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考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重要考点一:基本实验操作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指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例如,常用化学仪器的洗涤、安装和使用,化学试剂的取用、称量、加热、过滤、蒸发、集气和溶液配制等一系列操作方法,以及书写实验报告等。近年来,全国各个省市的高考试题当中除了实验大题都不同程度的又以选择试题的形式出现,加大了这部分的考查。例如,2012年的新课标理综第7题、广东理综第9题、北京理综第8题、浙江理综第13题、福建理综第6题、重庆理综第8题、江苏理综第6题、海南理综第4题、上海卷第16题,希望广大高三教师和2013考生予以重视。
重要考点二: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每套高考试卷中的必考内容与必考题型。涉及到的知识点有1.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的书写;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判断;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或判断,如2012年全国江苏卷第2题中一些常见物质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等的判断;4.电子式的书写或判断,如2012年海南卷化学第9题中丙烯的电子式、分子式书写、原子的表示方法等;5.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和判断。2013年在这些知识点方面仍会设题,特别要注意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的书写与判断。从近年考试情况来看,该部分命题新动向应该是1.结合科技最新发展如新能源、新材料、新物质的使用与合成,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化学用语(主要考查元素化合价、物质化学式或电极反应方程式);2.回归教材,体现“用教材”中的知识(主要是化学方程式)分析解决问题,这类试题主要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3.结合物质结构、原子结构等知识对化学用语进行综合性的考查。
重要考点四: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能力要求与试题特点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要求在熟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判断应用能力。考查这部分知识的试题里,考查知识层次的试题比例逐渐减小,考查理解、应用、创新层次的试题。
重要考点五:阿伏伽德罗常数及阿伏伽德罗定律
重要考点六:氧化还原反应
重要考点七:物质的量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计算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工具性内容,在高考命题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以往的高考命题有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溶液的配制,最主要的试题是涉及物质的量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计算方面。2013年高考命题会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1.由物质的量计算反应热(焓变),通过一定质量的物质,或标准状况下一定体积的气体所放出的热量,来计算某个反应的反应热;2.由物质的量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量的变化,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往往就是物质的量的计算,计算的内容有氧化剂、还原剂的量,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量,反应中的电子转移的量;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涉及该知识点的内容有溶液配制步骤,称量与溶液配制结果的误差,容量瓶和玻璃棒的使用方法等;4.根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计算离子浓度,计算离子的物质的量等。
重要考点八: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
该类题型多为选择题,主要考查物质在离子方程式中的改写问题;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总数守恒、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问题;是否符合反应实际情况,如盐类的单一离子的水解为可逆反应,应采用可逆符号;多元弱酸的阴离子水解方程式应分步书写等;与反应物的量有关的反应是否书写准确。若未给出反应物间量的关系,则各种程度的反应方程式只要书写正确是正确答案。例如2012年的全国卷的第7题、北京卷的第7题、四川卷的第9题、江苏卷的第9题、海南卷的第12题等。
重要考点九: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关系(包括大小比较等)
题型主要为选择题,能有效地测试出考生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电解质之间的反应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及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要包括电离理论、水解理论、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
重要考点十: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重要考点十一:物质结构元素周期率
重要考点十二:实验大题
重要考点十三:常见气体的制备
包括中学化学中需要掌握的主要有O2、H2、CO2、Cl2、HCl、H2S、SO2、NO、NO2、NH3、C2H4、C2H2等12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其中包括药品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操作要点、净化干燥、收集、检验、尾气处理等一系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此内容必考,但一般又穿插在大题当中,例如2012年的新课标化学试题第26题,考查了实验室氯气的制备方法。
重要考点十四:有机化学
在新课标试卷中题型有选择题(为必考内容)和大题(为选考内容)。新课标的高考有机试题联系生活实际紧扣教材,考查基础及主干知识,主要考查的仍然是有机物同分异构、有机反应类型、官能团、同系物、典型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重要有机物检验和制备以及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实验。
重要考点十五:化学计算
重要考点十六:中学常见物质的考查
化学学科概念多、抽象性强、理解性要求高,是一门兼具文科和理科特征的综合性学科.对此,在初中化学复习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了化学复习教学的四步走策略.第一轮复习是围绕教材,按照课本章节复习;第二轮是围绕教学知识点,实施专项复习;第三轮是围绕考纲考点,实施习题训练复习;第四轮是总结式复习,回顾前三轮的复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如此一来,从化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到试卷中常出现的经典考题,可以实现“一网打尽”,从而实现有效化学复习教学.
