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带一路提供长期可靠金融支持——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
“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多个国家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在贸易和投资本币结算、货币直接交易、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等方面的合作也有了重要突破。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您怎么理解“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应当如何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资金?
易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愿望强烈,但其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面临着资金短缺等问题,融资需求较大,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支持。促进资金融通可以给“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同时,“一带一路”旨在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资金融通也需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为“一带一路”搭建资金平台、促进资金融通,并不意味着单向的资金支持或单方面让利。尽管“一带一路”项目通常周期较长,但大多数项目具有商业回报。金融机构也是按照市场化的运作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中国通过与沿线国家搭建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沿线国家资源,既有利于沿线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同时还可以享受较好的商业回报,创造多赢局面。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设机构和提供服务的情况如何?
易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使用本币开展投融资可以充分调动当地储蓄资源,通过合理的回报形成示范效应,撬动更多当地储蓄和国际资本,也有助于降低换汇成本和汇率波动引发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记者: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如何有效地与多边开发机构开展合作?
通过上述合作,我们成功借鉴了国际开发机构的成熟经验及做法,利用其了解当地经济情况的优势,不仅更好地为该地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使我国获得了较好的资金回报,成功打造了共同繁荣的共赢局面。
记者:习近平主席曾提出要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您认为应怎样发挥绿色金融在其中的作用?
易纲:“一带一路”不少沿线国家都面临着环境问题,通过将绿色金融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产业,不仅满足了当地经济的短期需求,还有利于解决当地环境问题、顾及了该地区长期发展的需要。中国绿色金融业务近年来已获得初步发展,2016年中国发行绿色债券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发行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也对发展绿色金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愿与沿线各国一道,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携手打造一条“绿色丝绸之路”。
记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以此为契机,未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上还可以开展哪些工作?
易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经济体,因此,普惠金融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在过去20年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通过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等方式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中国通过发展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渠道,使数字金融在中国得到较快发展。这些成功经验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同时,还应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除了金融机构互设外,还可以通过推动金融服务对接、资本市场和基础设施的融通、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加强金融监管当局的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有效调动国内和国际资源,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长期、可靠的金融支持。(记者王观)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