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元素》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化学《元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进行学习:

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

第二模块是元素符号的书写、记忆和意义。

每个模块一个小循环,每个小循环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进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多媒体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许多水分子,你能根据图示,说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水中这许许多多的氢原子都属于氢元素,许许多多的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从而导入本节课题。这样从学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入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知识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认定目标(2分钟)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课堂达标……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模块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是如何摄取这些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

(1)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大贡献。

(2)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正确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坩埚钳、酒精灯、10%的`稀盐酸、鱼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几类人体必须的营养素,同时了解了水和无机盐也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无机盐的重要作用。

【提出问题】

人体生长过程中需要6种营养素,根据营养素的组成元素,你认为人体中含有哪些元素

【学生回答】

由水可知人体内有H、O两种元素,由糖类的组成可知人体中含有C元素,由蛋白质的组成,可知人体内含有N元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7~P98,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以多媒体展示)

1.组成人体的元素约有多少种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2.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1.50多种,除C、H、O、N以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水、油脂形式存在外,其余都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2.氧元素、钙元素。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超过0.01%的称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称为微量元素。

【阅读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8,了解常量元素中钙、钠、钾三种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活动与探究】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取两根鱼骨,其中一根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另一根放在10%的稀盐酸溶液中浸泡一会,10分钟后取出。

【交流回答】

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进行归纳、得出结论:鱼骨中含钙元素。

钙元素是人体需要量很多的常量元素,若人体缺乏钙元素,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还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补充足够的钙元素呢

牛奶、骨头汤、绿色蔬菜、肉类、豆类都含有钙元素。

【归纳总结】

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含量较少,但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却很大。微量元素中有20多种是人体必需元素,若人体缺乏,就会生病。

【课件展示】

出示一些患者的图片,请学生根据教材P99的表格,回答各是由于缺乏哪种微量元素而导致的。

同学们,当医生不能只是看病,不开药,请问要补碘、补氟应该怎么补充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说出了许多种做法:如食用海带、紫菜、碘盐补碘,常用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交流讨论】

组织并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100的讨论题目。

前后四人一小组,得出结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元素过量也会得病。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知道一些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它们主要靠食物摄入,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等圆、等弧、圆心角等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圆中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圆中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2、难点:对等弧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圆是如何形成的?

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并从画圆的过程中阐述圆是如何形成的。

如右图,线段OA绕着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很大的圆?说说你的方法。

由以上的画圆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思考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而大小又是由谁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半径长度决定)

二、圆的基本元素

问题:据统计,某学校的同学上学方式是,50%的同学步行上学,20%的同学坐公共汽车上学,其他方式上学的同学有30%,请你用扇形统计图反映这个学校学生的上学方式。

我们是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再将圆划分成一个个扇形,图23.1.1就是反映学校学生上学方式的扇子形统计图。

如图23.1.2,线段OA、OB、OC都是圆的半径,线段AB为直径,。这个以点O为圆心的圆叫作“圆O”,记为“⊙O”。线段AB、BC、AC都是圆O中的'弦,曲线BC、BAC都是圆中的弧,分别记为、,其中像弧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像弧这样的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AOB、∠AOC、∠BOC就是圆心角

结合上面的扇形统计图,进一步阐述圆心角、优弧、劣弧等圆中的基本元素。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

3.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4.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学方法

1.卤素的物理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

2.通过实验对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加以验证。

3.注意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相互联系。

4.新课前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5.对于选学内容海水资源的利用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共同探讨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阅读,质疑,探究,实验验证,归纳,总结

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板书:第二节卤族元素

[投影]卤素的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展示:氟、氯、溴、碘、砹单质的图片或者部分单质的实物样品。让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阅读:教材中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图表,得出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把物理性质和结构联系起来,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

观察:关于溴的颜色和状态要让学生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水封保存。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让学生认识到碘可以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碘。

X2

常温下

水中

四氯化碳

汽油

酒精

F2

浅黄绿色

强烈反应

反应

Cl2

黄绿色

Br2

深红棕色

黄→橙

橙→橙红

I2

紫黑色

深黄→褐

浅紫→紫

紫→深紫

浅紫红→紫红

棕→深棕

讲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碘酒,此处还可以讲解一些生活常识:碘酒与红药水不能混用。