二、化学复习教学策略
1.围绕教材,学生基础强化
2.围绕考点,化学专项强化
3.围绕实验,化学素养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中考化学的核心考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针对化学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题、实验推断题、实验计算题等,初中化学教师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实验课,利用实验规律、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高效化学实验教学.除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的教学外,近些年中考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对此,教师不妨从中考化学的实验真题出发,围绕实验考点,培养学生的化学操作能力.例如,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CO2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1)检查气密性的操作是什么实验现象是什么,说明了CO2的性质是什么(2)欲证明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CO2的含量不同,你的实验操作是:取一瓶空气、一瓶等体积的呼出气体,接下来的操作是什么分析:在该实验中,既涉及化学实验的操作,又涉及化学物质的性质,对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检查实验装置气密性是化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之一,在化学教材中也给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在本题中,还涉及探究式实验,在第二问中,要求自主探究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的区别.该题中,还隐含要求掌握CO2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
三、结语
复习课究竟怎样上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多年。因为复习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已经学过,极难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对复习内容进行再设计、再创造,让学生再次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再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重新构建知识框架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物质的检验、鉴别及推断题是中考的必考题型,这类题型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条件隐蔽、关系复杂、综合性强,是学生较容易失分的题型。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内容的复习和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做一些探究。
我校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EEPO学习方式的训练和近一年的化学知识储备,已经具备了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在这一节复习课里我采用EEPO平台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复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知识性强、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并且通过小组的互动,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把这节课设计为两个平台,一是考点总结,二是巩固练习。教学过程实录如下。
二、教学过程
(一)考点总结
师:同学们,在二战期间美军用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涂在小老鼠身上成功地炸掉了德国戒备森严的军工厂。这是利用了上述物质的什么性质?
生:利用了白磷着火点低、二硫化碳易挥发的性质。
师:掌握物质的性质是我们做好解答推断题的关键。首先请同学们一起回忆有关的考点知识(列清单)。
课件展示:(平台一)
让学生阅读要求,明确任务。
两人合作完成其中一组物质的总结,然后小组内交互,交换学习卡,把其他同学的知识总结补充到自己的学习卡上。
学生代表把学习卡投影出来,其他组的同学进行纠错或补充。
教师点评学生列举的情况,并进行精讲:溶于酸的沉淀有不溶性的碱以及碳酸盐;含有铜离子的溶液都显蓝色,含有铁离子的溶液都显黄色,含有亚铁离子的溶液都显浅绿色。
过渡:物质的检验能用物理方法的尽量用物理方法,如果不能用物理方法就用化学方法检验。下面我们复习用化学方法来检验酸碱盐。
课件展示:
生:6人小组合作,组长根据各组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工归纳总结,并把个人成果写在小卡上。
组内交互,组长负责整理,并把成果写在大卡上。
各组把大卡展示在教室的四周合适的位置,然后进行生生互评。
最后由教师补充精讲。
(二)巩固练习(平台二)
三、课后反思
(一)教学亮点
1.复习的引入马上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学各个环节间过渡自然,教学过程流畅。
2.设计了两个平台,一个是总结考点知识清单,一个是中考真题演练。每个平台的设计都能抓住关键要素,围绕目标构建了多个向度的方法和途径,打破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记等沉闷的复习模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归纳和探究,自觉地运用总结出来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主导和点拨的作用。
(二)不足之处
课前我的设计思路是考虑到考点内容过多,所以平台一我分两个活动来完成,这是一个不敢完全放开的表现。所以,经过课后反思,我做了如下的修改:
1.投影复习目标,让学生阅读。
2.角色分工,分别让不同的小组探讨完成不同考点的总结任务:
1、2组完成特殊固体颜色的归纳;
3、4组完成沉淀的颜色的归纳;
5、6组完成特殊溶液的颜色;
7、8组完成常见酸碱盐的检验。
3.同类小组(1组和2组、3组和4组、5组和6组、7组和8组)交流、互评、补充。
4.异类小组交流。
5.各小组汇报展示,其他同学点评。
6.教师精讲补充,归纳知识点。
