钷(pǒ)是继锝之后,人工制得的第二个放射性元素。1945年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克林顿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马林茨基、格伦丁宁和克里尔在铀裂变产物中发现了第61号元素。钷的主要用途可作热源,为真空探测和人造卫星提供辅助能量。147Pm放出能量低的射线,可用于制造钷电池。或作为导弹制导仪器及钟表的电源。近期,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SocietyofChemistry)称在仙女星座的一些恒星中发现了钷元素。
镎(ná)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这是因为237Np的半衰期是2.2×106年,比地壳形成的年龄少三个数量级。只有在铀矿中存在极小的微量,这是由铀衰变后的游荡中子产生的。镎的发现突破了古典元素周期表的界限,为铀后元素,或称超铀元素中其他元素的发现闯开了道路,为现代元素周期系和建立锕系元素奠定了基础。
镄(fèi)是为纪念著名物理学家费米而命名的,它的符号为Fm。已经发现的镄的同位素有:244Fm,259Fm,都有放射性半衰期从千分之几秒到100天不等。1942年,费米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核反应堆。1945年7月16日,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他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11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尼维托克岛上空试验爆炸了一颗氢弹,从爆炸地点仔细地收集了几百公斤土壤中发现100号元素的同位素。费米因在中子方面的研究工作,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钅喜[](xǐ)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元素。随着新型粒子加速器的问世,科学家们发现了生产高能元素的新途径。1974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力国家实验室利用他们的超重离子线性加速器,用氧18离子轰击锎249制造出了第106号元素。第106号元素的化学符号为Unh,已发现质量数为259、260、261和263的四种同位素。1994年3月21日,美国化学会以世界著名化学家格伦·西博格的名字命名第106号化学元素。西博格因发现钚元素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锎(kāi)是一种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1950年美国科学家汤普森、斯特里特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用加速的α粒子轰击锔242时发现锎245。现已发现质量数239-256的全部锎同位素。锎,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元素,1克价值昂贵达到10亿美元,全世界才大约有1克的锎。锎用途最为广泛的是锎252同位素,它能以惊人的速度释放中子,每分钟达到1.7亿个。这一特性使锎元素非常危险,但是却能广泛应用于分析、检测金银的纯度,金属疲劳度,启动核反应堆和探测地雷等方面。因为发现它的科学家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所以是以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而命名。
镅(méi)是人工合成放射性金属元素。1944年底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核物理学、化学家西博格和他的同事詹姆斯、摩根和吉奥索等人,在被一个反应堆辐射过的钚中发现。根据发现镄元素的研究,科学家进一步制造出了“镅”元素。目前“镅”241最为广泛的应用是烟雾探测器等。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属于过渡金属之一。1994年,德国达姆施塔特市的科学家利用镍离子轰击铅原子从而获得了-269原子,它的半衰期仅为0.17毫秒。2001年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已接受科学家提议,按照“发现者具有命名权这一传统”,决定将第110号元素以研究所所在城市命名,称其为Darmstadtium,缩写为“Ds”,新元素名于2003年8月1日起生效。
钅哥(gē),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SigurdHofmann领导的研究团队,于1996年用铅靶冲击锌离子束,发现了元素Cn。Cn原子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277倍,为金属元素,具有强放射性。通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历经长期验证,确认钅哥成功被合成后,于2010年2月19日被命名。英文名Copernicium(Cn)是为纪念哥白尼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