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制碱中物质的溶解度;浓盐酸检查输送氨气管道漏气;碘盐和黑火药组成
通过题给性质和氨水、硝酸、醋、卤水的性质配对得出“强水”的成分
2013年(第13题)
2014年(第12、13题)
2015年(第10题)
2016年(第10题)
碘水的萃取剂;分离乙酸乙酯与乙醇的混合物;除去KNO3固体中的NaCl;蒸馏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12、涉及锥形瓶、容量瓶、滴定管的使用与洗涤;涉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13、H2S与含Ag+的AgCl反应不能说明Ksp的大小;SO2与Ba(NO3)2溶液反应和用浓硝酸制得的CO2与SiO32—反应隐含硝酸的强氧化性和挥发性而不能得出题给的结论;浓硫酸与蔗糖反应表现出硫酸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
稀硝酸与过量铁粉;铜与Fe3+反应不能说明铁比铜活泼;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Mg(OH)2沉淀与Cu2+反应Ksp的比较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选考模块,
1、高考物质结构、周期表应用题的特点: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历年必考内容,考查主要包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或性质推测未知元素;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未知元素;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化学键和化合物的类型;对化学键的理解及表示;化学键与晶体的熔沸点等。考查元素是前20号元素或主族元素。
2、物质结构、周期表的应用题的训练方法:
(1)、重中之重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位、构、性的关系。
(2)、要求学生熟记前20号元素、各主族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
(3)、归纳:短周期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位置关系、原子序数关系;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特点;化学键的类型、晶体类型及其关系,典型晶体的结构特点等。
(4)、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结合的表现。
(5)、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表现。
2013年(第9题)
2014年(第10题)
2015年(第12题)
2016年(第13题)
推出具体元素,并确定O2—、Na+、Al3+、S2—中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离子
推出S、Na、F,判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和单质沸点的高低
推出具体元素为H、N、P、Cl,判断N2和H2沸点高低、H—和Cl—还原性强弱、P、Cl含氧酸酸性的强弱、N、P能否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
4、电解质溶液。
一般选择题考一个知识点或几个知识点,再就是穿插非选择题,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例子,给出情景和信息,因此,本部分内容灵活多变,辐射面方,重在应用。所以要求考生有较强的悟性。
2013年(第11题)
2014年(第11题)
2015年(第13题)
2016年(第12题)
根据AgCl、AgBr、Ag2CrO4的Ksp,判断含同浓度的Cl—、Br—、CrO42—的溶液中滴加Ag+,沉淀的次序
根据题给AgBrO3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判断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求指定温度下Ksp、分离KNO3中含少量AgBrO3的方法
将同浓度同体积的两种碱溶液分别稀释,根据溶液pH随稀释倍数n的lgn的变化,判断碱性的强弱;弱碱电离与浓度、温度的关系;无限稀释溶液的c(OH—)
2013年(第8、12题)
2014年(第7题)
2015年(第9题)
2016年(第9题)
8.通过辨认香叶醇的结构和官能团,确定其分子式和性质
12.分子式为C5H10O2的酯水解得到的醇和酸,重新形成酯的数目
在戊烷、戊醇、戊烯、乙酸乙酯中,确定其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化合物
2013年(第10题)
2014年(第27(4)题)
2015年(第11题)
2016年(第11题)
1.利用原电池原理除去银器表面的Ag2S。2.二甲醚燃料电池
根据阴、阳离子交换膜的作用利用电渗析法制备次磷酸,评价电渗析法“四室”与“三室”的优劣
根据葡萄糖的氧化反应设计为微生物电池、燃料电池。
1、高考实验题特点:常见物质的鉴别、分离、检验,常见仪器、药品的使用,规范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备、净化、收集、尾气处理。新题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综合试题①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②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③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完成实验报告)。误差分析和陌生方程式书写,实验中涉及反应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重在考查学生的定量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能力。有计算填空。
2、实验题训练方法:
(1)化整为零,注重基础,注重细节。
(2)注重比较分析,注重归纳。
(3)强化实验设计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装置、仪器、试剂、步骤、现象、结论等实验的各个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把所掌握的实验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4)注重实验评价的训练。
(5)重视培养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载体
