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日前,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将12个地方改革案例报送中央,其中就包括位于青岛蓝谷的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创新推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工模式”。即日起,本报将刊登系列报道,从市场化运营、路径化管理、职业化人才方面全面解读“大工模式”。
采用“研究院+公司”的运营模式,通过股权认购、管办分离,充分激发科研人才创新创业热情;确立高度市场化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定科研项目转化方向,实现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构建“母公司+子公司”家庭式孵化机制,直接参与子公司管理,补齐技术团队创业经验不足短板,夯实科研成果产业化基础……
企业控股、高校参股,民营资本联姻科研院所
与绝大多数高校产业化研究院由政府与高校共同组建的模式不同,大工研究院采用的是企业控股、高校参股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在股权结构上,昌盛东方实业集团持股51%,科技研发团队持股34%,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持股15%,通过股权认购,既保障了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又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总经理姜大川说。
以市场定方向,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涵盖聚合、纺丝、针织和印染的企业,其传统的棉纶生产线面临着转型升级。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对接需求,并将该企业需求与其科研成果储备库中项目进行匹配,为其“量身”定制了解决方案。
“目前信息化集成已经实现了企业对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在线监测原料含水率将有效提升生产线效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目前我们正通过工业仿真技术进行试验,争取解决这一行业难题。”提及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改造方案,海聚智能团队负责人卞德振介绍说,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二次研发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专利,从而实现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成立伊始,便确立了“市场+专利”的发展思路,把大量精力投入外部市场,通过与市场的高频接触,锁定明确的市场需求,引进科研项目,再通过科研项目与市场的匹配,进行二次研发。目前,研究院及其两个子公司共申请专利151个,其中发明专利107个。
“在科研项目的选取上,锁定市场需求是前提,其次必须是实验室成功项目且经过不少于7-10年的前期研发。”姜大川坦言,与市场的频繁接触,使得研究院每个人对科研成果的市场前景保持敏锐性。同时,为丰富充实科研成果项目库,研究院还与厦门大学和青岛多所大学开展交流合作。
母公司+子公司,家庭式孵化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
在位于大信镇的青岛蓝光晶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工厂里,十多台生产硅靶材材料的机器正在运转,这些机器年生产高纯晶硅溅射靶材60吨。从2016年7月,溅射靶材项目被研究院孵化为独立公司,到如今公司实现独立运营,生产的高纯晶硅溅射靶材覆盖国内客户,并出口德国、韩国……蓝光晶科踏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公司的扶持。
“创业初期,管理服务都是由大工提供,免去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把精力放在技术和市场开拓上,前期基础打得好,公司才有如今的规模。”青岛蓝光晶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磊表示,研究院的家庭式孵化,解决了除技术和市场外的全部问题,让他的创业路走得更加顺畅,也更有激情。
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研究院采取“母公司+子公司”的孵化机制。企业孵化初期,研究院对子公司的持股占70%,技术团队仅占股30%,但随着企业逐步走上正轨,研究院以经营层回购资本的方式将公司股权转让给在孵企业,直至子公司成为大股东。
“大多数孵化平台只是行使‘婚介所’的职能,促成资本与科研成果联姻后,他们的职责就完成了,但这只是产业化的‘婴儿阶段’,非常脆弱,如何让两者孕育的‘孩子’——产业化成果茁壮成长才是关键。在这过程中,大工要继续担任家长角色,通过多年积累的产业化经验扶持他们成长成才。”姜大川如是形容。
“尽管经过三年的发展,研究院扎实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拥有两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家庭式的孵化终究精力和能力有限,只有走到了‘学校’阶段,才能批量推动成果产业化。‘学校’阶段需要科学化、系统化的培养方案,大工(青岛)研究院正在研发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认证体系、探索路径化管理,为‘学校’式孵化提供了方向和工具。”姜大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