一、“复习什么”这是复习的方向问题
二、“怎么复习”这是复习的策略问题
1.明确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四点”(考点、重点、热点、难点)
一节有效的复习课,首先要有清晰、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白本节课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应该得到的发展。复习课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是:①指导学生建构“结构化”的双基知识;②弄清学科内“知识点”间的联系;③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灵活与创新运用的综合能力;④在过程中强化良好的学习方法、技能、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养成。可见复习课对“教学目标”要求更高。明确一堂复习课中“知识点”与“四点”关系,并抓牢“四点”是保证课的质量的基础。现在高三复习课的普遍现象是:①“考点”过多,每个目标都如蜻蜓点水似地过一遍,难以概括出“考点”的全貌并揭示其本质;②复习课中“四点”不突出,特别是对难点的突破缺少方法、缺针对性,住往教师讲得多且方法单一,学生也很少参与到学习过程中;③利用多媒体把所要复习的内容都包装进去播放一遍,最后黑板上是一片空白,教师讲解的重点、规律、思路与方法很难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都会削弱复习课的质量与效率。
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既要做到不留死角,又要保证处理好这“四点”的关系,在复习中把握好每个“考点”的内涵与外延,本质与全貌,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因为根据目前理科综合考卷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试题中“考点”的出现有很大的随机性,有些“重点”与“热点”的“知识点”并非每年出现,而是在轮回转的,比如今年湖南省理综卷化学部分的有机实验题就与前几年的一道上海高考题差不多。对“难点”的把握更是年青教师的薄弱环节,它需要对所教学生的学情充分了解,需要对每个“考点”的难理解之处要有透彻的分析,需要对难点突破有多种有效思路与方法,这些能力获得除刻苦学习之外还要靠一定教学经验的积累。所以,熟悉“四点”明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每位年青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如果对“四点”学习得不深、不透、不全面,就会直接影响复习课的质量与效率。
2.转变复习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3.强化主干知识,重视能力培养
4.针对高考题型,进行考前适应性训练
一、单元系统复习
这一轮复习是按教材的编写顺序,对12个单元进行一次全面、彻底、详细的系统复习,是复习的重中之重,90%的知识、85%的得分将在本轮实现。本轮复习课的模式为:
1、探读释疑:教师研读《课标》《教材》精心设计出包含重点、难点、热点、疑点、易错点的问题学生对照问题,读书本、笔记、研究解决。
2、互研质疑:对于学生自研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
3、精点巧拨:教师对学生通过自研互研不能解决的问题加以精准、巧妙的点拨,解决学生疑难、培养学生思维。要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研互研能解决不讲。解决给出问题后再追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还有何疑问,已期彻底解决有关问题。
4、分层设练:教师设计基础知识展示平台、能力技巧升级平台、生活应用升华平台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学生自研完成,第二个层次学生通过互研完成,第三个层次互研教师点拨完成。
5、感悟升华:在每节课结束的5――10分钟,留给学生,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组织好本轮复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和练习,学生要积极自研、互研、总结感悟。
二、重点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的组织,同时对难点、热点体型归纳,总结解题方法。除第一轮复习已涉及的外,本轮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专题复习:(1)物质的变化及反应类型(2)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3)物质的检验(4)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5)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本轮是化学学习的突破阶段。
本轮复习课的课堂模式为:练、点、悟。通过对精编习题的练习,强化巩固重点知识,归纳解题思路,形成能力。注意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形成方法。
三、回归、提炼复习
1、回归教材。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五大主题引导学生对初中化学考点进行全面的梳理,使学生做到脉络清晰、知识清楚、了解考点。
【关键词】理综高考高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1探索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2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
