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精选5篇)

关键词有色金属价格;影响因素;分矿种比较;P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1

1文献综述

货币金融方面,周伟[11]等人采用LPPL模型验证金属期货价格波动原因,得出结果是重金属期货受投机影响较大,轻金属期货受投机影响不明显。Akram[12]指出,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会导致全球市场的货币流动性增加,热钱进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引发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Anzuinie[13]等人建立涵盖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降会助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货币供应量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不显著。Landgraf[14]等人对比考察了经合组织和纳入“金砖国家”后的经合组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发现纳入“金砖国家”后,货币金融因素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显著性增强。钟美瑞、黄健柏[15]等人构建MSVAR模型对铜价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发现金融因素可以很好地解释膨胀期、平稳期、低迷期铜价的波动。

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对影响有色金属矿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因素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对大宗商品的门类涵盖较全,包括对石油等能源大宗商品、铁矿石等黑色金属大宗产品和大豆等农业大宗商品的研究较为丰富,专门针对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的研究较少。二是对衡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尺度一致,大多数文献采用CRB指数来衡量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CRB指数具有权威性、时效性等特点,但作为综合性指数可能会缺失某种特定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所隐含的信息。三是研究的视角丰富,如从需求视角、货币金融视角、实体经济视角和商品关联度视角入手,而现有文献从贸易视角考察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论述较少。

因此,本文以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国际贸易量较大的铜、铝、铅、锌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期货价格为被解释变量。从贸易视角出发,选取中国、美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智利、秘鲁等20个有色金属主要贸易国家,分别考察需求国的进口量和供给国的出口量对有色金属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析铜、铝、铅、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异同。

2研究方法、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2.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paneldatavectorautoregression,PVAR),它是基于面板数据所衍生出来的VAR系统。该模型最早是由DHoltzEakin[21]在1988年提出。随着不少理论计量经济学者对该模型的不断完善,该模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经济领域中来处理面板结构类型的数据,孙正[22]、王美昌[23]和李颖[24]等人采用PVAR模型研究了财税改革、贸易开发和房地产价格等方面的问题。

PVAR模型本质上是多组联立方程所构成的,包括了所有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本身及其滞后项,并将系统内的所有变量视为一个内生性系统,能够反映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变化。与普通VAR模型相同,PVAR模型的正交化脉冲响应函数能够刻画内生系统中变量之间冲击的作用机制。其一般形式如下:

2.2变量选取

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数据,2015年:中国、韩国等五国进口铜2453.84万t,占世界总进口量的85.34%,智利、秘鲁等国出口铜1313.21万t,占出口总量的70.62%。中国、美国等五国进口铝8432.27万t,占进口总量的89.68%,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五国出口铝9251.08万t,占出口总量的98.17%。中国、韩国等五国进口铅861.31万t,占进口总量的72.71%,秘鲁、澳大利亚等五国出口铅795.51万t,占出口总量的72.69%。中国、韩国等五国进口锌751.21万t,占进口总量的82.15%,秘鲁、澳大利亚等五国出口锌716.32万t,占出口总量的85.56%。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为73.51×104亿美元,中国、美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智利、秘鲁等20个有色金属主要贸易国的国壬产总值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合计85.12%。鉴于此,本文选取中国、美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智利、秘鲁等20个有色金属主要贸易国为全球代表,具体国家如表1所示。

被解释变量采用伦敦期货交易所三月期铜、三月期铝、三月期铅和三月期锌价格的变动率。选取伦敦期货交易所有色金属期货价格,是因为伦敦期货交易所是国际上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期货交易所,而有色金属价格也是期货定价机制,能够真实反映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

参考王安建等[25]、贾立文等[26]的研究成果,在被解释变量的选取上,从实体经济、贸易状况和货币金融方面选取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大多数研究用来考察一国实体经济水平的指标,因此,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实体经济层面;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有色金属出口国较为集中,而有色金属进口国也较为集中,因此选取需求国进口量和供给国出口量(TD)来反映供求层面;消费者价格水平(CPI)能够很好反映一国的货币购买力,货币供应量(M)能够反映一国货币市场的稳定程度,因此选取这两个指标反映货币金融层面。

当一单位货币供应量的标准差波动对铜价冲击时,铜价从滞后2期开始有正的响应,到滞后4期响应程度达到0.018的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在滞后6期趋0。可见货币供应量对铜价存在显著的正向冲击,冲击的短期效应明显且强烈。

当一单位贸易量的标准差波动对铜价冲击时,铜价从滞后6期开始有正的响应,到滞后10期时,响应程度达到了0.022。可见铜价对贸易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正向响应,且存在滞后效应。

3.3.2铝贸易国家的脉冲响应分析

图2是铝价、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者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和贸易量对铝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图,描述了一单位解释变量的标准差对铝价的冲击方向与程度。

当一单位铝价的标准差波动对铝价本身冲击时,铝价对自身的冲击呈正向响应,并且在滞后2期达到0.111的最高值,冲击响应呈持续下降的走势,在滞后10期达到0.033的最低值。与铜的情况类似,滞后10期内铝价自身波动对铝价具有明显而持续的正向冲击。

当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波动对铝价波动冲击时,当国内生产总值受到一个外部的正向冲击后,铝价从滞后2期开始响应,在滞后5期达到0.013的最高值,随后开始呈下降走势。到滞后10期时,已下降至-0.008。可见国内生产总值对铝价持续产生冲击。

当一单位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标准差波动对铝价冲击时,铝价到从滞后4期开始呈现负响应,在滞后8期开始回升,在滞后10期趋于0。可见消费者价格指数对铝价的负向冲击存在滞后性。

当一单位货币供应量的标准差波动对铝价冲击时,铝价从滞后2期开始有正的响应,到滞后5期响应程度达到0.014的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在滞后8期趋0。随后开始上升,到滞后10期达到0.009。可见货币供应量对铝价的冲击波动性较大。

当一单位贸易量的的标准差波动对铝价冲击时,滞后10期内贸易量对铝价的冲击较弱,铝价仅在滞后2期和滞后8期有负的响应。铝是世界上蕴藏储量较为丰富的资源,且分布广泛,因此铝贸易市场的集中度较低,供需结构平稳,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铝产能过剩,铝价相比其他有色金属价格处在低位且波动幅度较小,因而贸易量对铝价的冲击不明显。

3.3.3铅贸易国家脉冲响应分析

图3是铅价、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者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和贸易量对铅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图,描述了一单位解释变量的标准差对铅价的冲击方向与程度。

当一单位铅价的标准差波动对铅价本身冲击时,铅价对自身的冲击呈正向响应,在滞后2期达到0.16的最高值,并持续到滞后6期,随后冲击响应呈持续下降的走势。可见滞后10期内铅价对自身具有明显而持续的正向冲击。

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波动对铅价冲击时,铅价的响应程度较弱,仅在滞后4期存在-0.04的负响应,其他时期均趋于0。可见铅价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响应程度较弱。

当一单位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标准差波动对铅价冲击时,铅价到从滞后2期开始呈现负响应,在第5期开始负效应影响最大,达到-0.02,在第10期趋于0。可见消费者价格指数对铅价的负向冲击存在滞后性。

当一单位货币供应量的标准差波动对铅价冲击时,铅价从滞后3期开始有负的响应,到滞后7期响应程度达到-0.003,随后开始上升,在滞后9期趋0。可见铅价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明显且急促。

