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早点儿退休,与自己的身体和解。
“实际上我做企业是个错误”
周厚健被“延迟退休”后,我曾问过周厚健:“回过头来看,你怎么评价自己?”周厚健说:“实际上我做企业是个错误,这里面有热爱、有逞能、有责任、有感情。”
周厚健成为海信集团的掌舵人,固然有着强烈的宿命感,像是一桩“包办婚姻”,但究其真实,却是周厚健的自我选择。
周厚健在1957年8月出生于烟台牟平一个工商业主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资本家”。在他出生前十年,周家还是当地极为显赫的家族。那时候中国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而他的父亲则极其豁达地看这世道,22岁发迹之后,不买房、买地,而是用赚到的钱投资办企业。
他的童年不很愉快,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其必须面对命运的嘲弄。多年后周厚健回忆往事说:“我认为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头脑的人、有境界的人。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资本家’是个政治概念,没有对我造成一点恐惧感。”
1976年,周厚健去青岛崂山插队,第二年就返城回到青岛,顶替父亲进了工厂当车工。一年后,正是恢复高考的好时机,他投考山东大学电子系。他考得不错,青岛市数理化第一、总分第三。他被录取了。
1982年大学毕业时被导师寄予厚望,希望他留校搞学术,结果他选择了到工厂工作。老师大发雷霆,“因为他觉得毕业之后到了工厂就不如你在学校里面能发挥你的才能”。
老师决定不了周厚健的命运。他选择了尊重。他最后给了周厚健一个建议:“有两件事情毕业之后要特别注意:第一,多学点历史;第二,不要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老师已经从四年的大学生活中看出周厚健不擅处理人际关系。
周厚健的未来,不但要“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还要做将近十万人的工作。这是他的命运。
1982年,周厚健带着一种怪癖离开了济南——他爱做高考题,这种怪癖并未因学生时代的结束而宣告终结,相反却更加顽固地盘踞在他生活中。在1978年高考之前,他做完了建国以来所有的高考试题;即使读了大学,他每年依旧继续做高考题,一直做到1987年。他的藉口是“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退化了没有,并提醒自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
周厚健到了青岛电视机总厂之后,做了几年技术员。那时候大学生相对较少,懂技术的大学生更少,又正赶上青岛电视机总厂在1984年引进了松下彩电生产线,周厚健便脱颖而出,1986年被提拔为厂长助理。这是一个让周厚健苦恼的职位。“那个时候我就很不能接受,不能干课题了很不能接受。”
周厚健的父母都是搞技术工作的,他喜欢“干课题”。在做厂长助理之前,厂子里提拔他当设计科长,他当时就问了一句话:“当科长了还能不能继续干课题?”领导说能,他说:“能就行。”
当了厂长助理之后,一下子就“不能”了。这让他很痛苦。“但后来呢也就这么过来了。”
“在此之后呢,所做的工作都不是我热爱的。这就是我说的,干企业其实我是不合适的。但是有一点,我挺执着的,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我的执着而发挥了作用,比如说好胜,包括责任,包括再融入感情,这个执着就变得很有意义。”
1991年底,老厂长李德珍要调往山东省外贸公司工作,临走前找已经是技术副厂长的周厚健谈话,说:“我要调走,你来干比较合适。你要不干的话,就让老刘干。”老刘叫刘国栋,后来成为周厚健最可靠的搭档之一。
周厚健脾气爆烈、性子急,说话直来直去,他的自我评价是,“人事上刻薄”,“人情上豁达”。跟他共事很难,要忍受他的坏脾气;要赢得他的欣赏和尊重则容易得多,只需要把工作干好就行了。他跟别人共事也是同样的原则,把工作干好,用品行与能力赢得尊重。
其实周厚健跟李德珍经常发生冲突。周厚健说:“我这个人性子比较急,说话艺术性比较差,所以我和李厂长不高兴的时候很多,所以我经常这么想,如果弄个副手(像我)这个样的话,谁也受不了他。”
那时候的人就是那么简单,只要你有能力、品行好,能给工厂带出一个未来,冲突、分歧都不算事儿。所以李德珍接受了,临行前跟周厚健说:“在世界地图上点一个点,这个愿望我没实现,愿你们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做出努力,在世界地图上点一个点。”