2.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如果能够相互沟通心灵,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那么,教师讲的道理、传授的知识,学生才能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所实施的教育教学才会更有效。如何进行沟通,创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就成为每一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了。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主导地位指的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者、教学内容的选择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指的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服务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以学生具体的情况和本身条件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两者辩证统一关系,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人,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在课堂中形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学校的文化氛围的影响。高中生世界观还没形成,对事物评价比较单一,不能合理的取舍,另外高中生还有一种赶“潮流”的思想,教师及家长对他们言传身教不如同龄人和比他们大的高年级学生影响大,出现顺从现象。他们在学习怎样和别人相处,和别人交流,如何处理相处出现的问题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同学的影响。所以高中管理者在管理师生生活、工作、学习的同时,还应为师生交往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和谐师生关系的“种子”在和谐校园文化这块肥沃“土壤”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2.2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2003年新的教学大纲颁布以来,授课的内容一直保持稳定。但自2010开始实施新的理综高考后,出题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10~2012这三年理综试卷中,化学试题包括:6道单项选择题、2道双项选择题、4道大题。在相对较少的题量中,要客观的考查一个考生的化学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试题的综合性必然有所提高而一些重难点则几乎成为必考题。
针对理综高考新的出题特点,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下面结合本人的具体的高考备考及日常教学经验,探讨一下如何在高中的化学课堂上开展高效的教学。
2.2.1强化常考的考点的教学。在理综考试的模式下,只有了解了理综试卷的出题特点,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笔者对2010~2012理综试卷的化学试题进行了统计(见附表1)。
从附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理综化学的常考考点。在24道选择题中,离子共存、阿伏伽德罗常数、元素周期律、离子浓度、化学实验、原电池及电解池,六个考点在三年的理综试卷选择题中被考查了17次,占选择题总数的70%。12道大题的出题形式固定。第30题为有机化学题,主要考查了有机物分子式、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和有机方程式的书写、信息迁移型方程式书写、有机物反应耗氢/耗氧计算。第31题为反应原理题,考查的考点相对比较散,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被连续考查了三次。第32题为无机化工流程题,此题出题随机性大,涵盖的考点多。除杂试剂的选择以及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为常见的考点。第33题为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其必考的考点,实验方案设计也是常考的考点。针对理综考试的常考考点,在平时就需要加强训练。
2.2.2强化自身以及学生的书写及规范的化学用语。一些细节问题,如:规范的书写以及规范的化学用语,在高考的考试中也决定了学生的成绩。细节事实上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因此细节的培养必须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书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细节问题了,但又是一个高考化学必须注意的问题。如,有一些学生会连笔书写而导致铜元素和钙元素的元素符号“Cu”和“Ca”无法区分,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因此在平时必须强化规范的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同样重要,如“融化”、与“熔化”的使用。例如2012年理综高考第33题中,参考答案中给出的是“白色晶体在122.4℃左右完全熔化”。在平时就必须向学生强调,在物理学中“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因而从火字旁,而不使用“融化”一词,在高考答题时应使用“熔化”。在细节的培养方面,教师同样不能忽略自己的示范作用。例如在2007年广东化学高考的最后一题,考生在“σ键”的书写时出现了多种不规范的写法而导致失分。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由于教师本身的希腊字母书写不规范或对学生书写要求不高,而导致学生的书写不规范。教师本身也必须要注意自身细节的培养。
关键词:高考化学题试题解析复习方法
③A中得到的淡黄色固体与热的NaOH溶液反应,产物中元素最高价态为+4,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摇?摇?摇?摇?摇?摇。
【说命题立意及考点】本题主要以物质制备的工艺流程为背景,重点考查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并与物质制备的工艺流程、无机实验中物质的分离相结合,是高考的常考点和必考点,通常为高考卷的16题和19题,综合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信息的读取、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处理和应用能力。看似复杂,但难度中等,有时候即使弄不清楚流程的每一个步骤,也不影响做题。对这类题应从心理上疏导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说解题过程】工业流程题常见的考查形式有两种:一是物质的制备类,二是物质的除杂类,本题属于物质的制备。首先要清楚流程的目的,制备什么物质,给的什么原料,杂质是谁,杂质要除去,接下来分析流程。
