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孙越)“不仅没有追回投顾费,还又搭进去了一千多。”近日,投资者李先生向记者表示,自己遭遇了“维权骗局”。
去年,李先生向某投资咨询机构支付了上万元的投顾服务费,炒股却出现大幅亏损,想要求退回服务费。一家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主动联系他,声称可以帮他追回损失。但是,该机构在获取了他的个人信息和维权费之后,并未帮助他实现成功维权。“现在发信息不回,打语音不接,至今一分钱都没有帮我追回。”
遭遇相似“困境”的不止李先生。记者在投诉平台上看到,有关“代理维权”的投诉比比皆是,不仅涉及“代理投顾退费”,还有“代理投诉”“代理退保”“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等等。目前,一些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以帮助投资者之名实施网络诈骗,从收集个人信息到推销“服务”,俨然已形成一条“黑灰色”产业链。
金融领域的非法代理维权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导致投资者可能遭遇财产损失,并面临个人信息被恶意使用的风险,同时也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此外,非法代理维权人以投诉、举报等方式低成本骚扰金融机构,给金融机构的声誉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受访人士表示,必须多方合力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长效打击机制。
披维权外衣设重重陷阱
近年来,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多样化,但部分机构合规不严、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不匹配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叠加个人维权又存在种种现实困难,从而让“代理维权”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近期,有不法分子打着帮助投资者“追回损失”的旗号,诱导投资者投诉或举报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进行退费,并从中收取高额手续费。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此类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通常在网络上发布宣传内容“引流”,或通过非法渠道定向获取客户联系方式,诱导投资者维权并获取高额报酬,其中部分机构收取的维权费用比例在30%左右。这些机构和个人一般并不具备法律执业资格,却自称“法务”“专业律师”。
从网上充斥的“代理维权”信息来看,其内容和话术大同小异:一般先以投资者的口吻介绍其“上当受骗”的经历,关键字围绕着“服务费”“亏损”等,通过编造索赔成功的案例吸引投资者,然后推荐所谓“代理团队”的联系方式完成获客。
对于投资者而言,加入这样的“代理维权”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及被非法利用的风险。一是,不法分子往往诱导投资者签订“代理维权”协议,获取其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住址等个人信息,有部分投资者反映不法分子利用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小额借贷;
二是,不法分子幕后指导投资者如何与金融机构作答,引导投资者通过录音等方式套取金融机构的回复,进行虚假取证或伪造维权材料,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甚至涉嫌寻衅滋事和敲诈勒索,严重的可能会触犯法律底线;
三是,非法代理维权机构不仅收取高额的费用,还会将投资者介绍至其他平台进行非法荐股等活动;此外,有投资者想终止代理协议,甚至还会遭到代理维权机构的骚扰、恐吓。
持牌投资咨询机构遭“碰瓷”
不过,上述投资咨询公司的人员也坦言,面对所谓代理维权的恶意投诉,投资咨询公司也有些“束手无策”。“我们一直都想打击这些代理维权‘黑灰色’产业链,但这些所谓的维权机构IP地址比较分散,作案手段隐蔽,无法定位到具体的个人或者机构,取证较难,很难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只要客户说要退费,在我们销售人员确实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一般都是会退费的,这些所谓的代理维权的人主要是打了一个信息差。”上述人士也表示,为了避免投资者向监管投诉,无奈退款的情形时有发生,这也变成了一些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口中的成功案例。
对此,有法律人士表示,部分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自身可能也存在问题,因此也给了这些非法代理维权机构“钻空子”的机会。作为第三方投顾机构,首先应当合规合法经营,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歪”;其次遇到非法代理维权不要“投鼠忌器”,为了公司名誉而与非法代理维权机构妥协。如此操作可能得不偿失,必要时应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
应当强化金融“黑灰产”治理
近年来,金融代理维权“黑灰产”呈现出组织化、规模化趋势,仅凭一时一地之力难以对之展开系统性打击。受访人士认为,必须多方合力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长效打击机制,从源头切断金融“黑灰色”产业链的获客渠道,联合各方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此外,也有法律人士表示,投资者自身也应提高素养、理性维权,切不可“病急乱投医”,被非法代理维权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同时,谨防自己的个人和投资行为信息泄露。如果发现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行为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个人投资者维权应当合法、合理、合情。”上海星秀律师事务所郭强律师认为,当前证券投资方面维权的难点在于责任归属难以判定,尤其是证券投资亏损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投顾机构、证券公司在其中是否存在责任,既需要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也需要法律予以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