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困惑导致初婚年龄推迟高校婚恋教育课能帮年轻人群“更懂爱”吗?
日前,全国多地民政部门公布了2021年婚姻登记数据。数据显示,初婚平均年龄普遍推迟。有专家表示,年轻人群对婚恋的困惑是导致初婚平均年龄推迟的重要原因之一,年轻人的婚恋困惑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晓冰认为,可以将婚恋教育纳入中高等院校教育体系,降低年轻人对婚姻的困惑甚至恐惧,引导年轻人树立健康婚恋观。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广州市委会主委于欣伟也认为,良好的婚恋教育课程对于改善当前结婚率逐年下降等社会问题,能起到积极的正面教育作用。
部分高校已开设婚恋教育课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开设了婚恋教育课,课程多以专题讲座或者选修形式出现。早在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就开设了一门名为《婚姻与爱情》的选修课,课程设定84人上课,实际报名接近500人;2015年,郑州师范学院开设了一门“爱情心理学”的选修课,开课即被报满;2016年,天津大学名为“恋爱学理论与实践”的恋爱课程正式开讲,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武汉大学自2012年开设的一门“恋爱必修课”,至今仍是学校的“爆款”选修课……
有学生期待恋爱课,有学生担心课程负担
课程的火爆体现出大学生们对婚恋教育的需求。2020年,中青校媒面向全国1028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其中,如何解决恋爱中的矛盾和分歧、如何面对感情的结束是大学生最希望在恋爱课上学习的内容。
“我支持在大学开设恋爱课,这样就可以学到有关恋爱方面的知识,比如心理学、人际交往技巧等。”正在恋爱中的广州某高校余星同学说,“‘甜甜的恋爱’往往伴随着‘淡淡的忧伤’,交往中难免会遇到矛盾摩擦,如果两个人都任由情绪发展,而又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的话,会导致双方在恋爱关系中受到伤害,最终走向分手。恋爱课或许能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处理情绪问题。”
但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当恋爱变成一门“课程”后,恋爱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
目前就读于广州某高校的张琦虽然很希望谈恋爱,但现阶段还是更希望专注于学业。他说:“大学课程任务本来就不轻松,再多加一门课程,课业压力就更重了,万一拿不到好成绩还会影响绩点,所以我不支持。”
而目前还不想谈恋爱的小来同学认为:“我觉得没必要通过课程改变大家的恋爱观。爱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主观的,不能通过所谓客观的知识输送给大家。”
婚恋观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
“婚恋观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方面互动形成的。”暨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张将星表示,用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影响个体婚恋观的形成有三大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如果想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多系统共建的教育体系是必需的。
“目前大学生基本没有接受系统、全面的婚恋教育。一些大学生受到情感问题的困扰,产生的后果也较严重,轻则荒废学业和前途,重则可能违法犯罪。”于欣伟表示,希望高校开设婚恋课传授给大学生选择对象、夫妻相处、生儿育女等系统的婚恋知识,培育他们正确的爱情婚姻观,促进他们将来婚恋美满、人生幸福。
“我认为婚恋教育课程在提升大学生识别爱、表达爱、维护爱,以及应对失恋的能力是有帮助的。但关于恋爱中具体的问题,单纯的理论课可能效果甚微。”岭南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卢伊颖表示,婚恋课程可以设置体验性或实践性的课程来帮助大学生感受爱、实践爱,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恋爱观。
张将星还提到,学校开设了恋爱必修课,但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到位,仍然很难达到美好的设想。“我认为这个工作需要所有老师参与进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反思能力、提高他们的心智化水平,从而有助于他们在婚恋选择中做出选择并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