏《乒乓变奏曲》和歌曲《哦,非常钟》,通过两个内容的学习,体验课间非常钟的欢乐情感。钢琴独奏曲《乒乓变奏难点在于理解https://www.taodocs.com/p-698213929.html
4.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上《乒乓变奏曲》教学方案《乒乓变奏曲》的主题音乐取材于儿童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活泼欢快,表现孩子们打乒乓球时的快乐神情和熟练的球技。像通常的变奏曲一样,主题非常简洁,带顿音的单声部旋律由左右手交替弹奏,灵巧轻快,好像乒乓球在小球手的你推我挡之下,一来一去,银光闪闪。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乒乓变奏曲》,初步了解“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567401039075074&wfr=spider&for=pc
5.变奏曲怎么弹?哔哩哔哩5555 57 16:44 App 人音全国钢琴教学研讨会演出:魏某,贝多芬变奏曲 3447 14 3:56 App 第二集:找琴练 3049 34 6:52 App 第一集:出发 734 -- 3:44 App 勃拉姆斯51练习曲2ab 4.5万 86 1:57 App 弹琴15触键法你会几个? 693 -- 24:35 App 关亚荣钢琴 贝多芬-第11号奏鸣曲,Op. 22 333https://m.bilibili.com/video/av886357287
6.《小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摘要】:<正>【设计思路】《小星星变奏曲》是莫扎特的作品,通过歌曲《闪烁的小星》改编而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莫扎特为它配上十二段可爱又富有魅力的变奏,并根据变奏曲的特点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节拍等音乐表现手段,来演绎《闪烁的小星》中的不同情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精选了第一、第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YTD201410007.htm
7.<乒乓变奏曲>教学设计伍杨陈双工作室教材分析:《乒乓变奏曲》的主题音乐取材于儿童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乐曲由1个主题和5个变奏组成,活泼欢快,表现孩子们打乒乓球时快乐的心情。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比较集中,大部分同学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想象力、音乐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特点。在整个教学中以“音乐”为主导线索,并加入相应的动作http://www.slypzx.com/studio.php/index/content/id/9504
8.《乒乓变奏曲》教学设计姊妹情姊妹情《乒乓变奏曲》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课前网络学习回顾: 师:大家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变奏和变奏曲,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播放微课回顾“什么是变奏和变奏曲”。 三、亲身体验,学习用口琴吹奏《乒乓变奏曲》主题旋律。http://blog.xxt.cn/showSingleArticle.action?artId=7491881
9.《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教学札记《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一首由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根据陕北绥德县民歌《三十里铺》改编的、带有叙事性质的钢琴变奏曲,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钢琴音乐作品。这首作品的演奏难度在考级类别中为七级程度,被选入《全国高师钢琴基础教程》第四册。 http://www.gsunesco.org/wenxian/shuming/20221203/1134.html
10.钢琴《变奏曲》分析10篇(全文)[1]于焱.试论舒曼《阿贝格变奏曲》的教学与演奏[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08, 1. [2]罗宇佳.舒曼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及《阿贝格变奏曲》的演奏提示[J].文教资料, 2007, 2. 钢琴协奏曲《中国纪念》首演 第4篇 西方音乐家以中国音调素材进行创作,本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例。如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https://www.99xueshu.com/w/ikey5pfwkbqk.html
11.让课堂“灵动”起来——《生日快乐变奏曲》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张鑫借助实践,体验,创造等多种教学设计,使多种学习内容具体化,以达到知识更直观,更简明,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表达。本文以《生日快乐变奏曲》一课为例,科学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提升音乐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核心素养,并结合案例论述如何让音乐课变得“灵动”起来。https://www.meipian.cn/548j6m3x
12.《石头变奏曲》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视频完整版在线观看有关于石头变奏曲教学视频 - 石头变奏曲优质课示范教学视频,石头变奏曲的视频集。https://www.tingkez.com/tags-etagid31495-0.html
13.固定旋律变奏曲式的教学与分析——以格林卡《波斯人合唱》为例通过对固定旋律变奏曲式结构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析固定旋律变奏曲式,本文对在教学中如何对固定旋律变奏曲式作品进行分析进行梳理,从曲式、和声、旋律特点等方面对格林卡《波斯人合唱》作音乐分析,进一步认识固定旋律变奏曲式结构特点和格林卡的创作思想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E5%9B%BA%E5%AE%9A%E6%97%8B%E5%BE%8B%E5%8F%98%E5%A5%8F%E6%9B%B2%E5%BC%8F%E7%9A%84%E6%95%99%E5%AD%A6%E4%B8%8E%E5%88%86%E6%9E%90%E2%80%94%E2%80%94%E4%BB%A5%E6%A0%BC%E6%9E%97%E5%8D%A1%E3%80%8A%E6%B3%A2%E6%96%AF%E4%BA%BA%E5%90%88%E5%94%B1%E3%80%8B%E4%B8%BA%E4%BE%8B-%E6%A2%81%E5%AE%9D%E5%BF%A0/c3cd0447616a13050b75c27c9e7355f1cd78616a
14.勃拉姆斯六首钢琴独奏变奏曲的变奏手法教学研究琴趣乐屋【摘要】勃拉姆斯的创作中变奏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古典时期创作手法的继承以及浪漫主义时期创作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变奏手法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变奏曲式中,无论是奏鸣曲式、三部曲式都可能会用变奏手法来作为音乐推动的力量,而本文笔者将以勃拉姆斯的六首钢琴变奏曲为本体,对该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部分变奏手法作出一定http://www.qulewu.com/article20190410074013/aritcle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