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学后“月入过万”的副业培训多少有诈?
编者按
在这样的背景下,副业培训市场快速升温。其中,一些培训机构以“入行门槛低、市场紧缺”“零基础也可以变身××大师”“保底月入过万”等招揽学员,甚至诱导学员贷款支付培训费。而不少学员付费后发现,培训课程敷衍、承诺的派单也没有实现,被割了“韭菜”。
□本报记者赵丽
□本报见习记者??丁一
□本报实习生文旭晨
刘云的遭遇并非个例。南京大学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一边工作一边干副业的人已经超过8000万。如此庞大的人群,迅速点燃了职业培训市场。从紧随低碳风潮推出的碳排放管理师报考培训班到伴随直播带货兴起的个人IP“点金术”,从60天速成月入过万元的自媒体写手、到学习20天就能接单的手办课……眼花缭乱的培训中掺杂各种乱象,让“刘云”们成了被割的“韭菜”。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值得肯定也很有价值,但该领域的乱象亟待治理,其中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斩断不法机构利用知名网络平台进行引流的链条,厘清引流平台的法律责任,压实平台责任承担机制,同时,建议监管者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市场准入、行政指导、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等权限,遏制这类乱象。
为干副业参加培训
交钱学习被割韭菜
开通账号、收拾书桌、制作视频,连续发布了多条读书笔记,然而,访客寥寥无几,更不要说迅速涨粉了。
北京白领郑海在一家公司的销售部做数据分析,因为不太喜欢这份工作,就想先学个技能搞份副业,然后辞职。2022年以来,他报了配音、软装设计、自媒体博主等多个培训班,最终没有一项培训能真正从业赚钱,“总共花出去两三万元,可什么都没学到”。
“花了钱初步了解该行业才发现,所谓‘零门槛’完全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动动嘴巴就能轻松赚钱。”郑海说,之前培训机构完成培训后提供兼职派单的承诺也没有实现。
多位受访者告诉记者,他们为了干副业赚钱而报了带有“速成”、“变现”等标签和元素的培训班,原本想为“技能知识”买单,结果却让这些培训班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则像极了一茬又一茬待割的“韭菜”。
曾在重庆市从事过此类技能培训销售的高女士告诉记者,机构会精心选择职业技能培训方向,其曾经供职的机构,黄金标准只有一个——速成,“短则几天几夜,长则两三个月,‘0基础’就能学,这让‘小白们’放下了对陌生事物和行业的戒心”。
高女士解释说,若是一项技能和技能所对应的行业门槛太高,很难让人提起学习的兴趣和从业的信心,更别提吸引用户购买培训课程。
“这些课程往往前期教给学员易上手的内容,随后引导学员购买标价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课,许多人交了学费后发现,自己几个月内突击掌握的所谓技能,在真实的职场没有任何竞争力,参加副业培训课缺乏变现途径。”陈先生说。
而与之相辅相成的另一个“必杀技”便是——低价引流。
不久,刘静收到了该培训机构寄来的话筒、耳机等配音设备以及一套提前录播好的音频课程。原本想象中能跟着专业配音演员在网络直播中面对面学习的场景,变成了听一段段枯燥的录音。刘静好不容易学完课程拿到了培训机构发放的证书,却发现“作为业余人士,根本接不到专业平台的单子,钱打水漂了”。
9.9元的直播课程,一共有6节,每节课大致30分钟。直播中,讲师卖力推销视频剪辑VIP课程,售价为9800元,由60节课程组成。
承诺兼职能赚高薪
实为套路学员交费
这类培训班的另一个“必杀技”是承诺学成之后赚大钱。
“社会紧缺,可以干一辈子的黄金职业!”“提升自己,还能拿补贴,高薪健康两不误”……记者联系了多家提供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报名、培训服务的机构发现,这些机构的套路如出一辙,一般是先介绍该行业前景多么好,人才数量缺口大等,即使是兼职,收入都很不错。
在询问了记者的年龄、学历和专业后,所有受访机构都“恭喜”记者满足报名条件,抛出各式各样的“拍胸脯保证”。
多家发放健康管理师证书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说:“产学一体化,机构会指导学员在一些网络兼职平台注册上传证书认证,然后进行系统派单,同时机构也有自己的学员兼职群,前期收入每小时50元至100元,后期随着接单量的增加,咨询费也会逐渐上涨,收入可以达到每小时200元至1000元”,“如果兼职的话,一年收入可达2万元至5万元”。
有机构表明了他们在推荐学员干副业方面的特殊优势,学完并拿证之后,他们在重庆、广州、深圳这些城市都有对口的合作企业,可以帮忙牵线介绍兼职工作,拿高薪。
有培训机构讲师承诺:“毕业后包订单,每月收入保底1万元。”
此外,还有培训机构人员反复向记者强调,营养师、健康管理师都属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费享受“先垫后补”政策,拿证后就可以申请国家职业技能补贴,相当于免费考证。
而只有等到学员交钱开始学习,甚至学完整个课程之后,真相才会慢慢浮出水面。
来自广东的二次元手办课学员冯妮之前因为相信培训班老师“半个多月就能开始接单赚钱”之类的说辞交费报名,可现实却很快将她的梦想打破——等了两个月,没有接到一单业务。我找培训机构要求退费,对方找各种理由就是不退。
培训机构鱼龙混杂
部分机构没有资质
事实上,一些培训班的套路不止于此。
答主先放出截图,列出可观的个人收益,然后介绍各种各样上手快、变现容易的副业,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增加可信度。在他们的口中,凡是做自媒体,一天带货流水过万元,视频播放量必破百万次;凡是做跨境电商,新手就能月入万元。
紧接着,他们话锋一转,表明这样高薪的副业市场缺口依旧很大,但外行人如果没有老师带领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乱窜,最后借机推荐自己的公众号和私教课程收割一波流量。
