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领域中有心理咨询专业,但占比只有5%左右。
2、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不都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也不都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
3、心理咨询师良莠不齐,好的心理咨询师的确能解决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部分问题,具有特定的存在意义。但是,受现有法律的限制,心理咨询行业现在能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
4、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体系已经开始朝着专业化方向迈进,进步空间巨大。
如果你只是希望了解结论,就这四句话。
二、畅想版:
我们来畅想四个场景。
1、如果有一个人,长得不难看,坐在你对面一脸认真地跟你说:“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你关于TA的第一个判断是什么样的?大脑中会有什么反应?
2、你在现实生活中见过的心理咨询师,大概都是些什么样子的人?
3、想象一下,你觉得自己在什么时候,会去寻找心理咨询师?
A.请教心理学的课程问题
B.心情不好,需要找人聊聊天
C.遇到困难了,我爱的人死活不爱我
D.郁郁寡欢,不能正常和人打交道,想自杀
E.神志不清,不能思考,咨询师好吃吗……
4、最后,再想象一下,不管你什么症状吧,只要找到了一个你心目中“特别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接下来发生的状况是:
A.简陋房屋,就是医院那种门诊间,穿白大褂的医生和你隔着桌子在小板凳上坐好,问你几个过去和现在的问题,然后开药。
B.精致装修,温暖舒适,你躺在电影里那种大床上,BGM舒缓优美,一个制服美女或帅哥跟你柔声聊天,你半闭着眼睛享受着这种关心,把平常不敢说的难听的话都说出来,肆意撒泼打滚恢复原形,对方依旧满面笑容,等你折腾完了,心里就舒坦多了。
C.豪华别墅,奢侈家装,心理咨询师的衣服都是高级定制成衣,给你倒杯红酒,问问你的困难过往,像诸葛亮一样给你宽慰、爱和关心,然后给你出一个特别棒的主意解决问题。
D.可能是……也许……大概……我记不清了,就记得她掏出一块怀表晃荡着让我盯着看,然后我就不记得了。我现在在哪?
这几个问题都想象一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印象可能是非常模糊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究竟是什么样子?心理咨询究竟是简单的聊天舒心,还是有专业知识含量的心理学分支呢?
三、客观数据
临床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所研究的问题,不(完全)是一回事。从业人员的身份资格,也不一样。
如果根据APA公布的topic(此处可以理解为心理问题)来计算,小到像羞怯这样的问题,严重到像精神分裂症和自杀倾向这样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确定哪些问题应当属于心理咨询师来解决,哪些问题应当属于精神科医生来治疗,所以也就没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计算“心理咨询”在心理学界的占比。
但是,按照中国的法律规定,属于“病”的,都由拥有医师资格的人负责治疗,不是“病”的,才应该去找心理咨询师。而是不是“有病”,在上一篇中我们也略微抛了点砖头出来讨论。所以,现实中究竟什么人去找心理咨询解决问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统计数据。
四、老派心理咨询技术——精神分析
很多人都知道“力比多”、“梦的解析”、“潜意识”和“精神分析”,甚至很多影视剧就是这么来展现心理咨询技术的。那么,我们就首先追溯一下历史,看看早期心理咨询是如何起源的。
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全名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他早年是一名内科医生,在19世纪末一直从事癔症[i]的治疗。为了解释患者的奇怪行为和症状,他把大部分问题归因于可能已经遗忘的童年痛苦经历,他认为这些模糊甚至消失了的记忆,揭示了“无意识心智”的存在。按照这个想法,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theory)”,突出强调个人早期经历的重要性和无意识心理过程在感觉、思维和行为中的重要性。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发明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精神分析师引导患者回忆自己的早期经历(比如小时候被同学欺负),和他们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想法(梦或者幻想),然后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这些患者当前的精神问题。一句话来概括,精神分析就是试图用理性而有逻辑的解释,从患者那些模糊的记忆和说不清、道不明、不可理解的非理性认知中,给现状找出原因,从而帮助患者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现状。
无论是对梦的解析,还是对潜意识的解读,再或者对性动力或幼时经历的强调,都是针对普通人会觉得摸不透、想不清楚的神秘感受进行的“理性解读”。心理咨询的主逻辑是,如果可以清晰而有逻辑的找到“病因”,接下来就应该能清晰而有步骤地改变现状。当人们发现一直让自己困惑的问题被解释得清清楚楚之后,大多会在内心中响起“哦,原来是这样!”的声音。这就是心理咨询始终强调的“有效性”。接下来,有些人会积极设法调整和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有些人会和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也有些人会觉得,过去的事情已经没办法改变了,从而认定自己的宿命。
从混沌走向明白,把神秘变得清晰,是很多人的诉求。
能满足这个诉求,一定会受人欢迎。
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算真的满足了这种需求?有的人要逐一验证,认真思考,辨识对错,这样的人少;有的人只要解释得通,“原来是这样,差不多得了”,这样的人多。
