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重个人养老金制度宣传的准确性和深入性,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理解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义和内容。同时,优化个人养老金产品资产配置,提高产品收益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实惠。
——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贾江
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成都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启动实施。不少“老广”尝鲜成为首批个人养老金用户。试点实施半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广东实施情况如何?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作用?
记者从广东银保监局获悉,目前,广东养老金融产品试点范围全国最全,开户数居全国首位,目标人群覆盖率约90%。此外,包括商业银行、理财、保险、基金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瞄准这一全新市场,推出各类养老产品,打响“卡位”战。
不过,记者采访发现,相较于开户时投资者的积极行动和开闸时金融机构的火热角逐,一些投资者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后的投资行为则显得相对谨慎,部分产品遭遇“叫好不叫座”。
如何让更多个人养老金账户“动起来”?广东如何紧抓国家政策红利,不断推动金融支持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
广东养老金开户数全国第一
“帮忙开个养老金账户,可以获得50元现金补贴。”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始试点,某股份制银行的广州分行中后台人员张伟领到了账户开户任务指标。“每人背任务、每天要通报、每天看战果。”他向记者表述了该行冲刺个人养老金业务时的情形。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分为三大支柱,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以及个人投资的养老金。其中,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办的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是由国家政策引导、单位和职工参与、市场运营管理、政府行政监督的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服务,是个人利用金融手段增加养老保障供给的有效形式。
根据试点要求,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四大类金融产品。根据《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额度上限为1.2万元,并对这部分个人养老金提供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据计算,如果“顶格”购买,即年度缴费1.2万元,最高每年可省税5400元。
随着试点在36座城市铺开,一场围绕养老金的客户争夺战也在金融机构之间打响。
率先“抢人”的是银行。首批有23家银行可以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包括6大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以及5家城商行。各大银行纷纷通过返现金、赠送消费券等手段“拉新”,“每周60个新开户指标,个人养老金争夺战下的银行理财经理‘喊苦’”一度冲上热搜。
机构的积极参与背后是一个潜力巨大、规模超万亿元的个人养老金市场。根据东吴证券测算,结合未来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试点地区放开节奏、个人参与度、缴费抵扣上限后,预计当年度新增个人养老金缴费2023年为731亿元,2025年为2767亿元,2030年为4970亿元;对应至2025年累计个人养老金缴费规模为4883亿元,至2030年为22837亿元,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
在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带动下,试点半年,不少市民纷纷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5日,即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半年之际,参加人数已达3743.51万,个人养老金制度平稳有序运行。
回看广东,截至今年3月末,全省已开立364万户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位居全国首位,目标人群覆盖率约90%。以广州为例,个人养老金试点落地后,市民参保热情被迅速点燃。试点首月已有113.8万市民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平均每日超3万名市民开立账户。
除了开户数全国第一,广东养老金融产品试点范围全国最全,各家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各类金融产品。如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向2.5万名消费者累计销售金额69.2亿元,产品的长期性、稳健性、普惠性吸引了大量低风险偏好群体。养老理财试点在广州地区向超3.3万名客户销售养老理财产品62.6亿元,此类产品除了风险准备金之外,还设计了收益平滑机制、计提减值准备等,达到“削峰填谷”降低净值波动的目标。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累计承保保单1.7万件,为消费者积累养老资金超过1.9亿元。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试点于2023年启动,主要向消费者提供养老账户管理、养老规划、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等服务。
产品复杂多样难以货比三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账户“动”起来才是关键。
“去年开了户,不过一直没存过钱,主要是觉得期限都比较长,担心用钱时取不出来。”广州市民黄丽萍直言,个人养老金较长的封闭期让她打起“退堂鼓”。
深圳市民祝杨“顶格”缴纳了个人养老金,在今年个税汇算清缴时,他算了一笔账——“我的退税额度只有1200元,未来领取时还要交税3%,而且所购买的部分产品,现在看来收益波动比较大。”祝杨表示,之后要有收益率更高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才会买。
因为封闭期长、收益不明确,像黄丽萍和祝杨这样对个人养老金持观望态度的市民不在少数。在经历“开户热”后,个人养老金缴费正在面临“投资冷”的尴尬局面,实际缴费投资人数不如预期。
从人社部公布的全国数据看,截至2023年3月,有3038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其中900多万人完成了资金储存,储存总额182亿元,人均储存水平2022元,距离1.2万元的抵扣上限还有较大空间。
个人养老金投资难,还难在挑选。600余款可投资的产品让不少投资者挑选时眼花缭乱。“各机构都只说自家产品好,买的时候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分辨,也没精力货比三家。”市民许女士就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此外,还让投资者疑虑的是,由于过去部分机构还曾推出过一些标明“养老”字样的金融产品,但实际上主要是短期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工具,并不具备养老服务的功能,这些产品也经常和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被一些营销人员混为一谈。