板书:二、物理性质(F2I2)

状态:气态固态

颜色:浅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回忆:氯气的化学性质,由氯气出发从相似性和递变性两个方面把氯气的化学性质推向全族。

讨论:得出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板书:三、化学性质(F2I2)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X2=2HX(特殊:H2+I2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H2O=HX+HXO

讲述:卤族氢化物均为无色,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冒白雾的气体。

明确:由于前面分析了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性质上一定也有所不同。

注意:对比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物的稳定性等。

板书:2.递变性

(1)与氢气反应:

(2)与水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3)与金属反应:

回顾:氯气和水的反应,讲述其它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情况。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决定了性质上的相似和递变,通过对比卤素单质与氢气、与水、与金属的反应,氧化性的强弱顺序:

引入:卤素单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呢?我们来看看

实验:可以分成三组: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2.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少量碘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观察现象。(说明:每次完成一组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

程式,分析电子得失的情况,指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讲解:氟气不能从卤化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氯、溴、碘。因为氟会首先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但是若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F2+2NaCl(熔融)=2NaF+Cl2,说明氟的氧化性强于氯。

总结:单质氧化性的强弱顺序和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板书:(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2Br一=2Cl一+Br2氧化性:Cl2>Br2还原性:Br一>Cl一

Cl2+2I一=2Cl一+I2氧化性:Cl2>I2还原性:I一>Cl一

Br2+2I一=2Br一+I2氧化性:Br2>I2还原性:I一>Br一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提问:请你从卤素原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随着氟、氯、溴、碘的顺序,它们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老师总结:

过渡:卤素性质上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同时也有特殊性。

例如:氟无正价;氟气与水等溶剂剧烈反应;HF为弱酸,其它氢卤酸都是强酸;单质碘能使淀粉变蓝;溴在常温下是液态(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等。

演示实验: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水。然后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化钾溶液。对比现象。

板书:3.碘遇淀粉变蓝

提问:为什么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使之变蓝?

板书: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卤化银

实验:分别生成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的沉淀。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AgF是可溶的。此法可以用来检验卤离子。

讨论:检验卤离子的方法(结合前面的知识)。

教师小结:方法一根据卤化银的不同颜色,使硝酸银与卤化物反应,从而检验。方法二:利用卤离子的不同还原性和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加入少量有机溶剂加以检验。

讲述:不溶性卤化银见光分解的性质及其用途。

学生交流:碘与人体健康以及预防碘缺乏病。

小结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卤族元素

1.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二、物理性质

三、化学性质

2.递变性

(1)与金属反应:氟(F2)可以与所有的金属反应;氯(Cl2)可以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溴、碘也可以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例如:2Fe+3Cl22FeCl3而2Fe+3I22FeI2

(2)与氢气反应:反应条件由易到难;反应程度由剧烈变为缓慢;卤化氢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3)与水反应:氟特殊,氯、溴、碘相似。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2Br一=2Cl一+Br2

氧化性:Cl2>Br2还原性:Br->Cl-

Cl2+2I一=2Cl一+I2

氧化性:Cl2>I2还原性:I->Cl-

Br2+2I一=2Br一+I2

氧化性:Br2>I2还原性:I一>Br一

3.碘遇淀粉变蓝

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卤化银X一+Ag=AgX↓(X为Cl、Br、I)具有感光性、人工降雨。

卤离子检验: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2.碘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教学重点: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难点: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法、学法指导: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教学课时:

五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推进新课:找出图2—1—2、中几种常见物质的组成元素有哪些?由已找出的元素试试还能重新组成哪些新的.物质?并思考:

若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属于化合物?