举个例子,“你现在这么优柔寡断,都是因为小的时候挨爸爸的揍太多,又没办法在妈妈那里找到安慰和安全感导致的。包括你最近总是梦见和其他人争抢面包却没劲儿,也是因为你从来没有成功反抗过或保护过自己。”
这样的解读,没有人可以挑得出错,它有着完备自洽的内在逻辑,是弗洛伊德和很多前辈们花费了毕生的经历,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因素中搭建起来的稳定的归因法则。在当时的历史阶段,这是很努力、很宝贵的一种尝试。
但没过多久,精神分析的理论就开始受到各种质疑,原因很复杂。
比如,精神分析理论会强调一点,那就是要想了解一个人现在和将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需要深入挖掘他早期的性体验和无意识的性渴望(比如梦见蛇)。且不说一个人当前的精神状态、想法和行为是否与早期的性冲动有关,单单是这种因果关系的挖掘方式就犯了比较大的忌讳,在那个年代的美国和全世界大部分地方,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再比如,在解释那些神秘心理现象的过程中,如果用到人们的“潜意识”和“梦境”作为依据,这些依据内容本身的描述大多都模棱两可,即使那些解释的逻辑和患者本人的想法、感受相矛盾,精神分析也能做到怎么解释都有理,都可以做到自圆其说。最典型的说辞就是:“虽然你不知道自己是这样想的,但我知道就是这样。”
最后,精神分析方法的整体逻辑大体是:你现在有病,原因是你的过去有些问题,它们决定了你的现状。然后呢……基本没有然后。患者如果开阔豁达顿悟释然,就与自己的过去种种不堪一笑泯恩仇,否则就只能接受这种被解释得牢牢的因果关系。“那我也回不到过去啊?我现在怎么办?没办法改变了。”这种决定论的封闭论调,没有跟上当时大时代不断进步、不断成功、不断突破的节奏,所以渐渐没落了。
用科学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可以看到它最大的弱项是很难提供客观证据验证。说法、名词、逻辑很丰富,解释起来都能努力做到自洽,但在这个解释的环节中,没有办法提供任何客观的图像、声音、数据作为事实依据。甚至,就连患者自述的童年记忆都不一定准确(后面我们会在“记忆”专题中讲到这个有趣的话题),精神分析师恰恰是凭借着“无意识”三个字,基于这些无法验证的依据,试图用逻辑编织一套完美的解释。
解释得完美是不是等于正确?如果解释遇到了事实的否定,与客观情况相反怎么办?
好的心理咨询师会反省,重新建立逻辑关联,多思考来改正前面的错误。
骗人的心理咨询师会强行坚持自己的解释。请注意,【怎么都能解释得通=不认错=强词夺理】。在事实面前,假装没看见,依然回避,甚至强行否认和辩解,无论是研究水平还是人品,遇到这样“不认错”的特征,我劝大家赶紧回避,赶紧回避,你大概率遇到骗子了。
请注意,早在上世纪60年代,传统的“精神分析”这个学派就已经没落了。所以,如果一个人侃侃而谈地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分析别人,要么他是研究历史的,要么他的知识落后了近60年,要么他根本就是个跑江湖聊天的。
当然,精神分析不仅仅有弗洛伊德,近年来还衍生出了更加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分析”,完善了老派的解释逻辑,比如强调母婴互动,强调自体、客体、依恋等等,但整体方法还是以逻辑归因解释为主,解释的出发点,还是以当事人的自述为准,依然缺乏用事实来检验的手段和标准。
那么,现代的心理咨询还在使用精神分析吗?他们的工作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要了解现状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下从业资格的获取规则就能比较清楚了。
五、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
在中国,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考试和获取,归人社部管。
很多职业资格证书是归人社部管的,比如建筑、会计、护士、银行、消防、拍卖等等,也就是说,不同专业的人员获取劳动从业资质,都要经过人社部组织的资格考试。
三级心理咨询师的报名资格是,下列三项条件满足之一即可: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毕业的学生,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有了第三条,就意味着什么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报考心理咨询师,而不必是心理学专业出身。
二级心理咨询师更高级一些,报考条件也更高一些,以下四项条件满足其一即可: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者。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3)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4)凡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连续从事心理咨询满3年者。
有了第三条,同样意味着不必心理学专业背景,在三级的基础上满足条件就可以得到二级资格证书,什么专业出身的人都可以。
综上,现实中我认识的心理咨询师,也的确有很多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想要了解自己或者了解别人,然后报名、复习、考试,最终取得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
不过,在2017年人社部公布的职业资格目录里已经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这一项,2017年11月是最后一次考试,今年5月是最后一次补考。新的认证机构,应该是由中科院心理所牵头筹备组建的“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想必届时报考条件会更严格。坦诚讲,我认为是对专业度提升的利好消息。
那么,2017年之前的考试都考些什么呢?(灰色的部分可以忽略不看)
我们列举一下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大纲,大家一眼便可以看得出重点都有哪些。
第一部分:基础心理学知识部分大纲