当一单位贸易量的的标准差波动对锌价冲击时,滞后10期内贸易量对铅价的冲击较弱,铅价仅在滞后1期和滞后6期有负的响应。可见铅价对贸易量的冲击响应程度较弱,这与铝价的情况类似,但原因不同。中国是世界上铅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铅储量大国,对外依存度较低,因此铅贸易状况对国际铅价的影响较弱。

3.3.4锌贸易国家脉冲响应分析

图4是锌价、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者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和贸易量对锌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图,描述了一单位解释变量的标准差对锌价的冲击方向与程度。

当一单位锌价的标准差波动对锌价本身冲击时,可以看出锌价对自身的冲击呈正向响应,在滞后3期达到0.16的最高值,随后冲击响应呈持续下降的走势。可滞后10期内锌价对自身具有明显而持续的正向冲击。

当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对锌价波动冲击时,锌价持续响应。在滞后5期达到-0.02的负响应,在滞后8期达到-0.03的负效应。可见国内生产总值对锌价产生持续的负向冲击。

当一单位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标准差波动对锌价冲击时,锌价到从当期开始呈现负响应,在滞后5期负效应达到-0.04,在滞后10期趋于0。可见消费者价格指数对锌价产生持续的负向冲击。

当一单位货币供应量的标准差波动对锌价冲击时,锌价分别在滞后2期、滞后5期和滞后8期有负的响应,且响应明显。可见锌价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明显且急促。

当一单位贸易量的标准差波动对锌价冲击时,滞后10期内贸易量对锌价的冲击较弱,可见锌价对贸易量的冲击响应程度较弱,这个结果同铝,铅相似。锌的单一储量较少,往往与铅伴生,因此锌价的波动特点与铅价相似。

3.4方差分解

为了解各个因素对铜、铝、铅、锌价格波动影响程度的贡献大小,量化每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本文对影响铜、铝、铅、锌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解。如表4所示,从当期到滞后10期,有色金属价格受自身变动的冲击最强,均维持在95%以上。

表4左上是铜价波动因素的方差分解结果,从滞后1期到滞后10期的结果可以看出:铜价受自身变动的影响最大,均在95%以上,但呈现下降趋势;货币供应量和消费者价格指数对铜价的影响波动较大,波动幅度分别为45%和82%;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量对铜价的影响持续增长,较第二期分别增长了5.77%和3.97%。上述分析表明,铜价受自身滞后效应变量的影响最大,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量对铜价的影响程度持续变大。

[3]CHEUNGC,MORINS.TheimpactofemergingAsiaoncommodityprices[R].2007:181-224.

[4]LALONDER,MAIERP,MUIRD.EmergingAsia’simpactonfoodandoilprices:amodelbasedanalysis[R].BankofCanada,2009.

[5]谭小芬,刘阳,张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中国因素有多重要[J].国际金融研究,2014(10):75-86.[TANXiaofen,LIUYang,ZHANGMing.Theinternationalcommoditypricefluctuations:howimportantofChina’sfactor[J].Studiesofinternationalfinance,2014(10):75-86.]

[6]韩立岩,尹力博.投机行为还是实际需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因素的广义视角分析[J].经济研究,2012(12):83-96.[HANLiyan,YINLibo.Speculationorrealdemand?:amultivisioneconomicanalysisoftheinternationalcommoditypricesimpactfactors[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12(12):83-96.]

[7]李n,穆月英.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分组国家的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15(10):55-63.[LILiang,MUYueying.Factorsaffectinginternationalcommoditypricefluctuations:basedoncomparisonofgroupcountries[J].Studiesofinternationalfinance,2015(10):55-63.]

[8]FRANKELJA.Theeffectofmonetarypolicyonrealcommodityprices[R].NBER,2007:1-21.

[9]王高尚.后危机时代矿产品价格趋势分析[J].地球学报,2010,31(5):629-634.[WANGGaoshang.Mineralcommoditypricestrendinthelatecrisistimes[J].Actageoscienticasinica,2010,31(5):629-634.]

[10]卢锋,李远芳,刘鎏.国际商品价格波动与中国因素[J].金融研究,2009(10):38-56.[LUFeng,LIYuanfang,LIULiu.InternationalcommoditypricesfluctuationsandChina’sfactor[J].Journaloffinancialresearch,2009(10):38-56.]

[11]周伟,何建敏.后危机时代金属期货价格集体上涨――市场需求还是投机泡沫[J].金融研究,2011(9):65-77.[ZHOUWei,HEJianmin.Pricerisesofmetalfuture,whethermarketdemandorspeculativebubble[J].Journaloffinancialresearch,2011(9):65-77.]

[12]AKRAMQF.Commodityprices,interestratesandthedollar[J].Energyeconomics,2009,31(6):838-851.

[13]ANZUINIA,LOMBARDIMJ,PAGANOP.Theimpactofmonetarypolicyshocksoncommodityprices[J].SSRNelectronicjournal,2010,9(1232):119-144.

[14]LANDGRAFS,CHOWDHURYA.Factoringemergingmarketsintotherelationshipbetweengloballiquidityandcommodities[J].Journalofeconomicstudies,2015,42(4):622-640.

[15]钟美瑞,谌杰宇,黄健柏,等.基于MSVAR模型的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非线性效应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6(4):45-53.[ZHONGMeirui,CHENJieyu,HUANGJianbai,etal.NonlineareffectstudiesofinfluencefactorsofnonferrousmetalspricefluctuationbasedonMSVARModel[J].Chinese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2016(4):45-53.]

[16]边璐,张江朋,宋宇辰,等.国际金属价格指数、广义需求与中国稀土产品价格[J].资源科学,2014(3):92-93.[BIANLu,ZHANGJiangpeng,SONGYuchen,etal.Foreignmetalsindex,generalrequirementandpricesofChineserareearthproducts[J].Resourcesscience,2014(3):92-93.]

[17]张晶,周海川.国际大米价格互动性与中国粮食安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0):163-169.[ZHANGJing,ZHOUHaichuan.Interactiveanalysisofinternationalpriceforriceandthestudyonfoodsecurity[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4,24(10):163-169.]

[18]BAFFESJ.Oilspillsonothercommodities[J].Resourcespolicy,2007,32(3):126-134.

[19]TOKGOZS.TheimpactofenergymarketsontheEUagriculturalsector[R].Europeanassociationofagriculturaleconomists,2008.

[20]SARIR,HAMMOUDEHS,SOYTASU.Dynamicsofoilprice,preciousmetalprices,andexchangerate[J].Energyeconomics,2010,32(2):351-362.

[21]HOLTZEAKIND,ROSENHS.Estimatingvectorautoregressionswithpaneldata[J].Econometrica,1988,56(6):1371-95.

[22]孙正,张志超.流转税改革是否优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7):74-89.[SUNZheng,ZHANGZhichao.Whethertheturnovertaxreformoptimizethedistributionpatternofnationalincomeornot[J].Thejournalofquantitative&technicaleconomics,2015(7):74-89.]

[23]王美昌,徐康.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基于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1):52-58.[WANGMeichang,XUKangniing.Tradeopenness,economicgrowthandCO2emissioninChina:aGVARanalysi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5,25(11):52-58.]

[24]李颖,胡日东.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PVAR模型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2):26-30.[LIYing,HURidong.Chineserealestatepricesandmacroeconomicfluctuation:basedonstudiesofPVARModels[J].Macroeconomics,2011(2):26-30.]

