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适用专业:刑事执行(社区矫正方向)
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正技术、
戒毒康复
1、课程的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刑事执行(社区矫正方向)、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正技术、戒毒康复专业的专业领域学习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具备灵活运用社会心理理论来指导监狱、社区的罪犯改造、心理矫正和戒毒康复工作。它要以《社会学基础》、《普通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将《行为矫正技术》、《心理咨询技术》、《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实务》等社会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串联成一个整体的主干课程。
2、设计思路:
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训8学时。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已经学习了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了解社会心理学,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的不断融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社会群体的心理动态和社会中个体的心理动态,掌握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清楚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掌握社会心理学实务操作工作要求,掌握罪犯心理矫治和社区矫正、戒毒康复的工作方法与技巧,毕业后有能力从事基础司法行政工作。
2、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熟练运用社会心理学对监狱和社区的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矫正,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尽快实用新的生活,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来。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中最基础的学科。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心理学的内容、基本现象和特点进行总体的了解,这是了解心理测量对象的一个必要基础。
《社会学基础》是研究社会学基本原理和社会现象的一般规律的社会学,是所有社会学分支中最基础的学科。通过社会学基础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内容、基本现象和特点进行总体的了解,掌握社会基本发展的趋势,分析社会现象,化解社会矛盾。
2、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学生后续学习心理咨询技术、罪犯心理矫治技术等课程打下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基础。在心理咨询的初诊接待阶段,对来访者的心理状况做初步的评估,需要使用一些专业的心理量表进行测评,为心理诊断提供依据。在对罪犯的心理矫治过程中,罪犯心理测评也是其中必需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据心理测评的结果,为罪犯心理矫治方案的设计,如何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课程为学生后续学习《行为矫正技术》、《心理咨询技术》、《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实务》等社会学、心理学、法学课程指明学习方向,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首先学习普通心理学与社会学,了解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然后深入到社学学科与心理学学科的结合,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教学的重点在于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来分析个性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做出不同反应的原因和动机,帮助学生毕业以后再工作中尽快了解社会、尽快的适应工作,服务好基础司法工作。
本课程共32学时,其中理论学习24学时,实验实训8学时。具体进程及学时安排如下表。
《社区矫正实务》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表
序号
教学单元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能力要求)
建议课时
1
第一章
社会心理
学概述
1、研究的对象
2、社会心理学史
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社会心理的发展史。
2
1、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开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活动
2实
3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1、社会化
2、社会角色极其理论
清楚人在成长的历程中,将经历哪些社会化过程。
4
1、自我、身份与自尊
运用社会角色的角度来分析、思考关于“我”的问题
5
第三章
社会知觉
与归因
1、社会知觉
2、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对自我印象和管理的能力。
6
1、归因
帮助学生了解他人处理善后事宜的态度
7
第四章
社会动机与
社会情绪
1、社会动机概论
2、主要的社会动机
帮助同学们运用社会动机原理来提高的办事效率
8
1、社会情绪
帮助学生学会有效的对自己不良情绪的管理
9
第五章态度
1、态度形成
2、态度转变
帮助学生学会用态度改变理论来改变他人的某些观点
10
1、态度测量
让学生掌握用心理测量工具来测量态度
11
第六章
沟通与人际关系
1、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2、体语沟通
提升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特别是与谋生人交往的能力。
12
3、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掌握在人际交往中,一些重要的原则。
13
第七章
社会影响
1、从众
2、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提升学生分析社会事件的能力
14
1、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提升学生处理突然事件的能力
15
第八章
爱情、婚姻
与家庭
1、爱情
2、婚姻
3、离婚
提高学生处理家庭事物的能力
16
第九章
社会群体心理
1、社区心理
2、阶层心理
3、民族心理
让学生理解整个社会不同阶层思考问题的方式
《社会心理学》教学单元设计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教学
单元
要点
理论
实践
教学重点
教学情境与
教学设计
建议
学时
第
一
章
社会
心理
学概
述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社会学
2、什么是心理学
4、社会与心理的关系
无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
2课时
实训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演变
1、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基础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师讲授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2、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通过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不同年级大对学校警务化管理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师生讨论