“在世界地图上点一个点”,是“前海信时代”一代人的愿望,也成为“海信时代”一代人的使命。
1992年1月,周厚健成为青岛电视机厂厂长。1994年8月29日,“青岛电视机厂”完成使命“退休”,海信电器公司和以它为核心的海信集团同时宣告成立,周厚健也顺势成为海信集团创始人。在这场“包办婚姻”下,他放弃了无数的可能性,沿着企业家的道路一条道走到黑了。
这是他的命运。
“不做水果贩子,而是要做种水果的人”
从1991年底执掌海信,到正式退休,周厚健已经带领海信奔走了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间,海信从一家地方电视机厂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同时在超画质芯片、光通信、智慧交通、精准医疗等领域都奠定了牢不可破的“霸主”地位。
1992年初,周厚健接掌青岛电视机厂时,青岛电视机厂位列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第20位;2022年,周厚健卸任海信集团董事长的时候,海信位列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第6位。三十年间,很多极尽辉煌的企业没落了,很多极尽响亮的名字黯淡了,但海信一直在那里,一直在顽强向上,与华为这样的企业排列在一起,也与小米、比亚迪这样的新贵同台竞技。
讲述周厚健的“海信故事”是一件苦恼人的事情,周厚健的“海信史”,某种程度是就是他的大半部个人史。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车间、研发中心和办公室里,对自己刻薄到近乎残忍,几无个人生活,经常深夜回家扰民。
他住在海信开发的一个小区,邻居大都是海信同僚。有邻居告诉我,他经常听到周厚健深夜回家,大吼一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没有人提醒他,所有人都报以理解,默默纵容他的“扰民”。他们知道他太累了,需要偶尔抒发一下胸臆。
如果硬要为周厚健进行总结,那么可以确定他在三十年里为海信做了五件事,为海信家底攒下了“五件宝”。
第一件是作为实际创始人创立了海信集团,将其从一家地方小厂变成全球最大的家电企业之一,将海信带上了世界500强之路。
三十年来,周厚健甘苦自知。他所领导的海信集团,在四川长虹发动的历次价格战中幸存和壮大,成为江北唯一存活的家电厂商。中怡康的数据显示,海信电视已经连续18年中国市场第一,在全球销量也排名前列,与TCL一起,抗衡着三星与LG。曾经的日本品牌已经消失不见,全球电视机市场,是韩国品牌与中国品牌的角斗场。
他所创建的海信空调,启动了空调的变频时代,使变频最终成为了空调主流;他所主导的海信地产,已经成为青岛最具影响力的本地地产商;在光通信领域,海信的光模块产业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全球排名也在前列。海信的5G无线光模块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5G信号基站的建设,其中5G前传25G光模块发货量全球第一。
在智能交通市场,海信以压倒性的项目数量和市场规模毫无争议地成为了市场老大。海信的优势还在持续加大,稍早前有消息称,海信拟出资近10亿美元(约人民币64亿元)收购西门子智能交通业务。一旦收购完成,海信不止确立自己在国内智能交通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在全球市场都将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
周厚健所干的最漂亮的一件事,是在2005年收购了顾雏军名下26.43%的科龙股份,从而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桩“蛇吞象”的并购,而事实上正因为海信的并购,科龙才走出危机,重新赢得尊重。
就我所知,为了说服顾雏军,周厚健多次去看守所与顾雏军对话和谈判。多年后,顾雏军出狱,推翻了当时的约定;风浪过后,一切又重归了平静。一代枭雄顾雏军的时代结束了。
海信并购科龙,使海信从黑电巨头,成为了黑电、白电双巨头,也使海信在A股拥有了两家上市公司,“海信视像”(SH.600060)、“海信家电”(SZ.000921)。经过痛苦的整合之后,海信与科龙终于水乳交融,海信、科龙、容声,三位一体,各自驰名。
海信貌似低调,但却是并购市场上的大买家。日本的三电控股、东芝电视、欧洲的古洛尼(gorenje)、ASKO,如今都已成为了“海信”。
“在世界地图上点一个点。”三十年前,李德珍的遗憾和期许,周厚健实现了。他在世界地图上点下一个又一个点,使海信拥有了自己的“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