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3.全球贸易增长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2004年全球贸易迅猛增长,贸易额增长了21,贸易量增长了9,2005年增速有所回落,但仍高于近10年的平均水平,2006年上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全球贸易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06年第一季度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同比增长了9.5,进口同比增长了10.3,全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7,明显好于2005年。其中经合组织(OECD)贸易增长将在5.5-6,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量将进一步扩大。全球贸易持续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加快以及发达国家提供了主要的消费市场,进口明显要快于出口;另一方面,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成为当前全球贸易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和动力。另外,近期国际泊价、矿产品和有色金属价格进一步上涨,导致全球贸易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在石油和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石油和资源出口国出口额猛增,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部分盛产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强劲需求的带动下从中受益。

4.国际投资进一步复苏。2004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情况下,国际投资开始呈上升趋势,2005年全球国际投资继续大幅度增加,达到8950亿美元,增长29。从2006年的国际投资形势看,随着全球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加快,以及全球经济活动的活跃和跨国企业并购的增多,全球国际投资将继续攀升。从国际投资流向看,国际投资流向的主流

一、中俄贸易并非持续高速增长

(一)两国贸易增长不稳定

近年来,中俄两国贸易范围逐渐扩大,贸易额不断上升,但这种上升并不是迅速而稳固的。从表1可以看出,双边贸易自2003年在连续3年取得30%以上的增幅后,2006年急剧下降到14.7%。这种贸易规模的波动性大和发展的不稳定表明,双方贸易方式过于单一,双边贸易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感,两国多年积累的矛盾正在逐渐显现出来,传统的商品贸易结构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问题已影响到两国贸易的发展,也会使未来双边贸易呈现曲折增长态势。如果两国贸易的增长不能达到2001~2005年的高速度,就会加大实现预定目标的难度。

(二)俄罗斯的进口商品结构对我国增加出

(三)俄罗斯的出口贸易结构制约中俄贸易发展

(四)在俄罗斯对外贸易地理结构中,我国难于挑战其他伙伴国的地位

(五)未来两国贸易额增长受制于其他因素

一些因素,如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行情等,是两国所无法左右的。2005年,受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大环境的影响,中俄进出口商品贸易额增加了近30亿美元,占当年贸易额增量的55.14%。2006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攀升,使俄罗斯燃料能源综合体产品的国际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同时,由于黑色和有色金属的储量的减少、需求的增加和原料产品的价格提高,国际市场所有有色金属的国际价格达到了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特别是铝、镍和铜的价格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2006年底,国际石油价格下降,俄罗斯的出口额也随之减少。未来几年,一旦原材料商品价格下跌,中俄贸易规模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双边贸易发展的不稳定。

二、中俄贸易潜力远未发挥

中俄经贸现状相对于两大经济体所具有的潜力,无论是结构还是规模和水平都显得很不对称,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其增长具有广阔的潜力和空间。

(一)两国贸易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首先表现在交往中的上层与下层不平衡。上层交往需以两国下层民众广泛的认同和交往来支撑,但目前二者的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民间往来尚未成为交往的主体;其次,政治与经济不平衡。良好的政治关系无疑为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能代替其他方面的关系。只有强调中俄交往中的民众层面和经济层面,遵循WTO的共同原则和国际惯例,解决阻碍两国贸易发展中的制度,消除对中俄经济合作的消极影响,才能为两国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规范贸易秩序,最终使中俄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二)能源合作存在广阔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在能源进口方面采取多元化战略,从俄罗斯进口是这一战略中的重点,进口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互补性很强,合作拥有巨大潜力和诸多优势。目前,由于国际竞争与干扰以及两国能源政策与文化上的差异等,双方的能源合作规模仍然有限,协议较多而实际进展较少,能源合作进展缓慢。

(三)贸易结构有待不断升级

近年来,中俄贸易商品结构一直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中国主要对俄出口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电等日用消费品,自俄进口多是能源、钢材、化肥、原木以及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商品,中俄两国贸易仍处在以产业垂直分工为主、水平分工为辅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中俄贸易结构不平衡成为制约两国经贸合作良性发展的突出因素。随着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俄国内市场对汽车、家电、通信设备、机床及加工设备、农用机械、食品和包装设备的需求将会有较大幅度增加,而中国在上述产品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国际比较优势,中国则对俄的能源产品、动力机械、核电站设备、航空航天设备、运输机械、船舶、矿山采掘设备、机床及金属加工设备、仪器及电子产品等会有一定的需求。中俄两国间的机电产品贸易规模与两国各自机电产品进出口的状况相距甚远,反映出在这一领域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只有改善贸易商品结构,才能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

(四)投资对贸易的拉动尚不明显

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中俄经贸合作中商品货物贸易的拓展空间相对有限。只有大幅提高相互投资,通过投资带动贸易发展,贸易规模才能有较大的突破,未来两国的贸易规模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总体上看,双方投资领域单一,规模较小,缺乏支撑性的大项目。目前,双方的投资合作处于初始阶段,相互投资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两国贸易的发展。

三、以超常措施促进中俄贸易高强度增长

由表4可以看出,要实现两国确定的目标,即使不考虑中俄两国统计的误差,也必须要保持双方长期规划中确定的20%~25%的年均增速,而按照2006年的增长速度显然是难以实现的。针对当前中俄经贸现状,我们既应尊重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规律,又要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促进中俄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一)调整两国贸易体制政策

中俄传统的贸易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对现行的贸易政策进行调整已刻不容缓。应将以政治促经济,提高中俄贸易的互信程度,作为中俄贸易顺利发展的体制保障。按照诚信、互利、共赢的原则,尊重对方的利益,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为对方商品、投资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完善双边协调机制,保持磋商渠道畅通,及时解决经贸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两国经贸合作真正驶入“快车道”。

(二)进一步加大能源等资源产品的合作力度

随着两国政府对能源进出口依存度的逐年增加,俄罗斯对我国以原料和资源开发产品为主的单一贸易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应全面认识两国的能源合作前景,促进两国大型能源开发项目的启动,参与资源产品的分配,利用俄罗斯对我国石油及其制品和原料性产品出口的大幅攀升和出口额的增长,增加进出口贸易额。

(三)增加双方机电产品贸易

未来几年,随着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俄罗斯市场对汽车、家电、通信设备、机床及加工设备、农用机械、食品和包装设备的需求将会有较大幅度增加。200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额呈快速增长态势,已跃居为中方对俄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将成为中俄贸易新的增长点。但从总量看,机电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17.5%。这一情况与中俄两国的制造业水平、科技实力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很不相称。应根据我国近年来在新产品开发领域的巨大飞跃,扩大货车、农业机械和重型机器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额,拓宽中俄在通讯和家电等领域的合作。

(四)以投资促进贸易增长

目前,俄罗斯正经历着历史上最蓬勃的外国投资热潮。同时,俄罗斯也已具备了一定的对外投资能力,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完全可以将资金投向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国市场。无论是从投资区域方向上,还是国别选择以及产业导向上,俄罗斯都是中国重要的投资市场之一。因此,应发挥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站在战略的高度,结合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地开展双向直接投资,为两国的贸易增长增加后劲,拉动出口,实现未来两国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五)充分利用各种契机扩大宣传