若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先在下面的两个表格中将能形成化合物的元素画上连线,并请写出其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若由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请写出其化学式。自学P31“交流·研讨”回答问题1、引发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通过对熟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分析,逐渐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正价元素

Na(+1)

Mg(+2)

Cu(+1、+2)

Ca(+2)

C(+2、+4)

H(+1)

S(+4、+6)

负价元素

O(—2)

Cl(—1)

S(—2)

交流·研讨:问题2,对几种含碳物质的研究:

结论: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仔细聆听,并根据前面所讨论的结果核实结论。让学生了解有限的元素能够组成千万种物质的原因,同时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游离态、化合态;每种元素以这两种形态构成自己的物质家族——单质、化合物。

过渡: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

迁移·应用:

1、丰富已有的元素——纯净物图,展现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所对应物质,并找出所属类别。

学生演练:省略号处可将含铜物质、含钠物质、含氢物质、含碳物质、含硫物质等均依图2—1—3建立相应的图示,并填写熟悉物质的化学式。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建立元素及其化合物家族的概念。

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而不同形态的元素组成了不同类型的物质:游离态组成单质而化合态组成化合物。

课堂反馈:

作业:P38第1、3题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元素在物质中有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3、元素组成的物质:单质和化合物

1.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一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与、、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与反应只生成氧化物,与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的活泼性,应该是。分析了碱金属与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

(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碱金属元素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原子半径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碱金属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过氧化钾、淡黄色)(超氧化钾)

(2)与反应

(白烟)(剧烈)

(爆炸)(剧烈爆炸)

2.与水反应

(轻→浮、热→球、氢→游、烈→叫)

(剧烈、轻微爆炸)

3.与酸反应

(剧烈、发生爆炸)

(更剧烈、强烈爆炸)

4.与盐溶液

要点:先与水发生置换,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溶液由蓝色变无色,并有蓝色沉淀产生,还有气体生成)。

(溶液由棕黄色变无色,并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还原气体生成)。

[小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即:

(四)焰色反应

1.定义:(见课本第38页第三自然段)

2.作用:利用焰色反应,可以测定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

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种类(B:识记)。

2.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B:识记)。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B:识记)

教学重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用具

玉米和人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对比表投影片。

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安排

1课时。

板书

第一节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C、H、0、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

(二)种类主要有20多种

(三)分类

1.大量元素:C、H、0、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一)组成原生质的成分

(二)组成多种化合物

(三)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引言:在绪论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体有6个基本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对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约200万种生物来说,无论它们个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它们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提问: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喝的水,吃的盐,吸入的空气中含有哪些元素?

(回答:水中含氢和氧,盐中含氯和钠,空气中含有氧和氮等。)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这些化学元素呢?

(回答: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讲述:实际上,不仅仅人体需要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各种化学元素,其他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等)也都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人各种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有许多,它们的含量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以玉米和人体为例,来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出示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对比表投影片。)

提问:从表中看,哪一种化学元素是玉米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回答:是C。)

提问:除此之外,还有哪几种元素含量较多?

(回答:0、H、N。)

讲述:从表中可以看出已C、0、N、H这4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所以,C、0、N、H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提问:表中只列举了9种元素,那么是不是说玉米和人体内只含有这9种元素呢?(回答:不是。)

讲述:对,实际上除了表中的9种元素之外,还有Si、Cl、Al、Fe、Na、Zn……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提问:构成生物体的这些元素的含量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讨论后回答:有的含量非常多,有的较多,有的很少,差别较大。)

讲述:对,正是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量元系,一类是微量元素。

提问:什么是大量元素?

(回答: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提问:哪些元素属于大量元素?

(回答:C、H、0、N、P、S、K、Ca、Mg。)

提问:什么是微量元素?

(回答:生物体含量很少的一些元素。)

提问:哪些元素属于微量元素?

(回答:Fe、Mn、Zn、Cu、B、Mo等。)

提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既然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那么,是不是说它们在生物体内可有可无呢?

(回答:不是。)

讲述:对,微量元素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这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有哪些重要作用。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后,归纳一下它们的'主要功能。

(讨论之后,教师让几个学生回答。有的说构成原生质;有的说构成蛋白质、核酸、糖类;有的说构成化合物……)

讲述:好,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构成原生质。例如,C、H、0、N、P、S6种元素就占原生质总量的97%;二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都是由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三是化学元素(主要指一些微量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细胞内含有多种化学元素,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在这些化学元素中,能否找出一种或几种生物特有的,而非生物所没有的元素呢?

(回答:不能。)

提问: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呢?

(回答: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提问:既然如此,那是不是说,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都相同呢?