【说题目价值】本题的第(1)小题及第(4)小题的第③问考查的都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学生常出现的错误有:审题不清,看不清要求,要求写离子方程式但写成了化学方程式,把MgCO拆成了离子形式,以及书写不规范,没配平,没写反应条件,没标气体符号等。平时要注意强化基础,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第(2)小题是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学生的问题是找不准反应物和生成物,忽略了反应条件,漏写反应物硫酸,不会配平。要让学生知道有条件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一般规律,先找出主要反应物及生成物,结合反应条件补全其余物质,依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通过电荷守恒与质量守恒检查书写是否正确。第(4)小题中学生主要不会分析,不会从题干中提取有用信息。让学生知道工业流程题一般的解题思路:浏览题目,明确流程目的清楚原料及杂质加入了什么物质发生了什么反应如何分离规范答题,准确表达。
参考文献:
[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本人通过对20套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所选试卷满分均为100分)进行分析,将本单元知识点在各地中考中的分布情况总结如下:
1.碳元素的三种单质:南通市第10题(选择),2分;扬州市第15题(选择),2分。
2.碳的化学性质:南通市第16题(选择),2分;临沂市第19题(实验),6分。
3.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装置、收集、验满、检验:北京市第37题(实验),4分;重庆市第23题(实验),6分;安徽省第4题(选择),2分;南通市第11题(选择),2分。
4.根据实验室制备CO2气体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一些典型的实验装置和方案:哈尔滨市第34题(实验),7分;南昌市第22题(实验),7分;乐山市第45题(实验),5分;眉山市第25题(实验),6分。
5.利用一些常见仪器设计CO2等气体的制备装置,对气体制备问题进行探究:福州市第15题(实验),13分;南昌市第21题(实验),4分。
6.CO2对自然界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与温室效应:重庆市第1题(选择),2分;广东省第7、11题(选择),4分;哈尔滨市第33题(填空),3分;盐城市第3题(选择),2分;厦门市第21题(填空),6分。
7.CO2的物理性质:太原市第16题(选择),2分。
8.CO2的化学性质:烟台市第24题(填空),4分;重庆市第19题(填空),4分;安徽省第14题(实验),9分;河北省第31题(推断),4分;咸宁市第20题(实验),5分。
9.CO2的用途:北京市第12题(选择),2分;哈尔滨市第30题(填空),3分;黄冈市第16题(选择),2分;烟台市第18题(选择),2分。
10.CO的物理性质:海南省第5题(选择),2分。
11.CO的化学性质:北京市第35题(选择),6分;山东省第14题(实验),8分;广东省第22题(实验),4分;安徽省第13题(填空),6分;南京市第19题(选择),2分;太原市第6题(选择),2分;乐山市第26题(选择),2分。
考点一:金刚石、石墨和C60
考点主要集中在: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等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因此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高温下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考查方式以选择、填空为主。
例1(2008年南通考题)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剂
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
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
考点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其考点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装置、收集、验满、检验等;根据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一些典型的实验装置和方案;利用一些常见仪器设计有关CO2等气体制备的装置,对气体制备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等。并多与实验室制取O2、H2相融合,方式以选择、填空、实验设计为主。
例2(2008年青岛考题)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填写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填写装置代号,下同),将药品加入装置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气体时,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用该装置收集的气体所具有的物理性质是,制取CO2气体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考点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其主要考点为:CO2对自然界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与温室效应;CO2的理化性质;CO的理化性质;CO2与CO的用途。其中CO2的化学性质、CO的化学性质成为今后中考中的重中之重。
例3(2008年哈尔滨考题)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②通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0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④通人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CO、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2和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和CO2,可能含有CO
D.根据①④,可推断实验过程中一定有CO2生成
考点四:知识的综合运用
例4(2008年福建考题)下图所示装置用于测定蝗虫呼吸作用的速率,图中的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CO2气体,据图回答问题(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蝗虫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
(l)该装置可测定的是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O2的速率,还是释放CO2的速率?
(2)15分钟后,U形管左右两侧的管内液面位置有何改变?