中国货币政策放松可期

一、2009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外贸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等一系列稳外需政策措施;各地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扎实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广大外贸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切实增强竞争力,千方百计稳住老客户、开拓新市场。从总体来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变化。前三季度,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一)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去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55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9%。其中,出口8467亿美元,下降21.3%;进口7112亿美元,下降20.4%。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为4289亿美元、5179亿美元和610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4.9%、22.1%和16.7%;其中出口分别为2456亿美元、2761亿美元和3250亿美元,下降19.8%、23.5%和20.5‰进口分别为1833亿美元、2418亿美元和2859亿美元,下降30.9%、20.4%和11.8%。进入三季度以来,随着稳外需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和国际市场需求趋稳,出口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1000亿美元,9月份达到1159亿美元,创下今年以来单月出口新高,同比降幅也收到15.2‰在国内需求扩大等因素带动下,9月份进口达到1030亿美元,是今年以来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下降3.5%,降幅首次缩小至个位数。前三季度外贸顺差1355亿美元,同比下降26%。

(二)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大幅下跌。价格下降对外贸影响明显

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竞争更加激烈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进出口价格同比持续下降。前三季度,出口价格累计下降6.1%,进口价格下降17.5%。剔除价格因素,前三季度出口和进口分别实际下降16.2%和3.5%。主要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降幅均超过两位数,前三季度原油进口平均价格下降48.6%,铁矿石下降45.5%,初级形状的塑料下降29.5%,大豆下降28.6%。

(三)大宗商品进口量继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降幅缩小

去年前三季度,大宗能源资源商品进口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铁矿砂进口量增长35.7%,原油增长8.2%,初级形状的塑料增长30.6%,大豆增长12.8%,但7月份以来大豆进口过快增长势头出现逆转,9月当月进口量下降33.5%。受扩大内需带动和加工贸易下降趋缓影响,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年初大幅下降后,二季度以来趋于好转,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3459亿美元,下降16.8%,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174亿美元,下降18,1%,降幅均已低于进口总体降幅。(见表1)

(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滑程度较轻。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势趋缓

受益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加上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国内竞争优势明显,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出口总体降幅。去年前三季度,服装出口785亿美元,下降10.2%5纺织品出口431亿美元,下降13.7%;鞋类出口209亿美元,下降5.6%;家具出口177亿美元,下降8.5%箱包出口92亿美元,下降9.7%;玩具出口56亿美元,下降11.3%。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初下降幅度较大,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稳,出口信用保险和信贷等支持力度加大,降幅逐步收窄。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4964亿美元,下降19.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58亿美元,下降17.7%。其中三季度分别下降16.9%和11.5%。(见表2)

(五)加工贸易降幅逐步缩小,一般贸易出口降幅有所扩大

由于加工贸易以IT等机电产品为主,产业链相对较短,在危机爆发初期所受冲击较大,2009年前五个月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降幅一直大于一般贸易。6月以来,随着外部需求状况改善和稳定加工贸易发展政策逐步见效,订单有所恢复,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回升,同比降幅已经小于一般贸易以及出口总体降幅。前三季度,加工贸易出口408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2243亿美元,下降23.9%,其中9月份加工贸易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6.9%。与此同时,前三季度一般贸易出口3785亿美元,同比下降24.5%,降幅呈现扩大态势,主要原因是2008年一般贸易保持持陕增长导致基数相对较高,进口3812亿美元,下降16.4%,其中9月份增长1.7%,2009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六)民营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国有企业进出口大幅下滑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机制灵活,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加上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受危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出口2390亿美元,下降15.5%,进口1225亿美元,下降2.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4702亿美元,下降21.1%,进口3842亿美元,下降20.6%;国有企业出口1375亿美元,下降30.2%,进口2045亿美元,下降28%。

(七)对美日出口降幅缩小,对部分新兴市场出口降幅较大

去年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对美国、日本等国出口降幅持续低于出口总体降幅。前三季度,对美国出口1573亿美元,下降16.9%,对日本出口698亿美元,下降18.8%。对香港地区、东盟的出口降幅近几个月也明显收窄,已经低于出口总体降幅。前三季度对香港地区出口下降20.6%,对东盟下降16,1%。但对欧盟以及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出口下降幅度仍然较大,前三季度分别下降24.1%、48.9%和37.3%。同时,自欧盟和美国进口分别下降9.2%和12.4%,均明显低于进口总体降幅。由于资源和能源产品国内需求回暖,自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降幅已大幅收窄,分别仅下降4.0%和10.9%。(见表4)

从前三季度情况看,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中国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降幅收窄,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关于稳定出口、扩大进口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出台的各项措施是及时有效的。

二、2009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从国外来看,世界经济形势中的积极变化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结束一季度自由落体式的下滑态势,衰退趋势减缓并走向复苏,主要先行指标不断改善。美国三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增长3.5%,四个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增长。日本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54.5,

达到三年来的最高,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第9个月上升。欧元区9月份总体经济信心指数达到82.8,创一年来新高。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二季度分别增长6.1%和6.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经济增长预期改善,将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由-1.4%上调至-1.1%。这些都将有利于国际市场需求低位企稳。从秋季广交会情况来看,国际市场需求也出现一些暖意。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主要经济体失业率继续攀升,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1983年以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创欧元区诞生以来新高,日本8月份失业率5.5%,也处于十年来高位。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大幅缩水,美国等国家居民储蓄率持续上升,制约居民扩大消费。受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新兴行业尚未形成规模投资的影响,投资需求自主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显著回升的难度很大。贸易保护不断加剧,摩擦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超过100亿美元。目前一些国家还在着手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出口恢复的阻力。

从国内来看,中国政府将进一步落实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等政策,稳定和逐步恢复外贸进出口。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企业信心,改善企业经营外部环境。随着稳外需各项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加上2008年四季度进出口已经开始下滑,基数相对较低,2009年后几个月进出口降幅有望进一步收窄甚至出现小幅回升。综合各种因素,预计2009年全年中国进出口降幅将收到20%以内。(见表5)

三、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从目前情况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其中发达国家将增长1.3%,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5.1%。各国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市场风险降低,融资功能正在逐步恢复,反映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和风险程度的LIBOR/OIS利差和TED利差已经大幅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增强了金融机构放贷的信心。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国际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金融机构筹集大规模资金,专门为外贸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困扰国际贸易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有利于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世界经济复苏将是艰难曲折的,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恢复,中国外贸发展仍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难以大幅反弹。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美国2009年财政赤字达到1.4万亿美元,是2008年的3.1倍,赤字率高达10%,创二战以来新高。德、法等国财政赤字率均超过3%的控制目标,日本财政赤字率达到9.4%,各国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就业形势好转一般滞后于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可能继续恶化,消费和投资自主增长难有明显起色,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回升。

――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随着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由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国际间的政策合作意愿减弱,协调难度加大,处理不好将会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在国内压力下,主要经济体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剧。即使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贸易也不会出现大幅反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长2.7%,低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

――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出口面临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并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这将使中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震荡,企业经营风险增加。随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2010年全球资源和能源需求将有所回升,在超低利率水平和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投机炒作和美元汇率走低等因素可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高中国企业的进口和出口成本。一旦世界经济复苏遇到挫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剧烈波动,加大中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此外,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出口产品将面临更大的降价压力,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削弱中国企业发展后劲。