(回答:不相同。)

提问: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

讲述: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不仅具有统一性,而且还具有差异性。例如:C、H、N3种元素在生物体的含量约占73%,而在岩石中还不到1%。

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2.根据化学元素的含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3.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都有一定的作用。

4.非生物界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食品标签等探究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

2、教学难点:元素和原子的区别联系;元素符号的含义

基于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教学生对化学用语储备不足和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原子模型,采用了以教师讲述为主、问题引导分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兼以自学辅导,教师点拨,分组竞赛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中,再通过大量练习以求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讲练并重,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原子模型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课题2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3、元素是宏观概念,原子是微观概念4、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元素符号

1、书写规则

2、含义(宏观和微观含义)

三、元素分类

四、元素周期表

七、反思

1、理论教学更要让学生动起来,一是“脑动”,在元素概念教学上设置更多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互相合作、积极思考;二是“眼动”,三是“手动”,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的分类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上就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巡视辅导,对较大的疑难进行共同讨论、详细讲解。

2、精讲多练,努力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练习中尽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大差距,是今后自己不断克服和加强的。

3、在设计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概念教学上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实例化、形象化的必要性,如何通过多种形式采用直观教学手段,以形象思维强化认识的表象,从而推进抽象思维的发展,这些都是自己之前做得不够和需要加强学习的。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基本特性。

学生能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并学会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出元素的特点。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理解元素周期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初步认识。

三、教学准备

常见元素符号卡片,供学生记忆和互动使用。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复习之前学过的分子、原子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引出新课主题:“元素”,介绍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讲授新课

元素的概念:讲解元素的定义,强调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与具体的原子个数无关。通过实例(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说明不同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

元素符号:介绍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强调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通过卡片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元素周期表:初步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布规律,指导学生如何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通过多媒体展示周期表,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周期表中的规律。

巩固练习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原子、分子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分析其由哪些元素组成,并尝试写出对应的元素符号。