在课堂上,“糕糕”介绍各种所谓的自媒体变现方式,随后推出稀缺带课名额,唐立头脑发热,直接支付4980元“抢”下8个学员名额中的一个。
激情下单后,逐渐冷静下来的唐立对这家机构进行了查询,发现该机构经营异常于是立即提出退款,“对方售后人员推三阻四,最终在我强烈要求并且没听课没签合同的情况下,于今年1月退还了学费,但扣除了3%的手续费”。
唐立事后联系到该机构的其他学员才明白,“糕糕”根本不是只带8个学员,而是每天每个时段宣称只招8人。
记者近日进入该公司直播间,看到唐立所言的“糕糕”老师依旧用高昂的声音介绍着如何用流量变现。直播最后准时出现了“只带8个同学,第9个只能跟公司学”的营销话术。
业内人士陈先生向记者透露,甚至有一些机构自己创造需求更有迷惑性。比如一个平台招100个学生,每人收费2999元,收取学费近30万元,拿出一笔钱包装成一个项目提供订单给学员,“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有一种套路是,把后期的课程设置得很难,让一些学员觉得自己太笨学不会,或者没有好好学,最后主动放弃。
记者还注意到,目前市场上这类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并不具备培训资质。
记者看到,黄老师最新一条朋友圈为“加社交账号秒报名系列”并附转账截图。记者询问黄老师能否报名心理咨询师,对方说“可以”并发来一个证书样本图片,称目前最权威的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
记者询问“是否有办学许可证”?对方说“没有”。
记者追问“没有许可证怎么可以开展培训考证业务”,对方话锋一转称“逗你玩的,肯定都有,没有怎么干”。
记者提出希望提供许可证的证明时,对方直接说“不能”,并让记者去线下看。记者委婉表达只是想确定考的证是否靠谱,对方直接甩来一句“你再问问其他机构”。
兼职不成遭遇诈骗
课程退费难上加难
这样的培训还催生出一系列其他乱象。
记者咨询某机构自媒体运营实操课时,表示课程太贵负担不起,对方就不断诱导记者分期付费:“学费方面有压力,可以通过花呗、借呗等方式付款。”
天津人赵芳原本想通过兼职配音增加收入,但在连环套路下却背上了十多万元的债务。
赵芳报了一个兼职配音培训班后,顺利完成了培训内容。今年2月29日,赵芳被拉进某配音兼职工作新人群。群友的各种“赚钱”以及礼赏(在××影视App中充钱购买,做帮影视主播打赏的任务,根据佣金获得利润,任务成功后本金和利润可以提现)提现成功的截图,让赵芳决定“牛刀小试”,分两次充值了几百元完成任务后,她不仅拿回本金并且赚了400元。
放下警惕的赵芳决定投入5万元升级会员,“这样回报高、利润高”。
这次,系统为赵芳匹配了需要19万元本金的大额联单任务。面对该任务,在群友的鼓励和出谋划策下,她从某借款平台借了将近10万元,又向配音兼职工作推荐人借了5万元,一起转入推荐人的账户由其帮助升级会员等级。但在她转账成功后,推荐人就像人间蒸发了。她想维权,却不知道该找谁。
同样在努力维权的还有今年21岁的河南周口人陈晓。
就这样,陈晓分期12个月贷款5953元报名。但是上完基础班后,陈晓一直接不到兼职单。她找到负责老师表明自己要退学。对方却以课程已经结束为由拒绝退费。如果坚持退学,则需要承担3571元的违约金。此时,陈晓已经支付6期分期费用,加上预订金,已支付了3007元。
目前,陈晓为了维权加入了某社交媒体上的“退费维权交流群”。被培训机构忽悠签下培训合同、要求退学退费却遭遇“踢皮球”……这是该“退费维权交流群”里绝大多数人的遭遇。
厘清责任强化监管
多位从业者在总体上肯定了职业培训的价值。陈先生坦言,职业培训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家找兼职方向并且能够快速上手,但是一定要找准正规的、性价比高的机构,不要冲动消费。干副业能赚钱,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水平和能力。
一些受害学员告诉记者,引流网络平台事后往往以无法对培训内容负责为由“甩锅”。
王叶刚认为,厘清此类平台的法律责任,可以倒逼平台履行审核监督的安全保障义务。平台作为发布内容的“守门人”,具有天然的监督优势。
“如果招聘平台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未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求职者人身财产安全导致损害的,需要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至于平台承担责任的具体比例,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综合认定。但不同案件的案情并不相同,很难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划定平台的责任比例。”王叶刚说,在用人单位入驻平台前,平台应审查用人单位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在招聘信息发布后,若平台发现招聘信息存在虚假宣传、虚假培训嫌疑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限流或删除等必要措施,防止更多求职者受到误导。
孟强认为,此类招聘平台经营者应当加强内部风控措施,例如严格审核入驻企业的资质、对涉嫌诈骗的信息及时处理、建立黑名单制度等,以有效防止类似情况发生。
在北京市盈科(佛山)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显敏看来,消费者通过网络向“千里之遥”的经营者支付培训费,要维权必然存在维权成本过高的问题。
他提醒消费者可以按以下步骤处理:与电子商务平台内经营者协商,如果找不到该经营者,则要求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其信息;如问题得不到解决,与平台经营者协商;再不行,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如果穷尽前述救济途径均不能解决,可选择向有管辖权的互联网法院起诉。互联网法院审理这类纠纷案件,立案、庭审、送达等环节均在网上完成,可以部分解决维权成本过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