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这群象牙塔顶端的智慧女人,她们的生活令人感到神秘。她们的高学历给人造成很多误解,甚至还有一些“多事之人”将女博士归入除男性、女性之外的第三种性别,视她们为另类群体。为了解这一群体的学习、就业、恋爱情况,日前笔者对一些女博士和即将成为女博士的人,以及她们周围的人进行了采访。
走近女博士的生活
调查
她们每天在做什么女博士生的作息表
她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为论文吃力、毕业答辩而担心
女博士是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作为博士,女性软弱的一面被淡化,在学术的天平上,她们被放在和男博士对等的位置上。
她们的就业如何博士头衔带来新障碍
博士本身就是顶尖的学术人才,而女博士更是稀罕。在女博士最引以为傲的职场上,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所愿。近两年来,由于自身的原因和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博士就业也出现了困难,而女博士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已经取得某名牌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的小张向笔者抱怨,她在求职时已经把条件一降再降,但到现在还是没有结果。“在招聘会上,我真觉得自己无处可去。女博士就业面越来越窄,好像只能去高校和科研单位了,但是这些单位的准入门槛也是一年比一年高。以前,国内大学毕业的博士就可以去‘211学校’,而现在只能去普通大学、民办高校甚至是中专。如果想去好一点的学校或科研单位,就要是‘985学校’毕业、有欧美留学背景和突出科研成果等。”此外,由于某种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女博士们就业意愿都集中在高校和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竞争就更加激烈。
原以为这苦读得来的博士头衔能给她们的就业带来一条捷径,但事实上却带来了新的障碍。在采访中,一家用人单位的招聘负责人谈及了不愿意接收女博士的原因:“虽然很多女博士非常优秀,但是我们希望她们一进单位就能干活,能创造效益,而女博士一毕业都进入了婚育期,很可能一两年之内都不能正常工作,所以我们不能不考虑用人的成本问题。”
她们的婚恋状况如何自叹高处不胜寒
巍巍(化名)是天津大学一位博二的学生,她对笔者诉说了自己的经历:“读博以后,有很多朋友和亲戚想给我介绍男朋友,可对方一听说是博士就拒绝了,朋友、亲戚怕我受伤,总是很委婉地编个理由告诉我。”同样遭遇困惑的还有王女士。王女士是一位医学博士,一直以来忙于工作、学习,等毕业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过了30岁。她希望能找到一个比自己年长几岁且更优秀的男士,因为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令她心生爱慕。她说:“女博士不必依靠对方,只希望能满足情感上的需要,但有时这也成为一种奢求。我自己其实并不着急,都等了这么多年了,一定要找个自己满意的人。但现在身边总有人问我找到男朋友没有,这无形中给我和父母带来很大压力。有时看到别人成双成对,我会突然觉得孤独和失落。”
为何她们让人感觉不好接近女博士的性格和心理素质
女博士往往还给人一种不好接近的感觉。一位研二的女生这样介绍她眼中的女博士:“最初我觉得社会对女博士有偏见,因为我接触的一些女博士活泼、开朗、随和、大方。但是后来我也接触了部分博士,我发现那些对她们不利的评价也是有原因的。她们中有些人说话和行为确实缺乏技巧,尤其是有些女博士没有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的经验,遇事爱钻牛角尖,如果走向社会,别人会一时难以接受。另外,我觉得她们自尊心太强了,总是怕自己受到伤害,所以像刺猬一样首先把自己保护起来,给人感觉是她们对别人不屑一顾,喜欢以自己为中心。”
有关人士认为,我国的教育向来更看重成绩,而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在考试和成绩面前都变得边缘化了,造成一些博士生的个性和心理畸形发展,从而导向偏执。如果再缺乏健康的交流氛围和有效的心理治疗,就会形成一个封闭的心理和怪异的生活习惯,令常人感到难以理解。此外,多年的学科训练,使得她们的认知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多方位、多角度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理解,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而有限的生活范围和交友范围,使得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修复能力会出现一些问题。
声音女博士拒绝被“妖魔化”
李教授是天津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在他的执教生涯中,已经培养出了多名女博士,他这样评价自己眼中的女学生:“应该说大部分女博士是非常优秀的,她们智商高,能力强,在学术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不比男博士差,甚至比很多男博士都刻苦用功。但是,也不能否认一些已经结婚或者有孩子的女博士,确实在家庭方面付出的比较多,牵扯了一些精力。有些人认为女博士古板,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的女学生们都很开朗,创新意识强,处理事情稳重,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她们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她们也爱美、爱说、爱笑,和本科生没有什么区别。”