由环己醇消去制备环己烯
乙酸异戊酯的制备(酯化反应)
草酸分解
考点
2、常见试题的内容有:
①元素及其化合物与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相结合;
②元素及其化合物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相结合;
③元素及其化合物与电解质溶液相结合;
④用元素及其化合物,考查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3、当前的热点试题内容有:
①元素化合物与化学技术、实验探究、化学工艺或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相结合;
②元素化合物与生产生活与实际相结合,考查绿色化学,物质的循环利用、原子利用率。
③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运用,考查电化学运用。电极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书写。
第28题——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
1、热化学与盖斯定律
2、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金属腐蚀及防护
3、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①化学反应速率简单计算,②考查观察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得出实验结果,获得实验结论。③考查化学平衡的标志和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④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通过表格中的数据或图像中数据,计算化学平衡常数;或利用平衡常数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方向。⑤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的作用。四年来主要涉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应用,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应用,试题均以数学坐标图的形式呈现命题信息,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得出化学结论,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有机推断题综合性强,涉及面广,题型新颖灵活,解题能力要求高,但起点高,落点低,仔细分析很容易得到答案。
1、有机推断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推断同分异构体的结构;(2)根据相互转变关系和性质推断物质结构;(3)根据反应规律推断化学的反应方程式;(4)根据物质性质和转化关系推断反应的条件和类型;(5)根据高聚物结构推断单体结构;(6)根据实验现象推断物质;(7)根据有机物用途推断物质。
2、有机推断题的训练方法
(1)碳原子的结构特点和成键特点。(2)官能团的性质及其衍变关系。(3)有机反应类型归纳。(4)重要有机实验复习。(5)推断方法归纳与训练,突出比较的作用。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组成和结构上的变化,确定反应发生的位置和类型。(6)规范有机物结构简式、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016年(15分)
2015年(15分)
2014年(15分)
2013年(15分)
2012年(15分)
提问涉及
(1)糖类的性质;(2)判断反应类型;(3)官能团的名称;判断反应类型(4)二元酸的命名;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5)官能团异构;(6)设计合成丁二烯线路
(1)推原料名称、中间物官能团名;(2)判断反应类型;(3)写中间物结构简式(4)异戊二烯共面原子数、顺式聚合物结构简式;(5)官能团异构;(6)设计合成丁二烯线路
(1)写卤代烃消去方程式、反应类型;(2)中间产物名称及方程;(3)中间产物结构简式;(4)同分异构体;(5)苯发生反应条件试剂
(1)推原料名称(苯乙烯);(2)写醇氧化方程;(3)写中间产物结构简式判断反应类型;(4)产物结构简式;(5)同分异构水解方程;(6)同分异构数、结构简式
(1)推原料结构简式;(2)中间产物方程、反应类型;(3)-(5)写中间产物结构简式;(6)同分异构体数、结构简式
二、高考化学命题的大趋势
选择题不是单一知识点的考查,而是一种立体综合。题少,综合性强。覆盖主干知识。理论、原理题不是单一知识点的考查,仍然是一种立体综合,考查知识体系。
化学命题趋势3------无机化工
①工艺流程题以能力立意为主,而无机框图题是以知识立意为主。
化学命题趋势4-----点面结合突出综合
增加考查化学知识的覆盖面,采用点面结合的形式,辐射考查中学化学中关于物质结构、氧化还原、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
化学命题趋势5-----探究性试题
A、实验仪器图B、原理数据图
化学命题趋势7-----新材料、新能源、新科技成果将是高考命题的素材
化学命题趋势8-----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主题1、.原子经济性观念凸显2、.新能源概念独占鳌头
三、对于今后高考化学试题特点可做如下预测
1、试题特点
选择题为STSE,重在考察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科技中的应用。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化学实验、电化学原理、阿伏加德罗常数,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关系、溶液pH值及Ksp、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离子方程式判断。基础中求综合,综合中求稳定,稳定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
2、预测推断选择题的构成:具有灵活性、发散性和适当的难度。强调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注重考查创新思维品质和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命题时层层递进,由易到难,难题把关,达到既能控制难度,又能提高区分度的效果,使分数有理想的离散程度,达到甄别和选拔考生的目的。非选择题的构成:
四、整体周密规划高三化学总复习----细节决定成败
(一)高三年级化学年度教学计计划
2、第二学期
周次
内容
课时
主备人
1(2月日-日)
1.化学实验基础2.物质的检验