同时,也要看到,保持中国外贸发展仍有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企业竞争力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新兴产业,工业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加工制造和产业配套能力大幅提升,为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生产效率高。出口产品大多属于中低档,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需求弹性小,受危机冲击相对较轻。加上中国产品性价比高,部分原来购买高档产品的外国消费者可能转而购买中国产品,反而会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特别是近年来,中国进出口企业先后经历了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政策收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部需求萎缩等考验,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新兴市场贸易规模偏小,发展空间大。长期以来,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相对偏小,尽管近年来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但在贸易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不高,贸易额与双方之间的经济规模也不相称,发展空间很大。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贸易往来日趋便利化,中国发展同新兴市场之间的贸易大有可为。

――“走出去”方兴未艾,带动出口效应明显。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一大批国内优势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发展当地经济和就业的同时也带动国内产品出口。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外国公司为摆脱经营困境,国际合作意愿增强,一些国家和地区吸收外资政策相对宽松,并为刺激经济大量投资基础设

施,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将会更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也将成为带动中国产品出口的重要渠道。

综合分析,2010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向好,但也面对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们既要看到中国外贸发展的积极变化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也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把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挑战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大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苦练基本功,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对外贸易健康稳定发展。附件一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深入落实,以及超低利率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消费和投资开始缓慢恢复,经济结束自由落体式下滑并逐步走稳。其中,美国和英国经济的下滑速度明显放缓,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经济恢复增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走在了复苏的前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机构对世界经济的预期改善,纷纷上调经济预测数据。OECD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发达国家经济在2009年第三季度恢复成长。其中,美国、德国、日本和欧元区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均将呈现正增长,第四季度除日本可能出现反复外,其他发达经济体经济将继续增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做出更大贡献。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萎缩1.1%,降幅低于之前的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1%。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重创世界贸易。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另据各国海关数据,2009年上半年,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贸易均出现大幅下降。其中,欧盟、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0.4%、24.7%、37.3%和33.4%;进口额分别下降34.2%、32.5%、32.3%和28.9%。虽然国际贸易形势自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好转,降幅收窄,但仍然高达两位数。WTO预计,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萎缩10%,其中发达国家下降14%,发展中国家下降7%。IMF预计,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11.9%,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将恢复增长。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规模为1.7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4%。2009年一季度,全球FDI流入量同比下降44%。其中20国集团流入量同比下降36%,流出下降42%。全球并购活动继续呈现萎缩态势,据国际并购咨询公司MergeMarket的报告称,2009年上半年全球并购总量和总额均为6年来最低,其中全球并购量同比下降47%,并购额下降43.3%。联合国预计,2009年全球FDI降至1.2万亿美元,下降30~40%,2010年将回升至1.4万亿美元,2011年升至1.8万亿美元,但仍未达到2007年的水平。(见表1)

1.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

目前世界经济已停止下滑势头,开始出现企稳复苏迹象,主要是各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的结果,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不足,复苏的进程将是艰难曲折的。由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政策调控的侧重点不同,各国对未来政策退出存在明显分歧。IMF警告,虽然现在退出为时过早,但各国必须着手限制非传统刺激政策的蔓延,有效降低央行的资产负债,逐步收紧货币政策。政府介入过深、退出过晚,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政府退出过早、步调不一致,又会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各国政府推出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何时退出以及如何退出,成为影响未来世界经济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在促进经济复苏和防止通货膨胀方而取得平衡,确保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将是一个严峻考验。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大幅缩水,储蓄率持续上升,制约消费扩大。由于缺乏新的赢利机会,加上目前产能普遍严重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回升。因此,全球经济即使实现复苏,未来增长速度也将是缓慢的,同时不排除中间有所反复。IMF预计,2010年至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

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3.国际贸易竞争和保护主义加剧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前景

美国2009年一季度,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下降6.4%,为近30年来最大降幅。二季度下降0.7%,降幅比一季度大幅收窄5.7个百分点。三季度增长3.5%,为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后

的首次增长。美国经济复苏状况好于预期,主要得益于美国一系列的刺激经济计划,以及前所未有的货币和财政干预措施。但由于消费者支出依然疲弱,未来复苏的力度和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一是需求疲软将继续拖累产出增长。二是经济衰退已经结束,但就业市场依然疲软。预计美国失业牢将在2010年一季度触及10%,2010年底缓慢降至9.5%。IMF预计,2009年美国失业率为9.3%,2010年为10.1%。另外大幅增加的联邦赤字也成为未来经济加快复苏的障碍。IMF预计,美国经济在2009年收缩2.7%后,2010年将增长1.5%。

欧元区欧元区经济在2008年三季度陷入衰退,2009年一季度继续下滑2.5%。得益于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包括“旧车换购新车”计划,欧元区经济下滑速度在去年二季度明显放缓。制造业订单、采购经理人指数、出口等经济指标都呈现向好势头。欧元区的经济支柱德国和法国在去年二季度重新实现经济增长。欧盟委员会预计,欧元区经济整体可于三季度出现增长,从而正式走出衰退。但由于金融业依然脆弱,危机对劳动力市场和政府财政的影响尚未全面显现,部分成员国的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中,欧元区经济复苏之路恐难平坦。另外,欧元区国家在退出战略方面存在的分歧也有可能影响到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若德国率先实施退出计划,而法国等国继续坚持刺激经济计划,欧元区经济复苏可能而临挫折风险。而在引领低碳经济方面,如果能够建立覆盖整个欧洲大陆的投资和税收刺激计划,以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则有利于促进欧元区经济加快复苏。IMF预计,2010年欧元区经济将增长0.3%。

日本出口和投资是过去几年日本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自2008年四季度至20094年一季度极度恶化,分别下滑13.1%和11.7%。在政府财政刺激方案带动下,2009年二季度私人消费和政府支出开始增长,工业生产也走出低谷,带动经济增长3.7%,为五个季度以来首次正增长。其中,外需对当季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6个百分点,也是5个季度以来首次由负转正。但日本依赖外部需求的增长模式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复苏的掣肘,一旦外部环境再度趋紧,日本经济必将出现反复。与此同时,就业恶化、设备过剩仍将是日本经济自主性复苏的主要障碍。IMF预计,2009年日本GDP将下降5.4%,在发达经济体中降幅最大。从较长时期看,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的主张鼓励消费和中小企业发展,减少政府管制,提倡培育尖端技术,加强与美国和欧洲的区域经济联盟和合作,有望为未来日l本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对新兴市场和发展-辛经济体产生明显冲击,特别是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受到的冲击更严重。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停止下滑并走向复苏,初级产品价格反弹以及政府刺激政策逐步见效,大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已率先复苏。2009年二季度,中国、印度和巴西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7.9%、6.1%和6%;俄罗斯经济在二季度创纪录萎缩10.9%之后,去年8月份制造业出现止跌回升迹象。IMF预计,2009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1.7%,2010年将达到5.1%。

当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考验,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一旦复苏遇到挫折,将对外向型发展中国家带来冲击。二是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步调不一致,各国间的利差扩大,将刺激国际投机资金大量流动,引发汇率和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三是国际金融经济秩序改革能否充分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将极大地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附件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从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政府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动摇,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总体形势积极向好。

去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呈逐季加快增长态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50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477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88840亿元,增长8,8%。

1.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粮食获得丰收。全国去年夏粮产量12335万吨,比上年增产260万吨,增长2.2%,连续六年增产。早稻产量3327万Ⅱ屯,比上年增产167万吨,增长5.3%,全年粮食继续获得丰收。肉类产量稳定增长,去年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280万吨,增长5.6%。其中,生猪出栏4.6亿头,增长6.4%;生猪存栏4.7亿头,增长2.2%。