(3)B瓶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C;2.(1)酒精灯、试管,(2)B,检验装置的气密性;(3)D,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CaCO3+2HCl=CaCl2+H2O+CO2;3.BD;4.(1)吸收O2的速率,(2)左升右降,(3)作对照。
一、2007年各地考查分值统计
2007年各地中考化学试卷中有关“物质构成奥秘”的知识考查统计如下:上海,选择、填空、计算,占12%;江苏常州,选择、填空,占11%;辽宁沈阳,选择、填空,占13%;北京,选择、填空,占14%。
二、重点基础知识链接
1.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2.原子与离子的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4.化学式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2)组成物质的元素质量比;(3)组成物质的元素质量分数。
常用的计算关系式有(以化合物AmBn为例):
三、经典例题解析
考点一:元素知识
例1(2007年江苏泰州考题)市场上销售的加碘食盐、含氟牙膏、高钙牛奶、补铁酱油等,这里的碘、氟、钙、铁是指()。
A.单质B.分子C.元素D.原子
解析:加碘食盐、含氟牙膏、高钙牛奶、补铁酱油等物质中有效成分是含“碘、氟、钙、铁”的化合物,题中叙述为宏观描述,即这些物质中含有的元素。答案:C。
点评:物质的描述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宏观描述可表达为: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微观描述可表达为:某物质由某分子(或原子)构成。
考点二: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知识
例2(2007年江西南昌考题)虾青素(C40H52O4)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抗肿瘤、抗氧化性能的物质,可增强动物免疫力。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虾青素是由96个原子构成B.虾青素是一种氧化物
C.虾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96D.虾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13∶1
解析:根据给出虾青素的化学式可知:虾青素是由C40H52O4分子构成;虾青素中含有三种元素,所以它不是氧化物;虾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0∶13∶1,而不是质量比;虾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96。答案:C。
点评: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的区别,一定要分清概念。组成是从物质所含的元素进行分析,而构成是从微观(分子、原子、离子)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三:原子结构知识考查
例3(2007年北京考题)某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原子核内有个质子,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个电子。
解析: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该原子核中含有11个质子,所以该元素是钠元素。根据原子结构,该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答案:11,1。
点评:弄清原子结构示意图包括3部分:原子核、电子层、各层上的电子数,弄清各部分的含义;抓住原子结构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考点四:化学式与化合价知识
例4(2007年上海考题)某宝石的主要成分是SiO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解析: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求解。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我们可得到:x+(-2)×2=0,x=+4。答案:D。
点评:有些元素有多种可变化合价,解题时应根据所给化学式的实际进行求解,而不能死记硬背。
考点五:关于化学式的基本计算
例5(2007年广东汕头考题)蛋白质在人体胃肠内与水反应,最终生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丙氨酸(化学式为C3H7O2N)就是其中的一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丙氨酸分子中C、H、O、N各原子个数比为。
(2)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合格奶粉每100g中含蛋白质约18g,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现测定某奶粉每100g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2g。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奶粉是否属于合格奶粉。
解析:本题是一道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考题,主要考查原子个数比、相对分子质量的求解、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等知识。
答案:(1)3∶7∶2∶l;(2)89,15.7%;(3)氮元素的质量:18g×16%=2.88g>2g,为不合格奶粉;或蛋白质的质量:2g÷16%=12.5g
点评:化学式计算一定要牢牢记住计算公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时一定要细心。
四、2008年中考预测
综观近3年各地的中考试题,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是考查的重点知识与必考内容,在试卷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预计2008年中考命题趋势如下:
预测1:用分子、原子、离子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及变化,对一些符号周围数字的理解,以及从微观角度理解和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预测3: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化合价的规律,判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或根据元素或原子团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预测考查的题型仍以选择、填空为主,配以适当的简单计算与实验探究,在试卷中分值比例将维持在10%左右。