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
二
一、什么是社会化
1、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哺社会化
2、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几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化区分
二、社会角色极其理论
1、角色失调理论
社会角色的分类标准
三、社会角色极其理论
1、自我的概念
2、自尊的概念
通过投射绘画的心理测量游戏,客观的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
自尊=成功/抱负
通过团体绘画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归因
三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社会认知过程中图式理论
认知过程中图式流程的掌握
教师讲授、
学生讨论
4课时
二、印象形成与管理
1、首因效应、光环效应
刻板印象
2、印象管理策略
自我印象管理
三、归因
1、归因原则
2、控制点理论
对归因动机的分析
第四章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
四
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
一、什么是社会动机
1、动机强度、任务难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在不同的动机下和工作难度下产生怎样的效率
二、社会动机
的主要表现
1、亲和动机理论
2、成就动机理论
3、权利动机理论
亲和动机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三、什么是社会情绪
1、嫉妒理论
2、羞耻理论
3、内疚理论
男人在青年时遇到怎样的羞耻、到中年以后感觉到哪些内疚,
五
态度
一、态度是怎
么形成的
1、态度的功能与维度
2、态度的形成
态度与行为、态度与价值的关系
二、态度是怎么转变的
1、态度转变的模型
2、海德的平衡理论
态度如何受到情景的影响
三、态度怎么进行测量
1、态度的投射测量理论
2、态度类聚测量理论
运用李科特编制的《态度测量》进行测量
现场测量,分组讨论
第六章沟通与人际关系
六
一、沟通的结构
1、沟通的模式
2、沟通网络
沟通的主要功能
二、什么是肢体语言的沟通
1、肢体语言沟通理论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会观察他人的肢体语言
三、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1、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2、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人际距离与人际关系的相互水平
第七章社会影响
社
会
影
响
一、什么从众
1、从众的主要功能
2、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
从众与参照物、偏差恐惧的关系
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1、优势反应强化说
个人的努力与群体规模的关系
三、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1、塔尔德的“模仿率”
2、社会感染
放一段反应视频当代大学生化妆的视频,观察女同学的打扮
在对事物的判断过程,如何避免暗示.
情景演示
第八章爱情、婚姻与家庭
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一、什么是爱情
1、斯坦伯格的三角形理论
经济、繁衍、爱情的关系
二、什么是婚姻
2、夫妻关系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爱情观
三、什么是离婚
1、夫妻心理冲突理论
价值观对夫妻关系才影响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相对比较的完善,国内外这方面的教材也比较都,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要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证考试想配套。
社会心理学教材名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民族出版社出版。
(二)教学建议
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去探究、思索实际问题。
(2)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形成职业能力。
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教学用具: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并合理利用计算机、录像幻灯等教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校园网等设备辅助教学。
(三)教学团队基本条件
本课程要求教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高,责任感强,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好,富有创新意识,“双师”素质突出,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师资配置能满足该课程教学和教改需求。
(1)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背景。
(3)课内实践部分指导教师必须具备行业实际工作经历3年。
(4)具备设计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法的设计应用能力。
(5)具有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比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
(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文字教学资源。编制项目教学指导书及实训教学指导书,编制各种应用案例,开阔学生视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2)音像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广泛收集社会案例资源,用于作为项目教学或案例学习;制作社会心理学自主学习课件或网络课程。
(3)社会心理学教学网站建设。将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标准、教学指导、学习指导、考核题库及标准答案、网络课件等资源上网,设置网络答疑栏目,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广泛的可用资料。
六、教学评价
1、考核标准与内容
2、考核方式与主体
①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如下:
形成性考核(即学习过程考核)主要是促进学生对相对稳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其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70%。
形成性考核包括:
作业:根据作业的内容和质量进行评分(30%)。
终结性考核采用期末卷面考试(闭卷)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采用灵活的题型,以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考核主体
采用学生与教师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辅导教师相结合、现场专家与教师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三个环节的积极性,建立多主体、多方式、立体式的考核体系。详细内容见下表。
《社会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考核人
权重
各教学单元
理论部分考核
情境教学
小组互评
学生
15%
教师评定
教师
25%
作业成绩
20%
笔试
综合测验
40%
小计
100%
实训部分考核
校内实训部分
实训态度
教师、学生
10%
实训过程考核
30%
实训报告
顶岗实习部分
实习态度、职业道德
现场指导教师
岗位作业标准
实习报告
加
分
1、根据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武或设计与制作大奖赛的获奖情况给予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