2.工业生产增速逐季加快,工业企业利润降幅趋缓。去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民8.7%,比上年同期回落6.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2.4%。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8.7%,轻工业增长8.7%。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7.5%,中部地区增长8.7%,西部地区增长13.8%。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前三季度工业品销售率为97.4%。去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747亿元,同比下降10.6%,但降幅比1-15月份收窄12.2个百分点。

3.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价格环比由降转升。去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76亿元,同比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一氧。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13亿元,增长14,8%;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63亿元,增长16.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增长15,0%,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7,4%。去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其中,城市下降1.30%,农村下降0.7%。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下降0.1%,居住价格下降4.4%,其余商品跌多涨少。从月度看,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去年7月份由下降转为持平,8、9月份分别上涨0.5%和0,4%。

4.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去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57亿元,同比增长33.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3177亿元,增长33.3%,同比加快5.7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1880亿元,增长33.6%,加快10.3个百分点。在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54,8%、26.9%、38.1%,一、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分别增长28.1%、38.3%、38.9%,中西部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

5.进出口降幅收窄,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去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15578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一季度下降24.9%,二季度下降22.1%,三季度下降16.5%,降幅明显收窄。出口总值8467亿美元,下降21.3%;进口总值7112亿美元,下降20.4%;贸易顺差1355亿美元,同比减少455亿美元,下降2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384L美元,同比下降14.3%,但去年8月份以来已经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

6.货币信贷大幅增长,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去年9月术,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8.5万亿元,同比增长29.3%,比上年末加快1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0.2万亿元,增长29.5%,加快20.5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为3.7万亿元,增长16%,加快3.3个百分点。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9.0万亿元,同比增长34.2%,比年初增加8.7万亿元,同比多增5.2万亿元;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58.4万亿元,同比增长28.4%,比年初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多增5.2万亿元。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27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3%,比上年末增加3266亿美元,同比少增507亿美元。

从总体来看,去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国内外各利t困难的考验,发展态势好于预期,企稳回升势头口趋明显。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发展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针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巩固经济社会发展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全面落实和不断充实完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更好地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2010年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附件三: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一、2D09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表现

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渐止跌企稳,国际商品市场需求回暖。以油价为风向标的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在去年一季度稳定后,自二季度开始迅速反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以美元计价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09年9月底的国际市场初级商品价格综合指数比上年末上涨28.0%,各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均有10%以上的涨幅,其中食品饮料类上涨11,2%,工业用农业原材料上涨14.3%,金属上涨30.4%,能源上涨35.6%,但仍大幅低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位。另有少数产品的价格接近甚至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其中黄金价格已突破每盎司1000美元,创历史新高。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呈现涨势,反映了市场对世界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及增长潜力的良好预期。一年来,为刺激经济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快了基础设施和重大投资项目建设,保持了远好于发达国家的产出和贸易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走出急剧下滑、恢复市场景气的重要力量。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更快,尽管经济规模在全球总量中尚不足1/3,但对石油、金属等资源商品的需求占世界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以上。此外,各国大幅降低利率水平和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加上美元等货币汇率大幅贬值,也助推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见表1)

二、近期影响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的因素

当前,国际商品市场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复苏的程度和速度、各主要经济体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节奏和力度等,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商品市场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美元走势、主要商品的供需状况也将影响到市场价格的波动。总体看,2009年后几个月至2010年,国际商品价格将在目前水平上继续上行,但涨幅相对有限,且短期会有较大波动。

2.各国采取的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宽松的货币供应导致大量资金涌入商品市场,成为推动2009年以来商品价格大幅回升的原因之一。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走向复苏,通货膨胀压力增大,部分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有收紧倾向。未来各国经济政策存保增长和控通胀之间的转换,将对进入商品市场的资金流向和流最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

4.产能过剩和贸易保护主义抑制价格水平过快上涨。经济衰退造成市场萎缩,全球贸易规模大幅缩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保护对象已由生产资料扩散至生活资料,出口国通过外部市场消化其庞大生产能力的难度加大。产能严重过剩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相叠加,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从大宗商品、资本货物到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见表2)

三、主要商品市场发展前景

农产品农产品价格经历2008年下半年大幅下滑后,2009年上半年低位运行,二季度开始总体呈现温和上行,但仍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编制的食品价格指数FFPI显示,2009年1~9月综合指数上涨7.1%,其中粮谷由于饲料需求及包括生物能源在内的工业需求增长趋缓,主要作物因良好的天气和耕种面积扩大而保持高产,供需矛盾缓和,价格下跌9,5%,奶、油、糖则分别上涨1.4%、18.4%和

95.3%。但综合指数仍比上年同期下跌17.2%,除糖外,符分

类指数同比降幅均在10%以上。至去年9月末,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分别比年初下跌了26.4%、19.0%、4.5%和8.4%。

中长期看,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将保持上涨态势。人口增长、收入及生活水平提高,使全球对粮食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呈相对刚性增长,供需将呈偏紧平衡状态。原价等能源价格上涨,推高燃料、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同时,能源价格上涨将刺激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增加对种植能源作物的土地需求,影响粮食扩大生产和供应,也将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原油总体而言,国际石油市场一直处于偏紧的供需平衡状态。尽管世界经济衰退,石油需求显著下降,国际汕价从2008年的147.27美元/桶高点暴跌,于2009年2月12日达到33,98美元/桶的低点,但很快因经济企稳而强劲反弹,2009年二季度涨幅达41%,为1990年以来最大的季度涨幅。在需求方面,据美国能源情报署预计,2009年四季度全球口均原油需求量将比上年同期小幅增长0.3%,增量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全年日均原油需求为8367/桶,较上年下降2%,2010年有望增长1.1%。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09年全球日均原油需求比上年减少1.2%,但先后3次调高了对2010年的需求预测数字。供应方面,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由于需求疲弱和价格大幅下挫,OPEC累计削减280万桶/日的生产配额,非OPEC产油国也收缩生产。近期油价迅速反弹,非OPEC产油国的生产有所恢复,OPEC也存在增产的可能性。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好转、市场需求复苏,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将再度激烈,地缘政治、产油国的投资政策、美元汇率等都将对油价产生重要影响,预知未来一段时期国际原油价格将维持在60~90美元/桶的水平。

有色金属有色金属价格在2009年二季度的迅速攀升主要受供需两方面因素影n向。供应方而,2008年下半年的价格暴跌导致一批生产成本较高的矿山和冶炼厂关闭或停产,至2009年一季度,主要有色金属的产量均显著下降,铝、锌、锡的降幅均达到10%以上。国际铜业研究小组(ICSG)报告显示,2009年1~6月全球铜矿山产能利用率79.7%,冶炼产能利用率更低至76,9%,分别比上年同期低1个和4.3个百分点。需求方面,2009年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停止大幅下滑并逐步企稳,工业生产和投资也开始回暖,带动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受此影响,去年前三季度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比年初上涨了近一倍,涨幅达94.3%,其他有色金属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部分停工或关闭的产能正重新恢复,市场供应将明显回升。随着有色金属供求关系的变化,预计未来一段时期铜等有色金属价格将震荡上行,但上涨空间相对有限。