2
3.物质的分离与提纯4.考试
3
5.综合实验
6.化学实验探究专题
7.化学计算
5
8.基本概念
9.基本理论
10.一模;讲评、分析、总结
11.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12.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13.有机化学
15.查漏补缺
16.查漏补缺
综合练习(三模)
自主复习指导
考前辅导
3、举办复习小专题
电解质溶液、离子共存与离子推断、离子方程式(书写与正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热化学(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表专题、阿伏伽德罗定律、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无机元素推断、实验基础、实验综合、拼盘中的化学小计算、化学工业流程、化学与可持续发展(STSE)、有机化学、学科综合。
(二)细节决定成败--高效规划复习
课堂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应试技巧、情感目标出发,以高考的热点、重点进行专题和专项训练。
教学模式:问题(习题)引入,知识回顾,例题拓展,训练深化,习题巩固的模式
2、考试规划
3、练习规划
1、新高三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从课堂看学生;从测试看学生;从动机看学生。
六、研究《考试说明》、巩固双基,形成知识网络
1、研究《考试说明》、善待课本,巩固双基,紧而有序,稳中求进。
认真细致地研究《考试说明》中“I—了解”、“II—理解(掌握)”、“III—综合应用”这样的要求。全面、扎实、系统而又灵活的推进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复习内容、讲练等方面的节奏,使复习过程紧而有序、稳中求进。
教学主要任务:梳理主干知识;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结构。加强综合训练,立足基础,提升解题能力。提炼解题方法,掌握解一类题的范式和技巧。
学生努力达到“六个足够”
基础足够扎实,实验足够重视,思维足够灵活,审题足够仔细,书写足够规范,表达足够清楚。
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
始终抓住“三基”复习不放松
基础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基本技能----化学实验、化学用语与化学计算等。基本方法和基本观念----定量研究的方法、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探究方法、模型的方法、抽象的方法、假说的方法(元素观、微粒观、转化观、绿色化学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
能力结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在上述四种能力中,观察是入门,实验是手段,思维是核心,自学是方式。
2、要求学生经常联想,善于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3、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培养能力、及时反馈。
要不断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认真钻研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有关参考资料,注意及时获取有关高考改革的信息。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摸清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和思维障碍,及时地解决好学生的疑点。坚持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和培养能力“以万变应不变”的原则。
七、认知加工、高效课堂、提高复习有效性
复习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1每题必讲,平均用力;2讲解题目仅限题目本身,没有拓展;3面对全体,没有分层;4优等生不想听,薄弱生仍听不懂;5当堂课听得很明白,过后又糊涂犯错;6讲与不讲,没有区别。
何为好课?
(1)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动力;
(2)课堂教学中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得。
(3)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上课提问比不提问好,从教师和学生提问质量可以看出思维深度。
(4)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一堂好课必须处理好十个关系:
高三复习高效课堂:低起点----以基点而为;密台阶----渐进而全面;快节奏----紧凑而给力;大容量----思维容量大;高效益----教学有实效。有效编网、有效选题、有效训练、有效讲评、有效推进。
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解决考生弱点:
知识复习,针对学生弱点----一题多做;习题讲评,针对学生弱点----一题多变;
想方设法,弄清学生弱点-----一问多解;不惜代价,解决学生弱点-----多题一法。
基础知识到位:
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的关系------适当重复,逐渐深入,最后到位;
知识点与知识网的关系-------知识点是理解的基础,知识网是应用的基础;
理解与记忆的关系----理解是基础,记忆是根本、没有记忆就没有智慧,不要把记忆边缘化。
逻辑思维到位:
掌握知识与解题的关系------知识是基础,解题是目的。
练习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质量是根本,没有质量就谈不上数量。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
基础题与能力题之间的关系------先学会做基础题,然后学会做能力题。
做题与反思的关系------教会学生反思总结、理清知识漏洞、提炼解题思路、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建错题档案,失败乃成功之母。
处理好教学中几个关系------练习与讲评的关系。
积极开展四种课型研讨:系统复习课(第一学期)、专题复习课(第二学期)、试卷讲评课(月考、模拟考试后)和综合复习课(第二学期)。
认真落实“四个进课堂”:考试说明进课堂、试题统计分布进课堂、系统的知识结构进课堂、高考真题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