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他们这么容易被骗呢?咱们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原因,还教教大家如何避免掉入这些陷阱。
为啥老年人容易上当?
1.贪小便宜,露隐私
老年人通常比较节俭,对那些看起来“白捡的便宜”特别感兴趣,比如路边摊的小礼品,免费赠品
等。这种“贪小便宜”的心理正好被骗子抓住了。再加上他们有时不太注重个人隐私保护,随手就把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这些信息泄露了,等意识到不对劲,钱早飞了。
2.迷信“专家”,信息滞后
老年人天性善良,喜欢听“专家”讲保健常识,可是骗子就专挑他们信息滞后的弱点下手。他们会夸大保健品效果,打着健康旗号,忽悠老年人掏钱买假冒伪劣的产品。这时,老年人往往没和家人商量,一头扎进去了。
3.心理孤单,缺乏家人关怀
有些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有认知障碍,再加上平时孤单,子女不在身边,他们特别容易
对陌生人的热情敞开心扉,骗子伪装成“好心人”,他们很难分辨谁是真的关心,谁是别有用心。
4.冒充熟人,打亲情牌
5.疾病焦虑,盲目求医
老年人自己或者家人生病时,容易病急乱投医。骗子正是看准了这点,用“秘方”“灵药”作诱饵,骗
人上当。很多时候,他们声称的疗效都是子虚乌有,老人焦急中被骗得团团转。
6.网恋诈骗,情感攻破
有的老人可能因为失去伴侣,或者子女忙碌,很孤独。骗子就趁虚而入,通过网恋和老人建立起
“情感联系”。几句话把老人哄得心花怒放,接着以各种借口要钱,老人的防线立刻瓦解。
7.投资返利,高回报陷阱
这类套路大家都听说过,骗子会编造一些“高回报投资项目”,声称稳赚不赔。老人一看“利好消息”,心动了,投入大笔钱,最后对方卷款跑路,连影儿都找不着。
8.冒充公检法,吓唬人
这种诈骗很常见,骗子伪装成警察、检察官,说老人的账户涉案,或者子女犯法,需要“缴纳保证金”才能解决问题。老人一听“警察”来了,慌得不行,完全没意识到这是骗局。
9.“中奖”诈骗,忽悠大礼包
老年人平时就爱参与抽奖活动,骗子就利用伪基站、短信群发“中奖信息”,说你中奖了,但得先交“税”或者“手续费”。老人一想,自己就差这点钱了,赶紧汇过去,结果啥奖品都没见着。
10.免费旅游,购物陷阱
还有一种“免费旅游”骗局,骗子用低价或者免费的噱头吸引老年人参加。到了旅游地,他们会让冒
牌“专家”给老人洗脑,强迫他们购买高价的保健品或者其他商品。
tei-80.sevigpro.comtei-80.cosmicweavings.comtei-80.jxnkjmjj.comtei-80.wuge675.comren-80.ksjtkt.comren-80.sevigpro.comren-80.sociocrazy.comren-80.realtyzine.comgvq-80.hongdapaper.comren-80.ramonvela.comgvq-80.pinyou0769.comren-80.szboyasw.com
如何防范?
1.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老年人要谨记,陌生人问到家庭、个人信息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随便透露敏感数据,尤其是身
份证号、银行账号等。如果有人非得问这些,那十有八九是骗子。
2.多和家人交流,别轻信
遇到搞不懂的事情,比如投资机会、保健产品等,老年人一定要多和家人商量。家人会提供更清
晰的判断,防止被不良信息误导。尤其是一些金融政策,还是交给年轻人多渠道查证,自己不要轻易决策。
3.提高警惕,别上健康养生的当
当遇到所谓的“养生讲座”或者“专家推荐”时,首先要搞清楚对方的背景,不是权威机构就别理。尤其是那种号称能包治百病的保健品,绝对是忽悠人的。
4.了解常见的诈骗套路
老年人需要对目前常见的诈骗手法有些基本了解,比如“杀猪盘”、刷单骗局、冒充客服诈骗等,做到心里有底。碰到可疑信息时,别着急转账,先报警咨询。
5.报警和求助要及时
一旦遇到疑似诈骗情况,立刻告诉家人或者朋友,尤其是家庭财务的掌管者,让他们一起分析情况,防止财产损失。还可以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随时留意最新诈骗预警。
6.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老年人被骗后,往往会自责,甚至情绪低落。作为家人,这时千万别责备他们,而是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心,让他们知道被骗不是自己的错。要积极疏导他们的情绪,让他们从心理上慢慢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