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1866~1925)墨迹“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因孙中山的推崇,国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变得非常熟悉。
“五四”运动中各地学生、青年团体散发的部分传单。
1941年初,晋察冀边区军民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当局制造“皖南事变”。当时“抗日”之类的词语成为当然的流行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已不仅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流行语,直到今天仍然常见于各地校园。
上世纪70年代“为人民服务”的宣传画。
2008年,网络流行“俯卧撑”一词,源于当年的贵州瓮安“6·28”事件,连房地产开发商也想借机炒作一把。
流行语是表达一个时代的事件、行为和趋势,被普遍使用,且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词语,它是反映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也是回望过往岁月的一扇窗户。辛亥百年以来的流行语,丰富多彩,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和变迁。浏览辛亥百年以来的流行语,就是对中国百年沧桑巨变的一次快速检阅。
“革命”“救国”“白话文”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其悬挂于灵堂前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也成为一再被引用的流行词。
发端于1915年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创造了一批新的流行语:新青年、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马克思主义、白话文等。
上世纪20到40年代间,从流行语上看,中国人还普遍受到了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的影响,由此导致一些人或事物的称谓发生变化,并被普遍使用,成为当时的流行词。比如,民国之前对服务业的劳动者称为“听差的、堂役、老妈子、丫头”等,但在民国时期,一律改称为“服务员”;“荐人馆”改称“职业介绍所”等。那个时候的婚恋流行语是:文明婚礼、集团结婚、婚纱照、自主婚姻、爱情至上等等。
抗日战争时期,“救亡图存、团结抗战、一致对外、杀鬼子”等,成为当然的时代流行语。
“爱人”“同志”“放卫星”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流行语,突出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如“三反”“五反”、“公私合营”、“生产合作化”、“合作社”、“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赶英超美”、“大炼钢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另外,“除四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人民服务”等口号,也流行一时。
受其影响,对人的称谓上起了很大变化,“同志”、“爱人”成为流行极广的流行语。
“文革”“知青”“红宝书”
“知青”、“老三届”,“忠字舞”、“红宝书”、“早请示、晚汇报”、“最高指示”等,无疑是“文革”期间被广泛使用的流行语。
10年“文革”产生了一大批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流行词语。比如,“阶级斗争、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走资派、文斗、武斗、牛棚、牛鬼蛇神、黑五类、红卫兵、红宝书、工宣队、狗崽子、斗私批修、革命小将、高大全、大串联、样板戏、批林批孔”等等。
上世纪60年代末,提倡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宣队进驻各个单位,社会上最流行的称谓是“师傅”两个字,这一词逐渐成为被社会广为接受的流行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
“官倒”“下海”“第三者”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承包经营、包工头、倒爷、特区、特事特办”等,成为流行词。当时,社会阶层开始分化,出现了“下岗、北漂、待业、富豪、暴发户、官倒”等流行一时的词语。
“承包”这个流行语,无疑值得回味。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十八位农民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向全国推开去,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不满于现状,纷纷投身“商海”,开公司、办企业、去外企,被称为“下海”。曾几何时,“下海”颇为风行,“下海了吗”几乎成了人们见面的寒暄语。
上世纪80年代,“喇叭裤”作为一个流行词,扑进人们的视野。喇叭裤一度被反对和抵制。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上街,肯定会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成为众人口中“不正经的人”。1980年,不少武大学生穿上了喇叭裤,校方就在校内贴出一条大标语:“喇叭裤能吹响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吗?”武大学生也贴出一条小标语:“请问什么裤吹得响?”
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打出横幅“小平,您好”的口号标语。这条流行语,已成为人民对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深情怀念。
“微博”“给力”“有木有”
上世纪90年代的流行语,反映了社会各领域的变化,比如:“手机、农民工、同居、三陪、单身贵族、网络爱情、包二奶、傍大款、城管、郁闷、小三”,等等。
“上网”也成为这一时期的流行语。网络中的新生事物数不胜数。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网络,后来的“周老虎”会受到那么大的公众质疑,导致骗局拆穿,真相大白。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股票,无疑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最激动人心的“流行词”。因为炒股,人们体会到什么叫市场,什么是投资,什么叫收益,什么是风险。
由于网络的普及,网络和口语词汇这个时期开始主导年轻人的语言市场,“酷、猛、火、菜、宰人、灌水、拍砖”等,成为流行词语。
深圳:流行语引领全国风尚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敢为天下先,产生了引领全国风尚或独具特色的一批批流行语:“特区、姓社还是姓资、南方谈话、聘用制、土地拍卖、深圳速度”等。
□细节
数数“36条腿”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人结婚讲究“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36条腿”。“36条腿”更是成为婚恋领域的一个流行语。
什么是“36条腿”?说来简单,就是要想结婚,必须有“一套家具”。一套家具包括“方桌一张,椅子四把,双人床一张,大衣柜一个,写字台一张,饭橱一个”,正好是36条腿。几年后又时兴中橱、沙发、茶几、床头柜等,也就增加到了“56条腿”。再后来更是变成“72条腿”、“76条腿”。
你千万别小瞧这“36条腿”,它可把急于结婚的男青年折腾得够呛。因为那是个商品短缺的时代,你要的这些“腿”,要么市场上没有卖的,要么有的样式陈旧不合心意。缺了这些“腿”就结不成婚。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动手,找人打制。当时,结婚打家具这股风几乎刮遍全国。“逢人都说打家具,到处都闻叮当声”竟然成为一景。
□年轮
辛亥革命前后
1915年前后
新文化运动创造了一批新的流行语:新青年、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马克思主义、白话文、国学、整理国故等。
新中国成立后
“同志”、“爱人”成为流行极广的流行语。10年“文革”产生了一大批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流行词语:阶级斗争、牛鬼蛇神、黑五类、红卫兵、红宝书、狗崽子、革命小将、高大全、大串联、样板戏、批林批孔等。
上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承包经营、包工头、倒爷、特区、特事特办等,成为流行词。
上世纪90年代
当时的流行语反映了社会各领域的变化,比如:手机、农民工、同居、三陪、小姐、包二奶、傍大款、城管、郁闷、小三等等。
21世纪
网民们创造了新的流行语:神马、雷人、很黄很暴力、俯卧撑、宅男、周老虎、山寨、躲猫猫、伤不起、OUT、给力、有木有等。
跨版撰文黄寿长
图片均为资料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