纺织纤维及成品2009年全球纤维及纺织服装市场受到经济衰退严重冲击,市场收缩严重。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复苏,纺织服装市场将逐步走出低迷状态,并带动棉花市场率先改善。国际市场棉花价格2009年二季度开始大幅反弹,7月份以来Cotlook指数一直在60美分/磅以上水平波动,预计2009/10年度,全球棉花产量2287万吨,消费量将达2455万吨,虽未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但受供给不足影响,棉花库存将继续下降,棉价有望保持坚挺。2009年合成纤维各品种产量将普遍下降,但随着市场环境好转,企业开工率上升,2010年产量将有较大增长。预计2009年占全球人造纤维市场近一半份额的涤纶短纤和长丝产量将分别下降3%和1%,2010年则双双增长10%。其他如聚酰胺、丙烯酸、纤维素等人造纤维产量也将在2009年不同幅度下降后于2010年有较大增长。但由于纺织原料成本上升,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的利润空间将继续受压。

化工及医药产品随着世界经济逐步企稳,全球化学工业亦步入复苏。目前由于石化下游产业开始恢复生产并重建库存,对石化产品的需求较年初明显回升,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塑料树脂已有回暖迹象,但价格、企业盈利、开工率等指标仍在较低水平,石化行业仍处于景气周期的低谷。预计2009年全球化学品产量将下降5.9%,2010年将恢复增长,增速为3.5%。中东地区在未来全球石化市场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今后5年全球新建乙烯装置将集中在中东地区投产。2009至2010年,中东地区新增乙烯产能645万吨/年,2011至2013年新增乙烯产能960万吨/年,分别占全球新增产能的41%和51%。随着今后几年产能的集中释放,石化产品价格将承受较大压力。

钢材金融危机对房地产、汽车等主要用钢行业造成巨人冲击,钢铁行业受到严重影响。面对萎缩的需求,全球钢厂和矿山纷纷减产裁员、削减投资。2009年二季度以来,受益干各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特别是在基设殴施建设领域进行的大规模投资,钢铁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去年二季度全球粗钢产量环比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同比降幅放缓,6月份全球日均粗钢产量创近9个月来的新高。去年9月来CRU钢材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下跌35.7%,其中北美、欧洲、亚洲分别比上年同期下跌36.2%、33.4%和36.5%,但全球综合指数比上月上涨了2.9%,品种以长材涨势幅最大,地区则以北美和欧洲涨幅领先,反映了美欧经济的复苏迹象。去年下半年钢铁需求进一步走稳,2010年市场将逐步复苏。国际钢铁协会预测,2009年全球钢铁表观消费量将比上年萎缩8,6%至11亿吨,2010年增长9.2%至12亿吨。由于前几年扩产形成了巨大产能,国际钢材市场整体上仍然供大于求。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钢材国际贸易屡屡受阻,也对钢铁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机电产品制造业的衰退导致机床产销在传统制造业强国和新兴市场均出现明显下降。德国机床胁会预计本年度德国机床产量将下降40%,在连续5年创纪录的高峰期之后,2009年德国机床产值预计将回落到1999年的水平。2009年上半年,美国机床累计销售额为7,59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70.1%。

据日本机床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7月日本机床订单同比下滑72.2%,其中国内订单下降72.7%,国外订单下降71.9%。据意大利机床、机器人与自动化制造商协会统计,2009年上半年意大利机床订单同比降幅达到56.3%。新兴市场同样面临需求萎缩的窘境,印度、俄罗斯、一些东欧国家均出现开工不足、进口下降的现象。

全球半导体市场继上年四季度环比下降26%后,2009年一季度再降14%,但二季度开始企稳向好,销售额环比大幅上扬16%。根据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Oartner的最新展望报告,2009年全球半导体收入有望达到2120亿美元,同比下降17.1%,好于年初下降22.4%的预期。预计201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收入将达到2330亿美元,但仍低于2008年水平。因半导体产业资本支出减少,封装设备、自动测试设备等半导体设备生产亦受到不利影响。全球半导体设备与材料行业协会(SEMI)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二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订单为29.5亿美元,虽比一季度大幅增长83%,但较上年同期下滑58%。下半年全球半导体产业资本支出有显著改善,但全年仍将下滑47.9%至229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增长34.3%至307亿美元,设备订单的回升将刺激半导体产业的复苏。

由于企业支出和个人消费疲软,全球个人电脑(Pc)市场不振。调研公司IDC数据显示,2009年二季度PC出货量同比下滑2.4%,营业收入下滑19.1%。其中,台式机出货量下滑17%,笔记本和上网本出货量同比增长44%。由于上网本价格低廉,其市场份额的提高反而导致PC市场整体营业收入下滑。2009年全年的PC出货量可能出现200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乐观估计与上年持平或微幅增长。2010年PC出货量和销售额均有望反弹,其式机出货量与2009年持平,笔记本和上网本出货量将增长16.5%。液晶面板受供应限制及季节因素影响,去年三季度以来价格持续上涨,但随着显示器和电视面板的供应压力减轻,部分尺寸的产品价格在四季度及2010年上半年可能出现下滑。

金融危机以来严重萎缩的全球汽车市场近期出现好转迹象。受美国政府“旧车换现金”计划的拉动,2009年8月份美国新车销量超过100万辆,出现20个月以来首次同比上升,但补贴政策结束后的9月份即大幅下滑。预训2009年全年美国汽车销量将在1050万至1i00万辆之间,2010年销量将实现10%以上的增长,约为1250万辆。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竹的数字显示,欧洲汽车市场8月新注册的轿车数量较2008年同期增长3.0%,主要汽车市场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分别增长28.4%、8.5%、7%和6%。据日本汽车经销商协会统计,9月份,包括轿车、卡车和客车在内的日本国内汽车销量同比上升3.5%,为连续第二个月上升。本次经济衰退将给全球汽车行业带来深刻调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环保概念将成为未来几年汽车业发展的重要主题,至2020年,节能环保型汽车有望占到发达市场汽车销量的1/3,占新兴市场城市汽车销量的1/5。

高油价促进了新能源的发展,核电、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技术与设备市场迅速发展,产能扩张速度空前。2009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将较上年增长56%,达到170亿千瓦,但由于世界经济陷入衰退,需求下降17%,太阳能电池产业产能过剩严重,价格快速下滑,产业整合不可避免。预计到2011年产业前景才会随着需求的复苏而好转。

经济衰退导致运输业需求疲软,世界集装箱市场、干散货市场和油轮市场形势严峻。船舶融资环境恶化,船市清淡,船东普遍延期接船,航运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2009年8月份新船交付比例创年内新低,散货船、油轮和集装箱的新船交付分别比7月下降53%、52%和57%。截至2009年8月底,全球新船手持订单共1.647亿总吨、5.247亿载重吨,为2007年6月以来最低点。展望今后两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造船市场亦将回暧,特别是中东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多个油轮公司已经公布建造新一代绿色环保油轮的长期发展计划,油轮、化学品船、气体运输船建造市场有望较快增长。劳氏船级社预知,今后5年油轮载重吨将以年均5.7%的速度增长。附件四:中国服务贸易状况

一、中国服务贸易基本情况

2009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呈下降态势。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257.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4%。其中,出口545亿美元,下降24.1‰进口712.4亿美元,下降5%。服务贸易逆差167.4亿美元,同比增长4.3倍。

1.进出口总体规模缩减。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上年同期的增长28.6%转为下降14.4%,为1999年以来首次缩减。

