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比如流派和人物的对应关系可能会考察单选题,各流派的主要内容和优缺点会考察单选题或者多选题。
典型的课程理论分为五大类,分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以传递科学知识为中心任务的课程观,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背景:
①1929年美国爆发经融危机给资本主义制度十分严重的打击,使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美国的教育竟表现的软弱无能。
②当时在美国实行的进步主义(以儿童为中心,弱化教师地位)表现出明显的缺点,比如考察学生不严格,学生成绩较差,轻视知识的系统传授以及人的智力发展。
分类: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
主要观点:
①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
②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存在基本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任何一门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特有的研究方法。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
③发现学习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巴格莱,弗莱雷
①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里的共同要素指的在“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上产生的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其中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各种技艺及传统的“态度”、“理想”等等。而这些要素是人人所必需学习的。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化的共同要素传授给青年一代。而针对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美国的教育需要为国家和民族服务)
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钦斯
主要观点: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认为变化只是表面的,而控制世界最根本的原则是亘古不变,永恒的。而永恒学科指的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
评价:
优点:学科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缺点:重知识轻经验、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学术性轻实用性,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二)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认为课程的内容是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课程的核心是学生的问题。包括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和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1、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活动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杜威(实用主义学派代表人)、克伯屈
①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②强调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③强调学校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
④课程组织要心理学化。(儿童是初学者,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所以,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2、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奈勒、萨特
①存在主义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②反对固定的课程。(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因为人的境遇是时刻变化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的、绝对的,而且固定的课程难以适合学生的情况和需要,成了和学生没有关系的东西。这样的课程无助于学生的发展。)
优点:以学生活动,经验和需要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缺点:过分强调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课程缺乏系统性。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①社会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该以建设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
②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
③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④社会群体应参与到课程设计中。
优点:重视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缺点:缺乏系统的知识学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四)后现代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多尔
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①丰富性:体现了开放性,认为学校中传授的主要学术性学科都有它们终身的历史背景、基本词汇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如社会学科包括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主要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
②循环性:旨在发展能力,这个特征是很重要的,因为一种内容丰富而且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回头思考它,往往需要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
③关联性:一是教育上的关联。它强调在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整套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也要强调其中的关系。二是文化方面的关系。有关文化的和宇宙论的关系,虽然在课程之外,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课程就在其中形成。
④严密性: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最重要。实际上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
优点:将知识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丰富了知识的内涵,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缺点: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实践中较难操作。
(五)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人性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
①要求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主张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内部和外部要
②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贯彻适切性原则
③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密切注意适合学生的生活、要求和兴趣。
总结
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
布鲁纳
以学科结构为中心
要素主义
巴格莱
以“共同要素”为中心
永恒主义
赫钦斯
以“永恒学科”为中心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
杜威、克伯屈
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
存在主义
奈勒、萨特
以学生需要为中心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布拉梅尔德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后现代课程理论
多尔
4R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罗杰斯
从教材转向个人
练习题
1.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做中学”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
C.社会课程论D.要素课程论
1.答案:B。解析:活动课程论主张编制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顺序相一致,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以活动为中心,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提倡学生“在做中学”。
2.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哪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根据这一观点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存在主义课程理论B.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D.经验主义课程论
2.答案:B。解析: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代表人物,结构主义课程属于学科中心课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