五、2008年中考应对策略
策略1:理清知识脉络,学会组成与构成的思维方法。
策略3:对于分子、原子、离子、化合价等符号的书写要熟悉;在不断的练习中感悟方法、培养能力、掌握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
策略3:通过情境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策略4:加强对计算方法与技巧的理解,重视情境的创设,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一.高考理综冲刺复习方法一、高考冲刺物理复习方法
二、高考冲刺化学复习方法
此阶段重点之一是提炼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结论,以及考试知识点,特别是新增考点和新修考点。二是进行专题训练,并对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真题进行总结和研究。
对化学科目来说,会经常出现一些考生比较陌生的题,尤其是有机部分常会出现考生没有接触过的有机化合物,解答这类问题时,考生应在题给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根据其结构顺利推出它的性质。
在实验题上,要尤其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涉及到工业生产的题目,还要考虑经济性原则。
三、高考冲刺生物复习方法
生物方面,应该在掌握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在考试大纲的指导的前提下开始深入研究真题,掌握各种答题方法和要点。
二.高考理综学习方法1.及时归纳法
第一种方法是及时归纳法。每学完一节或一章之后,将这一部分的内容回顾一遍,记下自己平时忽略了的知识点和遗忘了的知识点,然后自己发现规律,去找出每一节之间的联系,每一节内部具体的知识点的联系,这其实也是定期总结。
好处在于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全局,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在复习时便于查找重点与难点。
2.经验公式法
每做完一道题,分析一下出题者的目的以及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
这种方法需要持之以恒,因为我们天天都在做题,我们遇到的奇特的方法也肯定很多。最后,我们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将这些方法再进行整理,该合并的就可以归为一类。
我还记得数学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告诉我们的:数学就几种固定的方法,如数学归纳法、分类讨论的思想、归一思想、反正法等。后来学完以后,自己思考了一下,果然,所有做过的题都可以在这几种方法中找到原型。
对理科综合来说也一样,每一科中你都可以找到通用的方法,物理的条理性强些,与数学的关系较紧密,化学与生物的联系较紧密,当做的题多了以后,你自然就可以区别出一道综合题中哪些部分是物理、哪些是化学、哪些是生物,而不会觉得没有思路,因为综合题并不是拼凑题,它有一定的层次和组织结构。
例如,分析受力和物体的运动问题,基础就是牛顿三定律。首先选取研究对象,然后进行受力分析,明确物理过程,选取实用的物理公式,解答完以后可以从量纲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也可以用极限法分析结果,主要是想特例。
做完斜面上物体的受力的题后,我们如何分析呢首先,我们考虑参数角无限小,趋近于零,就是物体放在平面上的情形;再考虑参数角增大到直角时,没有斜面支持物体,物体受到的力就是重力。
尤其是做完有关两个叠加物体的摩擦力的题时,我们一定要先看看预先假定的摩擦力方向是否与我们计算的结果符合;如果不符合,我们还要假设新的方向;再不符合,我们还可能得出两个物体相对静止,但相对斜面有加速度。
3.纠错记录法
第三种方法是纠错记录法。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很强,它针对的对象是错题,错一道记一道,并经常反复温习,就可以知道自己对某一类特定的题的掌握程度。
如果有几道题犯的是同样的错误,你就应该重视了。要仔细分析原因,并且在考试之前你应该把常犯的错误再看一遍。
比如牛顿定律必须要在惯性参考系里;动量守恒定理和能量守恒定理常常联合使用;
光的衍射条件必须是孔的尺寸远远小于波长;波的频率仅仅与波源的振动情况有关;盐酸是混合物,纯硫酸是纯净物;制乙烯时要使温度迅速上升到170度;硝酸根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植物的细胞有细胞壁、质体、液泡,但是没有中心体;植物有丝分裂末期靠高尔基体形成细胞壁,而动物是从中间溢缩形成两个细胞;群落加上环境就是生态系统。
平时容易错的地方在考前过一遍,在考试中就会大大减少犯错误的机会。
这里举个例子:化学中有关离子方程式的问题,这是一个专项,而且是极易犯错的专项。要注意题目中讲的过量以及物质的添加顺序,将氯化铝溶液加到氢氧化钠溶液和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到氯化铝溶液中的现象就不同,发生的反应不同,就对应着不同的离子方程式。
我们还要注意电荷守恒和离子种类守恒,一种物质中不同离子的配比问题,实在很复杂的反应,一定要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分析里面有哪些离子参加了反应、哪些离子的价态发生了变化,分步反应最好先写出分步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叠加。
做题多了以后,一些最典型的方程式的系数都可以背下来了。
有关离子共存的问题,我也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的,题目中的条件,我就常常忽略了无色,或者与氢氧化铝不共存等条件,后来知道先排除与题目条件不符的选项会缩短解题速度。
然后,我又总结了很多不能共存的离子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1)酸性与碱性离子不能共存,这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往往忽略了题目中隐含的酸性或碱性条件;
(2)强氧化性离子和强还原性离子不能共存,因为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须注意二价的铁离子有强还原性,高锰酸根在酸性条件下有强氧化性。
这里又涉及到化学药品的保存问题,不但要考虑盛装的容器,还要考虑空气中的某些物质与溶液成分反应,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经常混乱我们的视线;两性物质只能在中性环境下存在,两性物质有氢氧化铝,氧化铝,氨基酸,碳酸氢盐。
如果你以前没有这个习惯,那么,从你看到这几个方法开始,选择其中一种适合你的方法还来得及,因为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只需要你在看书、做题时旁边准备一个笔记本,及时总结归纳,复习到最后就会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