2.出口和进口呈现“双降”。服务贸易出口锐减,比上年同期下降24.1%,主要源于运输、其他商业服务和建筑服务等行业出口的明显下降。进口略有下降,降幅为5%。

3.贸易逆差显著增加。服务贸易出口的大幅下降导致服务贸易逆差的显著增加。逆差额为167.4亿美元,同比增长4.3倍。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逆差额分别为91.5亿美元、44.4亿美元、42.5亿美元、28.5亿美元和13亿美元。

二、中国服务贸易行业特点

1.运输出口和进口均呈下降态势,逆差大幅增加。运输出口106.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4.6%;进口197.8亿美元,下降21%。逆差91.5亿美元,增长56.1%,仍为中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行业。

2.旅游出口下降,差额由顺转逆。旅游出口18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8%2进口210.9亿美元,增长19.6%。进出口差额由上年同期的顺差26亿美元转为逆差28.5亿美元。

3.通讯服务进口降幅高于出口,出现小额顺差。通服务出口和进口均呈现下降。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5,5亿美元和4.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5.7%和38.8%。顺差由上年同期的逆差0.5亿美元转为顺差0.6亿美元。

4.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逆差减少。保险服务出口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进口48.5亿美元,下降23.5%;逆差42.5亿美元,同比减少15.5亿美元。金融服务吃出口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7%;进口1.9亿美元,下降34%;逆差0.3亿美元,同比减少1.2亿美元。

5.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速放缓,进口由升转降。计算

机和信息服务出口28.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增帆1回落38.2个百分点;进口l3亿美元,由上年同期的增长33.4%转为下降0.5%;顺差15.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亿美元。

6,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下降,进口微幅增长。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1.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8%;进口46.2亿美元,增长1.4%;逆差44.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略有扩大,为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

7.咨询进口下降,顺差有所扩大。咨询出口8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5.3%;进口59.6亿美元,下降3.4%;顺差22.9亿美元,为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行业。

8,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大幅下降,首现逆差。其他商业服务出口81.9亿美元,降幅达42.6%;进口94.9亿美元,下降4.9%。由于出口降幅明显高于进口,该行业由常年的人额顺差转为逆差,逆差额为13亿美元。

三、影响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一)制约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1.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依然薄弱

回顾2008年,中国作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基础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不但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国内传统服务行业仍处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发展阶段,拓展国际市场和应对外来竞争的能力较弱;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经验的阶段。

2.中国服务贸易企业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1.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3000美元。货物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25633亿美元,在货物贸易发展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服务贸易机会。

2.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中国加入WTO以来,切实履行人世承诺,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对外贸易法》(修订)、《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民用航空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中国已经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秘鲁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包含服务贸易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并与挪威等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就建立自贸区问题进行磋商。此外,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展和深化,在法律、公用事业、电信、视听、银行、证券、旅游等领域,采取了具有较大开放力度的措施。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条件。

3.政府高度重视是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建成了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初步建立了我国服务贸易统一体系;出台了《服务贸易“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扩大服务出口的若干意见》,建立了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制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认定了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举办了中国服务贸易大会、大连软件交易会等大型展会活动,组建成立了服务贸易协会。经过近年来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有力推动了服务贸易发展。

THE END
1.有色金属价格的上涨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需求增加:全球经济增长导致工业用金属、建筑材料和电子产品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增加。 供应紧张:矿山开采、气候、政治因素(如战争和制裁)等导致金属供应减少,推动价格上涨。 2. 经济数据 宏观经济数据:如GDP增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等数据表现良好,会增强市场对金属需求的预期。 https://blog.csdn.net/sinat_38992528/article/details/143567095
2.影响贵金属价格因素有哪些影响贵金属价格因素有如下因素: (1)贵金属价格与国际政局动荡的互动关系。国际上重大的政治、战争事件都将影响贵金属价格。贵金属发挥其保值避险的作用,成为投资的首选,刺激金价的上扬。 (2)贵金属价格与国际商品市场的联动关系。由于“金砖五国”经济的持续崛起,对有色金属等商品的需求持续强劲,投资者在判断贵金属价https://m.cngold.org/futures/jg4651922.html
3.美元走势对有色金属价格的影响美元作为大宗商品标价用货币,两者关系大致上类似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即美元指数升高,大宗商品指数降低,为负相关。而美元与有色金属,一方面参照大宗商品,存在量价负相关,另一方面由于有色金属有时被作为避险用资产,当美元升值避险能力增强时,有色金属指数也会降低,其中以期货铜价负相关关系最为明显。对于有色金属和大宗https://www.meipian.cn/1nlv1uig
4.有色金属市场分析报告2025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研究与战略咨询报告》共二十二章。首先介绍了有色金属的定义、分类、行业特性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现状,并对中国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详实全面地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铜、铝、铅锌、钛、黄金、镍、钨、锡https://www.chinairr.org/report/R01/R0107/202411/26-627988.html
5.权威金属资讯门户【SHMET周报】宁德时代拟调整锂盐生产安排,俄或限制镍和钛等大宗商品出口 LME发布8月按产地划分的金属库存月度报告;中国8月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4%,电解铝产量同比增5.1%;纽蒙特出售澳大利亚金铜矿山和项目;宁德时代回应江西锂矿停产传闻:根据市场情况对生产进行调整…… 【SHMET镍调研】受检修等因素影响 国内产量下https://www.shmet.com/
6.如何看待有色板块的春季行情?同时,考虑2020年主要西方国家 M2 增速较大,我们预计今年美联储与欧洲央行有望继续推进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环境或维持现状,偏宏观属性定价的品种仍将受益,同时考虑实体经济复苏的共振影响,价格或继续维持高位。今年有色金属板块将多点开花,我们建议继续进行顺周期板块标的配置。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20511
7.未来我国的金属矿石资源走向市场又该如何?行业新闻08 2023年的金属矿业总体或偏悲观运行,有色金属仍将强于黑色金属 综上分析,2022年以来,受多种突发事件和不确定性因素突发的影响,金属矿业行业整体始终面临下游需求不畅、行业价格传导受阻的困难。预计2023年,这一问题在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因素增强、增多的大背景下,仍将有突出表现。预计,2023年在全球经济上行压力http://www.innuox.com/news_4/1265.html
8.有色金属行情正热,我们准备了一份铂金市场投资前景报告通常情况下,铂族金属矿从勘探、开矿、再到最终产出需要十多年时间。我们在下文中列举了一些可能影响初级铂金供应(即源自铂族金属矿商)的因素。 1.现存矿藏储量/资源-铂金是一种有限资源,它的生产总量受限于地下可开采的储量。 2.铂金价格- 历来,铂族金属矿商大约有60%的收益来自铂金,其余来自副产品。鉴于成本基数https://36kr.com/p/984793304783489
9.2022第二节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业政策分析 二、相关产业政策影响分析 第三节 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 一、有利因素分析 二、不利因素分析 第三章 国内外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https://m.chinabgao.com/report/9903947.html
10.重庆工业企稳运行,态势好于全国受金融危机影响以来,面对市场萎缩、行业产能过剩及全行业低迷等诸多不利影响,作为我市支柱产业的黑色、有色金属冶炼业遭遇严峻考验,前三季度增速分别为 -3.1 % 和 4.4 % 。显然,造成两大行业低迷的原因有原材料价格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因素,也有行业产能过剩和发展水平高级度因素,更有企业产品线、机制转型等个体因素https://tjj.cq.gov.cn/zwgk_233/fdzdgknr/tjxx/sjjd_55469/202002/t20200219_527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