从行业端来看,虽然总的产品数量多,但部分银行提供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仍十分有限,导致销售渠道不畅。根据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显示的数据,招商银行目前销售产品的数量最多,包含基金产品129只、保险产品8只、银行理财产品8只,但也仍并未全面包含所有产品。还有部分银行截至目前尚未上线基金、保险、理财类的产品供客户选择。
“我们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主要销售渠道在银行,因为每个客户只能在一家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而部分银行与保险公司在销售方面的合作推进比较困难。”某国内大型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保险公司也在积极通过自家线上平台来销售个人养老金产品,这同样需要与多家银行合作。如果客户开通账户的银行不在该公司合作范围内,会出现无法购买的问题。
“目前,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效果呈‘两低三不’漏斗状,即建立账户人数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例低、已缴费人数占建立账户人数比例低;产品供应不均衡、选购渠道不畅、民众参保愿意不强。”近日,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指出,试点中已逐渐暴露出上述问题。
一名接近监管的人士称,各家金融机构产品普及推广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一些群众对于“从自己口袋掏钱进行补充养老”的认识不足,同时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效果有限,此类问题限制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规范发展。
(文中肖婉、张伟、黄丽萍、祝杨为化名)
聚焦
如何激活养老第三支柱?
《广东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预计,到2030年,全省老年人口占比将突破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要想积极有效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趋势,需要加快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鼓励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的政策体系。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意义重大,既有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也可以在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保基本的基础上,补齐商业养老保险“短板”。
“在打通第二、三支柱养老金灵活转换机制方面,可以探索鼓励企业提高员工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参与率,推动第二、三支柱养老金协同发展。”任志宏说。
专家观点
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近期发布的《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3)》显示,有24%的受访者对参与个人养老金的态度是“再观望一下,看看其他人是否参与”,居民对个人养老金仍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观望情绪。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以来呈‘两低三不’漏斗状的特点,即建立账户人数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例低、已缴费人数占建立账户人数比例低;产品供应不均衡、选购渠道不畅、民众参保意愿不强。”曹德云表示,从长远来看,我国个人养老金具有广阔前景,绝大部分人群符合制度覆盖条件,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养老金定位,不断从制度运行机制、参与便捷性、参与可持续性等方面增加吸引力。
中国人寿董事长白涛建议,对于高收入人群可适当提高缴费上限,对于低收入人群则给予一定税收优惠。金融机构要针对不同风险偏好和不同年龄段人群,推出针对性更强的产品。要提升投资便利化程度,可尝试建立一个权威的公共平台,解决不能跨行购买全部个人养老金产品的痛点。
“要实现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加大养老金融产品的服务创新,还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娄飞鹏表示,一方面要引导民众尽快形成对个人养老金的正确认识,更好激发大众养老规划和投资的长期需求。另一方面,在个人养老金产品选择上,要引导投资者逐渐形成长期投资的理念,让其根据个人年龄、风险偏好、对老年生活预期等合理投资。
既要“长钱长投”也要灵活配置
国家卫健委预计,2035年左右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构建完善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变得更加重要且迫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建议,需尽快建立统一的国家养老金服务平台,提升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收益可视化水平。建立养老金融产品准入制度,在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运用环节实行“默认选择制”和“个人选择制”。默认选择的相应资管产品投资难度较低,投资经验丰富的人群则可对产品自由搭配。
实现政策制定时“长钱长投”的初衷,同时也要提高政策运营灵活度,专家认为还需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账户设计。李民斌建议,允许个人开立多层养老金账户,让部分养老资金可于特定额度内灵活调配。信安金融集团执行副总裁张维义建议,探索打通养老保险的第二、三支柱,允许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与个人养老账户的资金累积起来统一管理,降低个人资金管理难度。
制度安排尚存短板
多位专家表示,“开户热、缴存冷”折射出目前个人养老金制度还存在政策信息模糊、与实际需求不适应等问题。
投资者反映,当前个人养老金产品运作状态、收益情况等信息透明度不高。半月谈记者注意到,目前人社部“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个人养老金”栏目仅可查询个人养老金产品名称、类型和发行机构,尚无权威渠道全面了解个人养老金产品信息、投资组合、预期和实际收益等关键信息。
另一现象是,个人养老金参与群体中年轻群体占比相对较低。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曾琪说,截至2022年末,工行为数百万客户开办个人养老金账户,40岁以上人群相对比较集中。专家认为,年轻群体本应是个人养老金制度重要的目标群体,年轻人参与热情不高可能影响个人养老金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