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网购大促活动已经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启动。在网络购物狂欢的背后,一些诈骗团伙也蠢蠢欲动,这些都在倒逼消费者提高防诈骗意识。
---------------
“太悬了!”说起前些天的“惊险”经历,网购爱好者程盈(化名)仍心有余悸。
冒充电商客服主动退款、冒充熟人或领导借钱、冒充“公检法”诈骗……如今,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法不断翻新,诈骗信息的迷惑性也越来越强。
眼下,“双11”网购大促活动已经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启动。在网络购物狂欢的背后,一些诈骗团伙也蠢蠢欲动,这些都在倒逼消费者提高防诈骗意识。
“量身定做”的诈骗源于个人信息泄漏
一些人发现,在诈骗分子与自己的对话中,对方总能精准地说出自己的名字、身份证号、联系地址等个人信息,这让人往往不知不觉中降低了防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指出,与广撒网、随机式的诈骗方式不同,近年来,精准诈骗越来越普遍。个人信息泄露是其得以实施的关键。据统计,目前超过7成的电信网络诈骗与个人信息泄漏或被窃取有关,且该比例呈现持续提升趋势。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程祥表示,诈骗分子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很多,比如,从一些违规收集和出售用户信息的中介机构购买个人信息;通过攻击企业、政府的服务器,窃取用户个人信息;通过设置钓鱼网站、钓鱼Wi-Fi,窃取用户账号密码等信息;从微博、论坛、贴吧等公开社交平台“爬取”用户个人信息。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情况下,关闭App获取敏感信息的权限,如定位、通讯录等;在公共场所避免使用公共免费Wi-Fi,防止不法分子窃取隐私;在使用公共电脑后及时将文件和浏览痕迹删除;在公开社交平台上传图片时,避免上传包含个人信息的图片。
反诈手段不断升级
目前其全国注册用户已超过6500万,已向用户发送预警2300万次,接受群众举报涉诈线索65万条,在防范诈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将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协同发力
反电信网络诈骗除了从技术发力,也需要法律护航。今年10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
草案提到,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依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范个人信息处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建立防范个人信息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工作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玖玖表示,个人信息泄露往往是电信诈骗成功的重要推手之一,在法律层面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反电信网络诈骗立法创造了更成熟的条件。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持续高发多发。最高人民法院今年6月披露的信息显示,在一些大中城市,此类案件发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甚至达到50%。仅去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及财产损失即达353.7亿元。
“此次草案加大了对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打击力度,推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法律治理的端口,从下游用户端向上游信息端延伸,大大压缩了个人信息泄露和非法买卖的犯罪空间,会有助于从根源上铲除‘饲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灰色土壤’。”徐玖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