第一章基础知识心理学,主要讲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意识与注意、需求与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能力和人格这些基本概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主要讲不同时期(幼年、青春期、成年等),人的生理、心理、社交特征和规律。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开始讲历史和业务规范,其中婚恋、家庭心理咨询以及性心理咨询被单独列出两节进行讲解。
第二部分:心理咨询技能部分的大纲,主要以诊断、鉴别、评估、测验和解释,以及各种量表的使用等咨询技术规范为考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中,科学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占了绝大比例,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和很多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多有重合,只是简略很多。这也是任意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学、培训和考试,最终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原因。
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但是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家是两种不同职业,他们日常所做的事情更是有着很大的差别。心理咨询师在一线临床解决求助者的各种问题,心理学家搞研究、搞实验、搞数据、搞教学。
临床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也是不同职业,一个负责“治病”,一个只能“咨询”不能“治病”。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自从2013年5月1日,我国首部《精神卫生法》颁布出台开始,就把心理咨询划出医院的工作范畴以外了,病人究竟是需要进行“心理治疗”还是“心理咨询”,主要在于该来访者是否属于“神经病”。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了心理上的各种不舒服,需要先到医院去做个诊断,医生说了你不是“病”,才能去找心理咨询,如果是“病”,大多数就地诊断,开始吃药治疗。
换句话说,心理咨询师要是敢随便对“病人”做咨询,就是“违法”。
六、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状态怎么样呢?
简单说两点。
第一,我认识的几位著名的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老牌(其实年龄不老)咨询师们,已经没有人做个案咨询了,他们有着自己的其他事业,功成名就。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靠个案咨询的每小时2000-5000收入,不够费心的,太累,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
还会有年轻的小朋友问:“啊?每小时5000还嫌少?干4个小时就够我一个月的收入了。”
第二,年轻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者,需要找到心理咨询机构,先从“实习生”做起,是不能马上就自立门户的。期间,还要付费参加各种机构培训,出钱请督导师督导案例。三年的新人期扛住,任劳任怨全心全意倾心付出积攒案例和经验,才有可能开始自己的事业。
有多少人能顶住养家糊口的压力扛过这个新人期暂且不论,就算扛过来了,然后?没有然后了,然后的事情请参考第一条。
七、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心理咨询
根据2004年APA研究办公室发布的心理学毕业生调查结果,在美国的学术界,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人只有7%从事心理咨询的研究。在美国业界,10%左右的APA成员是咨询心理学家,他们主要解决的也是人们的工作、职业变革、离婚、失业、丧亲等危机问题。美国的咨询心理学家可能拥有咨询心理学的博士或硕士学位,或拥有社会工作的硕士学位。
这两个比例,都说明了心理咨询在整个心理学界的占比很小。
中国的心理学教育领域和研究领域,我们也可以通过查询一些高校的心理学院系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得知一些现状。例如,
1)北师大的心理学部研究生阶段一共开设了8个专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是其中一个专业方向,所研究的内容也更加偏向于临床。
2)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所开设的四个专业中,则未见“咨询”字样,只有“临床心理学”专业。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大概可以用四句话:
1、心理咨询的确属于心理学范畴里的一部分,但总体占比很小。
2、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有点虚,最大缺点是没法客观验证,已经被逐渐淘汰。新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改进,但仍然以解释为主,而不是以验证为主。
3、心理咨询师不是心理学家,也不需要心理学专业背景,它是一种职业资格,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通过考试取得。随着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的筹建,未来从业资格会更加严格,从业者水平会更加专业。
4、目前,心理咨询师在现实的业务中,处境困难重重,单纯靠心理咨询业务来维系生活的人,不多。
在下一篇中,我们将讨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催眠。心理学研究催眠吗?人真的能被催眠吗?究竟什么是催眠?
[i]癔症(Hysteria),一种通常由于情绪紧张繁乱而导致的认知或运动能力的暂时性丧失现象。患者可能会出现暂时性失明、瘫痪、丧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