梳着马尾或自然的披肩长发,没有经过刻意修饰的面容,言谈中思维敏捷充满智慧,这是很多接受采访的女博士给笔者留下的印象。在接受采访时,她们都兴奋地描述起平日里多姿多彩的生活。女博士小英告诉笔者,其实她们的生活并没有外界说的那么可怕。“女博士其实也是普通女孩,只不过我们喜欢自己的专业,喜欢学术研究,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那些歪曲女博士的人其实并不了解我们。女博士不是怪物。我们也是感情丰富、细腻的女生,我们也经历恋爱、婚姻,也喜欢臭美和逛街,有空也做做面膜美容,也会和朋友们一起去唱歌放松。像我平时也经常和男朋友一起在校园散步或者出去玩。”
针对“女博士性格孤傲,难以接近”这一观点,小英也为姐妹们鸣不平。“女博士绝大多数都很随和,那些不好相处的人,是她们的性格使然,跟学历没有关系。就拿我本科时的一位同学来说,她原来性格非常内向,但读博之后,因为要给本科生上课,要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言,人反而变得开朗了很多。”
“至于女博士感情方面的问题也不能都怪女方,”今年上博三的小君这样分析,“可能有些女博士比较内敛、沉稳,所以男生会觉得她们不太好交流。但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些男生担心找这样一个女朋友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压力,因为他们自己不够自信,于是就凭着自己的臆想来丑化女博士,寻找心理上的平衡。”
观点
摘掉“第三性别”的帽子
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女博士是那些追求严谨而缜密的逻辑推理、不苟言笑、刻板木讷、眼高手低、长年累月以书为伴、毫无生活情趣的人。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女博士被妖魔化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具有多重意义的。女博士的出现,首先反映在有着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的中国,女性受教育的权利达到最高点,女子独立的意识也空前高涨。社会对女博士的偏见反映出男权主义仍然影响着社会舆论,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女博士本身的心态。
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女性只能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主要角色,而在政治、社会、科学的大舞台上似乎应让位于男性。对于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人们普遍认同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追求的是事业的成功,财物和智慧的拥有,而女性追求的应该是美貌与贤良,这种匹配方式是社会予以公认的模范和公众认同的标准。而女博士的出现则打破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女博士与男性一起追逐智慧与成功,这违反了男性舆论主导下的思维模式,这种舆论的高涨也显现了男性的不自信情绪。
当然,在为女博士平反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大学教育向来只注重专业技能,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就出现了一批只懂专业不懂生活的人,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女博士身上,也出现在很多男博士身上。他们大都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人际应对能力,个性和心理发展不完善。有一些女博士和男博士一样处于繁重的科研压力之下,无暇顾及正常的生活和情感需要,同时身处象牙塔里的她们与现实生活相对较远,交往面较窄,使得外界对于她们也充满神秘感,从而拉大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也有一些女博士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孤芳自赏而又难于与人沟通,精于学术而忽略生活,这样一类女博士的形象也造成了人们对其的偏见性认知。
其实女博士的学历再高、地位再高、成就再大,她们的本质还是女人,普通女人拥有的七情六欲她们也有,普通女人的细腻、善良,甚至嫉妒、爱哭,她们也一样有。所不同的是,她们比平庸的女人多了智慧,多了才能,多了学识,她们其实应该比普通的女性更会做女人,更会做一个高品位的女人。事实上,事业型女性也完全可以做到爱情与事业的和谐统一,享受完美的人生。如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她们都是有名的贤妻良母。与“知识缺陷型”女人相比,知识女性往往还具有其他女性所缺少的沉稳内秀、忠诚专一等良好品质。所以,对女博士自身来讲,应该在做好学业的同时,多参加一些富有女性色彩的社会活动,丰富社交生活,既爱武装也爱红妆,让工作、生活多样化,尽量显现女性温柔细腻的一面,以实际行动和多姿多彩的面貌改变人们对知识女性的偏见,摘掉“第三性别”的帽子。(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管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