THE END
1.金属元素主族金属元素的 原子半径均比同周期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除外)的原子半径大。 2 分类 1、按冶金工业分: 黑色金属:铁、铬、锰。 有色金属:除铁、铬、锰以外的金属。 2、按密度分: 轻金属:密度小于4.5克/立方厘米。 重金属:密度大于4.5克/立方厘米。 3、按储量分: 常见金属:铁、铝等。 稀有金属: 锆、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160670
2.谁能告诉我所有的金属元素是什么金属元素:具有金属通性的元素。金属元素种类高达八十余种,性质相似,主要表现为还原性,有光泽,导电性与导热性良好,质硬,有延展性。金属元素包括:锂、钠、钾、铷、铯https://m.yyk.iask.sina.com.cn/q/86SCGzPuXLk1.html
3.金属元素的的分类有哪些?2、按密度分: 轻金属:密度小于4.5克/立方厘米 重金属:密度大于4.5克/立方厘米 3、按储量分: 常见金属:铁、铝等 稀有金属:锆、钒、钼 以上是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金属元素的的分类有哪些?”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医学三基考试知识及内容,请点击医学教育网。https://www.med66.com/sanji/zj1911143246.shtml
4.排名前十的剧毒金属,金属钋最强(0.1g可使1000亿人丧命)—度哥我们都知道很多金属元素都是拥有剧毒的,比如我们熟知的金属汞、金属铊等等,都是具有很强毒性的,那么你知道世界上最毒的金属元素是哪一个吗?它便是金属钋元素了,仅需0.1g能能毒死1000亿人,可见其毒性之强了,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上排名前十的剧毒金属,看看都有哪些!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1106/15/7201102_1003020360.shtml
5.金属元素对照表化学元素名称准文形式对照表Huahiue Yoensur Mingching Junvon Hihgsxeel Doizhau Beao序号 符号 英语名称 汉名 汉语拼音 准文 读音 1 Ac actinium 锕 a55 al 同汉名音 2 Es einsteinium 锿 ai55 eil ei55 3 At astatium 砹 ai51 aer 同汉名音 4 Pd palladium 钯 ba214 ball 同汉名音 5 Ba barhttps://m.renrendoc.com/paper/190422285.html
6.属于金属元素的是()A.NaB.CC.HD.O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分析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据此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A、Na为钠元素的元素符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 B、C为碳元素的元素符号,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 http://www.1010jiajiao.com/czhx/shiti_id_31375bf1f065e787cda00dcc7e4e7ee7
7.科学网—元素的性质和分类碱土金属与碱金属元素都属于亲石元素,主要为成岩元素,Li、Be产于伟晶岩中;Na、Mg、Al、Si、K、Ca一般岩石矿物的主要组成元素;Rb、Cs、Sr、Ba、稀有金属可以形成独立矿物。一些放射性元素U、Th、Ra也主要与亲石元素共生,尤其是与碱性岩元素共生。一些稀有元素,Sc、Y、Zr、Hf、Nb、Ta、W、Mo、REE,一般形成氧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2771&do=blog&id=427557
8.初中化学金属知识点归纳总结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二、金属的物理性质 1、在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 2、导电性、导热性、熔点较高、延展性、能弯曲、硬度较大、密度较大。 三、金属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https://www.meipian.cn/2k5dss6g
9.锌是人体必须元素,被誉为“生命之花”同时锌也是一种常见的有色金属,能与多种有色金属制成合金,其中最主要的是与铜、锡、铅等组成的黄铜,与铝、镁、铜等组成压铸合金等。锌及其合金主要用于钢铁、冶金、机械、电气、化工、轻工、军事和医药等领域。 生命之花锌是人体必须元素之一,参加了人体内二百多种酶的组成,被誉为“生命之花”。 锌的历史及http://baike.asianmetal.cn/metal/zn/zn.shtml
10.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种金属元素?除:1号H氢元素; 2号He氦元素;5号B硼元素;6号C碳元素;7号N氮元素;8号O氧元素;9号F氟元素;10号Ne氖元素;14号Si硅元素;15号P磷元素;16号S硫元素;17号Cl氯元素;18号Ar氩元素;33号As砷元素;34号Se硒元素;35号Br溴元素;36号Kr氪元素;52号Te碲元素;53号I碘元素;36号Kr氪元素外均为金属元素.非金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1079a2c4658b8cb4f31b7d1a51178750.html
11.镍金属金属元素 金属镍 镍;近似银白色、硬而有延展性并具有铁磁性的金属元素,它能够高度磨光和抗腐蚀。溶于硝酸后,呈绿色。主要用于合金(如镍钢和镍银)及用作催化剂(如拉内镍,尤指用作氢化的催化剂) [nickel]——元素符号ni。 元素原子量:58.69 元素类型:金属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6.59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https://blog.11467.com/b29820.htm
12.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元素只有80余种,但有色合金种类繁多,性能各异。有色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电阻比纯金属大、电阻温度系数小,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常用的有色合金有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镍合金、锡合金、钽合金、钛合金、锌合金、钼合金、锆合金等。有色金属中的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之一。现代,https://vibaike.com/3401/
13.金属元素表分析和总结.pdf金属元素表分析和总结.pdf 9页VIP内容提供方:mwc188 大小:231.3 KB 字数:约5.86千字 发布时间:2022-04-04发布于上海 浏览人气:9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金属元素表分析和总结.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02/5111332202004210.shtm
14.元素周期表,带你走进身边的化学世界中小学一对一学习中心作为一种金属,铁是如此重要,以至于铁离子对于许多生命形态都是生命攸关的这一事实很容易被遗忘,诸如位于血红蛋白的核心并负责我们血液中的氧气输送的那些铁离子。因此,铁是人体中最关键的微量成分之一。 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 左下部的三角称为普通金属,虽然实际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普通金属,但这些金属事实上还是前面https://bj.xdf.cn/ucan1v1/chuzhongfudao/quanke/134457.html
15.银和铂族金属(钌铑钯锇铱铂)等8种金属元素。这些金属贵金属主要指金、银和铂族金属(钌、铑、钯、锇、铱、铂)等8种金属元素。 这些金属大多数拥有美丽的色泽,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一般条件下不易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对此,本人以国内证券大数据数据资料全库信息做如下分类分析: 首先关注贵金属老方面的赤峰黄金、 https://xueqiu.com/3354551909/13597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